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一)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他可是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就是离开热闹的城市,回到安静的乡村生活。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觉得太吵闹了,想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待一会儿。

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社会的复杂和不公平。

就像我们有时候不喜欢和爱欺负人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

他想要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他在乡村里种地、写诗,每天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鸟儿唱歌。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在,很舒服。

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谈谈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本来也在外面工作,可是那里的人不太好,总是做一些不对的事情。

于是,他回到了乡下。

在那里,他自己种粮食,每天看着太阳升起落下,和大自然做好朋友。

他可以在小院子里写诗,还能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好,我们要有勇气去寻找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陶渊明的归隐好不好》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陶渊明归隐这件事,你们说好不好呀?陶渊明归隐,就是不在外面工作啦,回到农村去生活。

你们觉得这样好吗?不过,陶渊明觉得这样很值得,因为他心里开心呀。

小朋友们,不管做什么选择,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好啦。

《说说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归隐的事情可有意思啦。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候,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很乱。

他就不想待在那里啦。

他回到农村,就像我们放假回到爷爷奶奶家一样。

在那里,他能看到美丽的花花草草,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

他每天自己干活,虽然有点累,但是心里很轻松。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地方让我们不开心,我们可以去找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小朋友们,你们说陶渊明聪明不聪明呀?。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他隐居在江西庐山脚下,度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

他的隐居生活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的消极看法也被广泛讨论。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他的隐居生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积极的方面。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而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感,他认为追求心灵的自由比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为重要。

因此,他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感。

他在隐居期间,经常漫步在山林之间,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这些体验为他的诗歌和散文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自然和人性。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道德沦丧的谴责。

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而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思想家。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他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更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探索。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在陶渊明(365年-427年,陶渊明的出生年份有争议,梁启超认为他出生于公元372年,这里采纳了《宋书·陶潜传》的说法)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之间,他曾有过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的经历。

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曾写下「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的诗句,足见儒家入世思想对他的影响。

但是,仕途生涯带给他无限的压抑和痛苦,使他终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官归隐,终身不仕,留下传世名篇《归去来兮辞》。

▲文徽明小楷《归去来兮辞》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总是不脱离隐士的形象,将他视作超然于世俗,甚至超绝于时代的奇人。

但是,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讲到:「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

」他老人家认为,陶渊明不仅没有像当时的玄学诗人一样,向往羽化而登仙,反而对政治事务有所关心。

因此,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可以分两面来解说,一面属于日常生活的,贫穷且任性;一面则反映了他的士人情怀,对时事格外关心,且在诗文中时有表达。

我们认识陶渊明是从他建构的田园世界开始。

归隐后的陶渊明以务农为生,但不擅耕种,性好饮酒,却时常无钱沽酒。

他喜欢农耕生活,曾写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雅趣别致的田园诗句,但是要了解他种田的真实情况,便不得不注意到本诗另外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辛辛苦苦种了豆苗,但是野草竟然长得比豆苗还要旺盛,收成也没有多少,这导致他躺在床上忍饥挨饿许久。

祸不单行,他的草屋发生了火灾,致使全家搬迁(「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其好友颜延之要调任外地时,格外替陶渊明一家的生计担忧,临行前馈赠给他两万钱。

结果这些钱陶渊明分文未动,悉数给了酒家,以求每次光顾都有酒畅饮。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

那时的社会很乱,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做官,他宁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远离尘嚣,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

我想象着陶渊明隐居的生活一定很自在。

每天醒来,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空气清新怡人。

他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园子里闲逛,赏花种菜,无拘无束。

偶尔也会去河边垂钓,欣赏江水潺潺的流淌,听着鸟语花香,心境也跟着变得十分宁静。

在田园里劳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亲自下地种植,尽管辛苦,但能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一定很有成就感。

收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那种喜悦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用去勾心斗角,去讨好上级,也无需操劳于权力的争夺。

他的生活简单纯朴,却是那样的快意无穷。

我常常幻想,将来自己也可以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隐居生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生活会比较拮据,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长期远离人群,会导致思想狭隘,视野局限。

不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涉猎书籍,就不会完全封闭了。

总的来说,我很羡慕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过上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当然,在那之前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行。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些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见啦!篇2陶渊明隐居生活真让我羡慕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

老师说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界很苦闷的时候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

什么是隐居呢?隐居就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

陶渊明就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哎呀,说起陶渊明,那可是个大人物!他可不就隐居在乡下嘛,可别小瞧了这隐居的生活,这可是大有学问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首先得说说“隐居”这个词儿,听起来就挺有味道的。

它可不是简单的不出门那么简单,那是真正的“深居简出”,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但话说回来,陶渊明为啥要这么干呢?咱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陶渊明啊,是个读书人,从小就聪明伶俐,可命运却对他不太友好。

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上。

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忙着钻营,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低头弯腰。

但陶渊明心里有个梦想,那就是追求一种更高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于是乎,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朝廷里的官职,选择了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

你看,这不就是“消极避世”吗?可别小看这种选择哦,它背后藏着的是陶渊明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再说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他种点菜、养点鱼,日子过得简单又充实。

有时候,他还喜欢到山里去走走,看看那些大自然的风景,感受一下那份宁静与自由。

这不正是“归隐山林,逍遥自在”嘛!不过,别看陶渊明隐居得潇洒,但他的内心其实还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的。

他写诗、写文章,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你看,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虽然隐居是一种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啊,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那可就冤枉他了。

他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更让我们明白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的“隐”与“不隐”——一个有趣的探讨
说起陶渊明,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的诗作《归园田居》里,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不是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而是另一种解读——有人觉得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这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首先得说说,陶渊明的隐居,其实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选择。

他不愿意被官场的名利所束缚,选择了远离尘嚣,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追求。

再说说,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他知道,人世间的纷争和烦恼,不是逃避就能解决的。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所以,他选择了隐居,而不是逃避。

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智慧。

再来说说,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坚持。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这种坚持,虽然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份执着。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来谈谈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不必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也不必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陶渊明的隐居,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名利,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启示。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1. 陶渊明归隐,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你看现在多少人被功名利禄束缚着,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和决心吗?他这一归隐,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宁静的小天地。

2. 陶渊明归隐难道不好吗?他就像一个智者,看透了世间的纷纷扰扰。

想想我们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为了各种琐事奔波,他却能潇洒地转身离去,去享受田园生活,这多让人羡慕啊!3. 陶渊明归隐啊,那简直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个假。

好比在炎热的夏天突然跳进了清凉的水池,那叫一个畅快!他能毅然决然地抛下一切,去追求内心的平静,这得有多大的魄力呀!4. 你说陶渊明归隐是不是特别酷?就像一个独行侠,独自闯荡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胆量呢?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且走得那么坚定。

5. 陶渊明归隐,这可是一种大境界啊!就如同一个登山者终于登上了顶峰,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他在田园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是多么难得呀!6. 陶渊明归隐这件事,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他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港湾。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是不是也该学学他,找找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呢?7. 陶渊明归隐,哎呀,那可真是太有个性了!就好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夜空中格外引人注目。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8. 陶渊明归隐,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吗?他像一个园丁,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园子。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呢?9. 陶渊明归隐,这绝对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啊!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冲向了自己的战场。

我们是不是也该有他这样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呢?10. 陶渊明归隐,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呀!就如同一条小鱼,欢快地游向了大海的深处。

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我觉得他的归隐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我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我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初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候被那描绘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但是后来细品之后我觉得也许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并不一定是对的。

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世界不如意,我更应该努力去改变他,如果人人都是消极避世的想法,那么世界怎么才能改变呢,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如何看待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如何看待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

福 利 ;
没 有 放 弃 自 己
他 之 所 以 坚 持 , 几 次 为 官 , 是 因 为 他
为 官 , 他 不 可 能 持 续 那 么 长 的 时 间 ,
据 此 认 为 , 如 果 陶 渊 明 真 的 那 么 讨 厌
这 对 一 个 古 人 来 说 是 不 算 短 的 年 份 ,
陶 渊 明 的 为 官 生 涯 一 直 持 续 了 十 三 年 ,
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 于清淡的生活。陶渊明只 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 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 建造八九间草屋。房子不 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 树掩映之中。 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 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 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 飒飒,柳条依依;秋天, 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 一时之饥。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在炊烟的 缓缓上升中,这样一种田 园生活是后世多少都市人 梦寐以求的风景。
※如何看待陶渊明放弃官场, 如何看待陶渊明放弃官场, 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 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就像冲破 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 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 中的鱼儿游进河流, 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 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 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 “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 舟遥遥以轻扬” 何等畅快; 风飘飘而吹衣” 多么潇洒; “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 悦亲戚之情话” 感受温馨; “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 乐琴书以消忧” 享受怡然。 “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隐 田 园 。
冲 突 中 , 他 作 了 痛 苦 的 抉 择 , 归
望 在 实 际 上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的 矛 盾
于 官 场 和 想 要 实 现 愿 望 而 这 个 愿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 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 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本文导读: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进入这个染缸,都会人不由己的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社会上打拼。

古时候有些文人雅士,不愿意和世间同流合污,于是选择隐居,在深山老林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陶渊明是晋代的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家庭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还是算是一个富户,但是就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陶渊明就家道中落了,在十二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他只能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

好在小时候父亲曾经叫他读书,还留下了很多的书籍供陶渊明学习,这才使得陶渊明的学业没有落下。

陶渊明无疑是个天才,年纪轻轻的十分的有文采,他的名声很快就在家乡传开了。

当时的晋朝还没有科举,想要当官就只能去做贵族或者大官的门客,只要他们推荐,平民才有机会做官。

家乡的父母官看陶渊明文采好,家里又贫困,于是就召陶渊明做了一个小官,陶渊明本来不是做,可是因为实在是太穷了,不做官就没有生活来源,于是就第一次做官,但是仅仅几个月以后,陶渊明无法忍受当时晋朝的腐败,就辞官不做了,这一年陶渊明29岁。

后来的十多年的时间里,陶渊明迫于生计又做了几次官,但是每一次做了没多久就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总是感叹田园的生活轻松,于是几次做官都很快的就辞职了。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就是出任彭泽的县令,有一次顶头上司派遣了一名督邮前来彭泽考察陶渊明的政绩,督邮只是一个小吏,连官都不算,但是却有向上司禀报的权利,因此很多县令为了自己的前途都想尽办法巴结他,而陶渊明则不一样。

督邮来了以后,陶渊明根本不正眼看他,手下的劝陶渊明要好好的巴结督邮,以免他回去以后对知州说坏话。

陶渊明听了感叹道:“我做官怎么这么难,督邮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丝毫没有学问,竟然要我一个堂堂县令讨好他,这样的官我不做也罢。

”于是取出官印,挂在大堂的匾额之下,写下了一份辞职信,就拂袖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田园的诗文最为著名。

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最终选择了隐居归田,过上了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持有肯定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抵制。

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他看到了政治家们的贪婪和欺诈,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不愿意参与到这种社会体制中,他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的美景。

他希望能够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喜欢在山林间独自漫步,倾听鸟鸣虫声,观赏花草树木。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耕耘,亲手种植庄稼,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意识到权力和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善良。

在田园生活中,他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他相信唯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归隐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的田园生活和诗文作品激励了后人,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对陶渊明的归隐持有肯定的看法。

他的归隐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抵制,又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第一篇: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的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的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的作文说起陶渊明的归隐,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深思又充满趣味的故事。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的归隐之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人心的复杂,就像一团乱麻,让人越缠越紧,透不过气来。

而陶渊明,就像是一个在这团乱麻中奋力挣扎,最终决定剪断束缚,追求自由的勇士。

咱就说他在官场的那些日子,每天面对的是勾心斗角、阿谀奉承。

上司的脸色得看,同事之间的小心思得防,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累啊!陶渊明本是个心怀理想,想要为百姓做点实事的人,可在那样的环境里,他的理想就像被暴风雨摧残的花朵,渐渐凋零。

有一次,上头来了个大官视察。

那排场,真是大得吓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陶渊明作为下官,自然得去迎接。

可这迎接的规矩那叫一个多,得弯腰鞠躬,得满脸堆笑,还得说一堆讨好的话。

陶渊明心里那个别扭啊,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丑,在那里表演着自己都厌恶的戏码。

这官当得,连自己的尊严都快丢没了。

还有一回,为了能在官场中往上爬,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去给某位权贵送礼。

陶渊明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又不好直接拒绝。

于是,他纠结了好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着自己要是送了礼,那不就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吗?可要是不送,这前途恐怕就更加渺茫了。

最后,他还是咬咬牙,决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去做那溜须拍马的事儿。

就这样,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后,陶渊明终于看清了这一切。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他渴望的是自由自在,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隐。

归隐后的陶渊明,那日子过得可真是惬意。

他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卉。

春天来了,桃花杏花争奇斗艳,他就坐在院子里,欣赏着这美景,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

夏天的时候,菜地里的黄瓜、豆角都熟了,他亲自去采摘,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秋天,金黄的稻穗低垂,他拿着镰刀,在田间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冬天,白雪皑皑,他坐在屋里,围着炉火,读读书,写写诗,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哎,说起陶渊明啊,那可是古代文坛的一股清流,不随波逐流,自个儿在山水间找了个窝,过上了神仙都羡慕的隐居日子。

你说这老兄咋想的?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偏要跑到乡下去种地,这心思,真是比那山里的路还绕呢!但话说回来,陶渊明这日子,过得是真有味道。

他啊,每天早上一睁眼,不是急着去衙门打卡,而是推开窗,深呼吸一口带着露水和泥土香的空气,那感觉,就像是大自然直接往你肺里灌了杯鲜榨果汁,整个人都精神了。

然后,他就提上锄头,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往地里晃悠。

地里的活儿,对他来说,更像是和土地的一场对话,每一铲土翻起来,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中午时分,太阳晒得正烈,陶渊明也不急不躁,找个树荫一坐,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野菜团子,就着溪水喝两口,那叫一个惬意。

这时候,他可能会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心里琢磨着:“这世道啊,太复杂,还是我这小日子来得简单。

”傍晚,夕阳西下,陶渊明扛着锄头,踏着余晖回家。

家里的篱笆上,几朵野花开得正艳,像是在欢迎他归来。

他进屋,点上油灯,拿起笔,开始记录这一天的点点滴滴。

他的诗,就像是他生活的镜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情实感,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淡泊。

有人说啊,陶渊明这是逃避现实,但我觉得,他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喧嚣的世界。

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他的隐居,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嘛,不一定非要追求名利权势,有时候,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每当我想起陶渊明,心里就暖洋洋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都应该学学他,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毕竟,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嘛!。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那个传说中的隐士——陶渊明。

他的故事,那可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别看他平时在诗里写写田园风光,实际上,他的生活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呢!
说起陶渊明,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不喜欢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一心只想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记得有一次,他辞去了太守的职务,就那么一甩袖子,跑到乡下去了。

在那里,他种菜、养鸡、钓鱼,日子过得简单又自在。

要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那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田园诗篇。

他不仅种地,还养鱼、喂鸡,甚至还学会了酿酒。

你说,这不就是咱们现代人追求的“小确幸”嘛!每天醒来,看看窗外的风景,品品自家酿的酒,多惬意啊!
别看陶渊明在诗里写得那么潇洒,其实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比如说,他有时候也会想念城里的朋友们,想念那些热闹的宴会和应酬。

但他总是笑着说:“我宁愿做一个隐士,也不愿去做官。

”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话说回来,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虽然看似悠闲自在,但也少不了一些艰辛。

毕竟,他得自己动手种菜、养鸡,还得想办法解决日常的饮食问题。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生活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朋友们,你们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他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来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而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你们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

下次见面时,我们再一起分享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作文哎呀妈呀,说起陶渊明,那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可不是那种天天泡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敲敲打打的职业人。

这家伙啊,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隐士,一心想逃离尘世的喧嚣,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上清静日子。

要说陶渊明为啥这么喜欢隐居呢?这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陶渊明出身名门望族,原本可以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偏偏选择了放弃这一切,去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说:“归园田居”,四个字,道出了他的心声。

别看陶渊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其实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得很。

他爱读书,爱山水,还爱写诗。

他的诗写得可好啦,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神秘。

这些诗句,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更让人看到了陶渊明那颗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心。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住的房子,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几间茅屋,外加一片菜园子。

每天,他除了种点蔬菜,就是钓鱼、养花、吟诗作赋。

他还会坐在院子里,对着月亮发呆,想象着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砸到他头上。

别看陶渊明隐居生活过得那么悠闲自在,但他并不是真的不想管国家大事。

他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那个理想社会,其实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过,他更想通过自己的隐居,来告诉世人,真正的幸福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现在想想,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他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只要心中有家,哪里都是温暖的港湾。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这样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借鉴。

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

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

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
张杰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6)004
【摘要】从陶渊明和农民的交流、与故友的联系、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来论证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在其幸福生活的光环下来指出他的不和谐.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张杰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罗浮中学,浙江温州,325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7
【相关文献】
1.高情千古一真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隐逸生活探析 [J], 李兰东
2.论陶渊明的隐逸及隐逸生活 [J], 张泉
3.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思想 [J], 蒋星煜
4.陶渊明隐逸身形的背后--兼谈儒道人生观的消涨融合 [J], 裘文意
5.马致远隐逸曲与陶渊明田园诗艺术手法比较谈 [J], 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一)【内容提要】陶渊明历来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自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生活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赏花饮酒、锄禾夕归和农民们交往增进感情等。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异样生活的他慢慢感觉到了“不舒服”,一切不如意和事与愿违的情况突现出来了,笔者从陶渊明和农民的交流、和故友的联系、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来论证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在其幸福生活的光环下来看他的不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生活贫困子女孤独在当前的陶学研究中,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归田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田则使陶渊明找到了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

在这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陶渊明逐步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

叶嘉莹先生就说:“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⑴就连对“苏化”不满的李泽厚先生也持相近的观点:“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是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⑵在晋末宋初的动乱年代里,“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⑶,陶渊明毅然从彭泽辞令归田,这不能不说是愤世嫉俗,远祸全身的表现。

⑷它受到了当时的好友颜延之的赞誉:“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非适心。

”⑸陶渊明忍受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他心身疲惫……但渊明毕竟是渊明,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由此可知道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

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步兵的沉湎于酒中一样,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现象。

超脱人世的陶渊明是宋代文豪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⑹实际的陶渊明,是一位政治的退避者。

家世和抱负使得渊明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屡次出仕但多败兴而回。

晚年时作的《有会而作》:“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知天,在昔余多师。

”将多少的辛酸最终化成了“在昔余多师”的自我安慰中,然而又何尝不是自我解嘲?多年来,虽是世外闲人,但诗人又何尝能忘却?酒和自然一样,也是传统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之一,酒容易使人撕去僵硬的外壳,直视本真的生命,使得人从现实进入审美状态。

在酒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陶渊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剧意识消失了,人生苦短的哀叹不见了,总之,外在的世界消失了,只剩下了一颗通体澄澈的心灵,而这个心灵也没有了外在的堤防与界限,已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大化中自然而然地运行。

⑺所以,他只能通过酒这个糊涂的东西来韬晦自己,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获得少许的慰藉。

多年的隐逸生活使渊明未能进入他理想的境界中去,在其隐逸后期生活的中表现出来。

但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认为是件美好的事情,诗人没过多地感知和体会过劳作,甚至在晚年还把乡野描绘成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没有艰辛劳动、勾心斗角的世俗,有的只是恬静、安逸、和谐的环境和美好愉悦的心情。

但是,现实生活真能像渊明想象的那样吗?难道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的吗?我们不妨跟着诗人,透过他的诗篇来仔细的研读一下吧。

现实的劳动生活给了陶渊明到底是什么?是无限的舒适、安逸还是艰辛、酸楚呢?诗人为什么不在“世外桃源”里表露出来?是有意隐藏还是无意疏忽?带着这些疑问,透过闲言碎语去看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的眼中,劳动是艰辛的,天灾人祸也相继的到来。

我们看看渊明对于这个真实的写照: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欢。

《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劳动的艰辛,天灾人祸的威胁,沉重的压力,与自己想象的是完全两样。

劳动对于他来说已经了不起,更何况“四体诚乃疲”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感受,而想象中的劳动是诗意化的。

艰辛劳动给予渊明最真实的体验,使他发自内心的“躬耕非所欢”的感慨。

在《桃花源记》中,他表达了一些农民的意志和愿望,提出了像桃花源里那种人人劳动,大家富裕、和平安宁、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理想。

但只要回过神来想想,这样社会只能够是乌托邦。

然而产生这样的幻想,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诗人正是以幻想中的理想社会来和当时的现实作对比,以它的和谐来显示现实的不合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很清楚地看到诗人是矛盾着的,他向往的生活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见到,是悲哀的。

他想借助这个来宣泄自己的心情。

在文中,具体的历史事实已经隐去,凸显出的是对混乱、污浊的现实的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陶渊明的“自然而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他是那样的悠然宁静,因为他的心没有尘俗的束缚,远在尘世之外,象“南山”一样自然。

温汝能在《陶诗汇评》中说本诗“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

……至结二句,则愈远愈真,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

”其实,这已不是现实,而是作者将现实审美化,这种“真意”感受,就是生命的真谛。

这不是理想而是审美,是个人的体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二)渊明少时受家庭和儒学的影响,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对统治者抱有幻想,所以他对政治是有兴趣的,后虽选择了归田,但却是仕途受阻之后的痛楚归宿,这显然是不合流的。

在晚年作的《读山海经》中,诗人虽然涌动着“猛志固常在”的气势;在《感士不遇赋》中仍有“大济于苍生”的愿望,“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的追求,却还发出了“不遇”和“病奇名之不立”的叹息,充满着“有志不获骋”的悲郁。

表面上看,渊明归田躬耕,在农村生活,与农民融为一体,“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

相间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又不是完全的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农民是会本能的将自己和劳动耕作联系,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融为一体,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但渊明不同,他是为了暂时的政治逃避来农村。

劳动对于他来说,则是一种生活的象征方式,一种纯文学的审美对象和主题。

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来改变自己的某些做法。

他有目的的劳作,一则以忘却自己在官场所造成的的伤痛,二则可以在劳动中与自然交融而进入一个“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并以审美的眼光去体味周围的世界,去发现农民所未能发现的美感。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渊明的生活和农民的劳作还是有着本质上不同。

为什么呢?我们从渊明的诗集里发现,陶渊明与农民的生活关系并非象我们的许多前辈们所强调的,他是真正的农民诗人,“退居田园,躬耕自资,在诗人心目中,已经逐渐成为富有乐趣的生活。

”⑻“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已经完全打成一片,封建文人的气味确实不多了。

”⑼“他的生活地位,思想感情接近农民”,并断定“到晚年,他已经成为一个近似于农民诗人。

”⑽但是从渊明归田后的一些诗作来看,他的那些最为著名的田园诗和一般的赠友诗中基本上都是和往日的旧友唱和之作,可以说是无一首赠给农民的。

或许有人会说农民是很少懂诗的、作诗的,所以渊明就没有和农民们唱和。

陶渊明的诗集中很少、甚至没有发现写农民形象的诗歌。

虽在《移居》其一中有这样的描写:“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一致被公认是渊明与农民的一段佳话。

但请注意,实际上诗人所写的“乐与数晨夕”的“素心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朱自清先生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

“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分儿的⑾而“时时来”诗人居处的“邻曲”又指的是谁呢?余冠英曾为此专门作了注:“邻曲,邻居,指的是般景仁,颜延之等,即上文所说的‘素心人’”。

⑿总之,在《移居》其一中,诗人和他们交往的大都数是与诗人身份相似、情趣相投的,能够共赏“奇文”、相析“疑义”的雅士,而决非一般的俗人和贫苦的农民,因为俗人和农民是不可能与诗人有共同的言语,诗人也就不会与之相处了,更何况那时一般的贫苦农民们哪有心思去的登高赋诗、奇文共析呢?翻开陶集,我们常能看到诗人知音难觅、“相知难求”的孤独。

渊明生活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感到了一种特别沉重的孤独感。

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对通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一般类型的价值观念的否定和挑战,势必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

他的友情期待也落空。

渊明一生结交的朋友很多,但陶渊明和他们,或者仅仅只是政务上的往来,或者是偶尔的接杯饮酒,或者只是貌合神离,或者有时赋诗娱乐,或者惟能“道桑麻”的。

在隐逸的愉悦中,陶渊明也会时常一不小心就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平:“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杯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全无“悠然见南山”的静穆,只有失眠的痛苦;孤独的痛处,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痛苦。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一个人独叹、独忧、独饮、独醉、独飞、独徘徊,而不见相知,但见古时荒丘。

这里的“孤”“独”等都是表现诗人少知己、内心迷茫,也是作者自己的孤独生活的真实写照。

偶尔还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时常让诗人感到有些孤独与失落感。

如果说渊明有着和农民非常深厚的群体感情,那么还会这样的孤独吗?在这里,是真正表现了他和农民的不和谐,与农村生活的不和谐。

(三)渊明的隐逸生活是贫还是富?一般地说来,中国魏晋以后的隐士,也大多数不像早期的“岩居穴处”,或巢居与木,或因饥饿死于首阳。

而大多数是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才能有资格去成为隐士。

苏轼一生最为钦羡归隐,因此,也多次去相田买田,为隐居作准备。

其他像王维的隐逸终南,王安石的隐居半山,也多是如此。

所以,鲁迅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履。

又哪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