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是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的内在的机能,能否实现自我教育,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行了探讨。

自我教育学生潜移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里所讲的自我教育,包括学生学习欲望的产生,学习方法的获得、生活方式的确立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对于一生的指导作用等。

一、自我教育的意义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确切地说,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教育——接受教育——自我教育”转化过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教育的过程变成教育的转化过程,把教育学生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或说一个人)不善于进行自我教育,他的大脑仅仅是一台信号接收器,而没有自我加工、自我教育的过程。那么他绝对谈不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相应的,这种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1.“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实现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大家都知道,“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教育手段的要求。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首先“愿意接受”教师所要传

授的教育内容和判断标准,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乃至一生中所信奉的目标和性格化的内容组成部分。

可以说,“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主要的或说唯一的目的,便是使教师所传授的全部内容“不遭拒绝”地(“顺从”)被学生完全吸收,达到内化的实现。

2.接受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只是走向生活、学会生存的“预科”。如果我们把“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脑,没有形成自我教育的机制,正像一个一个只能接受输血而不具备造血功能的人,那么他将凭什么去面向社会和生活呢?

二、关于自我教育和实现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自我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广泛的教育理论。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佛家的“悟”以及杜威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还有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其本质都是在强调“自我教育”。

前边我们已经提到,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教育——接受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转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成为我们实践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而在心理学上的诸多理论,如“自我意识”“社会化与人格因素”“内化”“动机与内驱力”“场说”“暗示”等,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方式和手段。

三、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心理过程

布卢姆等人认为,“‘内化’连续体很可能是多维的。它肯定既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面,又有从具体到抽象的一面。它存在着一种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的转变。”并站在接受教育者的角度,将这一过程详分为“接受(觉察、愿意接受、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反应(默认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价值的评价(价值的接受、满意的反应)——价值的评价(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组织(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由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泛化心向、性格化)”。最后指出,在“内化”过程完成,达到最高(最后)层次的时候,人“始终受一种有组织的和综合性的人生哲学的支配”,并在行为上形成“高度内化了的行为,既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布氏的“内化过程”本质上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布卢姆等人对于“内化理论”的阐述,的确道出了形成自我教育的心理过程,而这种阐述是有一定依据和一定道理的。

四、在自我教育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启动作用和催化作用

学生是自身性格形成的直接塑造者,教师只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实现。

1.启动——创设自我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形成“接受”,这是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的第一步。而创设情境,进而形成一种“场”,则是形成“接受”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出“集体的场”,是“集体的场”在学生身上产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群体的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群体也可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带来一种压力,对其成员的行为加以无形的限制,进而使成员对于正确的东西产生内在的顺从。这种压力和限制,正是出自于成员对于自我尊重、自我评价的需求,它可以使每一个成员在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教育。

其次,使校内外“贯通一气”,形成自我教育的“家庭场”。

每个家庭都是一所学校,都是一个进行“教育——自我教育”的“场”。而每一个父母,都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家庭中的”场”的作用,往往是“暗示”的作用。它是父母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因此,它带有自然、质朴的特点,没有人为的痕迹和故作的意味,然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才具有巨大的威力,它可以比较轻松、顺利地促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所以教师应更好地利用这个“场”,并逐渐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来实现自己的教育转化计划。

2.催化——抓住进行自我教育的时机

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种自己所需要的种子;往自己的心田里,提水浇灌;然而,种子是由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浇水则由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提水浇灌的时机——这就是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形象

的说法。播种需要时机,教育也是这样,不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能没有节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指导学生抓住进行自我教育的时机,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阶段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比如,当榜样出现(名人、伟人、同学)的时候,教师通过暗示等办法,促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成功——自己也需要成功,自己也能够成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别人出现失误,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是要设法使其他的学生认识到,要接受教训、增长智慧;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表现出兴趣或疑问时,老师要设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状态,使他能够进一步挖掘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潜力;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而是站在学生助手的立场上,调动起他头脑中具有的真善美与是非的观念,使学生自己用这些观念战胜自身的错误理念和行为。关于教师创设情境和抓住时机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其实很多,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只不过是众多方法的一小部分,旨在引起某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注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我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是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的内在的机能,能否实现自我教育,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1]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