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青海省措施

青海省措施

青海省措施摘要本文旨在介绍青海省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挑战。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教育和文化传承等。

这些措施不仅对青海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环境保护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大面积的湖泊、草原和森林。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青海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针对湖泊和湿地区域,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政策,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

其次,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此外,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环境监测和监察体系,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2. 可再生能源发展青海省富含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青海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

其次,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培养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

此外,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推动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热、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

3. 旅游业发展青海省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和改造景区、宾馆、公路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其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设计和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加强旅游监管和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4. 教育和文化传承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青海湖区域保护规划方案

青海湖区域保护规划方案

青海湖区域保护规划方案背景介绍青海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藏高原。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直受到重视。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青海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保护措施,实现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保护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

2. 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青海湖区域的自然生态,恢复湿地、草原以及湖泊的自然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可持续发展: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保障居民的生计,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多方合作:加强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海湖区域的保护工作。

主要措施湖泊水质保护与恢复1. 建立湖泊水质监控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湖泊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湖泊水质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随时掌握湖泊的水质状况。

2. 强化污水处理:加大对周边城镇和农田的污水治理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3. 限制工业污染:对于靠近湖泊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4. 河流治理:加大对青海湖流域内河流的治理力度,减少河流污染物输入湖泊的量,保持湖泊水质的良好状态。

湿地保护与恢复1. 重点保护区划:划定湿地保护重点区域,禁止一切破坏湿地生态的活动,加强对湿地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恢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调查,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记录和保护湿地内的珍稀濒危物种。

3. 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湿地植被的修复和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草原保护与管理1. 限制过度放牧: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对草原进行科学管理,控制牲畜放牧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一项全面保护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法规,旨在加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基本情况、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优秀的省份之一。

青海省地势复杂,由高山、高原、湖泊和河谷等地形构成,属于典型的旱区。

青海省拥有大面积的草原、湖泊和森林资源,同时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

尽管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青海省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基本情况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是青海省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法规。

该条例共分为八章、六十条,内容涵盖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监测和预警、环保行政管理、生态环境责任追究、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法律责任等。

三、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该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要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2、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条例规定,应加强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环境信息,建立可靠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3、完善环保行政管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完善环保行政管理,实现环保行政职责的有序执行。

条例规定,必须建立环保行政管理制度,严格、公正地执行环保行政程序,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青海西宁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青海西宁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相关绿地规划第七章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依据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1.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1.0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0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84号;1.08《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1]192号;1.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1.11《青海省绿化条例》[2001年6月];1.12《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1995年];1.13《西宁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宁政办[2003]195号;1.14《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5国家及青海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二条规划期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至30年。

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在规划时序上比总规晚了整整五年,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统计口径的一致和对应,因而确定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根据西宁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域研究范畴,着重从宏观的城市生态发展角度来划定绿地系统范围,加强生态城市外围大环境的保护和控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一直以来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青海省提出了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青海省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推进碳排放减少工作青海省将制定并实施碳排放减少工作方案,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加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推动碳排放减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青海省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预警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七、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青海省将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青海省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

总之,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海省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省 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

青海省 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

青海省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作者:李慧君来源:《小康》2024年第07期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以产业“四地”为牵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月23日,青海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西宁开幕。

1月24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青海会议中心开幕,青海省省长吴晓军作政府工作报告。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注意到,2023年,青海全省生產总值增长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城镇调查失业率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提出,2024年青海省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24年青海省将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湟水山水工程,加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期管护,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五年行动,强化禁牧区和草畜平衡管理,推广“草光互补”、光伏治沙,完成国土绿化及生态修复治理550万亩以上。

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严格“一江一河一湖”禁渔管理。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青海生态更美、环境更靓。

青海省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统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建好零碳产业园区,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先行先试,落实国家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深化林草碳汇试点,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青海贡献。

青海省意见实施方案

青海省意见实施方案

青海省意见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青海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实施方案。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我们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

加强对湖泊、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推动绿色能源发展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我们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青海省农业资源丰富,我们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旅游业发展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和医疗卫生需求得到满足。

七、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青海省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干部清廉、政府廉洁。

九、加强民生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和司法公正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以上是本意见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1.24•【字号】青政办〔2021〕88号•【施行日期】2021.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21〕8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1月24日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五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全面步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阶段,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成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发展主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更加重大,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制定本规划。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青海省的环境生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此,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青海省的环境现状一、水资源青海省水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面临着供需矛盾和水量减少的问题。

此外,青海省存在大量的湖泊和河流,但由于过度放牧、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严重下降,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二、空气质量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西北风带的主要过境区域,因此,青海省的空气质量直接受到周边区域的影响,是我国大气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工具的增多,青海省的排放物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在冬季,煤炭的燃烧使得PM2.5浓度呈现爆发式增长,空气质量下降得非常严重。

三、生态破坏青海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高原生态、湖泊生态、河流生态等等。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青海省生态破坏严重。

特别是在采煤、采矿、养殖等领域,大量的资源被破坏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四、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方面,青海省拥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过度的狩猎和动物被盗猎等原因,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灭。

当然,青海省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若是不加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五、气候变化青海省的气候属于高寒气候,极为严寒。

最近的气温变化明显,连年的旱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省内局部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加重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结青海省的环境生态现状呈现出严峻的形势,青海省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生态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青海省政府多措并举,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应对其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共同致力于将青海省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高地”。

青海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建设

青海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建设
1 青海省 生态 环境存 在的 问题 11 草场退化 、沙化加剧 . 全省有 草 地 3 4 . 7万公 顷 ,因 自然 因素 和病 、 66 6 虫 、 鼠害及 人为 影响 ,其 中,中度 以上退 化草 地 面积 有 7 3万 公 顷 , 占草地 面积 的 2 .%;严重 退化 草 地 3 01 面积 有 4 0万公 顷 ,占 1 .%;沙 化草 地 面积 1 3万 4 21 9
保 护与建设 的重 点区域 。该文分析 了青海省 目前存在 的主要 生 态环境 问题 ,探讨 了生态环境 建设 中的指导思想 以及 必
须 坚持 的 目标 和 原 则 ,提 出 了生 态 环境 建设 的 对 策措 施 。 关 键 词 :青 海省 ;生 态环 境 问题 ;建设 中 图分 类 号 :S 1 8 28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7 — 4 3 2 O )9 0 3 — 3 6 3 8 O (O 8O — 0 9 0
收稿 日期 :20 — 3 2 080— 5
青海 是 我 国荒 漠化 面积 较 大 、类 型较 多且 具有代 表 陛的荒漠大省之一 ,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 的省 区之 一 ,荒 漠 化 面 积 仅 次 于 内蒙 古 、新疆 和西 藏 。从省 域最 东端 湟水 谷地 民和 县至 最西 端 的柴达木 茫崖 镇 ,从北 端 的祁连 山南 麓地 带至 南端 的昆仑 山北 麓 均有 分 布 ,分 布 区 面积 3 . 99 平方 公 里 , 占全省 6万 总 面 积 的 5.5 5 %。荒 漠 化 土 地 总 面 积 20 5 4 4. 公 4万 顷 ,占全省 土地总面积 的 2 . 8 %。在荒漠 化土地 中 ,沙 4 化土地 面积 1 9 .万公 顷 ,占全省 总面积 的 1 . 6 1 5 6 %。 6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3.31•【字号】发改农经〔2017〕207号•【施行日期】2017.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州人民政府,格尔木市人民政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气象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能源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四个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好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作用,全面带动全省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经研究,决定组织对《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进行中期评估。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意义2013年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二期规划),2014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执行。

《二期规划》是一期工程的延续、拓展和战略提升,是落实《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主要载体,是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规划执行主体,我省于2014年1月10日隆重召开了二期工程启动大会,自此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全省上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职能,加强综合管理,切实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017年是《二期规划》实施的第四年,规划实施目前时间过半,完成好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任务,全面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结合地方工程实施实际,研究规划中尚未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全力推进规划实施、顺利完成任务目标打好基础,对构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就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青海省地处西北高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

然而,由于能源开发、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不断增加,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机,尤其是草地、湖泊等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生态环境危机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青海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青海注重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展开草地生态保护、湖泊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

针对青海特殊地形地貌,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加大对草原、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畜牧业生态安全,以草地、水源为主要生态修复对象,大力开展固沙造林、荒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并将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融为一体。

(二)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青海鼓励实施绿色发展,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绿色经济增长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工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能源、低碳出行等生态产品的全面推广。

同时,青海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品牌,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环保意识等加强宣传和推广,实现可持续、智慧、绿色旅游发展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生态畜牧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等优质绿色产品,推广生态科技成果,同时大力推进保护草原、湖泊、车水马龙等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经验和新模式,全面创建绿色生态省份。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

附件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公开版)二0一三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一期工程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3)第一节工程实施概况 (3)第二节工程建设成效和经验 (3)第二章规划实施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9)第一节实施必要性 (6)第二节面临的挑战 (7)第三章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 (9)第一节规划范围 (9)第二节自然地理条件 (9)第三节经济社会现状 (11)第四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基本原则 (13)第三节规划期限 (14)第四节主要目标 (14)第五章功能分区和技术路线 (16)第一节功能分区 (16)第二节技术路线 (18)第六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21)第一节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21)第二节支撑配套工程 (25)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27)第八章保障措施 (29)第一节组织保障 (29)第二节体制机制保障 (29)第三节政策保障 (30)第四节人才和教育保障 (30)第五节监督保障 (31)第六节对口支援 (31)附图前言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一期规划》,相应的工程称“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75亿元,建设内容共三大类22项。

2005年8月,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国务院文件提出“适时启动三江源二期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和“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要求。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7.11•【字号】青政办〔2017〕124号•【施行日期】2017.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察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7〕12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7月11日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环境基础能力,通过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数据共享,构建统一、完善、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扎扎实实推进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完善网络,共享集成。

统筹规划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全省空气、水、土壤、声、生态、辐射环境及污染源等监测要素的全覆盖;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与信息共享,实现统一规划设点、统一监测评价和统一信息发布。

规范运行,科学监测。

建设统一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质量管理,规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行;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加大高新技术、先进装备设施的示范和推广,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

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

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5.24•【字号】•【施行日期】2024.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2024年5月24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安全保障第三章自然保护地建设第四章生态保护修复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章绿色低碳发展第七章生态文化保护弘扬第八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第九章保障与监督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是指按照党中央对青海的战略定位,以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条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生态为纲,正确处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第四条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坚持低碳节约、绿色转型、共建共治、全民共享、改革创新、示范引领。

青海湖环湖功能规划方案

青海湖环湖功能规划方案

青海湖环湖功能规划方案概述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之一。

青海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青海湖的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规划方案将提出一个全面的环湖功能规划。

规划目标该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青海湖周边区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传承湖区的文化遗产。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青海湖游客的满意度。

2. 保护和恢复湖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3. 加强对湖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内容1. 景区规划- 分析青海湖周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资源,确定主要景点和观光线路。

- 构建完善的旅游设施,包括停车场、卫生间、旅游接待中心等,提升游客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 开发生态游、文化游、休闲度假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 环境保护与治理- 制定青海湖周边生态保护区划,划定相应的管理范围和限制措施。

- 加强湖区水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水污染和土壤侵蚀。

-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保护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

3.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周边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便利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 建设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环境。

- 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修缮青海湖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如古寺庙、传统民居等。

- 挖掘青海湖地区的文化资源,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推广青海湖的文化品牌。

- 鼓励当地文艺团队和学校开展文艺创作和教育,提升当地文化艺术水平。

5. 产业发展与就业- 推动当地农牧民从传统农牧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 引进和培育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青海规划方案最新

青海规划方案最新

青海规划方案最新前言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省份。

为了促进青海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介绍青海规划方案的最新进展。

经济发展规划青海省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并将其作为战略规划的重点。

最新的规划方案旨在通过开发和利用青海的自然资源,在能源、农业、旅游等领域推动经济增长。

能源发展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因此在能源规划中,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

省政府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太阳能发电厂和风电场,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农业发展青海的农业潜力巨大,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政府的规划方案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其中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和高效农业技术的应用。

旅游业发展青海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政府鼓励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规划方案包括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产品创新和加强旅游品牌推广等措施。

生态保护规划作为中国西部生态屏障的一部分,青海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来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建设政府规划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涵盖了青海省的各个重要生态区域。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有助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

水资源管理青海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因此水资源管理是生态保护的关键领域。

政府规划对青海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保护,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推广政府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验。

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严格控制旅游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和管理。

社会发展规划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青海政府致力于多方面的社会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政府关注青海的教育水平,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3.29•【字号】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八号•【施行日期】2022.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八号)《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22年3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3月29日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3月29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统筹协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组织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持续改善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岗位和人员。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村(居)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附件一: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善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合于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第三条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好的健康状况,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是:(一)实施生态重点区域保护,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二)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水、土壤质量;(三)推动低碳发展,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四)严禁非法采矿和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五)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六)推进环境教育和公众参预。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第五条青海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第六条青海省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第七条青海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生态环境状况和监测结果。

第八条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单位,青海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暂时停产、关闭等措施,直至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为止。

第九条青海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保护习惯。

第四章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第十条青海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第十一条青海省各级政府应当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及时发布评价结果和改善措施。

第五章生态环境伤害赔偿第十二条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伤害,责任人应当承担伤害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青海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向生态环境破坏者追究行政责任,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依法赋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具有长期和全局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将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气候与旱涝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9.2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编制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保护利用好这里的生物资源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一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日照时间数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气候为湿润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恶劣全省国土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30森覆盖率2.59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玛柯河多柯河和澜沧江的扎曲河等流域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其中荒漠草地697万公顷黄土高原干旱草地202万公顷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万公顷植被覆盖度低耕地面积59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0.8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河谷地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3.3万公顷动物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20余种鱼类46种鸟类291种占全国总种类数的24.6兽类107种占全国总种类数的20.2植物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500余种其中该类植物3O余种裸子植物42种被子植物242余种经济植物1100多种药用植物630种动植物中稀有名贵动植物种类繁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省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沙治沙黄河上游治沟减沙骨干工程建设结合扶贫攻坚计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黄土丘陵区山水林草四路综合治理工程在草原牧区进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在柴达木盆地坚持水林草田相结合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防治土地荒漠化初步建设起绿洲生态农业体系雏形到199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O.52万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1.6万公顷平整梯田13.4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18.3万公顷封山育林成林面积27万公顷四旁和农田林网植树1.8亿株东部河汉谷地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建成围栏草地157万公顷人工草地32万公顷改良草地80万公顷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9 2.2 2.5随着垦殖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适时灌溉培育新品种等并因地制宜发展起许多高效优质的植物群落组合全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保护面积502.25万公顷其中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禽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两处保护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一处保护森林植物类型的省级保护区一处州县小型自然保护区43处保护面积350万公顷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12处面积为27.36万公顷野生动物禁猎区19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始得到了保护一些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增长仅在三个国家级保护区内受保护的国家一级动物5种二级动物15种非重点保护动物SO余种其中种群数量均在15万头只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积累了经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海的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80年代同60年代相比全省平均温度升高0.47再加上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省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受风水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省城内黄河流域侵蚀程度是全省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5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的17.5长江上游及源头地区受侵蚀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侵蚀面积的31.7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3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区域内陆河流域和其它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5目前全省每年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814万吨输人长江的泥沙量1232万吨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第一土地沙化趋势严峻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黄河源头地区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第三退化草地面积逐年增加程度日益加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7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20.1严重退化草地440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2.2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草原植被消失土地裸露面积已达到333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 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第四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境内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恶化的生态环境使青海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众多湖泊干涸据观测19881996年九年中在降水波动不大的情况下黄河源头地区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了23.2共计少来水量227亿立方米龙羊峡水库多年达不到设计蓄水量年少发电量24亿千瓦小时19081996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11.12米平均以每年12.5厘米速度下降仅玛多县就有近千个小湖泊干涸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长江的含沙量越来越高省域内黄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1.8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8814万吨年侵蚀模数4000吨平方公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含沙量高达7.75千克/立方米享堂站比上游吉迈站大7倍长江年均输沙量1232万吨年侵蚀模数65O.6吨/平方公里致使下游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等风沙区沙化程度迅速扩大对城镇农田青藏铁路龙羊峡库区和其他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繁近二十年中东部农业区14个县出现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全省每年受不同程度灾害面积在13万公顷以上由于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贫困面大1997年未解决温饱人口占农牧业人口的14.0比全国6.0的贫困率高8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2O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0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也是造成江河下游及周边省区旱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加强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口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防治并举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围绕对全省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加大建设力度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力争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发挥整体效益第三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实行边建设边保护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使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第四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与农牧民的治穷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设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第五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第六坚持严格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按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确保资金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植树造林进行草原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一批对改善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逐步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省适宜绿化的土地种上林草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整治草原植被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防治网络大部分地区农业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分阶段奋斗目标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坚决停止天然林采伐草原和25度以上坡地开垦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面积不再扩大基本遏制住全省生态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源头及上游地区柴达木盆地草原严重退化区严重荒漠化地区重点城镇在泰洲农业区和重点设施区的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退化治理初见成效近斯的主要建设任务是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治理区域农牧民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平方公里新增森林面积1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59提高到5.07新增人工草地面积146万公顷改良草地214万公顷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355.8万公顷36万公顷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32.56万公顷建立荒漠绿洲生态农业开发区开发面积8万公顷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区域预防监督管理机构严格贯彻执行各种生态环境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期目标20112030年在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再用20年的时间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这一时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要占流失面积的60以上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全省新增森林面积3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9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614万公顷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得到恢复荒漠区绿洲农业稳步发展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新增森林面积30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1左右草地建设面积129O万公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基本得到治理三化草地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省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很大的改观三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布局和工程项目规划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划分了八个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其中覆盖我省的有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冻融区据此按照我省江河流域区地貌单元治理的主攻方向治理措施等因素并且与土地农业林业水利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行业规划和区划基本趋于一致的原则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区划范围内仅对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结合青海的特点把我省治理区域划分为五大片区共8个重点治理区一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本区包括西宁市大通化隆循化民和乐都互助平安湟中湟源尖扎同仁泽库河南贵德贵南兴海同德共和门源祁连刚察海晏天竣玛多玛沁久治达日甘德曲麻莱称多31个县市流域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8.7黄河干流在省域内长1694公里出境多年平均径流量285.2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总径流量的49.2是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流区森林覆盖率7.85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和河溪谷地草地面积1389万公顷分布在海拔300O米以上区域以高寒草甸草地干旱草原草地荒漠化草原草地植被为主区内总人口399万人占全省的82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8.5现有耕地5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6水电资源农牧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综合开发潜力大对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支撑作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治理河溪谷地和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龙羊峡库区周围风沙与水土流失恢复建设水源涵养林草植被黄河源头水源涵养重点治理区包括玛多玛沁久治达日甘德同德河南泽库兴海海晏县和刚察祁连曲麻莱称多县的部分地区区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也是我省森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和恢复草地森林植被为目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在宜林地区加强水源涵养用材林建设发展人工种草改造黑土滩大力建设草场围栏灭鼠灭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配套建设水利设施采取人工增雨措施优化牧草生长环境加强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消灭草原鼠虫害建设现代化牧区示范工程使草场和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恢复草地植被增加源头径流近期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封育工程建设黄河上段水源涵养林工程汉水源头草地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源头水土保持防护工程人工增雨基地站20个太阳能户用小电源建设等工程项目到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4万公顷造林21万公顷减烧薪柴10万吨标准煤建设围栏草地57万公顷灌溉草地18万公顷改良草地88万公顷人工种草68万公顷灭鼠610万公顷灭虫1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万平方公里到2050年遏制并改善草地森林退化状况改善源头水汽循环通道稳定增加黄河水源的产流量和蓄积量龙羊峡库区暨共和盆地风沙和水土流夫重点治理区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至上游羊曲段两岸的共和县贵南县和兴海县部分地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海拔2400 3550米气候于旱风大风多植被以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地为主覆盖度仅为204O沙漠化土地面积0.23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8.68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沙珠玉河塔拉滩木格滩以及部分黄河谷地面积0.104万平方公里现仍以每年0.94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面积O.66万平方公里龙羊峡水电站库岸坍塌严重每年塌方量2100万立方米进人库区的流沙平均每年约384万立方米每年进入水库的总泥沙量3131万立方米对龙羊峡水库安全运行及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治理和控制龙羊峡库区风沙山体坍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为主采取水林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沙源治理和绿化控制风沙及水土流失扩大趋势综合开发畜牧业和沙产业实施共和盆地草地建设工程治沟减沙骨干工程体利灌溉工程推广应用节水技术采取人工增雨措施封育沙区植物造林种草建设人工草地发展沙区经济植物到2010年遏制沙化势头并建立起新的人工生态农牧业体系规划建设龙羊峡库区防沙固沙护岸林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绿色工程塔拉滩封沙育林工程木格滩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工程沙沟茫拉河谷绿洲工程切吉沙珠王防护林工程塔拉滩引灌工程共和盆地水土保持及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人工增雨工程等项目到2010年营造防风固沙林42.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4平方公里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67万公顷发展林草灌溉2万公顷人工饲草地32万公顷治理风沙面积95万公顷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至寺沟峡之间黄河最大一级支流汉水流域黄土丘陵地区的循化化隆民和互助乐都平安湟源湟中同仁尖扎贵德门源大通县以及西宁市17个县区223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51万平方公里海拔17503500米本区光热资源丰富是我省的主要农业区农林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1和85.5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92农田水浇地仅占耕地面积的19.6山旱地面积占80.4植被覆盖率在2050左右山地多为荒山秃岭本区生态环境总的建设目标是根治水土流失恢复和建立新的良性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主攻方向是采取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利为龙头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分期渐次推进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开源节流兴建骨干引灌工程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从根本上改善水利条件修建治沟减沙骨干工程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乔灌草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改造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发展旱作农业技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因地制宜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实行异地安置开发扶贫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23万公顷坡耕地实施退耕还草还林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稳定提高农民收人重点建设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引大济混骨干灌溉工程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期未治理程度到65平整梯田6万公顷造林107.5万公顷2011年到2050年逐步达到规划目标规划19982010年建设湟水两岸水土保持林湟水流域水源涵养林薪炭林工程湟水流域和黄河干流水土流失治沟减沙骨干工程16个县干旱贫困山区坡改梯工程雨水集流工程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建设宝库河西宁南北山综合治理工程互助等4个水土保持示范县建设海东草地治理及飞播牧草项目湟水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化隆等6个新能源示范县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沃土工程青沙山拉脊山大坂山大通河流域隆务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四营景阳等20条小流域治理示范点建设民和峡门西山乐都马营北山虎狼沟平安古城东山湟中田家寨西山湟源巴燕南山等贫困山区旱改水工程湟中拉沙水库湟水北干渠石头峡水库工程大通元山水库工程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俄博图水库互助松多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到2O10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5.23万公顷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万公顷发展林草灌溉0.8万公顷坡改梯2.9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8平方公里治理退化草地52.33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122.9万公顷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县农村能源示范县11个累计示范旱作农业和沃土工程216.7万公顷和54.0万公顷二长江源头及上游地区处于长江干流通天河支流雅砻江源头扎曲曲科河和大渡河源头的多柯河玛柯河流域包括曲麻莱治多玉树称多班玛杂多7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长江在青海境内长1200公里流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出口径流量占长江径流的1.78林地面积3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草地面积696万公顷侵蚀面积4.23万平方公里危险侵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以风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每年向长江输沙量1232万吨造成长江水量减少泥沙量增加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遏制水土流失草源退化减少输人长江泥沙量保护和恢复水源涵养植被主攻方向是以保护和恢复现有植被为重点加强退化草场的改良和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快防护体系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对倾斜度在25以上的陡坡禁止耕作发展造林种草规划19982010年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地26万公顷改良草地31.7万公顷造林8.6万公顷到2010年基本消灭草原鼠虫危害开工建设长江源头天然林保护工程通天河沧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大渡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营造水源涵养林156万公顷三草原区草原区基本覆盖全省总面积364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160万公顷按照草原生态特点和治理建设区划为青南高寒草地区环青海湖草地区柴达木盆地荒漠草地区和东部黄土高原干旱草地区目前围栏草场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9人工种草改良草场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2 2.5草地退化沙化趋势仍在发展对牧民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青南和环青海湖地区草地是江河源头产流主要区域是我国水汽循环重要通道和屏障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此重点保护和建设好这一地区的草地植被影响巨大青南高寒草地治理区包括长江源头地区的曲麻莱治多玉树称多班玛县澜沧江流域的杂多囊谦县黄河源头区的甘德达日久治玛多玛沁河南泽库县共14个县草地总面积1462万公顷海拔在38005000米之间降水量500780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