[上海,市民,社会]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合集下载

第六届 上海 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六届 上海 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概述1. 介绍上海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重要性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社会治理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治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上海市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

2. 第六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的背景介绍第六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是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一次旨在总结和推广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上海市通过广泛征集并评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以期为其他地区和相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接下来,本文将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部分:具体案例介绍3. “阳光就业”计划“阳光就业”计划是上海市推出的一项重点社会治理项目,旨在帮助城市中失业和低收入人裙就业。

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为目标人裙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实现城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该计划不仅帮助了大量的低收入人裙就业,也为企业提供了一批廉价而又劳动力素质高的员工,实现了双赢局面。

4. "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模式“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模式是上海市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项创新尝试,旨在通过社区组织和市民的参与,促进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互助。

在这种模式下,市民可以通过自治组织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和秩序。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治理工作的压力,也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的发展。

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海市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旨在通过对市民的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和奖惩,推动全社会形成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体系下,信用良好的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便利,而失信行为者则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和处罚。

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市民的诚信意识,也促进了整个城市社会的文明建设。

第三部分:案例效果分析6. 上述几个案例对上海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通过上述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力的成果。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实践经验与转型思路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实践经验与转型思路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实践经验与转型思路祝良;李建国;孟欢欢【摘要】从创新社会治理背景出发,以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总结归纳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实践经]验,提出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转型思路:在管理方式上向“自治”转变,在组织性质上向服务型转变,在组织治理能力上向现代化过渡,在组织服务内容上向体育公共服务和会员服务并存转变.【期刊名称】《体育科研》【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上海;经验;组织自治;治理能力【作者】祝良;李建国;孟欢欢【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20009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起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诸多原因,2008年该项工作停止了。

这期间,全国共建有236家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了“三边工程”建设,成为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

在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工作停止后,上海市不断摸索并坚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创建工作,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成为推动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组织载体,在社区体育创新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面临的社会课题,国家的创新改革与持续发展都将在此社会背景下展开。

2015年1月5日,上海市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涉及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等内容。

聚焦社区共治、培育区域型组织成为上海市落实与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重点所在。

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可持续?

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可持续?

日活 动 。 上海市 民文化节以 “ 百 个 社 区 大 展示 、 万支团队大 竞技 、 社 会 各界 齐 参 与、 千 万 市 民 共 享受 ”为 目标 , 就 是 充 分 发 挥 了 政 府 在 组 织 上 的 人 力 和 财 力 等 的优越性 。 反过来 说 , 如 果 没 有 政 府
的资源和组 织调 控, 要 举办这么大型的
节庆活动, 也是很难想 象的。 但 政 府 办节 既 不 能 袖 手 旁 观 , 也 不 能 大 包 大 揽 。当下 很 多 地 方 节 日的 策 划、 组织 、 资 金等都是 政府 一手包办 , 官 员们 收 获 了一 些 镜 头 和 报 道 , 引 进 了 一 些 商 家 投 资 甚 至 或 什 么也 没 有 , 最 后 只能偃旗 息鼓, 这 都 表 明 政 府 定 位 过 了 办 节 就 将 劳 民伤 财 , 收 效甚微 , 难 以 为 继。 有 的 节 日尽 管 政 府 人 员 非 常 积 极 , 但是 民众并不积 极参与 , 出现 “ 剃头担 破 以往 政 府 主 办 文 化 活 动 的方 式 , 以 节 为平台, 积极发 掘 、 培 育和鼓 励多元社
节 日的现象 很普遍 , 但各地 文化节 的面
目却 惊 人 的 雷 同 , 许 多 地 方 的 文化 节 被 批是 蹩脚 的作秀 , 其 弊病 被指有 : 兴师 动众, 劳 民伤 财 ; 活 动华 而 不实 , 讲 排 场, 摆 阔气 , 浪 费多 , 被 搞成 徒 有虚名
续办好市 民文化节 、 上海 书展 等活动 ,
公共服 务: 社 会建设和改善民 生的头等大 事 3 9
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
口 / f Ⅱ J ~
f. 海 市 民 文化 节 已 经 连 续 举 办 上 了三 届 , 取 得了许 多成 绩 ,

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治 百

r 、 , J r 、 J
求, —方面现有的各 类文化基础设施 又
没 有 得 到 很 好 的 利 用 。基 于 这 样 的 现
该 如何 扮 演 自己 的角色 , 如何 做 到 有
所为 , 有所不为 , 让 市 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成功经 验 , 策划推 出首届市 民文化节 ,
公共 服务 : 社会建设和改善 民生的头 等大事
特别 是公共文化投入 少, 服务场馆 的利
用 率偏 低 , 是 文化 事业 发 展 中 的突 出
问题 。对于 像 上海 这 样的 国 际都 市 而
言, 最 为典型 的情况 是 , 很 多 基 层 场 馆 的 硬 件 设 施 已 经 达 到 了一流 水 平 , 但 是 因为缺 乏软 件 的支 持 , 而使 得 这 些场 馆 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 的利用。 一 方 面, 市 民对 精 神 文 化 有 着 不 断 高 涨 的 需 3 7 社 NhomakorabeaA
别是超 过4 O O 万的上海老龄人在基层 开
展 的文化活 动中 , 重新发现 了自己的价
值。
曾经 , 对 于 上 海 的 各 政 府 职 能 部 门, 似 乎 只 知 道 经 济发 展 的 抓 手 , 而 不 知道发 展文化 的抓手在哪 里? 今天, 在 两年多的举办文化节的实 践中。 他 们 渐 渐 认识 到 ,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的 政 府 应
设施建 设 , 健 全公 共文化服 务体系 , 大
力实 施 文化 惠 民工程 , 应 该 就 是 政府 应该 大 有 可为 的 空 间 。 当这样的认识开 始成 为 各级 政 府 的 共识 时 , 我 们 可 以 发现, 在 上海的每 个区县 , 政 府都在试 图倡导 和支 持 市 民开展 多样化 的文化 活 动 上下 工 夫 , 努力 为 丰 富 市 民 的 精 神 文化 生 活 搭 建 平 台 , 使 社 区 文 化 活 动 中 心越来 越 成 为市 民愿意 去的 公共文化 空间。 可 以说 , 这是党和 政府 真正在履 行 自己 的发 展 文 化 的 社 会 责 任 。 同时, 我们还发 现 , 政 府对发 展公 共文化 事业并 没有满 足 已经 取得 的初 步成 绩, 而 是不 断探 索 新 的 整 合 资源 的 方式、 方法, 不 断为上海的基 层文化发 展 提 供 物 质 和 政 策 支 持 。这一 点 , 我们 可 以从 2 0 1 5 年上海市 民文化节进 一步

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第一步:了解“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是什么“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法制办等单位发起,并由文化新政、大无止境(北京)公益基金会、齐鲁壹点、淘住共同支持的一项活动,旨在发掘和宣传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

第五届活动于2021年9月28日启动,征集时间至10月22日。

第二步:了解征集的对象和内容本次活动征集的对象为个人、企事业单位及群体组织,在“难点”领域,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促进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活动,注重创新实践的实用性、示范性、推广性。

第三步:了解评选标准和奖项设置根据评选标准:创新实践的实用性、示范性、推广性,同时兼顾社会影响度、技术含量、文明程度等多重指标,由评委会评选出优秀案例、推广案例和特别推荐案例,并对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四步:了解活动的意义此次活动旨在推进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挖掘和宣传更多科技手段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案例,推动创新实践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为建设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和平安城市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思路。

同时,此次活动也是全社会关注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一次重要机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总之,此次“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活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它关注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着眼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注重创新实践的实用性、示范性、推广性,期待更多的创新实践能够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文化视野基于上海张庙社区老街新居市民文化节的思考

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文化视野基于上海张庙社区老街新居市民文化节的思考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1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文化视野——基于上海张庙社区“老街・新居”市民文化节的思考郭 琦(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上海 201901)摘 要: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升社区凝聚力是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将“文化”纳入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的视野,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形成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这对于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011-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促进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其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强社区凝聚力。

故此,当下大力繁荣和发展和谐的社区文化,形成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并以此来推动和加强社区建设、引领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宝山张庙社区以举办“老街・新居”市民文化节为契机,努力挖掘社区文化底蕴,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创新社区文化表现形式,以文悦人、以文聚人、以文化人,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共同协调发展。

一、和谐社区文化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和谐社区文化是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为一种软实力,社区文化的发展不但有利于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增强社区吸引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一)确立正确价值导向 在任何社会,只有形成统一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才能使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

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

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

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一、赛事背景1. 上海市民文化节是上海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作为市民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市民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赛事要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市民了解、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比赛设置,让市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增强自律、自强、诚信、孝顺等传统美德。

3.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交流:通过比赛形式,增进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赛事内容1. 参赛资格:所有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市民均可报名参加。

2. 赛事形式: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比赛,既考察参赛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掌握,又注重参赛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 赛事题材: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经典文学、历史传统、传统礼仪、古代建筑、传统医药等内容。

4. 赛事奖项:根据比赛成绩,设置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并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四、赛事意义1. 引导市民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 促进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有利于增进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3. 通过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4. 丰富和拓展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内容,加强市民文化节的教育和文化内涵。

五、总结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举办,对于增强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赛事的举办,能够进一步丰富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内容,引导更多市民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引言社会治理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建立和维持文明社会秩序的一种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社区的重要任务。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实践案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城市各个领域的数据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创新实践•建设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引入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和设备,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推行智慧能源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打造智慧社区: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平台,提供居民生活服务和社区管理的便利,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实施效果•交通拥堵情况明显改善: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使得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更加智能化,大大减少了路口的交通堵塞情况。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智慧能源管理,有效监测和调控城市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智慧社区提供了多种便利服务,如智能门禁系统、共享社区设施等,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二: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背景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福祉。

上海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推动社区发展。

创新实践•推行社区共治:通过成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引入社工服务:聘请专业社工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搭建居民需求与社工资源的桥梁,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社区凝聚力。

实施效果•社区自治能力提升:社区共治的实行,增加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促进社区的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王倩【摘要】社区文化营造是为复兴传统的社区文化共同体,破解社区参与冷漠症而推行的一种策略.通过对上海市两个社区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文化营造还处于以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文化建设层面,居民尚未真正参与其中,同时营造初衷发生偏离,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不足.因此,要想做好社区文化营造工作,必须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培育社区发展的内生性力量,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组织管理,以激活社区自治的精神与动力,营造邻里和睦的文明社区.【期刊名称】《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营造;文化建设;公共精神【作者】王倩【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松江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5随着市场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改革,重新规划城市基层组织网络,推进社区的组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启动社区建设内生力量与培养居民自治性成为当前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因此,从社区文化建设层面出发探究城市社区文化营造模式对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会学家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将社区文化定义为两个维度:一是将社区视为特定地域的自发性形成的地域共同体,将社区文化视为社区内生的价值规范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是将社区视为社会的一部分,将社区文化视作社会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文化等的合成品。

无论是哪种维度的定义,都体现了社区文化在凝聚社区内部力量与衔接社区外部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都表明社区文化有助于推进社区健康发展。

以“三社”互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上海为例

以“三社”互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上海为例

组参与活动 ,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活动 月的热情 ,为社会
组 织 发 展 提 供 更 广 阔的 舞 台。 公 益 文 化 的 形成 ,促 进 了 文 化 的 融 合 、 资 源 的 整 合 、 力量 的聚 合 。
— —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 维 护 社 会 稳 定 。 通 过 “ 社 ” 互 三
意 义 和 实践 价 值 。

道 ) 索 建 设 睦 邻 中 心 、 老年 人 日间 服务 中 心 、 社 区 社 会 服 探 务 中心 等 多个 社 区服 务 平 台 , 先后 引入 知 行 社 工 师 事 务 所 、
延泽社会工作发展 中心、新途健康促进社等1 家公益性社会 2 组织进行运营、管理 ,在老年人 、青 少年 、残疾人 等十几个 领域提供 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受到了群众 的欢 迎。
优 秀 的 社 区 服 务 机 构 和 项 目正 在 成 长 ,一 批 有 能 力讲 诚 信 的
是 创 新社 会 管理 的 重 要 基础 工作 。
— —
在 培育 社会 组织 中发育 社会 。一 是在 树立 主体地
社会组织和领军人才逐步涌现 ,成 为完善基层社 会服务体 系
的 一 个 重 要 主体 ,成 为社 会 协 同 管理 的一 支重 要 力量 。
— —
二 、促进社会发育 ,增进社会活力
长 期 以来 ,我 国 是 一 个 “ 国家 、 弱社 会 ” 的状 况 ,创 强 新 社 会 管 理 就 是 要 充 分 调 动 社 会 各 方面 的 力量 ,发 挥社 会 各
“ 社 ”互 动 是 建 立 “ 委 领 导 、 政 府 负 责 、 社 会 三 党
理 ,后 台协 同办理 ”的 “ 一门式”工作机制 ,极大地 方便 了 百姓 办事 。在 此基础 上 ,上海 的社 区服 务热线 “ 6 2 0 9 20 ” 又和 上海人 民广播 电台合作 ,在 “ 直通9 0 9 ”节 目中推动打 造一 条市 民非紧急类求助一号响应的 民生热线 ,提供政府政 务咨询 的 “ 空中一 门式”平台 ,以亲情化的便捷服务为老百 姓提供解决 民生 问题 的最佳路径。

上海市民文化节发展历程

上海市民文化节发展历程

上海市民文化节发展历程作者:暂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5年第4期上海文化主管部门学习借鉴世博会的工作经验,推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

它没有被定位成一个单纯的“实体节”,而是在拥有两千多万人旺盛文化需求的上海搭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宏大平台,它也是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一个市民文化娱乐的品牌。

市民文化节要搞成一个什么样的“节”?老百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节”?这个“节”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全市各区县、条线、行业、企事业单位、民间协会组织都在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小范围内虽也轰轰烈烈,但从全市层面来看,活动资源分割零散、运作方式各自为战,缺乏有效整合,既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产生了重复浪费;二是上海政府近年来花大力建设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基本网络虽已建设成形,但由于相关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还不高;三是上海市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他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趋强烈,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渴望从台下走到台上,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展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文化主管部门学习借鉴世博会的工作经验,推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

它没有被定位成一个单纯的“实体节”,而是在拥有两千多万人旺盛文化需求的上海搭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宏大平台,它也是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一个市民文化娱乐的品牌。

做市民文化节,政府不再“亲临一线”办文化,而更多的是在做“资源整合”,发动社会力量和多元主体来办文化,促进基层设施软件升级,同时为百姓提供开放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量变”到“质变”。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首届市民文化节于2013年正式启动,定位是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新机制。

作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核心团队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他们的前线全程参与的经验,在首届市民文化节行将进入年底收尾阶段时,做了一番总结,这之中,既看到了市民文化节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也深觉更应及时思考和总结办节过程中的诸多创新性举措。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6日09:00来源:《求是》期号:2012/10作者:中共上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近几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推进观念创新,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统一认识,确立发展新理念在深化对上海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的认识上,形成“五个不”的共识。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变化,但长期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在率先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现的情况下,加快实现上海科学发展和推进“四个率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做到“五个不”:不背过去成绩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

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目的的认识上,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识。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过程,我们所推进的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解决好“发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路径的认识上,形成坚决走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共识。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开放城市,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拉动弱化,部分传统优势减弱,工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约束,现代服务业发展遇到制度性障碍。

传承与开放: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

传承与开放: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

传承与开放: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作者:华又佳来源:《党政论坛》 2018年第5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但城市不仅仅是不同于乡村的建筑物的集群,更是生活的载体、文化的熔炉。

城市是个有边界的空间,其居住密度极高,人口相对众多且具有文化方面的异质性,在城市物质空间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治理中出现的种种文化层面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典型文化举措上海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其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有较强的特殊性,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其近代以来的繁荣和开放发展,使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又会时常将目光转向历史,古今交织、中外融合的城市文化,给这座城市在未来的治理过程中文化策略的考量,设置了复杂的背景。

1.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近百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定位、发展等问题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备受关注。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对城市的定位着眼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功能,《雅典宪章》用“功能分区”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大纲”。

但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经济、政治的交融程度愈来愈高,其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1983年希腊文化部长梅尔库丽提出每年评选一座“欧洲文化之城”(European City of Culture)的倡议。

1985 年欧洲部长会议正式启动了这项计划,并得到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文化这个在政治、经济之外的被忽视的元素,在文化关联度较高的欧洲内部,恰恰也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缓解政治、经济之间矛盾隔阂的有效方式。

1999年欧盟将“欧洲文化之城”更名为“欧洲文化之都”(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并指出“文化不仅关系到欧洲城市和地区的长远发展,也是激活城市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社会包容的源泉”。

上海实践报告

上海实践报告

上海实践报告1. 前言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近年来,在市政府的引导下,上海开始向智慧城市迈进。

本报告主要探讨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建议。

2. 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10年,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在“智慧上海2035”战略框架下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城市灯光、交通、地铁、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智慧旅游、数字农业等为主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2.1 城市灯光上海是全国第一座实现城市灯光远程智能化调控的城市。

在城市主干道路以及重要历史建筑等区域的灯光设备上,设置了较为先进的灯光互联网远程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开关、亮度调节、色温调节、亮度监控等功能。

这些智慧化升级将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城市节能减排。

2.2 交通上海完善了自主研发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城市各处街头设置了数千个智能化交通监控摄像头,对城市内的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细化的治堵措施,让车辆和行人在城市内畅通无阻。

此外,上海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都已实现了电子支付和智能化记账,方便市民出行。

2.3 公共服务上海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推出了一系列的智慧化服务,比如智慧医疗、智慧公共安全监控、智慧社区、智慧城管等。

这些系统主要通过运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内的公共服务进行智能管理和优化,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的服务。

2.4 社区治理上海市政府不断加强对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推出的智慧化系统有智慧社区信息门户、智慧社区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党建活动等。

这些系统主要从物业管理、社区安全、文化娱乐等方面出发,对社区内的产权服务、公共设施、社区活动等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3.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3.1 强化对技术的投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为推动上海市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上海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

今年是第五届,本次评选活动于近日结束,共评选出50个优秀案例。

这些优秀案例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环保治理、社区建设、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等等。

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

比如,上海市崇明区临港片区的“共享停车场”项目,通过充分利用多个停车场资源,实现停车资源共享,解决了该区域停车难的问题。

该项目得到了居民和车主的广泛支持,也成为了其他社区的借鉴。

再比如,上海市闵行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通过签约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医疗服务关系,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

此外,还有上海市松江区的“智慧交通管理”项目,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了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与预测,优化了交通信号控制,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优秀案例的涌现,展示了上海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活力和成效,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 1 -。

上海市民文化生活调查实践报告

上海市民文化生活调查实践报告

上海市民文化生活调查实践报告文化生活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市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客观体现和发展延伸,又对市民的经济生活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市民文化生活,全面客观地展现了市民群体的经济生活富足程度,刻画了市民群体的思想意识水平和价值观取向,反映了市民群体精神领域的充实与否。

基于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关注市民的文化生活现状,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正确引导市民积极地参与文化生活,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十分必要。

这有助于让市民在文化生活中获得满足感,有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鉴赏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力水平。

本次实践活动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市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展开调查。

活动中我们共发出100张调查问卷,收回98张,其中91张为有效问卷。

下面以年龄段作为分类标准,对市民的文化生活情况进行分析。

◆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市民文化生活的主题是市民本身,要发展文化生活,首先要求的是市民对此有较高的重视。

数据表明,上海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在一个问题中,经统计得出,91位参与者每星期平均参与文化生活的时间约为14小时,即平均每天两小时。

这个数字充分地说明了市民对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较高。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人群文化生活时间分配不均。

收集到的数据中,文化生活每星期分配的时间少则0小时,多则50小时,10小时以下的有50人次,超过了有效问卷数目的一半。

这说明不同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虽然市民总体表现为较为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高的市民也不在少数。

在另外一个问题中,在闲暇时间选择文化生活类活动的市民占到了68%,其余未选择此类选项的参与者多选择了如做家务等日常必要性的选项。

而在此问题中,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的平均数据于总平均数据大体相同,均在68%上下五个百分点。

由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市民对文化生活有较高的重视程度。

◆市民参与文化生活的动力市民参与文化生活,不仅需要个人兴趣,同时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动力。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大赛于2021年4月23日在上海举行,本次比赛有70个优秀案例入围,最终评选出26个获奖案例。

回答:第五届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大赛圆满落幕,经过层层评审,共评选出26个获奖案例。

这些案例既是上海城市社会治理的缩影,也是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不断创新、加强社会化管理的生动实践,更是全国各地推陈出新、奋勇前行的引领和激励。

本次比赛共有70个优秀案例入围,涉及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从学校、社区、企业、政府等角度阐述了上海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其案例的可操作性和可参照性均很高。

本次比赛的获奖案例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具有普适性。

比如南汇区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打造特色小镇,以消费扶贫、观光扶贫、文化扶贫等为主要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贫特色小镇,并通过付费旅游、产品销售等方式直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奉贤区通过构建全市首个特色“企业+”社区服务平台,将政府、社区和企业资源打通,提高社区服务效率,加强社区管理,增进企业社会责任感等,是一种推广效应极佳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次比赛的案例呈现出的是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优秀实践,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可以看出,创新才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不过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携手推进,降低开放程度,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互补,创造出更多实用、可行的社会治理模式。

总之,经过这次大赛,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不仅获得了一批优秀实践案例,更获得了不断创新和进步的信心和动力,期待未来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能够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同时,也期待各地能够借鉴和学习上海的社会治理特色实践,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实施方案(定)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实施方案(定)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三个注重”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着力提升上海市民文化素养,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拟继续举办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

实施方案如下:一、活动主题文化引领市民素养二、活动目标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将在巩固前三届活动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群众受益的长效办节机制, 挖掘一批新主体, 培育一批新项目, 催生一批新作品, 形成一批新成果, 使参与办节的社会主体越来越多, 市民文化素养逐步提升, 城市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中华优秀文化广泛传播。

三、举办时间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贯穿全年。

举办时间为: 2016年3月26日至2017年1月31日。

分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推进。

春季: 2016年3月-6月中旬夏季: 2016年6月中旬-8月秋季: 2016年9月-11月冬季: 2016年12月-2017年1月启动活动初定于2016年3月26日(周六)举行。

四、组织架构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由秘书处协同上海市民文化协会共同推进, 实施各项工作。

五、活动范围继续发挥市、区县、街镇三级联动办节效应, 以全市20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主要活动场地, 重在提高开放度和使用率, 提升服务效能, 有效推动满载运行, 让广大市民群众就近、便捷地参与各项市民文化节活动, 享受各类优质文化资源。

以上海市民文化协会、文化上海云为新平台, 充分联动城市各类公共文化空间, 充分盘活和利用好办节资源, 进一步拓展市民文化节的活动范围, 扩大市民文化的共享。

六、主要内容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将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转化, 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提炼和展示,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 更加注重激发各类社会力量的文化创造力, 更加注重市民艺术普及和素养提升。

创新性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r——基于对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实证研究

创新性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r——基于对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实证研究

创新性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r——基于对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实证研究张圣【期刊名称】《安徽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1【摘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是满足当今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为上海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平台,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以来,由于其独有的对文化活动的整合力、对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和对市民参与文化创作的推动力,使得市民文化节成为了上海市文化建设的标志.但在文化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以文化活动供需不符、文化赛事功利性较强、文化活动开展过于频繁、文化资源分配失衡性明显、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性不足为代表的问题最为突出,需要采取对策来进一步完善市民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之效.【总页数】7页(P55-61)【作者】张圣【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相关文献】1.中国政府雇员制下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对上海市公安文职人员调查的实证研究 [J], 唐睿2.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的审议意见报告——2006年6月21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 [J], 王志一;;3.FDI对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J], 钟梅;袁宏俊;张晓芳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J], 刘小荣;高茜5.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r——基于Cobb-Douglas函数的实证研究 [J], 彭美玉;苗成林;孙丽艳;李祥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民,社会]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上海,市民,社会]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一、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很好描述了中国所发生的整体性、根本性的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进行的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也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发展中问题形成了巨大的冲突。

如何不断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新世纪执政党和政府的新使命。

上海是一个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级都市,其中还有超过1000万的外来常住人口,如何使外来人口更好分享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成果,如何使所有市民认同上海的城市发展,急需上海通过创新和创造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需要上海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

2014年,上海市开展的1号调研课题,即是围绕城市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努力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来解决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而各种社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个曾经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国家出现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团结,使转型中国出现了让人担心的信仰、信任危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异化为“唯经济建设中心”,人民的物质水平在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投入少,服务场馆的利用率偏低,是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而言,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很多基层场馆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但是因为缺乏软件的支持,而使得这些场馆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一、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很好描述了中国所发生的整体性、根本性的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进行的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也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发展中问题形成了巨大的冲突。

如何不断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新世纪执政党和政府的新使命。

上海是一个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级都市,其中还有超过1000万的外来常住人口,如何使外来人口更好分享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成果,如何使所有市民认同上海的城市发展,急需上海通过创新和创造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需要上海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

2014年,上海市开展的1号调研课题,即是围绕城市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努力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来解决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而各种社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个曾经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国家出现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团结,使转型中国出现了让人担心的信仰、信任危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异化为“唯经济建设中心”,人民的物质水平在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投入少,服务场馆的利用率偏低,是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而言,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很多基层场馆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但是因为缺乏软件的支持,而使得这些场馆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方面,市民对精神文化有着不断高涨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基于这样的现实,如何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充分满足市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为上海在实践中的新思考。

上海通过举办市民文化节,努力为各类文化人才,特别是市民群体中的文化爱好者、积极分子创造平台,从而使市民有机会登上舞台,在公共文化平台上展示自己收获新的人生。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创新文化项目。

总结上海开展的市民文化节活动,我们发现,上海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理念与举措上的创新:一是政府转变职能,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二是为群众搭建圆梦舞台,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自主参与的热情和创作的动力;三是落实文化惠民,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的软件升级。

这是对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最好的理解和实践,并且在这一创新实践中,开始形成的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拓展服务的平台效应正逐步显现、放大,可以期待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这样的文化建设一定能够真正有效促进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

而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也一定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三、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自2013年3月底拉开序幕以来,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在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信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使上海市民,特别是超过400万的上海老龄人在基层开展的文化活动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曾经,对于上海的各政府职能部门,似乎只知道经济发展的抓手,而不知道发展文化的抓手在哪里?今天,在两年多的举办文化节的实践中,他们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必须承担起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在今天,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应该就是政府应该大有可为的空间。

当这样的认识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上海的每个区县,政府都在试图倡导和支持市民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上下工夫,努力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越来越成为市民愿意去的公共文化空间。

可以说,这是党和政府真正在履行自己的发展文化的社会责任。

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对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初步成绩,而是不断探索新的整合资源的方式、方法,不断为上海的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和政策支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进一步突破现有公共文化场所限定,充分利用城市地铁、户外大屏、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广场绿地和居住集聚区等开放的公共空间资源,实施文化氛围空间营造方略中,就可以发现。

文化活动要服务于民,文化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但如何更好地体现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上海在举办市民文化节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一基本问题。

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市民文化需求,形成了市民文化节要立足市民需求,凸显广大市民在公共文化活动中的主角地位的办节宗旨。

落实这样的举办文化节的宗旨,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即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来发挥已经建成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服务网络的作用;如何通过调动市民和民间组织在办节中的积极性,从而为丰富文化节的内容提供最重要的支持;如何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

基于这样的新的思考,上海借鉴举办世博会的成功经验,策划推出首届市民文化节,政府部门不再扮演上海传统的强势政府角色,而是通过办节来搭建平台,最大程度集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软件升级,为百姓提供开放舞台,充分激发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他们在参与市民文化节中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标。

正是形成了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新理念,才有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丰富文化大餐的新实践。

政府学习角色扮演还体现在对举办文化节活动的指导和设计上。

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对活动方案的精心设计:活动门类要尽可能涵盖在上海市民中最有群众基础也最受大众欢迎的所有门类;人群要有面向不同的参与主体;时间上要考虑到不同季节市民的可参与度等等。

方案设计无不是以市民百姓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市民百姓获得文化的欢乐和享受为目标。

在运作时,各承办单位也并不是把它们看作常规的比赛,而是当成帮助普通市民实现“艺术梦”的通道和阶梯来打造。

这样的办节理念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的比赛型活动,也因此许多普通市民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无数平凡市民的中国梦在上海公共文化的舞台上才能得以实现。

四、两年多的办节实践,使上海开始拥有了一个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平台。

这是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一个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2400多万市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

在举办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政府更多地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他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开辟了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崭新模式。

通过媒体有效集聚多方力量,形成办节合力;通过吸纳区县、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参与办节,形成多元共治;多元共治的社会主体中,既有上海音乐厅、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专业文化机构,也有像经信委、司法局、妇联等非文化政府机构,更有上海青年文化联盟、元祖西饼等社会组织和企业。

这种多元主体共治释放的潜能是巨大的。

过去两年中,上海举办的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电影电视节、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上海书展、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上海乐器展等各种类型的节目,都是合作共治的结果。

这种面向不同市民群体的品牌项目,突破了人们对群众文化的刻板印象。

上海举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给我们以巨大启示。

这就是,不仅是经济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同样需要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到市民中所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得到极大的丰富,文化服务的品质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同时,传统体制中的优质文化资源,也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复兴方式,专业的文化人才也才能在服务市民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化来自生活、文化来自实践的真正内涵。

总结上海市民文化节成功的经验,我们还发现,办文化节一定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的办节思路。

只有让搭建的平台满足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和国籍的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文化创造的活水也才能涌流,这一点从市民舞蹈大赛的举办中就可以发现。

市民舞蹈大赛共吸引6000余支市民舞团报名,其中有农民,也有各条战线的职工;有小朋友和老师,也有父母带着孩子的组合;有老知青,也有外来建设者;有社区老人,也有金融城“白领”,除了精湛的舞艺,更释放了由内心散发的执著于艺术梦想的力量。

这是真正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在上海举办的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

五、总结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上海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的最好实践。

上海成功举办市民文化节给我们以巨大启示,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定要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学习扮演自己的角色。

只有执政党和政府真正立足文化民生,主动回应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化需求,不断强化市民文化节应该属于市民的共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市民成为文化节的主角,上海的市民文化节才能常办常新,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真正提升市民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海文化的软实力,也才能使文化节成为上海国际都市的新名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中国发展中无疑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这样的活动来加强社会建设,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来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海还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上海成功举办的市民文化节,给上海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自治、共治和法治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

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越来越表现为多元化和差异化,如何不断满足市民包括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需要思考,上海更需要思考,如何面对超过2400万新老市民的不同需求,并及时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实践对上海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