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e.g. 奈达早在1964年区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翻译代为由词、短语转移到了语篇, 但基本的语言学框架没变。 在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 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Wilss 和Koller等。
科勒指出: 如果译文能够满足有关结构条件的某些要求,那么原文和译文便存在着对等。这些相关的条件跟内容、风格以及功能有关。因而对等的要求便体现为: 原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留。也就是说原文的风格、内容及功能必须得以保留,或者至少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 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 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文学类语篇翻译有时是一种必要。(见P39) 在应用语篇的翻译中, 则是常常必须借助的手段。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目中的接收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 “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 费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 可见目的论中原文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和科学,而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则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进行探析,从其起源、核心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科尔马(Hans J. Vermeer)提出。

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而功能学派则主张将翻译置于交际语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1. 策略(Strategies):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交际情境选择的一系列决策和操作。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2.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平衡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考虑到译语的表达效果和接受者的需求。

3. 功能(Function):功能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功能的观念十分重要,翻译的功能可以是达到源语文本的功能,也可以是适应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功能。

三、方法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1. 目的论翻译学(Skopostheorie):目的论翻译学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实现通信功能、达到交际目标或满足文化需求等。

2. 本质对等和功能对等(Essenti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本质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信息与功能的重要性;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即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以便与接受者进行交际。

3. 策略分析(Strategies Analysis):策略分析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决策,研究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和效果。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

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

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

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重结果的人类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更注重跨文化交际。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 和Reiss 创立于20 世纪80 年代。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

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忠实准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Nord,2001:32-33)。

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准则。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

其中,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目的性原则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译文期待以及译文的交际目的。

因此,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段。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文应该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情景及文化背景相一致,使译文读者对翻译结果容易接受和理解。

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要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但忠实原则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原则”,忠实原则反对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而是认为翻译效果可以优于原文。

关于翻译,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在中国,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

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

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缺乏隐含意义。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综述—翻译原则
• 目的法则(Skopos rule) • 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 曼塔利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极端的功能学派, 她将翻译的核心放在各种形式的跨文化转换,例如 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在 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特别重视行为参与者(信息 发出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收者)和环境 条件(时间、地点、媒介),并且避免使用“翻译” (translation)这个术语。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功能加忠诚原则
• “忠诚”是译者与翻译参与者之间的一种 信任。从双边的角度看,忠诚使译者忠于 原语和目的语。它是人际范畴,是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关系。 • “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主要指向的是,译者 和翻译参与者之间建立的可信赖的伙伴关 系。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 研究领域: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哲学基础、 语篇分析、翻译类型、译文接受者的研究、 双语能力与译者培训、翻译培训的过程、 忠诚原则、决定忠诚原则的因素、译者的 责任与地位等。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2013-8-10 Free template from
• “翻译行为”与“翻译” 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 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 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 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 语际翻译是指“从原语文本出发的一种行为”、 一个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加者的交际过程。这些 人员包括发起人、中介人、原语文本制作人、目 的语文本制作人、目的语文本使用人 、目的语文 本接受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Difference between Loyalty and Fidelity
• 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开始提到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由来以及之 前提到的Skopostheorie
• 然而In Vermeer’s words: What the Skopos states is that one must translate, consciously and consist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principle respecting the target text. The theory does not state what the principle is: this must be decided separately in each specific case.
均从属于Skopos Rule!
• 总的来说 The nature of the TT ‘i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and
adequacy ( Adäquatheit ), comes to override equivalence as tl action. Equivalence is reduced to functional constancy between ST and TT.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Basic Aspects of Skopostheorie
Skopos Rul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s.”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翻译应该以目标语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把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语言和习惯等因素纳入翻译过程中。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有以下特点:
1. 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内容。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语读者的专业背景、文化习惯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 通俗易懂: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通俗易懂,语言应该简明扼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明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生僻的术语,以免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3. 翻译与文化因素的融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需要考虑文化因素的融合。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把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传达到目标语读者。

4. 翻译的实用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具有实用性,即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持原文的精确性和完整性,还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实际应用。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实际应用价值,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应用翻译
内容。

综上所述,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在应用文体翻译中强调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和文化的融合,具有实用性,这些特点使得翻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为目标语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应用价值。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德国。

它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若干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理论。

如“目的论”“功能加忠诚”论等。

本文旨在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核心理论和其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与形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该理论以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观点,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

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k.赖斯(katharina reiss)、h.j.弗米尔(hansj.vermeer)和j.h.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h.j.弗米尔(hansj.vermeer)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他认为,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

而j.h.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则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区别了“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赖斯、弗米尔、曼塔利为代表人物的翻译流派。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赖斯首先于197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 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 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其中,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

除了目的性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译文读者理应能够理解译文意思,译文在异域文化中能够与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二者的关系,译文在语义或必要时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 (adequacy)指的是 ) 译文与"翻译指令" 译文与"翻译指令"之 间的关系, 间的关文必须 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
在这个系统中,"篇际连 在这个系统中, 从属于"篇内连贯" 贯"从属于"篇内连贯", 篇内连贯"从属于" 篇内连贯"从属于"充分 原则" 原则",三者又从属总的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
THE END
THANK YOU!!~~

该学派的基本信息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 希修斯( 希修斯(Vilem :(1 为:(1)翻译必须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Mathesius),特鲁 ),特鲁 ), 包括认识功能, 包括认识功能,表达 贝斯科伊( 贝斯科伊(Nikolay S. 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Trubetskoy)和雅可 ) (2)翻译必须重视 布森( 布森(Roman 语言的比较, 语言的比较,包括语 Jakobson).主要成 ).主要成 ). 语法,语音, 义,语法,语音,语 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 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 的比较. 的比较. 论家. 论家.
雅可布森的论述
主要有五点:(1 翻译分为三类: 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 :(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 ). 所谓语内翻译,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 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 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 所谓语际翻译,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 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 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 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 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3 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3)准确的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 对等信息.( .(4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对等信息.(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 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 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 言进行处理.( .(5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言进行处理.(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 对于存在时态,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是希腊语, 是希腊语 目的" "目的".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是将 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 概念运用于翻译 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 其核心概念是: 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 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 这一术语通常用 来指译文的目的. 来指译文的目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 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 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 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 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受众,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 译实在" 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 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 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 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 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译文作则是译者在目的和特定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在这 个理论框架下,所谓翻译的 所谓翻译的" 个理论框架下 所谓翻译的"目 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的",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后来在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与委 托性中,费美尔对目的论又进行 托性中 费美尔对目的论又进行 了充分的阐释.他认为翻译除目 了充分的阐释 他认为翻译除目 的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就 的性以外 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就 是委托性,即 一个人从事翻译 一个人从事翻译, 是委托性 即:一个人从事翻译 要么出于自己的意愿,要么出于 要么出于自己的意愿 要么出于 别人的意愿,无论哪种情形 无论哪种情形,他的 别人的意愿 无论哪种情形 他的 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委托. 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委托
"篇际连贯"(inter篇际连贯" 篇际连贯 textual coherence),或 或 称忠实原则" "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 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 间的关系, 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 本之木.这里的"忠实" 本之木.这里的"忠实" 近似为国传统议论, 近似为国传统议论,所不 同的是其在翻译中的地位. 同的是其在翻译中的地位.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 School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始于 20世纪 年代 经过几代 世纪70年代 世纪 年代,经过几代 人的推动,丰富和完善, 人的推动,丰富和完善 建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建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核心是"目的论",由汉 核心是"目的论" 由汉 弗米尔在1978年出版 斯.弗米尔在 弗米尔在 年出版 普遍翻译理论架构》 的《普遍翻译理论架构》 中首次提出. 中首次提出. "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目的论" 行为理论" 是"行为理论"
莱思(K.Rejss)是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代 莱思( . ) 表人物之一, 表人物之一,主张从语篇类型学的角度研究 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表情, 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表情, 召唤, 召唤,主张按语篇功能划分翻译原则与批评 标准. 标准. 汉斯 弗美尔(H&ns.J.Vermeer)是 汉斯J弗美尔 弗美尔( & . . ) 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创始人之一, )的创始人之一, 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 能解决. 能解决.他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 的翻译理论的束缚, 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 的委托, 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 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 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 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 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 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克里斯蒂安妮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 克里斯蒂安妮诺德 诺德( )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把翻译 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 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和工具型翻译( translation),提出了忠诚(loyalty)原 ),提出了忠诚 ),提出了忠诚( ) 则,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目的论 Skopos theroy
年出版的<< 目的论是费美尔在 1978年出版的 年出版的 普遍翻译结构>>里第一次提出的. 普遍翻译结构 里第一次提出的. 里第一次提出的 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是" 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为理 行为理论认为, 论"(action theroy). 行为理论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有其目的的,或 更为精 任何行为都是有其目的的 或 确地说,"目的 是人类行为的属性.因 目的" 确地说 目的"是人类行为的属性 因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和策略 此,翻译作为一种行为 其方法和策略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 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 目的论" 也取决于目的 目的论"还杂和了 交际理论" "交际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 和 等理论,认为 论"(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 认为 等理论 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 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和特 定文化背景下为某个特定目的和特定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目的论 条次生原 目的论3条次生原 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充分原则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篇内连贯" 篇内连贯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 或也叫" 或也叫 原则" 原则"(coherence rule) 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 间的关系, 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