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霜霉病
由霜霉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
霜霉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大豆产区。1921年首先发现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以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但多数为害性不大,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叶片凋枯、
种粒霉烂,减产达30%~50%。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病因
病原物为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属卵菌,霜霉目,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椭圆形或卵形。病菌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中国已鉴定出3个小种。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湿度也是重要的发病条
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子囊寿命短促如及时借风、雨和水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病苗又成为再次侵染的菌源。低温适于发病、带病种子发病率15℃时最高,达16%,20℃为1%,25℃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选育抗病品种: 根据各地病菌的优
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如吉林的早丰5号和白花锉等。②种子处理:用瑞毒霉拌种,或以克霉灵、福美双及敌克松为拌种剂,效果很好。③清除病苗: 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
④喷洒药剂: 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
大豆疫病
疫病是菜用大豆重要病害,我国对外检疫对象。可在整个生育期为害大豆。苗期染病引致出苗前或出苗后猝倒。成株染病下部叶片变黄,后上部叶片也变黄且迅速萎蔫,近地面茎杆上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Erwin称大豆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异名P.megasperma_Drechsler var.sojae Heldebrand 孢子囊卵形,无乳头状突起,层出形成,成熟后不脱落,大小15~60×6~
大豆疫病不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也带菌,该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周年存活,完成其侵染循环。生产上大豆茎部染病后,靠近病茎节位的豆荚也常被侵染形成种子带菌,病菌能侵染种子的种皮、胚和子叶,种子里的疫霉菌卵孢子只产生在种皮里,而胚和子叶里充满菌丝体,经测定存放18个月,具活性的卵孢子占50%以上,成为该病的重要侵染源。病菌生长适温24~28℃。
大豆褐斑病
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
[1]
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染病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病原形态特征
Septoria glycines Hemmi称大豆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球形,器壁褐色,膜质,直径64~112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或弯曲,具横隔膜1~3个,大小26~48×1~2(μm)。病菌发育温限5~36℃,24~28℃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
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天。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大豆锈病
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
担子菌亚门豆薯层锈(Phakopsora pacchyrhizi Sydow)。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X14.4~25.6(μm),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大小13~25×8~12(μm)。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一个担子形成1~3个担子梗,顶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该菌夏孢于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
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
1)选用抗病品种如缙云豆、包罗豆、兰溪花皮青豆、中黄2~4号、九丰3号、长农?号、三明的雁鹅包、南雄黄豆等。
(2)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BAS——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