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系统理论中状态反馈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系统理论中状态反馈综述

学号:1402028 姓名:王家林

现代控制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极大值等原理为形成标志,经典理论中以单一输入变量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频率进行控制,现在控制理论以线性空间理论为基础,在时域中研究系统,能够定量的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现代控制也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控制系统是有受控对象和反馈控制器两部分组成的闭环系统,经典控制理论通常采用输出反馈,而现代控制理论多采用状态反馈。闭环系统极点的分布情况决定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品质,因此,可以根据对系统动态品质的要求,规定闭环系统的极点所具备的分布情况,把极点的配置作为系统的动态品质指标。这种把极点配置在某位置的过程称为极点配置。在空间状态法中,一般采用反馈系统状态变量或输出变量的方法,来实现系统的极点配置。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航天等技术发展和控制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它既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不能解决理论本身提出的问题,这就推动了线性系统的研究,于是在1960年以后从经典阶段发展到现阶段。美国学者R.E.卡尔曼首先把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能控性和能观性两个基本概念。其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时域状态空间分析法,线性二次型最优状态调节器法,状态观测器控制法,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法以及极点配置法等。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需要大计算量的现代控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同事工业生产的告诉发

展,是的工程界对控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由此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在控制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设计反馈控制率,将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制定的位置上,从而保证闭环系统具有所要求的动态和稳态特性。由于模型的不确定因素和各种扰动的存在,使得精确极点配置的控制方式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世纪设计中只能将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指定的区域内,就可以使系统获得满意的性能。近年来,对D稳定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利用这一理论研究区域极点配置问题已取得一些成果,包括最优控制、鲁棒性等方面。

在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极点的位置紧密相关,因此极点配置问题在系统设计中是很重要的。为此,需要根据分析和设计的目的,将系统极点配置在指定区域内或指定某个位置。

所谓极点配置问题,就是通过反馈矩阵的选择,使闭环系统的极点,即闭环特征方程的特征值恰好处于所希望的一组极点位置上或者是某个区内。由于希望的极点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因此极点的配置也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对于线性系统而言,其稳定性取决于状态的零输入响应,因而取决于系统极点的分布,当极点的实部小于零时,系统是稳定的;当极点分布在虚轴上时,系统是临界稳定的;当极点的实部大于零时,系统是不稳定的。同事,系统动态响应的基本特性也依赖于极点的分布,若系统极点是负实数,则系统动态响应时非周期的,按指数规律

衰减,衰减的快慢取决于极点的分布;若系统极点是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则其动态响应时衰减振荡的,振荡的频率缺件于极点的虚部,而振幅衰减的快慢有极点的实部决定。因此将系统极点配置在制定位置,可以试听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基本特性,具有实际的理论意义。在现代控制理论中,以状态空间描述和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引入反馈和补偿器将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制定位置。显然,解决极点配置问题必须给出可配置条件和相应的配置方法。由于在控制理论中,主要的反馈形式由于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两种。传统的输出反馈方法虽然也能改变系统极点的位置,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采用状态反馈方法可以实现极点的任意配置。

状态反馈是控制理论中最基本的反馈形式之一。状态反馈就是采用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构成反馈率,进而改变系统矩阵,因此状态反馈具有改变系统结构属性和实现性能指标的功能。首先,状态反馈的引入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但可能改变系统的能观测性。其次,由于状态反馈是系统结构信息的一种完全的反馈,因此状态反馈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动态性能。最后,当系统状态完全可观测时,状态反馈控制器更易于实现。

参考文献:

[1]Siljak.D.D,Stipanovic,D.M.Robust stabilization of linear systems:the LMI approach. Mathem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6 2000;461-493

[2]Biran,A.andBreiner,M.G.MATLABforEngineers[M].Addison-Wes

ley,2003.

[3]Backstrom,G.Practical Mathematics Using MATLAB[J].Sthdentlitteratur(ISBN91-44-49231-6) and chartwell bratt Ltd(ISBN 0-86238-397-8),2005

[4] Huang S J,Shy C Y.Intelligent control for handlingmotion nonlinearity in a retrofitted machining table,IEE Proc.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2008

[5] Nata Kumara Dinata.Control Relevant Identification for Robust Optimal Control. .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