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丰富意蕴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好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简繁;看似平淡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③“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营造意境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④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善用联想意蕴丰富证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从正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启示:(让我们明白)创作时要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如果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从反面举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启示:(让我们明白)动不动就“掉书袋”“拾人牙慧”并不表示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贫乏、文学水平低的反映。
4.再读全文,在各段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概括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4)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相互吻合,在文学创作上才会日臻完美。
5.文章第①②段、第③④、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的道理的?
明确:
(1)①②段表明句式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2)③④段表明字数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3)⑤段表明字眼不同文字的意境也不同。
6.⑥⑦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这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还是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嚼字”的?
第⑥段是正面说明:要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