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学剖析

合集下载

中医药膳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医药膳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医药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2.中医药膳学:实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

3.药膳配伍原则:在辩证的前提下,各种药膳原料经恰当的配伍组合,能够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限制偏性等作用,使药膳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4.解表药膳:凡以解表类药物和食物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预防或解除外感表症的药膳配方,均属于解表类药膳。

5.固涩药膳:凡以固涩药食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或滑脱不禁之证,统称为固涩药膳。

6.中药四性:或称四气,是指药食具有寒热温凉的四种不同特性。

7.养生保健药膳:是指具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养颜美容、聪耳明目、调养精气、健脑益智、延年益寿等作用,并可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得到增强和维护的药膳。

8.利水渗湿药膳:凡以利水渗湿类药物和食物为主组成,具有利水、化湿、利尿、消肿、退黄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为患的药膳称为利水渗湿类药膳。

二、简答题1.中医药膳的特点答:(1)历史悠久:中医药膳起源于数千年前。

(2)隐药于食:融药物的治疗特性于日常饮食中,既具有膳食提供机体营养的基本功能,也拥有防治疾病、保持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作用。

(3)配伍辩证:药膳的配伍始终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辩证组方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辩证的基础上配伍组方。

(4)注重调理:药膳既可以是药治后的补充,也可以是慢性疾病、或体弱之人、或机体气血阴阳偏颇时适宜的调理方法。

(5)影响广泛:它具有普通食物所不能达到的疗效,又具有一般治疗性药物所不具备的饮食方式,适应症极其广泛。

2.中医药膳应用原则答:(1)平衡阴阳:具体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调理脏腑:药膳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调治脏腑以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常用方法:以脏补脏。

中药药膳学

中药药膳学
• 5.其他类:如藕粉、杏仁粉、芝麻、盐粉、淮药泥、桃杞鸡卷、虫 草鸭子罐头、雪花鸡罐头等。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 1.滋补强身类:滋补类组成、具调养气血、补阴补阳作用,用于体 弱或病后体虚的食用,如十全大补汤、茯苓包子等。
• 2.抗衰老类:选性味平和,作用缓慢、调理性药物配制,具延年益 寿、抗衰防老,适于中、老年抗衰老,如参麦团鱼、仙人粥。
《粥谱》等专著面市。 •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
第二节 药膳学的研究内容
• 1.药膳发展史:起源、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研究药膳史→继承→发展提高。
• 2.药膳药性、配伍及机理研究:药膳药性、配伍理论以 中药药性及配伍理论为基础,有特殊性,特别是中药与食 物如何配伍发挥最佳作用;药膳配伍禁忌,药膳作用机理, 可揭示药膳的作用机制,指导药膳临床。
四、药膳学的成熟阶段
• 明清——药膳学基本成熟,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文学作 品中有反映,如《水浒传》等中有所涉及。
• 《救荒本草》:成熟的一种体现,专论药食兼用植物,其 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俱佳。
• 《本草纲目》:载518种药食兼用品,并附大量药膳配方。 •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费伯雄《食鉴本草》、黄云皓
精炼等发展非常快,药膳如何引入这些方 法,使传统的药膳更具有现代色彩,亦是 药膳的重要研究内容
和发展方向。
三、药膳名方发掘与整理 • 药膳古籍汗牛充栋,有大量的药膳名方,
具极大开发价值; • 民间也存许多有效的药膳方剂。
四、药膳餐馆和药膳研究专门机构的建立
• 目前:有许多药膳餐馆,一些城市,药膳餐馆尚属空白。 开办药膳餐馆大有发展前景。在有条件的医院、疗养院、 度假村可开办药膳餐厅或药膳食堂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中医药膳的特点 第二节中医药膳的分类 第三节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第三节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理论 第四节中医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第一节中医药膳原料的炮制 第二节中医药膳制作工艺
第四章食物 类原料
第五章药物 类原料
第一节粮食类 第二节蔬菜类 第三节野菜类 第四节食用菌类 第五节果品类 第六节禽肉类 第七节畜肉类 第八节奶蛋类 第九节水产类
这是《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希望能够开放阅读,让更多人能够阅读此书,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每种食材,不管是蔬菜水果肉类,药材类都有自身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可以对症下药。
目录分析
绪论
第一章中医药膳的特 点、分类和应用原则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 理论基础
第三章中医药膳制作 的基本技能
一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药膳学的研究内容 三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 四中医药膳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

行业
专业
原料
应用
中医
中医药
理论
中医药 类
专业
全国
药膳
类专业
膳学

中医药
利水渗湿
内容摘要
本教材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 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的一门学科。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为中医药院校各类其他专业的限选课, 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后期临床课 奠定中医药膳方面的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知识技能的基础。

浅谈药膳

浅谈药膳

浅谈药膳摘要:药膳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更不是简单的中药和食物相加,药膳为中医食疗性膳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的是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是一种既充分发挥中药效能,又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一种特殊的中药剂型。

本文介绍了药膳的发展历史,四季各种不同药膳及药膳在美容,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字:药膳,发展历史,四级药膳,美容,护理。

药膳的发展:翻开中国古代医学史,似乎没有“药膳学”的称谓。

但在各类古典医籍中,散在记录各种专篇专论,为后来的药膳学奠定了基础。

药膳同源,中国药膳学是与古代医药学相伴相生的。

药膳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甚至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只有“饥不择食”、“茹毛饮血”,经常遭受疾病的痛苦,然而也会偶然误食了某些蔬果、食物而使疾病好转或加重,甚至中毒而死亡。

长此以往,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知道哪些是有毒和无毒,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怎样进行烹饪等。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药膳食疗的萌芽。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思维有了进步,在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人们开始在发酵的谷物、水果中酿酒,通过喝酒,知道了酒的习性,总结了“酒善走窜”、“通血脉”,人们还发现在酒中加药浸泡,可治疗一些疾病,这样推动了医药和药膳的发展,使药膳食疗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商代,酒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产业,从考古中我们发现,商代有了很多精制的酒具、酿造酒的器具器皿。

这时文字也开始有了记载,《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这就是古人制酒的方法,人们对酒的酿制和酒的作用进行了总结,酒的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药毒攻其中,砭石针艾治其外也。

”由此可见,酒在医药中的重要作用。

这也可以说是对药膳记载的一部分内容。

史书中还曾记载了一个例证,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有《汤液经》一书,记录了用食物和药物调和烹饪方法,用以制药和疗疾。

中医养生药膳学

中医养生药膳学

中医养生药膳学中医养生蕴涵的健康观念、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药膳学,希望对你有用!药膳与食疗的区别ϖ食疗养生保健纯食品——保健为主ϖ药膳防病治病食品加药品——防病治疗为主中医养生药膳学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学相结合并以研究药与食的配剂规律、特殊制作工艺,及在保健、预防、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方法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

药膳既称为“膳”,应以中国式的传统烹饪工艺为主ϖ因为配入了“药”,就必须涉及中医药知识。

所以,目前药膳的研究不仅是中医药界的任务也是营养师应涉足的领域。

ϖ因此,从事药膳配剂制作的人员,不仅应掌握中国传统烹饪知识和技法,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

药膳学的学习内容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ϖ(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脏腑辨证等)2、学习药膳学的基本知识ϖ(药膳学的基本理论、体质施膳、四季施膳、中药学基础、食物学基础、营养学基础等)3、经典药膳谱4、疾病养生5、现代营养学习药膳能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1、等餐饮服务管理行业的药膳厨师、高级药膳厨师、药膳营养咨询师等2、等,负责病人的药膳营养问题的咨询工作,列出药膳保健计划,并监督药膳饮食变化的有效性3、织提供有关药膳营养、食疗等方面的药膳建议。

4、为商服务。

药膳营养师们协助企业领导进行研究,对管理和市场提出专业性意见,促使企业生产出更好的药膳养生食品投放市场。

药膳的应用原则1. 因时制宜春季:气候渐温、万物复苏,以清肝疏肝为主,宜甘温平淡,ϖ如:桑菊薄荷饮配小白菜、油菜、芹菜、胡萝卜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消化机能下降,食欲下降ϖ宜甘寒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如:西瓜、黄瓜、绿豆、苡仁、冬瓜、丝瓜、西红柿ϖ忌:肥腻、辛辣、燥热之品秋季:以生津养肺、润燥护肤为主,宜食甘润性平的食物。

如:梨、甘蔗、百合、银耳、萝卜、乳品、芝麻、糯米、蜂蜜等冬季:气候寒冷,易伤阳气。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一、疾病发生过程:外因:六淫,疫疠。

作用于机体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二、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在白昼,兴奋制约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抑制制约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三、阴阳平衡指导中医药膳的调治体热:生地黄粥、石膏粳米汤清热体寒:生姜粥、川乌粥、姜附烧狗肉温中阳虚:鹿角粥、狗肉壮阳汤壮阳阴虚:鳖肉首乌汤、龟肉炖虫草滋阴四、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生、克是自然界的正常发展;乘、悔是异常变动,是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即疾病的发生五行用于疾病的防治:肺病治脾培土生金Array肝病治肾滋水涵木补肾利尿肾不化气导致的水肿补脾的人参,大枣补土制水五、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1.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2.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

(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中国药膳学课件大全.ppt

中国药膳学课件大全.ppt

第三节 药膳的特点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酸味食物——乌梅、枸杞子——肝阴不足 苦味食物——苦瓜、绿茶——心火上炎、
内热之证 甘味食物——大枣、山药——脾胃虚弱、
营养不良 辛味食物——葱、姜、芫荽——药膳可作为治病的主方或辅助用方, 祛邪治病 未病者——药膳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调整机 体的阴阳平衡,强身健体
我国药膳学
一、药膳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二、中国药膳发展简史 三、药膳的特点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五、药膳的分类 六、药膳食品的烹调方法 七、药膳的注意事项与食疗 八、常用药膳及常见病药膳举例
第一节 药膳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一、药膳的概念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食品。 进而言之,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 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 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 品。
——损伤脾胃——消化不良 ——易消化,多样化,富有营养
3、老年 虚——心、肝、脾、肺、肾不足——体力下降、记忆力
减退、头晕、失眠、 性功能减退、腰酸 腿软、腹胀、纳差、 便秘 实——血脉不通畅,痰湿内阻——骨质增生、动脉硬化、 组织增生 多服健脾开胃、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通脉、通便 及延年益寿药膳。
卢如《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 “诸菜皆地产阴物,所以养阴,故宜食之……蔬有疏通 之义焉,食之,则肠胃宜畅无壅滞之患”。这些思想不 仅丰富了食疗学、营养学的思想,也大大推进了养生 学的发展。
五、近现代药膳发展情况 近现代药膳研究方兴未艾,药膳层 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药膳产品甚为丰 富,药膳剂型名目众多,药膳水平有所 提高,辨证施膳和药膳机理研究、剂型 扩大和创新。
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学》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总论主要阐述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药膳学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药膳学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中篇为药膳原料,主要介绍常用于药膳的食物160种,药特106种。

本篇分项阐述有关药物、食物的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方选、成分、使用注意、参考文献等。

在药物、食物分类方面,依照食物的自然属性与生活应用习惯分为粮食、蔬菜、野菜、食用菌、果品、禽肉、畜肉、奶蛋、水产吕、调味品及其他佐料等10大类。

药物分为根和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茎叶类、全草类、花类、树皮和根皮类、菌类、动物类。

下篇为常用中医药膳配方,主要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270种。

本篇参照中医方剂学的结构,分项阐述有关药膳方的配方、制法、功效主治、方解和使用注意等。

在分类方面,按照药膳方的功效分为解表、清热、泻下、温里祛寒、祛风温、利水祛温、化痰止咳平喘、消食解酒、理气、理血、安审、平肝潜阳、固涩、补益、养生保健等15大类。

目录:上篇总论1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1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1一、药膳学的基本概念1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2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2一、远古时期-药膳的起源2二、先秦时期-药膳理论的奠基与应用3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5第三节药膳的现代研究与应用7一、药膳理论研究7二、药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7三、药膳的应用研究8四、药膳的现代开发研究8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9 第一节药膳的特点9一、历史悠久9二、隐药于食9三、辨证配伍10四、注重调理10五、影响广泛10第二节药膳的分类10一、按药膳功效分类11二、按药膳形态分类12第三节药膳的应用原则12一、平衡阴阳12二、调理脏腑13三、扶正祛邪13四、三因制宜13五、勿犯禁忌13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4第一节药膳学的基础理论14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4二、以辨证论治原則指导施膳16三、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17第二节药膳学的药性理论18一、四性18二、五味19三、升降浮沉19四、归经20五、毒性21第三节药膳学的配伍理论21一、药膳配伍原则21二、药膳配伍的选料方法22三、药膳配伍禁忌22第四节药膳学的治法理论23一、汗法23二、下法23三、温法24四、消法24五、补法24六、理气法24七、理血法25八、祛湿法25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26 第一节药膳原料的炮制26一、炮制目的26二、炮制方法27三、药液制备法28第二节药膳制作工艺30一、药膳制作特点30二、药膳制作要求31三、药膳制作方法32中篇药膳原料35第五章食物类原料35第一节粮食类38谷物类38粳米38糯米38小麦39大麦40高梁41粟米42玉蜀黍43薏苡仁43番薯44马铃薯45山药45芋头46魔芋47豆类48黄大豆48黑大豆48赤小豆49绿豆50绿豆芽51白扁豆51豌豆52蚕豆52刀豆53豇豆53豆腐54第二节蔬菜类55 瓜茄类55冬瓜55丝瓜56南瓜57黄瓜57越(菜)瓜58 苦瓜58番茄60茄子60辣椒61根茎类62 莱菔62胡萝卜63 藕63百合64慈姑65茎叶花类66 旱芹66水芹66苋67黄芽白菜68 菘菜69甘蓝69芸薹70菠菜70蕹菜71韭菜72金针菜73 莴苣73茼蒿74芥菜74莙蓬莱75 冬葵叶76 落葵76胡荽77椿叶78芜菁79茭白80洋葱80葱白81毛笋82芦笋82第三节野菜类83 马齿苋83枸杞叶84荠莱84蕨85苜蓿86第四节食用菌类87 蘑菇87香菇87猴头菌88木耳89银耳90第五节果品类91 鲜果类91梨91桃91柿子92杏子93枇杷93无花果94石榴94青梅95橘96葡萄97苹果98山楂98櫻桃99香蕉100草莓100菠萝101柠檬101椰子102橄榄102甘蔗103桑椹103桂圓104荔枝105芒果106甜瓜106西瓜107中华猕猴桃107 柚108栗子108菱109干果类110黑芝麻110落花生111白果111胡桃仁112莲子113海松子113芡实114罗汉果115榧子115南瓜子116第六节禽肉类117 鸡肉117鸡肝118乌骨鸡118原鸡119雀119白鸭肉120鹅肉121鸽121鹌鹑122第七节畜肉类122 牛肉122牛肚123牛鞭124猪肉124猪心125猪肝125猪肺126猪肾127猪肚127猪血128猪蹄128野猪肉129羊肉129羊骨130狗肉131兔肉131猫肉133鹿肉133驴肉133第八节奶蛋类134 牛奶134羊乳135马乳135鸡蛋136鸭卵136鹅卵137雀卵137鸽卵138鹌鹑蛋139第九节水产类139 蟹139对虾140海参140乌贼鱼141海蜇141石首鱼142带鱼143牡蛎肉143文蛤肉144泥鳅144鳝鱼145鳜鱼146鳢鱼146鲫鱼147鲤鱼147鳖148龟148海带149紫菜150燕窝150第十节调味品及其他佐料151 大蒜151生姜152胡椒152花椒153茴香154桂皮154蜂蜜155白砂糖156赤砂糖156花生油157芸薹子油157麻油158酱油158醋159酒159味精160第六章药物类原料161第一节根和根茎类162人参162党参162太子参163西洋参164黄芪165白术166甘草166当归167 生地黄168 熟地黄168 何首乌169 北沙参170 麦门冬171 天门冬171 百合172 玉竹173 黄精173 巴戟天174 仙茅174 续断175 狗脊176 骨碎补176 川贝母177 半夏178 桔梗179 木香179 香附180 郁金180 附子181 干姜182 高良姜182 薤白183 天麻184 白芍184 泽泻185 三七186 白茅根187丹参187川芎188芦根189第二节果实和种子类190 五味子190女贞子190枸杞子191山茱萸192补骨脂192沙苑子193菟丝子194瓜蒌194杏仁195白豆蔻196砂仁196草豆蔻197草果198槟榔198佛手199莱菔子200酸枣仁200柏子仁201木瓜201桃仁202胖大海203栀子203决明子204陈皮205第三节茎叶类205鸡血藤205石斛206肉苁蓉207锁阳208钩藤208艾叶209侧柏叶210荷叶210桑叶211第四节全草类212藿香212佩兰212淫羊藿213茵陈蒿214益母草214鱼腥草215薄荷216紫苏216第五节花类217丁香217红花218金银花218菊花219第六节树皮和根皮类220 杜仲220五加皮220牡丹皮221第七节菌类222灵芝222茯苓223冬虫夏草223第八节动物类224 阿胶224龟胶225鳖甲225鹿茸226鹿角胶227鹿鞭228海狗肾228九香虫229海马229蛤蚧230紫河车231鸡内金231白花蛇232乌梢蛇232全蝎233下篇药膳配方235 第七章解表类235 第一节辛温解表235 生姜粥235防风粥236五神汤237川芎白芷炖鱼头237 姜糖苏叶饮238发汗豉粥238第二节辛凉解表239 银花茶239桑菊薄竹饮240芫荽发疹饮240豉粥241第三节扶正解表242 薄荷茶242淡豉葱白煲豆腐242 生津茶243第八章清热类244 第一节清气凉营245 石膏粳米汤245竹叶粥245石膏乌梅饮246五汁饮246生地黄粥247第二节清热祛暑248 二根西瓜盅248清络饮248解暑酱包兔249新加香薷饮250荷叶冬瓜汤250第三节清热解毒251 银翘二根饮251蒲金酒251板蓝银花茶252鱼腥草饮252消炎茶253马齿苋绿豆粥254 第四节清脏腑热254 灯心竹叶汤254平肝清热茶255天花粉粥255竹茹饮256牙痛茶256青头鸭羹257第五节清退虚热257 枸杞叶粥257地骨皮饮258白薇饮258双母蒸甲鱼258第九章泻下类260麻子苏子粥260郁李仁粥261蜂蜜决明茶261升麻芝麻炖猪大肠262 牛髓膏262桃花粥263番泻叶茶263第十章温里祛寒类265 第一节温中祛寒265 干姜粥265吴茱萸粥266良姜炖鸡块266砂仁肚条267六味牛肉脯268丁香鸭269第二节温经散寒270 川乌粥270艾叶生姜煮蛋270当归生姜羊肉汤271 附子粥271桂浆粥272姜附烧狗肉273第十一章祛风湿类274五加皮酒274白花蛇酒275威灵仙酒275海桐皮酒276雪凤鹿筋汤277巴戟狗肉277胡椒根煲蛇肉278第十二章利水祛湿类279第一节渗湿利水279薏苡仁粥279冬瓜粥280车前叶粥280赤小豆鲤鱼汤281丝瓜花鲫鱼汤281金钱草炖猪蹄282第二节利水通淋282滑石粥282甘蔗白藕汁283金钱草饮283荠菜鸡蛋汤284第三节利湿退黄284茵陈粥284栀子仁粥285泥鳅炖豆腐285白茅根炖猪肉286田基黄鸡蛋汤286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类288 第一节化痰288橘红糕288瓜蒌饼289柚子炖鸡289半夏山药粥289石菖蒲拌猪心290昆布海藻煮黄豆290川贝秋梨膏291第二节止咳291真君粥291杏仁猪肺粥292百部生姜汁292第三节平喘293杏仁饼293杏仁粥293蛤蚧粥294腐皮白果粥294第十四章消食解酒类296 第一节消食化滞297山楂麦芽茶297甘露茶297神仙药酒丸298荸荠内金饼298神曲丁香茶299第二节健脾消食300健脾消食蛋羹300白术猪肚粥300小儿七星茶301益脾饼302六和茶303第三节解酒醒醉303葛根枳棋子饮303神仙醒酒丹304橘味醒酒羹304第十五章理气类306 姜橘饮306良姜鸡肉炒饭307 柚皮醪糟308五香酒料308二花调经茶309薯蓣半夏粥310竹茹芦根茶310橘朴茶311第十六章理血类312 第一节活血化瘀312 益母草煮鸡蛋312 红花当归酒313桃花白芷酒314丹参烤里脊314桃仁粥315三七蒸鸡316玫瑰露酒316坤草童鸡317牛膝复方酒318牛筋祛瘀汤318地龙桃花饼319第二节止血320还童茶320茅根车前饮320白及肺321苎麻根粥322花生衣红枣汁322 藕汁鸡冠花糖饮323糯米阿胶粥323莲花茶324双耳海螺324艾叶炖母鸡325旱莲草粳米粥326第十七章安神类327第一节养心安神327百合粥327酸枣仁粥328柏子仁粥328甘麦大枣汤329玉竹卤猪心329龙眼纸包鸡330人参炖乌骨鸡330第二节重镇安神331朱砂煮猪心331磁石粥331第十八章平肝潜阳类333 天麻鱼头333夏枯草煲猪肉334罗布麻茶334菊花绿茶饮335芹菜肉丝335芹菜红枣汤336第十九章固涩类337第一节固表止汗337浮小麦饮337麻鸡敛汗汤338生脉饮338第二节固肠止泻339乌梅粥339八珍糕340薯蓣鸡子黄粥340 第三节涩精止遗341 金樱子粥341金樱子炖猪小肚341 芡实煮老鸭342山茱萸粥342第四节固崩止带343 菟丝子粥343白果乌鸡汤343山药芡实粥344第二十章补益类345 第一节补气346黄芪蒸鸡346四君蒸鸭346乌鸡豆蔻347黄精烧鸡348黄芪猴头汤349人参猪肚349山药鸡肫350人参莲肉汤351生脉饮351人参粥352银鱼粥352健胃益气糕353锅焦糕353第二节补血354归参炖母鸡354参芪炖鲜胎盘355红杞田七鸡355群鸽戏蛋356阿胶羊肝357菠菜猪肝汤357当归苁蓉猪血羹358 猪心枣仁汤359参归猪肝汤359龙眼酒360第三节气血双补360 十全大补汤360归芪蒸鸡361乌鸡白凤汤362参枣米饭362第四节补阳363鹿角粥363枸杞羊肾粥364白羊肾羹364羊脊骨粥365巴戟牛膝酒365补骨脂胡桃煎366 雀儿药粥366鹿鞭壮阳汤367壮阳狗肉汤368杜仲腰花368虫草炖老鸭369虫草炖鲜胎盘369 人参胡桃汤370第五节补阴370清蒸人参元鱼370 益寿鸽蛋汤371生地黄鸡372秋梨膏372淮药芝麻糊373龟肉炖虫草373黄精天冬龟肉汤374鳖鱼补肾汤375养肝明目汤375洋参雪耳炖燕窝376第二十一章养生保健类377 第一节健美减肥379荷叶减肥茶379茯苓豆腐379参芪鸡丝冬瓜汤380麻辣羊肉炒葱头380冬瓜粥381茯苓饼子382鲤鱼汤382健美茶383第二节美发乌发384蟠桃果384玉柱杖粥384七宝美髯蛋385花生米大枣炖猪蹄386煮料豆386瓜子芝麻糊387第三节润肤养颜387玫瑰五花糕387小龙团圓汤388红颜酒388沙苑甲鱼389真珠拌平菇389苡仁茯苓粥390胡椒海参汤391黄精煨肘391清蒸哈什蟆392燕窝粥392枸杞子酒393第四节延年益寿393 补虛正气粥393长生固本酒394乌须延年豆395珍珠鹿茸395八宝饭396延年草397九仙王道糕397第五节明目增视398 决明子鸡肝398猪肝羹399杞实粥399芝麻羊肝399归圆杞菊酒400首乌肝片401人参枸杞酒401第六节聪耳助听402 磁石粥402鹿肉粥402磁石酒403气虚狗肉汤403鱼鳔汤404熘炒黄花猪腰404第七节益智健脑405 琼玉膏405水芝汤405神仙富贵饼406金髓煎406玫瑰花烤羊心407 山莲葡萄粥407桂圆莲子粥408第八节增力耐劳408 神仙鸭408肉桂肥鸽409牛骨膏410雄鹰展翅丸410附片羊肉汤410田七白芍蒸鸡411 双鞭壮阳汤412。

《中医药膳学》课件

《中医药膳学》课件

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药食同源、 药食同效,注重食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 目的。
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发展: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完善 现代:中医药膳学的学科建设和应用 未来:中医药膳学的创新和发展前景
理论基础
中医药膳学的定义与内涵
减肥塑身
促进新陈代谢:药膳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减少脂肪的堆积 补气养血:药膳可以补气养血,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利于减肥 祛湿化痰:药膳可以祛湿化痰,消除体内湿气和痰湿,有助于减肥塑身
中医药膳文化与传承
中医药膳的起源与发展
药膳配伍原则
遵循中医理论:根 据中医理论,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食物 进行配伍
注重药性:选择药 性和食物性味相匹 配的药物和食物
适量配伍:根据个 人体质和病情,适 量配伍药物和食物
灵活运用: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 药物和食物的配比 和用量
注意事项
食材选择:选择 新鲜、无污染的 食材,避免使用 添加剂和防腐剂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 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 疾病的发生,从而延缓 衰老。
调节内分泌:中药可以 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从而延缓衰老。
改善血液循环:中药可 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身体各部位的营养 物质和氧气供应,从而 延缓衰老。
美容养颜
改善皮肤质地:通过调理气血,使皮肤红润有光泽 延缓衰老: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 淡化色斑:调节内分泌,减少黑色素分泌 祛痘祛斑:清热解毒,改善皮肤炎症
烹饪方法:采用 传统的烹饪方法, 如炖、煮、蒸等, 以保持食材的营 养成分和药效

医学知识一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医学知识一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二)药膳专著
孙思邈弟子孟冼继承和发扬孙氏食治学思想。 汇集药膳名方,撰成《补养方》后由其门人 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是药膳学的第 一部专著,该书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重视 食物的加工、烹调,对药膳的发展有较大的 推动作用。
到了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获得了重大机遇,国家对医 药文献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的校正医书局,对医药 学文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校勘、注释,对医药文 献的保存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对药膳贡献最大的应 数陈直。陈直又名陈真,曾为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 县令。陈直对各时期的养生,特别是食养食治方面的 成就进行了研究与集成,撰成《养老奉亲书》。全书 分上下两籍,上籍介绍食养食治内容,将药膳食疗方 在养老奉亲、防治老年病的首位。全书载方323首, 药膳方即占162首之多。在保存药膳方的同时,他在 药膳学中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药膳食疗的养生原理 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认为食养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及五行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极少,但从《内经》 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看,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似乎 是药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说明,药膳在春秋战 国时代有过一段相当繁盛的时期,只是在汉代以后, 中药方剂的运用才取代药膳而成为主要治病手段。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书于秦 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临床运 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 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的 体系,药膳因而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但 其始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国药膳学PPT课件

中国药膳学PPT课件
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 有了“药”字与“膳”字。“药膳”之词,最早见于 《后汉书· 列女传》。 《诗经· 风· 七月》曰:“为此春酒,以介寿眉”。 《周礼· 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 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
《黄帝内经》(《素问· 脏气法时论》)特别强调了药 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 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益 精气”。 《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等6个药膳方。
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
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
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
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 “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 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 工”。
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 益脾饼、大枣粥 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 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 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
二、三因制宜
(一)因时施膳
春季——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属肝
——补肝——首乌肝片、妙香舌片
夏季——气候火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
三、宋金元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宋金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十分强调营养饮食 药膳保健的重要。 张子和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补者,以谷肉菜养品体者也”。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收载常用 食物203种, 并逐一介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及效用,至为实 用。在膳食方面很讲究配膳,详尽记载了各种烧饼、 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绪论一、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

纵有万贯家财,如果身体垮了,财富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很多人就是这样,“不到得病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重要,不到死亡的时间,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但许多人往往死于无知,往往因为小病熬成大病,最终发展成为不治之症。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提高生命质量。

二、吃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正如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与饮食有关。

但尽管人人爱吃,可爱吃并不等于会吃,有的人吃了一辈子也“不会吃”,并吃出了一身毛病。

人们往往感叹;“过去由于穷,什么都吃不起,现在改革开放,生活好多了,也有钱了,想吃什么也都能买得起了,但为什么吃得好了,毛病反而多了,真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吃好,吃什么才健康。

”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吃得好就是营养好,营养好了身体才健康,实际上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那怎么样的吃法才是最合理的呢?药膳的起源和演变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人们没有能力把食物和药物分开,这就是药膳的源头,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见书本)三、药膳和药膳学的概念四、常见的药膳举例绿豆粥: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熟加入冰糖,拌匀搅拌,即可食用。

【功能】清热解暑。

也可用于暑湿感冒,高热口渴,烦燥身重等症。

人参炖乌骨鸡:养心安神,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神志不宁,虚烦少寐。

五、行业对药膳师的要求必须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烹饪学、营养学、治疗学、养生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等多学科的学识和素养,才能调配出高水平的药膳食品。

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药膳师,才能烹制成标准的中国药膳。

六、如何选择药膳→依据人的体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 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占32.75%。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善学之学习总结中医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与食物结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为目的的一门实用学科。

发挥中医药膳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的优势,从而可以拓展中医药膳在中医药学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在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中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

中医药膳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明珠。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药膳疗法已成为群众医疗保健康复的重要手段和普遍需要,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药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在我国方兴未艾,但也有许多人还不知何为药膳;药膳方剂很多,对症配膳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学常识和中医药知识,这些都需要我们提供中医药膳理论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处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生活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世界性的“绿色工程”方兴未艾。

中医药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理所当然地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青睐。

中医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对其理论体系科学内容的总结、整理、发掘和研究,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是一项极有意义和极为重要的工作。

二、凡以解表类药食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预防或解除外感表证的药膳食品,均属于解表类药膳。

解表类药膳适用于六淫之邪侵入肌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亦可用于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浮肿兼见表证者。

表证是指邪气在肌表。

一般而言,外感六淫伤人,大多先出现表证。

此时病位尚浅,在肌表、在皮毛,故用解表剂可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三、凡以滋养安神,或重镇安神药食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安神作用,以预防和治疗神志不安的药膳,均属于安神类药膳方。

神志不安有多种类型,大体而言,可分为虚实两类。

安神类药膳方也分为养心安神类和重镇安神类。

重镇安神类药膳适用于实证为主的心神不安病证。

这类病证多由痰热扰心,或外受惊恐或肝郁化火,内扰心神所致,其发病急,变化快,常表现为惊恐不已、喜怒无常、烦躁不宁等症,治疗多以重镇安神为主,并常配以清热、化痰之品,常用原料有龙骨、磁石、朱砂、石菖蒲等,代表方如朱砂煮猪心、磁石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