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doc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王闻其贤,欲见之。

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du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王悦之,未任用。

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

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

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

”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

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

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

”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

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

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

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do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154459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资治通鉴》序原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序原文及宋神宗原文: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楚汉春秋》,采经摭(zh ,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译文: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

《》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成
书于北宋时期。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
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以下是
《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
《资治通鉴》者,余以鲁卫之学,蕞尔小吏,颇涉经史,有志
存焉。

每览前史,触类旁通,得失之言,多所昭著。

故欲以书会友,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有以自效也。

夫史者,所以纪世也。

纪世之学,非有贤圣之士,不能庶几。

古之善为史者,莫不尽心竭力,以求贤士,以求真实。

故其书传之
千古,不绝如弦。

余读史书,每觉前史之书,多诬谤之辞,少直言之士。

或有贤
圣之士,不得直言,遂至身死国亡者,多矣。

此皆史官之罪也。


每读其书,为之悲恸,不能自已。

余欲以《资治通鉴》为书,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
有以自效也。

愿观者能自思,自效,以求真实,以求贤圣之士,庶
几有以自效也。

以上是《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司马光在序文中表达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和目的,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读者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修身养性,追求真实和贤圣之士。

《资治通鉴》全译(全集)

《资治通鉴》全译(全集)

《资治通鉴》全译(全集)内容提要《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着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

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每个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记述,涵盖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的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根据明代蒋廷锡的《资治通鉴集解》所著的,全书分为经、纬两篇。

经纬总计292卷,纪传体叙述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明清两代最流行的史书之一,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

《资治通鉴》的优点之一在于其简明扼要的文字风格。

司马光以极富哲理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事举动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和评述。

他在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全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同时,作者还以中庸之道为准绳,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以人性为纲的评价,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全注全译的《资治通鉴》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每个事件的详细注释和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原因,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例如,在谈到唐朝的玄宗时,司马光详细解读了杨贵妃失宠的原因,阐述了宦官专横的弊端,从而使读者对唐朝末年的政治困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全译的《资治通鉴》还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每个朝代的兴衰起伏进行全面的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趋势。

例如,司马光详细译述了五代时期的战争与统一,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使读者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但却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当代学者若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历史素养,精心进行全注全译工作,必将为后人提供一部史学经典,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在线阅读的意思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在线阅读的意思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在线阅读的意思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
古今载籍之文,存于世者多矣。

苟不知所决择而欲遍观之,则穷年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是犹入海算沙,成功何年!善乎孟子之言曰:尧、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务也。

”大抵士君子之学,期于适用而已;驰骛乎高远,陷溺乎异端,放浪于词华,皆不足谓之学矣。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说命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若此者可谓适用之学矣。

前脩司马文正公,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纂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间,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其于前言往行,盖兼畜而不遗矣;其于裁量庶事,盖拟议而有准矣。

士之生也,苟无意于斯世则已;如其抱负器业,未甘空老明时,将以奋发而有为也,其于是书,可不熟读而深考之乎!朝廷悯庠序之荒芜,欢人材之衰少,乃于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咸给录廪,召集良工,剡刻诸经子史版本,颁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可谓知时事之缓急而审适用之先务者矣。

噫!遐乡小邑,虽有长材秀民,响慕于学而无书可读,悯默以空老者多矣。

是书一出,其为天下福泽利益,可胜道哉!毕圯上老人出袖中一书,而留侯为万乘师;穆伯长以昌黎文集镂板,而天下文风遂变。

今是书一布,不及十年,而国家人材之盛
可拭目而观之矣。

翰林学士王磐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资治通鉴序司马光

资治通鉴序司马光

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

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爱诏下臣,俾之编集。

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

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

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

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

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

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

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

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

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

合三百五十四卷。

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

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裨海岳。

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我们看看下面的吧!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序(注释)

资治通鉴序(注释)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灿(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

自余治世盛王,有恻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间:空隙的意思。

此处用作动词。

菲:菲薄,不丰厚。

致:致力、努力。

黻冕:音fǔ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卑:低矮。

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2、后王(後王)(1.继承前辈王位的君主。

《书·召诰》:“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

” 孔颖达疏:“谓继世之君及其时之人,皆服行其君之命。

”(2.泛指继前朝而起的国家元首。

章炳麟《訄书·定版籍》:“后王视生民之版,与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衰赋税,大臧则充。

”3、忠利犹忠和。

《礼记·表记》:“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

”4、自余(自餘)犹其馀;以外;此外。

5、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完全相信书(《尚书》),那还不如没有书(《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处罢了.”(《武成》是《尚书》里的一篇,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景象,说到当时死的人太多,流的血把杵都漂起来了. 孟子认为这是不足信的,才说,如果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现在这句话泛指不要拘泥于书本的记载,读者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6、荒坠,谓荒废坠失。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荡驰马逐北,中矛而死。

朝廷遣侍中燕国刘沈假节统罗尚、许雄等军,讨李流。

行至长安,河间王颙留沈为军师,遣席薳代之。

李流以李特、李荡继死,宗岱、孙阜将至,甚惧。

李含劝流降,流从之;李骧、李雄迭谏,不纳。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编辑类的史学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主要介绍《资治通鉴》的原文和翻译,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学著作。

一、《资治通鉴》原文《资治通鉴》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中国从周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以朝代为单位,记录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件。

该书用简练、明晰的文笔,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化、全面化、条理化的记录和阐述,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原文使用了古文,严谨、繁复的语言、长句、多音字的使用、传统的典故和成语的运用,让人读起来颇有些困难。

例如,“自孝宗时已来,莫不殊制贞观”(《贞观政要》卷二)和“乃许述笏而进,出次门,又反,独见人曰”(《唐书》卷四十八)。

这类语言表现了古代文化的韵味,但也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

二、《资治通鉴》的翻译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翻译版本也相继出版,主要有清朝胡三省、赵翼、唐顺之等著名学者的翻译本,而今人李昉的《资治通鉴译注》也是广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资治通鉴》的翻译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词语等方面的巨大难度,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但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难度。

因此,翻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比如经常使用注释、加入现代用语、适当使用标点符号,以便让读者对原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资治通鉴》的翻译不仅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困难,还存在历史学理解方面的难题。

由于《资治通鉴》篇幅广泛,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些事件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因此,翻译者必须在掌握了足够的历史知识后,才能够完成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三、结语《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
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
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
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
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
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
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
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
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
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
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
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
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
著:完成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行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3分)()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参考答案
4.D 著:表明
5.【答案】A
【解析】A之:前一个物指代词,指代“轶事旧闻”,也可译为“它们”;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B以:两个都是介词,可
译为:“用”。

C而: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于: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6.【答案】B
【解析】①是《尚书》中的话,③是司马光的看法,⑥是《诗经》
中的话;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发表的分别对《诗》《书》《春秋》、
司马迁写《史记》及司马光主编的史书的看法。

7.【答案】(10分)
(1)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2)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3)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参考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
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

《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
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
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í)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

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

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

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

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

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
书。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