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门语言,其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谚语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反映生活经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day's plan starts in the morning)和“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都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 表达普遍真理:汉英谚语都包含许多普遍真理,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
如汉语的“知人知面不知心”(You can't know a person's heart by his face)和英语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都表达了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做事要抓住关键,而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反之,英语中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2. 价值观念差异:汉英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谚语更强调家庭、亲情和道德观念,如“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而英语谚语则更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创新等观念,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和“Think big, dream big”(志存高远)。
四、汉英谚语的分类与比较根据内容和主题,汉英谚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生活哲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自然现象等。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汉英对比研究已成为语言学、文化学和翻译学等学科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百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与拓展,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以探寻其演进、特点和变迁。
二、早期汉英对比研究早期(约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比,学者们对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语序和语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汉英语言教学的需求。
早期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基于语法结构的比对和语言的规律性特征。
三、中期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度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七十至八十年代后,汉英对比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等。
同时,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也被引入到汉英对比研究中。
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综合的特点。
四、现代汉英对比研究的拓展与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汉英对比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语言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翻译和传播的现代化趋势。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汉英对比研究中,如认知语法和语言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汉英对比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百年变迁的总结与展望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经历了从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语法词汇比对,到中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再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中。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作用,如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XX 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2)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 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 1945: 9)。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 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 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 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Lado, 1957: vii)
《国文法草创》是五万字左右的一本小书,但是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 东西。‘以少许胜人多许’的评语,著者是可以当之而无愧的。0(吕 叔湘,1982a:3-4)
这本书在对比研究上的贡献是彻底批评了《马氏文通》以 来的比附性做法,提出了以汉语为主的原则。可以说,这 本著作所显示的卓见预示着中国语法研究将开始向注重汉 语语法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思想的规律,并不因为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而 别异,所以熟悉了国语的句法,无论学习何种外国语,翻译何种外国文, 自然要觉得工作容易些。‛(黎锦熙,1924:1)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语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作为不同文化的缩影,汉英谚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文思想。
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两国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本文将主要对汉英谚语的分类、内涵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研究。
二、汉英谚语的分类及内涵(一)汉语谚语的分类及内涵汉语谚语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内容上划分,汉语谚语可分为社会生活类、农业生产类、伦理道德类、知识智慧类等。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和谐重要性;又如“瓜田李下”,告诫人们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二)英语谚语的分类及内涵英语谚语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英语谚语主要涉及生活哲理、人际交往、自然现象等方面。
如“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又如“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告诫人们任何成就都需要时间和努力。
三、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一)表现形式汉英谚语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汉语谚语多采用四字格、对仗工整的形式,如“勤能致富”、“知足常乐”等。
而英语谚语则更注重句式结构,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Love is like a butterfly, which goes where it pleases”(爱情就像蝴蝶,随心所欲)。
(二)内涵意义汉英谚语在内涵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汉英谚语所表达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谦虚使人进步”强调谦虚的重要性,而英语中的“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则强调骄傲可能导致失败。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谦虚与骄傲的不同理解。
(三)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汉英谚语在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往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如“一日之计在于晨”,强调了时间的宝贵。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作为两种文化传承的代表,汉语和英语各自承载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探讨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对这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结构差异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这两种语言的了解和运用。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百年发展1. 早期阶段(1920s-1950s)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以语种介绍和文化比较为主,致力于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此阶段的学者如梁实秋等对英语的规则和技巧进行探究,以及针对汉字语法结构的特色展开深入探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少中国学生从阅读诗歌开始学习英文。
此时期为汉语及英语的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2. 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1960s-2000s)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对比研究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如翻译、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
学者们开始从语言结构、词汇、句法、修辞等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深入对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汉英语言结构与词汇的对比1. 汉语与英语在结构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较为灵活的语序和丰富的语调变化;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具有形态变化丰富的特点。
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多采用意合而非形合的方式,而英语则注重形式上的严谨和逻辑性。
2. 词汇的对比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也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英语则以多音节为主。
此外,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而英语则更注重词汇的形态变化和词义辨析。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以达到更准确的翻译效果。
四、文化内涵的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具特色。
例如,汉语中的“和为贵”强调和谐的重要性,而英语中的“peace”也表达了相似的理念。
此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魅力。
1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的简单句子熟练掌握 这一技巧
1.I would not believe what he said.
2.I did not remember a single point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3.I know Mr. Wang.
4.He is the best singer.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 过了一些时候, 从远方传来消息: 小铜球坠落那天, 人们感受到了地震.这 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 (3)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 有饭大家吃
• 英语国家1沿,袭形了古合代希与腊意人非合常严格和规范的语
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 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 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 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 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 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
1)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
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
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 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1)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 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
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 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 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 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 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 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 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 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 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 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 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 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 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 有所不同。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汉英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重要分支,自上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中叶)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关注于汉字与英文的形态、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对比。
学者们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汉英翻译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至末叶)随着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深入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
学者们开始关注汉英语言的互译问题,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近年来的发展(21世纪至今)近年来,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还拓展到了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特点(一)跨学科性汉英对比研究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这使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二)实践性汉英对比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旨在为汉英翻译、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因此,研究者需要关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历史性汉英对比研究具有历史性,需要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四、未来展望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支持。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本课憧憬对于这么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本班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复杂情况,如何更好的交流配合;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无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手段,甚至跨学科的交流配合都是空前,大量的著作想法不断地更新着我们,无论是从传统上课形式到数字化的转变,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契合,都对大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去接受改变,走在时代的前沿。
因此希望这节课能交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新事物,新思想,通过对比研究的手段,如何更好的内化到每个个体。
阅读书目和文章是否能考虑提前发布,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某一周因其他突发事宜无法准备课程资料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后感该文出自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可见其学术价值非同小可。
本文共有参考文献101条,被后续引证35条,作为本世纪初的对比语言学阶段性著作,可读性非常强,也为后续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总结了上世纪截止2001年近百年时间段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以1977年作为分水岭,阐述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个人之言到学科研究的过程,从对比实践为主到有自觉学科意识,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分析,总结了汉英对比在20世纪巨大的突破,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选择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该学科的入门代表作,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文章发表到今日的15年间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各类学科技术、跨学科交流、论文撰写更是突飞猛进,新的想法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作者现如今更是业内脍炙人口的学术大家。
因此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我们学习英、汉教学,特别是在两者对比研究下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比及对比史的研究,整理了国内外语言大家们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著作,从德国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开始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Otto Jespersen)促使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则是马建忠先生及其代表作《马氏文通》开始。
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
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颜色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更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对汉英颜色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汉英文化的异同。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汉语中,红色通常代表喜庆、热情、爱情等正面情感,而在英语中,红色有时代表怒气、敌意等负面情感。
在汉语中,白色通常代表纯洁、明亮、干净等正面情感,而在英语中,白色有时代表恐惧、哀悼等负面情感。
此外,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还涉及到社会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
本文采用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英颜色词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来说,本文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汉英颜色词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差异。
首先,本文将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汉英颜色词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
其次,本文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汉英颜色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情况,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汉英颜色词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本文发现汉英颜色词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在表达方式上,汉英颜色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拼写和发音方面,例如“red”和“红”之间的差异。
在文化内涵方面,汉英颜色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
例如,在汉语中,红色经常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而在英语中,红色经常被视为暴力和危险的颜色。
此外,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还涉及到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
例如,在汉语中,黑色代表神秘、庄重等情感,而在英语中,黑色经常被视为哀悼的颜色。
本文还对汉英颜色词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更好地说明其文化内涵的差异。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汉英颜色词的应用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汉语中,“红”色常被用于表达庆祝和喜庆的情感,因此,很多商业机构都会选择红色作为标志或宣传海报的颜色。
然而,在英语中,“red”并不具备庆祝和喜庆的情感内涵,因此,在英语国家的商业活动中,人们很少看到红色被用于宣传或庆贺。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富有哲理、寓言性质,通常简洁而有力地表达出深邃的道理。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各自拥有丰富多样的谚语。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英谚语,探讨其异同,以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哲理表达:汉英谚语都以简练、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Like a boat against the current, one must keep moving or go back)和“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2. 寓言性质:汉英谚语都含有丰富的寓言性质,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比喻来传达道理,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good start makes a good day)和“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九针)。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谚语所传达的含义往往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汉语中,“瑞雪兆丰年”主要传达了雪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中,“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强调的是事物的必然性。
2. 表达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通常以四字格为主,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英语谚语则更注重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如“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四、汉英谚语的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哲理内容的比较:分析汉英谚语所表达的不同哲理内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表达方式的比较:对比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
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之一,汉英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种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汉英的结构差异则是汉英交流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本文将对汉英并列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汉英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
二、汉英并列结构的基本概念1.汉语并列结构汉语并列结构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同等地位的句子、成分、短语或词语等并列起来组成复合句的一种句法结构。
例如:“美国人喜欢打篮球,中国人喜欢打乒乓球。
”“你可以快乐地吃饭或者悲伤地听音乐。
”汉语的并列结构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复句之间的并列,也可以是复句内部的并列。
其中复句内部的并列结构最为常见,通常是由“并、或、而、宁愿、还是”等连词连接。
并列结构的特点是句子的成分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对等,而且可以相互替换。
2.英语并列结构英语并列结构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地位的句子、短语或单词等并列组成的句子。
例如:“I am happy, but she is sad.”“He is tall, dark and handsome.”英语的并列结构同样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以逗号、分号、连词等进行连接的复句。
英语的并列结构相对于汉语来说比较灵活,可以通过成分的添加、删除、变换等方式进行调整。
三、汉英并列结构的对比研究1.连词的差异在并列结构中,连词起到了承接、转折、比较、选择等作用。
汉英并列结构的连词有一定的差异:在汉语中,有“并且、或者、而、然而、虽然、但是”等连词,表示合并、选择、转折、让步等语义。
而在英语中,连词则比较灵活,包括“and、or、but、still、yet、although、even though、despite、in spite of”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句子结构、标点符号等进行连接。
例如:汉语:你可以选择快乐地吃饭或者悲伤地听音乐。
英语:You can have a happy meal or listen to music with sadness.分析:汉语中使用了“或者”表达了选择的语义,而英语则通过or连接,句子结构相对更简单。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汉英对比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历经百年发展,已经成为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回顾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在现代的应用价值。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演变1. 早期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特征的描述上,学者们开始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与英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两者的异同。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更多关注于语言的形态结构和语音变化。
2. 现代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深入到文化、翻译等领域。
学者们开始关注汉语和英语在文化内涵、语言习惯、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的影响。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英对比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三、汉英对比研究的现代应用价值1. 跨文化交际汉英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的对比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2. 翻译实践汉英对比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等,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和翻译文本的内涵和特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此外,汉英对比研究还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冲突。
四、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汉英对比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挖掘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2. 拓展汉英对比研究的应用领域,如教育、经济、科技等,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汉英对比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汉英对比研究自上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这一百年的研究历程,分析汉英对比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早期研究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关注于语言结构的差异,如语法、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对比。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汉英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涉及文化、历史、教育等领域的对比分析。
研究者开始从多个角度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
三、汉英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语音方面汉英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
研究表明,汉语的声调系统与英语的重音系统存在显著差异。
(二)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英词汇对比主要关注词汇的来源、语义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
(三)语法方面语法是语言的骨架。
汉英语法对比主要涉及句子结构、语序、时态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四、汉英对比研究的重要性(一)促进跨文化交流汉英对比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推动语言学发展汉英对比研究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有助于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完善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一)深化跨领域研究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应进一步深化跨领域研究,涉及文化、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以更全面地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
(二)拓展研究方法与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应拓展研究方法与手段,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语言对比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汉英对比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结论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历程见证了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
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
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
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
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
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页面提取自-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黎锦熙(1933)《比较文法》,1973年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黎锦熙(1984)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价,见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73—389页。
李国南(1999)《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瑞华(1996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瑞华(1996b)英汉对比研究的新发展,见《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运兴(2001)《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7)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黄中文等编《语文研究群言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林汝昌 李曼珏(1998)汉英文字比较实验报告,萧立明主编《英汉语比较研究———’97论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林语堂(1933)《开明英文文法》,1982年重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宓庆(1991a)《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1b)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外国语》第4、5期。
刘英凯(1998)《英汉语音修辞》,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序,见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pp.v—vii。
刘重德(1998)前言,见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刘重德(2000)保持优良学风,提高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南昌会议开幕词,见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鲁健骥(1995)“它”和“it”的对比,《中国语文》第5期。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丛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吕叔湘(1947)《中国人学英文》,1962年再版,改名《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英汉语法对比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语法对比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英汉语法;对比研究;英语教学一、引言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国内,众多的学者讨论了英汉比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加深了人们对这两种语言的理解。
其中,潘文国的《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1]中详细阐述了众多学者对于汉英对比的研究。
潘文国在英汉对比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汉英对比纲要》[2]也是许多英汉对比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中提供了众多英汉对比的的点,为后人研究英汉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英汉语法对比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和学生对待汉语还是比较熟悉,如果能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相同和差异,相信会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法。
(一)英汉构词对比英语和汉语都会通过一定的构词方式来扩展新的词汇。
汉语的构词法有:转化法、缩略法、合成法,重叠法等。
英语构词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派生法、转化法、复合法、缩略法等。
[3]其实,英汉在上述构词法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英汉构词法中的相似之处:英语构词法中的复合法和汉语构词中的合成法。
英语中的复合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构成新的词语的方法。
例如:deadline,handbook,word-famous等就是利用两个独立的词语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后,构成一个新的英语词语。
汉语的合成法和英语的复合法有相同之处。
例如:关闭,价值等。
但是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可以通过两个相同的词根叠加的方式来构成一个新的词语。
例如:姐姐、刚刚、仅仅、大大小小等。
(二)英汉句子中各成分对比例如:在主语和谓语中的英汉对比。
首先是主语,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多数的实词和短语都可以作为主语来使用。
例如:胆小是他最大的弱点。
这里的胆小就是形容词,而在英语中是无法用形容词做主语。
其次是谓语。
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动词和形容次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
例如,他品德高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潘文国提要 本文总结了上个世纪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
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 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研究。
作者收集了90多本专著、1300多篇论文,以从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和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史一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引自王力,1983:40)吕叔湘先生更把比较看作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他说: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吕叔湘,1942:7)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其中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C A),也称作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 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详尽地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
(Humboldt,1836:21;中文译文见洪堡特, 1997:16)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它在欧洲与美国可说有两个源头。
在欧洲,关于对比语法的设想是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末尾曾指出:比较语法和历史语法生气勃勃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请允许我在结束本书之前指出,这本书观察语法事实的方法可能会为比较语法创造一种新方法,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法##这种比较不必局限于属于同一语系、同一起源而通过不同道路发展起来的语言,对差异最大、起源迥然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加以比较。
我在这里所做的可以当作一种意念性比较语法的简单雏形,我希望那些眼界比我开阔、语言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能接过这项工作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以便帮助我们比本书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思维的最内在的本质。
(叶斯柏森,1924:500∃501)叶斯柏森创立的这种 新的比较语法就是对比研究。
同时,他还具体指出了进行对比的方法:如果我们采用本书使用的方法,即从C(意念或内在意义)出发,探讨全人类共有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在各种语言里是如何表达的,由此通过B(功能)到A(形式),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并能在事实上创立一种新的句法学。
(同上)叶斯柏森主张的是一种多语言的对比。
所以,我们在!语法哲学∀一书中可以看到丹麦语、古丹麦语、英语、古英语、法语、古法语、德语、古高地德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挪威语等不下二十种语言的用例。
正是通过这种多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许多语法现象与问题在叶斯柏森笔下得到了清晰的展示与阐述。
而美国的对比语言学肇始于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与叶斯柏森相同,他是把对比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并且最早提出了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 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为了研究世上的物种,开始是描述全球每个角落现存的物种,后来又考虑到历史的因素,加上了化石;接着他们觉得有必要对这些物种进行比较和对比,于是为之分门别类,理清进化过程,研究其形态和类型。
语言科学也正在做同样的工作,而且现在我们正在采取一个新的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距离较远的语言事实。
把地球上的语言分成语系,每一语系内的语言都来自同一个祖先,研究他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样的研究叫做%比较语言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
而更重要的是将要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
(Whorf,1941:240)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1945:9)。
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
现代学者一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到了 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
(La do,1957:vii)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
有的语言学家明确地指出: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J.Ellis,1966;转引自许余龙,1992:21)王宗炎先生也说:对比分析是古老的,因为自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
(王宗炎,1983:3)如果说,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对比方法先于学科而存在,那么,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中也存在。
早在1932年,赵元任先生就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调初探∀。
1933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
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可以说语言学家们在具体的对比实践方面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70年代末的事情。
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1977年第2期上发表。
文中吕先生提出: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 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
(吕叔湘,1977)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可说发表得正是时候。
因为其时及以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异军突起,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急需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理论的支撑,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工具。
正是在吕叔湘先生这篇文章的指引之下,对比语言学在我国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汉语界、对外汉语界、英语界乃至理论语言学界各方面力量的一支合力,二十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汉外对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从最初单纯的微观研究逐步扩展到了中观和宏观研究。
讲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形成以这篇文章为标志,是可以为全体研究者接受的。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组织队伍,提供阵地,出版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更将汉外对比、特别是英汉对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因为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八十多岁高龄的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
1949∃1976年这个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始的。
(刘重德,1996:v)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尽管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1977年,但在回顾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挖掘和总结中国对比语言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资源时,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忽略自上世纪末以来众多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
刘先生之外,还有不少学者表示了同一观点,如杨自俭指出:在国内说到汉英对比研究,恐怕应从马建忠和严复算起,在他们之后有黎锦熙、刘复、王力、吕叔湘等,为了创建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他们拿Nesfield,H.Sweet,Jesperson, Bloomfield等人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法著作跟汉语作了大量的比较,找到了英语和汉语的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写了许多著作。
(杨自俭,1992:45)连淑能指出: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1898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年)等语法名著都是通过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产生的。
(连淑能,1993:2∃3)因此,一部汉外对比研究史,应该从马建忠写起,这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第一时期与第三时期相比,毕竟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我们撇开了第二时期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
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 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
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二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对比研究,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而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
正如杨自俭和李瑞华所说:他们的对比研究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
(杨自俭、李瑞华,1990:2)第一时期的研究,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因此可以说是人自为战,但由于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我们觉得在研究时不妨采取以人为中心、适当加以拓宽的方法,选择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几位大家,研究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的贡献,然后穿插其他学者一些比较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