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多糖研究

生物多糖研究

生物多糖研究生物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巨大分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

它们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生物多糖的特点、分类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生物多糖的特点生物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多样性:生物多糖种类繁多,包括淀粉、纤维素、壳聚糖、甘露聚糖等。

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各不相同,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2. 天然来源:生物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天然材料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对环境几乎无害。

3. 生物活性:生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

这些活性使得生物多糖在医药和健康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生物多糖的分类根据单糖单位的不同组成和连接方式,生物多糖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多糖分类:1. 多糖类多糖类是由相同的单糖分子组成的多糖体,例如葡萄糖、果糖等。

多糖类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复杂的结构,广泛存在于淀粉、纤维素等天然物质中。

2. 多糖酯类多糖酯类是由多糖与酸类结合形成的酯键。

常见的多糖酯类有果胶酯、半乳糖酸酯等。

多糖酯类具有溶解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领域。

3. 多糖胶类多糖胶类是由多糖与胶原蛋白等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多糖胶具有载药能力强、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制备缓释药物和生物材料。

三、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生物多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人们对生物多糖的活性成分、结构特点和应用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活性成分的研究通过分离和纯化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生物多糖的活性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了评估。

这些研究为生物多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结构特点的研究生物多糖的结构特点对其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对生物多糖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分子结构以及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糖、 肽聚糖 和葡聚糖等。主要 以三种形式存在 :
粘 附在 细胞 表 面上 ; 分泌 到 培 养基 中 ; 成 细胞 构
于 当时 的研 究 方法 有 限 , 得 长期 以来 人 们 对 使
的成分。微生物多糖包括胞 内多糖、 胞壁多糖和 胞外 多 糖 - 。微 生 物 多 糖 安 全 无 毒 、 化 性 质 4 J 理 独特、 用途广泛、 易与菌体分离 , 可通过深层发酵
a d t e , ih C l n n e a ma mmu i d iv i wh c al e ha c ni l i nt y,a tb o i n iss,a tvr s e itsr s n r moe i n iiu ,r ss te s a d p o t
g o h . n t i tx w n r d c e r l fmir —p ls c h r e,t e me h n s a d i p r wt I h s e t, e i t u e t oe o c o h o o y a c ai d h c a i m n t a — s
Ab t a t sr c :Mir b a oy a c a i e p a s a mp ra tr l n a i l rd ci n a e d c o ilp l s c h r ly l i o tn e i n ma p o u t s a fe d l o o
物体 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10多年前德 0
国科 学 家 E Fshr就 开 始 了对 糖 类 的研 究 , .i e c
13 9 2年 M.H ie egr T s a edl re 和 .O w l 出细 菌 b d提 的抗 原 中 有一 些 是 多 糖 而 不 是 蛋 白质 】 但 由 ,

三种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三种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提取工艺 ,但 由于乙醇价格较高 、耗量 大,故后
黄原胶是 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的几种微生物 多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也是世 界上生产规模最 大 、用途最广的微生物多糖。16 99年 ,美 国食 品 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黄原 胶作为食品添加剂 ;18 93
提取费用高 ,所以现在很多厂家在使用 附醇法 分 离产物时,先进行超滤浓矧 ,提高黄原胶在发酵 }
s c h r e d l s di n u Wi rd cinp sessrn o eiv o ri re n a a iu eeo me tl a c al s d wieyu e id s a po u t oss to gcmp tiep we nmak t dc p co sd vlp na n l o t a
Ke r s mirba oya c aie;fr e tt n;x nh n g m ;g l m ; p l ln y wo d : co ilp ls ch r d e nai m o a ta u el g n a u ul节、地域和病虫
汉生胶 、苦顿胶等 ,是由黄单胞 菌以淀粉或蔗糖 1 122 后处理黄原胶后提取技术介绍 . ..
D 一葡萄糖醛酸 、乙酸和丙酮酸聚合而成 ,属于 水溶性胶,具有 良好 的水溶性 、增黏性、假朔性
和耐酸碱 、耐盐 、耐酶解 的能力 ,最适发 酵 p H
为 68~ 70 . . ,最适 发 酵温度 为 2 。 8【 c =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发酵;黄原胶; 结冷胶 ;短梗霉多糖
中图分类号 :T 2 13 S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2 1 (0 7 l 0 1 0 0 6— 5 3 20 )0 一 17— 5
The y e fm r ba oy a c a ie e tp s o i o il ls c h r r c p d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一、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多糖是一类碳水化合物,在人类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多糖主要存在于食物中,如大米、小麦、红薯、果蔬等,而人体无法直接消化吸收多糖,需要通过肠道菌群的代谢来发挥其营养功能。

研究表明,多糖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多糖可以被肠道菌群中的一些菌种发酵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丙酸、乙酸和丁酸等。

这些SCFAs对肠道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降低肠黏膜的PH值,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

SCFAs还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人体的健康。

多糖的摄入还能够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

一些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富含多糖)有利于提高菌群的多样性,并且对一些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有着促进作用。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代谢产物的生成上,更体现在对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

肠道菌群是一种能够协助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多糖的微生物群落。

在肠道菌群中,有些菌种具有多糖水解酶的活性,能够分解各种多糖,如纤维素、半乳聚糖、果聚糖等,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肠道菌群还参与了多糖的降解和吸收过程。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多糖的降解和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不能被人体自身酶解的多糖,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才能够被有效的分解和吸收。

肠道菌群对多糖的代谢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多糖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维护人体的健康。

三、多糖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多糖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肠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当摄入多糖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有害菌的生长,提高有益菌的丰度,从而对肠道健康有益。

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下,常常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增加,并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

而适量摄入多糖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增加SCFAs的产生,从而有助于维持肠道免疫和营养状态。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一、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1. 多糖的降解与利用多糖是一类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半乳糖等。

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多种能够降解多糖的菌群。

这些菌群能够分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气体等代谢产物,同时也为宿主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物质。

多糖的降解与利用是肠道菌群与多糖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多糖的调节作用多糖不仅可以作为肠道菌群的营养物质,也能够通过调节菌群的代谢活动来影响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一些研究发现,多糖可以通过改变肠道酸碱平衡、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等途径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二、影响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因素1. 多糖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所不同。

淀粉类多糖易于被肠道菌群降解利用,而纤维素类多糖对有些菌群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多糖的类型是影响其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宿主个体差异不同宿主个体对多糖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这也会影响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对多糖的降解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宿主个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所不同。

3. 肠道环境肠道环境对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也有重要影响。

肠道pH值、氧化还原状态、有机酸和酶等因素,都会影响多糖在肠道中的降解和利用情况,从而影响其与菌群的相互作用。

三、多糖与肠道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1. 对健康的影响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多糖可以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从而维持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对维持肠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2. 对疾病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衡与炎症性肠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有关,而多糖的降解利用与调节作用对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

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_韦兰胶的研究进展

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_韦兰胶的研究进展

JIW u-ke, ZHAO Shuang-zh,i DONG Xue-q ian, ZHANG Y an-hao
( Shandong Food Ferm ent Industry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 te, Shandong F ood and Ferm entat ion Eng ineering M ajor Laboratory, Jinan 250013)
1 前言
微生物多糖包括某些细菌、真菌和蓝藻类产
生的多糖, 许多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 在不 同的外部条件下都能产生一定量的各种多糖, 微 生物多糖因其安全无毒且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而
收稿日期: 2010 - 10- 26 作者简介: 吉武科
210
倍受关注, 且与植物和动物多糖相比, 微生物多 糖的生产受地理环境、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 影响较小, 产量及质量都很稳定 [ 1] 。因此, 近年 来它们 已 作为 乳化 剂、悬 浮剂、增 稠剂、稳 定 剂、胶凝 剂、成 膜剂 和润 滑剂 等广泛 应用 于 食 品、制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 [ 2] 。微生物多 糖包括胞内多糖、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微生物 胞外多糖 ( M icrobio l Exopo lysaccharoride) 是某些 微生物在各种碳源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发 酵培养基中的可溶性或不溶性多糖, 胞外多糖易 与菌体分离, 可通 过深层发酵实 现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 世界上微生物多糖的产量其年增长率均 在 10% 以上。一些新型多糖如结冷胶、热凝胶及 韦兰胶的年增长量大于 30% 。目前, 已经进行工 业化生产的微生物多糖有黄原胶 ( xanthan gum ) 、 结冷胶 ( gellan )、右 旋葡聚 糖 ( dextran )、普 鲁 兰 ( pu llu lan )、 可 得 然 胶 ( curd lan ) 等。据 估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微生物的总称,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多糖则是一类常见的营养物质,它们在人体内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多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多糖是一类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营养功能。

多糖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作为它们的营养来源,从而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群结构和代谢功能。

研究表明,多糖的摄入量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膳食纤维中的果胶可以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而糖类食物的摄入过量则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肠道疾病。

多糖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来影响人体健康。

研究发现,多糖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和分泌,从而调节肠道黏膜的健康状态,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多糖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人体健康的状况。

除了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之外,肠道菌群本身也对多糖的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消化道微生物群,它们可以分解多糖,促进多糖的消化和吸收。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的某些菌种具有特定的多糖酶产生能力,可以分解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的多糖,为人体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源。

肠道菌群中的部分细菌还可以发酵多糖,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

这些代谢产物不仅可以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护肠道的健康状态。

肠道菌群对多糖的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共同参与了人体对多糖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维持了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对多糖的正常代谢。

肠道菌群对多糖的代谢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5):159G161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w w w.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G2767.2019.05.0159韩勇.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5):159G161.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研究进展韩㊀勇(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近年来,微生物胞外多糖以其众多的生物和药理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和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胞外多糖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提取纯化工艺是多糖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旨在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收稿日期:2018G11G19基金项目:山西药科职业学院科研资助项目(2016106).作者简介:韩勇(1978G),男,硕士,讲师,从事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E Gm a i l :s w x y h y@163.c o m .㊀㊀多糖是一类天然大分子物质,不仅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功能.胞外多糖是由微生物菌体产生的多糖,易与菌体分离,近些年通过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技术实现了许多胞外多糖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已大量投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主要有黄原胶㊁结冷胶㊁热凝多糖等.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生产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生产周期短㊁产量大㊁提取率高,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已逐渐成为获取胞外多糖的主要方法,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生产过程中,除采用特殊工艺控制发酵过程以外,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同样是保证产品质量㊁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已成为多糖生产的制约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㊁纯化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微生物多糖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1㊀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1.1㊀发酵液预处理发酵液的预处理工艺主要是将培养液中的细胞㊁残糖㊁色素及其他代谢产物进行提前处理,尽可能并大量的除去对多糖分离提取有影响的杂质.而且,许多胞外多糖发酵液的粘稠度较高,不易进行液固分离.为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流变特性,有必要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操作.预处理可采用的工艺方法包括物理法㊁化学法㊁酶处理法等.邓振山等[1]对一株结皮真菌产胞外多糖的研究中,真菌经发酵培养,取其发酵液,布氏漏斗6层滤纸抽滤,5g 100m L G1活性炭吸附5m i n ,过滤,取其滤液用旋转蒸发器浓缩至1/4体积.刘晶等[2]在对副干酪乳杆菌V L 8产胞外多糖的研究中,将发酵液在95ħ水浴5m i n 去酶活,4ħ,8000r m i n G1条件下离心15m i n,得发酵上清液.1.2㊀多糖的提取从发酵液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方法主要是根据多糖在发酵液中的性质来决定的.实际生产研究中,可采用一些使多糖在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后分相㊁脱水㊁析出或加入能与多糖结合絮凝沉淀的溶剂,以达到沉淀分离多糖的目的.1.2.1㊀有机溶剂法㊀有机溶剂沉淀是多糖分离纯化最常用的工艺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可降低多糖的溶解度,从而引起多糖沉淀或凝聚,同时有助于脱色及脱去低分子量的杂质.甲醇㊁乙醇㊁异丙醇和丙酮等是多糖分离纯化较常用的有机溶剂,其中乙醇应用最为广泛.多糖水溶液中加入乙醇,随着溶液中乙醇浓度逐渐提高,多糖溶解度逐渐降低,形成沉淀析出.目前,醇沉法已广泛用于多糖的提取分离[3G5].韩蓓等[6]将P a n t o e aa n a n a t i sG G14细菌发酵液离心取上清,上清液中加入3倍体积的95%预冷乙醇过夜沉淀,经离心收集多糖.1.2.2㊀超滤㊀超滤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是利用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微孔滤膜,将溶液中具有不同分子质量组成的组分高效分离.超滤具有条件温和㊁操作简单㊁分离效率高㊁极少破坏多糖的生物活性㊁可防止生物热敏性物质失活等优点,且没有有机溶剂法的试剂残留,现已成为多糖提取分离研究的重要方法,正在向大规模工业化方向发展.武忠伟等[7]采用切向流超滤系统,分别使用0.1μm 和100k u 膜组件,将蝙蝠蛾拟青霉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分为分子质量>2000k u ,100~2000k u 和<100k u 三部分.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超滤膜法分离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具有快速㊁951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5期能耗低和损失率低等优点.1.2.3㊀喷雾干燥法㊀喷雾干燥法具有传热快㊁水分蒸发迅速㊁干燥时间短的特点,目前已用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张俐娜等[8]将40L 茯苓菌丝体培养液用喷雾干燥机干燥得到51.8g 胞外粗多糖,喷雾干燥机的入口温度250ħ,出口温度70~80ħ.1.2.4㊀冷冻干燥法㊀冷冻干燥法是通过冻结后升华原理去除物料中的水分,获得干燥制品的技术.与其他干燥方法相比,具有制品不变质㊁易长期储存㊁利于热敏性物质保持生物活性等优点.徐晓芬等[9]采用冷冻干燥,-80ħ预冻12h ,冷阱温度-50ħ,真空度10G3m B a r,冻干48h ,得类芽孢杆菌B D 3526的胞外多糖粗品.2㊀微生物胞外多糖的脱蛋白在胞外多糖的纯化过程中,多糖中的蛋白质常常影响多糖纯度,因此多糖脱除蛋白质是多糖纯化精制的关键.一般选择使多糖不沉淀而使蛋白质沉淀的试剂来处理,但处理操作要求时间短,温度低,防止多糖降解.常用的多糖除蛋白的方法有:S e v a g 法㊁三氯乙酸法㊁三氟三氯乙烷法和酶法等.2.1㊀S e v a g 法多糖脱蛋白较好的方法是S e v a g 法,蛋白质在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变性,形成胶状,可经离心后除去.S e v a g 法的优点是工艺条件温和,缺点是蛋白质脱除效率较低,需要经过多次操作才能除净蛋白质,并且S e v a g 法有机试剂用量大,容易造成有毒溶剂残留.杨晨璐等[10]将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S e v a g 试剂,震荡30m i n 后,4000r m i n G1离心15m i n,收集上层水相溶液,重复以上操作至两相之间无蛋白质层为止.2.2㊀三氯乙酸法三氯乙酸法是在粗多糖溶液中加入三氯乙酸,应用三氯乙酸是一种强酸,使蛋白质变性沉淀而去除,但同时会使多糖链水解,造成多糖损失和多糖组分发生变化,此外也会造成有机试剂残留.王金玲等[11]采用三氯乙酸法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进行脱蛋白操作,最佳工艺为三氯乙酸0.5m o l L G1,加入量15%,振荡时间20m i n,静止时间40m i n.芦红云等[12]将灰树花胞外粗多糖用体积分数3%三氯乙酸脱蛋白.2.3㊀三氟三氯乙烷法将多糖溶液与三氟三氯乙烷等体积混合,低温下搅拌10m i n,离心后得上层水层,水层相继续用此方法处理多次,即得无蛋白质的多糖溶液.此方法的原理是三氟三氯乙烷可将蛋白质沉淀.本方法效率较高,但所用溶剂易挥发,不宜大规模工业化应用.2.4㊀酶法酶法是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蛋白酶,在最佳的酶反应条件下水解去除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水解酶类可以去除多糖的结合蛋白质,常用的酶有胃蛋白酶㊁胰蛋白酶㊁木瓜蛋白酶等.酶法具有条件温和,多糖损失率低等特点.缺点是酶法不能完全去除多糖中的蛋白质.3㊀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纯化从发酵液中获得的多糖经除去杂质后,仍是含有多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级的混合物,要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一的组分,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3.1㊀脱色有些胞外多糖含有大量色素,影响成品的质量,因此粗多糖必须脱色.多糖脱色常常采用吸附法㊁氧化法㊁离子交换法.戴世华等[13]对秀珍菇胞外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的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1.6%,脱色时间70m i n,脱色温度70ħ,pH 3.在此条件下,色素的脱除率为80.5%,多糖的保留率为84.8%.彭期定等[14]采用30%H 2O 2脱色木蹄层孔菌胞外多糖,H 2O 2用量为粗多糖溶液体积的1/10.芦红云等[12]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 303对灰树花胞外粗多糖脱色.3.2㊀透析法透析法是利用一定大小孔目的透析袋,使多糖中的无机盐或其他小分子杂质透过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徐健等[15]采用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透析袋透析厚藤共生真菌胞外多糖,袋内透析液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得胞外多糖粗品.彭期定等[14]将预处理后的木蹄层孔菌胞外多糖溶液浓缩后于透析袋(截留量13000u 中),自来水流动透析48h ,浓缩后真空冷冻干燥得粗品.3.3㊀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含交换基团,具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其多孔性网状空穴可较好地吸附多糖中的杂质,主要用于分离㊁脱无机盐㊁浓缩及除去有机杂质.徐增龙等[16]采用D 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液0615期㊀㊀韩㊀勇: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纯化研究进展中的多糖,结果表明,在上样量和树脂比例为1ʒ10时,多糖的纯化效果最佳,树脂的使用效率最大.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吸附量大㊁选择性好㊁吸附速度快㊁易于解吸附㊁机械强度高㊁再生处理简便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从水溶液中分离低极性或非极性的化合物.3.4㊀柱层析法向玉玲等[17]依次采用D E A EG52柱层析, S e p h a d e xGG200柱层析,将桦褐孔菌胞外多糖进行分级纯化.李辉等[18]采用S e p h a r o s eC LG6B 凝胶柱层析纯化双歧杆菌R H胞外多糖,收集糖峰洗脱液,经透析㊁冷冻干燥,得胞外多糖纯品.曹永强等[19]将植物乳杆菌粗多糖依次采用D EGA EGS e p h a r o s eF a s tF i o w离子交换柱层析,S e p hGa r o s eC LG6B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多糖纯品.4㊀结语近年来,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多糖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作药物和保健品的有效成分,目前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㊁药学㊁食品科学等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其中,活性多糖的提取纯化直接影响多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已成为多糖研究的主要方向.参考文献:[1]㊀邓振山,崔凡,李军,等.1株结皮真菌胞外多糖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7,37(2):62G68.[2]㊀刘晶,杨森,陈杨杨,等.副干酪乳杆菌V L8产胞外多糖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性质[J].中国食品学报,2017,17(5):82G89.[3]㊀陈丽华,张清华,管咏梅,等.虫草发酵液胞外多糖的醇沉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8):20G22.[4]㊀韩丽荣,程代,孟梦,等.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免疫调节作用[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6,31(4):25G29.[5]㊀贾红倩,刘嵬,梁立,等.红曲霉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㊁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2):92G96.[6]㊀韩蓓,罗文娟,于燕,等.P a n t o e aa n a n a t i sGG14细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1494G1498.[7]㊀武忠伟,张明霞,陆隽雯,等.超滤分离蝙蝠蛾拟青霉胞外多糖工艺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5,15(12):115G121.[8]㊀张俐娜,金勇,陈莉,等.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制备方法:200410060650.1[P].2003G06G25.[9]㊀徐晓芬.类芽孢杆菌B D3526在无氮固体培养基上产胞外多糖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6):95G100.[10]㊀杨晨璐,马林,周蕊,等.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8,46(5):9G13.[11]㊀王金玲,杜文婧,王琦.桦褐孔菌胞外多糖脱蛋白工艺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6):633G638.[12]㊀芦红云,吴天祥,汤庆莉,等.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单糖组成和生物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8,36(3):40G47.[13]㊀戴世华,孙玉军,宋玉铃,等.秀珍菇胞外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4):25G29.[14]㊀彭期定,梅小飞,徐茹玉,等.木蹄层孔菌胞外多糖的深层培养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J].食品科技,2017,42(3):26G31.[15]㊀徐健,陶洪文,陈荫,等.厚藤共生真菌(F u s a r i u mo x y s p oGr u m Y24G2)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41(10):87G92.[16]㊀徐增龙,张如松.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液中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含量测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76G377.[17]㊀向玉玲,李娟,徐向群.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级份的化学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863G867.[18]㊀李辉,宋居易,刘蕾,等.双歧杆菌R H胞外多糖提取纯化及体外抗凝血活性评价[J].食品科学,2014,35(23):129G133.[19]㊀曹永强,张健,赵雯,等.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乳化特性[J].食品科学,2016,37(17):7G13.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nE x t r a c t i o na n dP u r i f i c a t i o no fM i c r o b i a l E x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H A NY o n g(S h a n x i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T a i y u a n03003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m i c r o b i a l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h a v e a t t r a c t e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d u e t o t h e i r n uGm e r o u s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b i o a c t i v e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s a cGc h a r i d e sh a sb e c o m e ah o t s p o t i n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 a n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m i c r o b i a l e x t r aGc e l l u l a r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a n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s o fm i c r o b i a l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w e r e r e v i e w e d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i r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m i c r o b e;e x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e x t r a c t i o n;p u r i f i c a t i o n161。

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韦兰胶的研究进展

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韦兰胶的研究进展
prs e tv c o il p ls c hai e i h ma k ta s e eo e y o p ci e mir b a oy a c rd s n t e r e nd wa d v l p d b Cp lo, a Ame c n c mp n i 0 ’ Kec n i r a o ay n8 .
独特的分子结 构而在石油开采、建筑 、食 品等领域有广泛 的应用 开发价值 。 目前只有美 国的 C . e o 司拥 p kl 公 c
有韦兰胶产业 化技术 ,国内还未见 韦兰胶产业化报道 。本 文简要介绍 了韦兰胶 的结 构及其性 能 ;综述 了它在 食品工业 、石油工业 、医药 工业 以及水泥工业 中的应用 ;介 绍了 国内外 对韦兰胶 的研 究生产 现状 、存在 的问 题 以及 目前的市场前景 。
p Is C h r e we a u Oy a C a i ln g m d
J uk IW - e,ZIAO h a g z i DoNG e qa - I S u n -h , Xu - in,ZHANG n h o Ya — a
( h n o gF o emet n ut R sa h& D s n Is tt,S ad n S a d n odF r n d s I u eer c ei ntue hn og g i
F o n eme tinE g e r gMa r aoaoy ia 5 0 3 oda dF r na o n i ei j b rt ,J n2 0 1 ) t n n oL r n
Abtat src:We ngm i akn f i o cl o b xr eua o sch r epoue yAcl ee s. l u s ido g m l ua sl l et cl lrpl aca d rdcd b l i ns p a hh e r ue a l y i ag

多糖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多糖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卡胶 (Mucilage)
动物
糖原 (Glycogen)
硫酸软骨素 (Chondroitin
sulfate) 肝素
(Heparin) 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 壳聚糖
(Chitin)
39
表2. 构成多糖的通常的单糖
类型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己糖胺
D-木糖,L-阿拉伯糖
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L-半 乳糖,D-果糖 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
--部分酸水解---Polyalcohols
14
2. 半合成方法
衍生化基团取代
---多糖中羟基中H 原 子---
改变氢键作用---成盐—改善溶解性
羧甲基化 硫酸化 磷酸化
羧甲基化 (1) 多糖(0.15M NaOH, 95oC, 2h)—残 渣水洗至中性---悬浮于0.06%NaCl---醋酸调pH至 4.5(50oC 6h)---悬浮液pH调至碱性---氯乙酸反应--羧甲基化多糖钠盐.
表1记录了来自天然界的一些重要多糖。 天然界存在的单糖种类很多,但组成多糖的单糖大致由表
2 所示的一些单糖组成。
38
表1. 几种天然存在的多糖
微生物
海洋生物
(包括高等真菌)
葡聚糖
琼脂
(Dextran) 果聚糖
(Levan) 黄源胶
(Xanthan) 甘露聚糖
(Mannan) 黑曲霉多糖
(Agar) 藻酸
28
这是制作真菌来源的保健品中值得注意的 问题.却被许多人疏忽.譬如说市场上已有的香 菇多糖保健品,实质上香菇多糖(Lentinan)口 服是无效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保健品确实还是 对人体有良好作用呢? 这是因为香菇提取物中 不仅存在香菇多糖, 还存在其他对人体有效的 活性物质,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这些活性物质, 可以这么说保健品中香菇多糖含量越高,其效 果越差.所以如果将香菇提取物命名为香菇多 糖保健品是不恰当的.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随着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多糖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糖是指由多个简单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胶等。

多糖可以被细菌利用为营养物质,它们的降解过程不仅能够促进肠道菌群的健康生长,还能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和多肽。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研究。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多糖对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多糖可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

多糖不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可通过肠道进入结肠,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和生长所需的碳源。

多糖降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这些酸可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维持,维护了肠道的生态平衡与稳定。

多糖的降解产物不仅为肠道菌群提供了碳源,还能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氨基酸、多肽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这些代谢产物的作用不仅限于能量供应,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肠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神经系统等,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

多糖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多糖的作用便得不到发挥。

例如,肠道细菌群减少时,多糖的降解速度会降低,导致菌群失去之前稳定的营养供应来源,这可能会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功能。

4. 多糖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调节作用多糖还能调节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多糖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菌群产生哪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又会影响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

例如,短链脂肪酸具有调节肠道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

由此可见,多糖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营养来源,对于维持肠道健康、改善身体免疫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一个单向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深入了解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于预防肠道疾病、改善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研究

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研究

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研究微生物发酵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产物,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研究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这些多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技术1.超滤技术超滤是常用的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孔径滤膜,将多糖颗粒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超滤技术操作简便、效率高,但需要注意滤膜的选择和使用条件的控制,以避免多糖的损失和污染。

2.沉淀技术沉淀技术是将多糖通过特定的沉淀剂使其从发酵液中析出。

适用于多糖颗粒较大且沉降速度较快的情况。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酒石酸、醋酸和聚乙烯醇等。

沉淀技术操作简单,但需要选择适合的沉淀剂和调节pH值使其达到最佳沉淀条件。

3.萃取技术萃取技术是利用溶剂将多糖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出来。

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丙酮等。

该技术适用于多糖具有较高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溶剂和萃取条件,以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和纯度。

二、微生物发酵多糖的检测技术1.糖类分析技术糖类分析技术是微生物发酵多糖检测的基础。

常用的糖类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和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分离和定量多糖中的单糖和低分子糖酸。

2.分子质量分析技术分子质量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微生物发酵多糖的结构和分子量的确定。

常用的分子质量分析技术包括质谱(MS)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分布情况。

3.光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微生物发酵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和紫外光谱(UV)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多糖的官能团和结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多糖的性质和应用。

综上所述,微生物发酵多糖的分离与检测技术是研究和开发这些多糖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分离与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为微生物发酵多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进展王蓓蓓1张伟2周晓伦2*(1白水镇白水中心卫生院,甘肃平凉744000;2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744000)摘要: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提取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对多糖生物学功能的认识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多糖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免疫、癌变、肿瘤和衰老等方面,可以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污水处理等领域。

该文对多糖的定义、分类、生物合成和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高压脉冲电场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

虽然对微生物多糖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微生物多糖真正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实现。

目前,胞外多糖已经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到食品工业中,除此之外多糖还可用于制备抗肿瘤新药或疫苗、抗凝血等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方法;生物合成;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中图分类号Q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8-0021-03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WANG Beibei1et al.(1Baishui Central Health Center,Pingliang744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olysaccharide understanding has a quantity of improvement and qualitative leap,involving immunity,cancer,tumor and aging and other aspects,can be applied to food,medi⁃cine,agriculture,sewage treatment and other fields.This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biosynthesis and extraction methods of polysaccharides,with emphasis on high-voltage pulsed electric field technology,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n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continues to deepen,the true application value of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has not been realized. At present,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have been used as food additives in the food industry.In addition,polysac⁃charides can also be used to prepare new anti-tumor drugs or vaccines.Key words: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Extraction method;Biosynthesis;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1多糖的定义与分类多糖(Polysaccharide)属于典型的糖类物质,其分子结构十分庞大而且复杂,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失水与缩合构成,为典型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至少4个单糖并通过糖苷键进行结合。

多糖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多糖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多糖类物质的研究进展李自明 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111304023摘要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糖,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在高等植物、藻类、菌类及动物体内均有存在,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

人们对多糖的认识首先是把它看作食物中的能量来源。

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多糖在抗肿瘤、肝炎、心血管疾病、衰老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且细胞毒性极低。

近年来,由于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糖分析手段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研究发现,多糖可作为生命活动中核心作用的遗传物质,它能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本文将对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组分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内容做一综述。

关键词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1多糖的研究概况多糖是除了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虽然糖类的研究并不比蛋白质和核酸晚, 但其研究层次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蛋白质和核酸。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免疫物质、生物膜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表明, 糖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各种关键的生物学功能, 因此糖类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量的药理实验表明,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增强与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抗放射、抗衰老等作用。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有数种多糖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日本及欧美学者引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多糖活性决定簇等化学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并在柴胡、当归等中药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已在云芝糖肽、银耳多糖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药用多糖的研究仍多偏重于提取、分离、精制、化学组成等方面, 大多数品种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滋补品和饮料,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2.1 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大多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尽量避免在酸性条件下提取,以防引起糖苷键的断裂。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在消化道中,肠道菌群与其它生物体共同生活。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由
数十种细菌组成,能够参与谷氨酰胺、葡萄糖、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基础物质的代谢,
生产能够影响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等,因此,肠道内
的菌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

多糖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胶、半乳糖等。

研究
表明,多糖不仅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而且对肠道菌群的生长、代谢和结构产生一定
的影响,促进回肠下段和结肠内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并改变肠道内的微生物代谢
产物,从而发挥了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活性的作用。

在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中,一些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多糖与微生物
的相互关系何时发生,多糖在肠道内被定量分解为何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如何影响
人类健康?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的肠道微生物分析技术,分析多糖对肠道菌群组成和代
谢活性的影响机制,可以为人们控制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活性的失衡状态,以及为肠道菌
群稳定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

总之,多糖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层次的过程。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整合循证医学证据和现代生物学技术,通过系统性的、大规模的、多层次的策略,全
面掌握多糖和肠道微生物承载互作的机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手段。

多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多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多糖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复杂碳水化合物。

研究表明,多糖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活性。

它们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多糖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多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多糖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研究逐渐深入。

多糖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并对其结构、特性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多糖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

由于多糖具有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例如,中药中的多糖如灵芝多糖、枸杞多糖等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并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

此外,多糖还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力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其次,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研究发现,多糖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增强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因此,多糖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体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的疾病。

此外,多糖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多种功能。

多糖可以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来维护机体的健康。

此外,多糖还可以增强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因此,多糖被广泛应用于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方面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

总之,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活性,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多糖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其结构、特性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多糖的作用机制,优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以实现更好的临床应用。

多糖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1. 引言1.1 肠道菌群及其重要性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肠道菌群有着多种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免疫调节。

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纤维、蛋白质等成分,促进养分的吸收。

它们还可以合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肠道菌群还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

它们可以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帮助身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肠道菌群还可以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微生物通过肠黏膜入侵身体。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仅对消化和营养吸收起着关键作用,还可以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2 多糖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一种以大肠为生存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而多糖是一种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生物高分子,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多糖在肠道菌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维持菌群平衡。

研究表明,多糖能够被肠道中的某些益生菌发酵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有助于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

多糖还具有调节肠道炎症的作用。

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多糖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肠道组织的损伤,对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多糖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多糖在肠道菌群调节中的应用以及多糖与益生菌共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开发肠道健康调节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多糖促进益生菌生长多糖是一类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其在肠道菌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糖可以作为益生菌的营养源,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关注日益加剧,天然多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的天然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微生物学、食品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近年来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天然多糖是一类含有大量单糖分子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果胶、纤维素等。

这些多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植物细胞壁、动物肠道、土壤等。

天然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天然多糖还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天然多糖抑菌活性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天然多糖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失去附着能力,从而抑制其生长。

其次天然多糖能够与细菌表面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菌的营养摄取和代谢过程,进而抑制其生长。

此外天然多糖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

目前关于天然多糖抑菌活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不同来源的天然多糖抑菌活性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同时,天然多糖的制备方法和工艺也需要优化,以提高抑菌活性并降低毒性。

此外天然多糖抑菌活性与具体应用场景的关系也需要深入探讨,以便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天然多糖的概述天然多糖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大分子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储存能量、调节生物代谢、抗病毒、抗菌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天然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已知的天然多糖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几丁质、海藻酸等。

这些多糖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因此在抑菌活性和机理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刚性,能够阻止细菌侵入;而壳聚糖和几丁质则具有疏水性和阳离子性,可以与细菌表面的带电基团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与应用研究

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与应用研究

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与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是指眼睛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体、动植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

微生物多糖是微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物活性产物,在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与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1. 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方法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取是微生物研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多糖分离提取方法包括酸解法、酶解法、水解法、超声波方法等。

其中,酸解法是最常用且较为简便的一种分离提取方法。

该方法利用酸的作用将微生物体内的多糖分离出来,然后通过离心、过滤、洗涤等步骤获取纯净的微生物多糖。

酶解法则是利用酶的作用将微生物体内的多糖水解成单糖单元,再通过柱层析等手段进行分离提取。

超声波方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打破微生物细胞壁,释放出微生物多糖。

不同的分离提取方法有其适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难度,科研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2. 微生物多糖的应用研究领域微生物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特性,因此在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微生物多糖在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发现,微生物多糖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可以作为药物的辅助成分,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等疾病。

此外,微生物多糖还可以用于生物膜材料、骨修复材料等医用材料的制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其次,微生物多糖在食品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多糖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口感和稳定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还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具有调节血糖、降血脂等保健功能。

最后,微生物多糖在工业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多糖可以用于制备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新型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等环保特性,有望成为替代传统材料的重要选择。

3. 微生物多糖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08级2班杜长蔓摘要: 就微生物多糖的种类,生物合成、提取与纯化、实现了工业化的微生物多糖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微生物多糖开发利用的前景。

微生物多糖主要指大部分细菌、少量的真菌和藻类产生的多糖。

微生物多糖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理化特性独特等优点而使其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关注,尤其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微生物多糖在细胞内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①黏附在细胞表面上,即胞壁多糖; ②分泌到培养基中,即胞外多糖; ③构成微生物细胞的成分,即胞内多糖。

而其中的胞外多糖具有产生量大、易于与菌体分离、可通过深层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

一般微生物多糖的生产主要是利用淀粉为碳源,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进行生产,也有通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制成的。

能够产生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但是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已进行或接近工业化生产的仅十几种。

近几年,随着对微生物多糖研究的深入,世界上微生物多糖的产量和年增长量在10 %以上,而一些新兴多糖年增长量在30 %以上。

到目前为止,已大量投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有黄原胶(Xant han gum) 、结冷胶( Gellan gum)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 、短梗霉多糖( Pullulan) 、热凝多糖(Curdlan) 等。

微生物多糖和植物多糖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等条件的限制; 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③应用广泛,例如已作为胶凝剂、成膜剂、保鲜剂、乳化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微生物多糖年加工业产值可达80 亿左右。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生物合成; 提取与纯化;开发应用0引言多糖是一种天然的大分子化合物,来源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在海藻、真菌及高等植物中尤为丰富。

它是由醛糖和(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聚合物,作为有机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同维持生命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根据多糖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位置,可分为胞内多糖、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

人们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 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 但微生物多糖倍受关注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 20 世纪50 年代, J eanes等人筛选、获得了许多黄原胶(Xan than gum ) 的产生菌. 1964 年, 原田等人从土壤中分离到产凝结多糖(Cu rdlan, 又称热凝多糖) 的细菌, 后发现农杆菌(A grobacterium sp. ) 也可以产生该多糖. 1978 年,美国人生产制造了产生于少动鞘脂类单胞菌(S p hing om onas p aucim obilis, 旧称伊乐藻假单胞菌) 的结冷胶(Gellan gum , 又称胶联多糖). 随后,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短梗霉多糖(Pu llu lan, 又称普蓝)、透明质酸( Hyalu ron ic acid)、壳聚糖(Ch i2tasan) 等微生物多糖又相继被人们发现.近年来又兴起一些新型微生物多糖如海藻糖、透明质酸、壳聚糖等的研究。

微生物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已作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胶凝剂、悬浮剂、润滑剂、食品添药品等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疗、制药保健等多个领域[1 ]. 为了不断开发微生物多糖的潜能, 仍然需要筛选、分离新的多糖产生菌, 了解多糖的生物合成, 研究它们的结构、理化学特性,进一步拓展它们的应用领域.1微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多糖有的合成于微生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有的合成于对数生长后期, 而有的则合成于静止期. 它们种类繁多, 可分为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 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单糖或者和其它基团在特定的酶催化下聚合而成, 但异型多糖如黄原胶、结冷胶的合成比同型多糖如右旋糖苷、果聚糖的合成复杂得多. 异型多糖的合成体系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糖基- 核苷酸、酶系统、糖基载体脂(十一聚类异戊二烯醇磷酸脂)、糖基受体(引物) 和酰基供体, 其中的糖基- 核苷酸为微生物提供活性的单糖并通过差相异构、脱氢、脱羧等反应提供多种单糖.1. 1微生物多糖生物合成模式细菌胞外多糖的合成有两种模式: 依赖于糖基载体脂的合成模式和不依赖于糖基载体脂的合成模式. 依赖于糖基载体脂的合成模式: 单糖进入细胞后形成糖基2核苷酸, 糖基2核苷酸将糖基顺序转移到糖基载体脂或在其上形成寡糖重复单位. 然后糖基载体脂将糖基运往膜外释放, 再在酶的作用下和受体聚合成胞外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合成的多糖(如黄原胶、结冷胶等) 都属于这种模式[2 ].不依赖于糖基载体脂的合成模式: 单糖不进入细胞, 它们在胞外酶的作用下直接聚合底物中的糖基为胞外多糖. 合成过程中不需要糖基- 核苷酸、糖基载体脂等物质. 肠膜状明串珠菌合成的右旋糖苷就属于此种模式.1. 2微生物多糖生物合成途径L igio 等[3 ]提出了由少动鞘脂类单胞菌(S p h in2g om onas p aucim obilis) 合成结冷胶的可能途经,提供糖基核苷酸的活性前体为UDP2葡萄糖、TDP2鼠李糖和UDP 2葡萄糖醛酸, 它们也是重复四在野油菜黄单胞菌(X an thom onas campestris)生物合成黄原胶的过程中, 需要8 种膜结合酶[4 ]: 5种特异转移酶, 1 种乙酰化酶, 1 种缩酮转移酶, 1 种聚合酶. 在酶的作用下两分子UDP2D2葡萄糖前体顺序添加到糖基载体脂上形成黄原胶主链上的一分子12磷酸2D 葡萄糖和一分子D2葡萄糖, 再由GDP2D2甘露糖和UDP2D2葡萄糖醛酸前体分别添加D2甘露糖和D2葡萄糖醛酸, 然后乙酰辅酶A 上的乙酰基转移到连接在两个葡萄糖基间的甘露糖基上, 磷酸烯酮式丙酮酸的丙酮酸则添加到另外一个甘露糖上,这样就形成了黄原胶的五糖重复单位, Ielp i, Cou so等人证明了这个过程[5 ]. 最后, 五糖重复单位在聚合酶的作用下聚合成黄原胶.微生物多糖的发酵技术出芽短梗霉( A ureobasi di um p ul l ul ans )产生短梗霉多糖,短梗霉多糖属于次级代谢产物,多糖的合成与细胞生长呈现部分相关,短梗霉多糖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和底物消耗随时间的变化。

黄原胶发酵菌种一般采用甘蓝黑腐黄单胞菌(Aanthomonas Campestris),培养基碳源可以是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氮源最好是由有机氮源与无机氮源所构成的复合氮源,另外培养基中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及促进剂,在发酵罐内适当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得黄原胶发酵液,再经适当的后处理,即可得产品黄原胶。

黄原胶后处理可以采用三种不同工艺,即酒精(或异丙醇)提取工艺、碱式沉淀工艺、超滤微滤工艺。

2微生物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根据多糖种类、性质的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胞内和胞壁多糖的提取是先破碎细胞, 然后在802100℃下以水(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水溶液) 为溶剂反复提取223 次. 将得到的多糖溶液进行离心除去不溶物质, 减压浓缩后合并上清溶液, 然后用乙醇或异丙醇沉淀多糖; 再次离心后用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洗涤, 再冷冻干燥得到多糖粗制品. 胞外多糖的提取稍微简单些, 只要离心发酵液除去菌体得到上清, 然后用有机溶剂沉淀多糖, 静置、离心、干燥就可以得到多糖粗制品了.粗多糖中常含有蛋白质等杂质, 常用Sevage法、三氟三氯乙烷法和三氯乙酸法、酶法去除, 这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Sevage 法是根据蛋白质在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变性的特点, 将糖溶液和Sevage液(V氯仿:V 正丁醇= 3: 125: 1) 混合后剧烈震荡10 m in~30 m in, 静止或离心后除去水层和溶剂交界处的变性蛋白. 此法除蛋白效率不高, 但多糖不易降解.三氟三氯乙烷法是将多糖溶液与三氟三氯乙烷等比混合后搅拌、离心, 如是重复几次即得到无蛋白糖溶液, 但三氟三氯乙烷易挥发不宜大量使用. 三氯乙酸法是向多糖溶液中滴加三氯乙酸至不再继续出现混浊为止, 离心除去沉淀即得到无蛋白的多糖溶液, 但此法会引起多糖的降解. 酶法去除蛋白条件最温和,不易引起多糖的降解, 但不同的酶作用于不同的蛋白, 所以要先进行不同酶除蛋白能力的探索, 最后才能确定最佳的除蛋白酶法.此时, 得到的多糖可能是多种多糖的混合样品,还要采用分部沉淀法、季胺盐沉淀法、柱层析法、超滤法、制备性区域电泳等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5微生物多糖的应用研究5. 1食品工业现已获得工业生产与应用的微生物胞外多糖主要有黄原胶、结冷胶、小核菌葡聚糖、短梗多糖、热凝多糖等, 由于它们具有粘着性、稳定性、凝胶性、乳化性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品工业, 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凝结剂、保鲜剂等(见表2).结冷胶是美国Kelco 公司开发一种水溶性微生物胞外多糖, 并于1992 年被批准在食品中广泛使用, 成为第三种在品中用的微生物胞外多糖. 在食品中, 结冷胶不仅是一种凝结剂, 它还具有提供优良的地和口感,变食品组织结构、液体营养品的物理稳定性、食品烹调和贮藏时的持水能力等功能, 因而广应用于糖衣、色拉调料、人造肠衣、果冻、果酱、馅料等食品中.黄原胶的特性主要集中在流变学性质方面[8 ]:它具有较强的增稠性, 良好的假塑性、稳定性; 耐酸碱、抗热、耐高盐环境;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质和悬浮能力. 因此, 黄原胶作为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等在食品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5. 2医药领域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的微生物多糖主要是真菌多糖, 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衰老、抗感染等生物学功能.复合多糖各组(主要由猴头菇、香菇、茯苓3 种真菌的多糖、葡萄籽多酚以及甘草酸成)对荷瘤小鼠的肿瘤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且复合多糖各组对S180 肉瘤小鼠腹腔巨噬细性明显增强. 海洋真菌多糖YCP 具有显著提高S180 荷瘤小鼠RES 吞噬功能; 明显提高肺癌荷瘤小鼠的N K 细胞活性, 促进N K 细胞杀伤靶细胞K562; 明显提高CTL 细胞活性, 促进CTL 细胞杀伤靶细胞L ew is肺癌细胞; 由此, 推测YCP 可能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另外, 灵芝、云芝、猴头等真菌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 虫草、灵芝、香菇、银耳、云芝、茯苓等真菌多糖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活性成分, 起保健作用. 还有多种食用菌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 起到保护生物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11 ].5. 3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自然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 废水中常含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可溶性重金属(铬、镉、铅、锌、铜等). 虽然现已采用多种技术和絮凝剂(无机絮凝剂、人工合成的有机絮凝剂、生物絮凝剂) 来处理这类废水, 但这些处理方法仍不尽如人意: 重金属去除不彻底; 产生有毒的污泥; 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处理效果好但费用较高也不能大规模运用. 生物絮凝法(活性污泥法) 是当时广泛采用的处理废水的方法之一, 它主要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去除重金属, 它的最大优点是: 选择性高, 效率高, 准备和操作消耗低. 但利用活微生物体处理废水并不现实, 需要给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 利用死的微生物虽然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但处理废水后的微生物难以去除并且难以重建使用.目前, 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处理废水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废水处理方式, 多糖是该代谢产物的主要成分[12 ] , 因它所带的负电荷基团可以和二价阳离子结合而在生物絮凝和重金属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 ]. G. Gu ibaud 等人[14 ]发现: 活性污泥中的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与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紧密相关. Seong2HoonMoon 等人[15 ]研究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 t iop sis sp. KCTC 8637P) 产生的胞外多糖Pestan 每克可以吸附120 mg Pb ( II) 或60 mg Zn ( II). 罗平等人[16, 17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可以产生酸性胞外多糖的短芽孢杆菌RL 22, 该多糖与无机及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相比: 性能优、用量少; 进一步研究表明: 该多糖和高岭土在其活性部位——多糖中的羟基或羧基以氢键相结合, 经架桥作用絮凝沉淀.另外, M ako to U rai 等人[18, 19 ] 发现: 红球菌R hod ococcus rhod och rous S22 产生的胞外多糖与一些矿物质加入到被油污染的海水中可以乳化油污,加快油污中多芳香烃的降解; 经分析得出该多糖由D2半乳糖, D2甘露糖, D2葡萄糖, 和D2葡萄糖醛酸以1: 1: 1: 1 的摩尔比构成, 并含有少量的八癸酸和棕榈酸.6前景与展望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研究者们选育了大量的产各种各样多糖的微生物菌种, 并对这些菌种生产多糖的条件进行了探索, 研究了这些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开发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多糖. 尽管有些微生物多糖如黄原胶、结冷胶等已经获得工业化生产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生产时除了黄原胶不产生糖原、聚B2羟丁酸等杂聚物而使碳源转化率可高达70% 外, 其它微生物多糖如结冷胶在生产时因产生相当多的聚B2羟丁酸而使碳源转化率降低, 因此, 碳源的低转化率问题亟待解决. 微生物多糖的开发利用不仅依赖于解决碳源的低转化率问题, 仍有赖于微生物多糖产生菌菌种选育、对多糖结构性能和多糖代谢途径的认识以及发酵工艺的优化, 同时需要优化多糖产生菌的代谢性能并结合基因工程手段, 提高多糖的产量和质量, 进一步拓展它们的应用范围.参考文献[1 ]魏培莲. 微生物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J ]. 2002, 14 (2) : 10211.[ 2 ]IanW , Sutherland. M icrobial po lysaccharides from Gram 2negat ive bacteria [J ]. Internat ionalDairy Journal, 2001, 11:6632674.[ 3 ] L igio O M , A rsenio M F, Co rreia I2Sa, et al. Gellan gum p roduct ion and act ivity of bio synthet ic enzyme in S p ho2m og om onas p aucim obilis muco id and non2muco id variant [J ]. B io techno lApp lB iochem , 1996, 24: 47254.[4 ]Harding N E. Cleary J M , CabanasDK, et al. Genet ic and physical analyse of a cluster of genes essent ial fo r xanthan5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 卷gum bio sythesis in X anthom onas campest ris[J ]. Bacet rio l, 1987, 169 (6) : 285422861.[ 5 ]Ielp iL , Couso R O , DankertM A. Sequent ial assembly and po lymerizat ion of the po lyp reno l2linked pentasaccharide re2peat ing unit of the xanthan po lysaccharide in X anthom onas camp estris [J ]. Journal of Bacterio logy, 1993, 175: 24902 2500.[ 6 ]Chan T W D, Chan P K, Tang K Y. Determ inat ion of mo lecularw eigh t p rofile fo r a bioact ive B2(1→3) po lysaccharides(Curdlan) [J ]. A nalyt ica Ch im ica A cta, 2006, 556: 2262236.[7 ]张惟杰.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 ]. 2 版.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942197.[8 ]周晓薇, 黄谷亮. 糖类发酵产品——黄原胶[J ]. 四川食品与发酵, 1998, 4: 528.[9 ]唐省三, 朱晓琴. 复合真菌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初探[J ].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4, 5 (24) : 5992600.[10 ]陈真, 钱之玉, 郭青龙, 等. 海洋真菌多糖YCP 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 中草药, 2006, 2 (37) :2412245.[11 ]李小定, 荣建华, 吴谋成. 真菌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 食用菌, 2002, 9 (14) : 50258.[12 ]瞿广飞, 龚文琪, 李军燕. 微生物絮凝剂的物化特性研究[J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29 (10) : 59262.[13 ]K o¨rstgens V , F lemm ing H C, W ingender J , et al. Influence of calcium ions on the mechanical p ropert ies ofa modelbiofilm of muco id P seud om onas aerug inosa [J ]. W ater Sci. Techno l. 2001, 43: 49257.[14 ]Guibaud G, T ixier N , Bouju A , et al. Relat ion betw een ext racellular po lymers compo sit ion and its ability to comp lexCd, Cu and Pb [J ]. Chemo sphere, 2003, 52: 170121710.[ 15 ]Moon S H, Park C S, Kim Y J , et al. B io so rp t ion iso therm s of Pb ( II) and Zn ( II) on Pestan, an ext racellular po lysac2charide, of P estalotiop sis sp. KCTC 8637P [J ]. P rocess B iochem ist ry, 2006, 41: 3122316.[16 ]罗平, 邹小兵, 罗固源. 胞外多糖生物絮凝剂RL 22 的性能研究[J ]. 水处理技术, 2005, 6 (31) : 20223.[17 ]罗平, 罗固源, 左赵宏. 短芽孢杆菌RL 22 絮凝机理研究[J ].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 (6) : 39242. [ 18 ]Iw abuch iN , SunairiM , U raiM , et al. Ext racellular po lysaccharides of R hod ococcus rhod och rous S22 st imulate thedegradat ion of aromat ic components in crude o il by indigenous marine bacteria [J ]. App l. Environ. M icrobio l. 2002, 68: 233722343.[ 19 ]U raiM , A nzai H, O gihara J , et al. St ructural analysis of an ext racellular po lysaccharide p roduced by R hod ococcusrhod och rous st rain S22[J ]. Carbohydrate Research, 2006, 341: 7662775.Research and Appl ication s of M icrobial Polysacchar idesLU Juan(S chool of lif e sciences, Fuy ang T eachers Colleg e, Fuy ang A nhu i 236041, Ch ina)Abstract: Po lysaccharides, p roduced from bacteria during itsmetabo lizat ion, no t only can p ro tect bacteria them selves,but can be app lied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of indust rial p roduct ion and life. In th is review the bio synthesis, separat ion and pu2rificat ion of m icrobial po lysaccharides, and determ inat ion of mo lecular w eigh t, st ructure analysis and app licat ions are summa2rized. A t the same t ime, the p ro spect ion of exp lo it ing and ut ilizing m icrobial po lysaccharides and the p roblem that must beso lved are po inted out.Key words: m icrobial po lysaccharides; bio synthesis; separat ion and purificat ion; st ructure analysis; app licat ions . (上接第28 页)The Exten s ion s and Appl ication s of the Total Probabil ity Formula PE IQ in2juan(D ep artm ent of S tatistics, E ast Ch ina N orm al U niv ersity , S hang hai 200062 , Ch ina)Abstract: Th ree k inds of extensions and app licat ions of the to tal p robability fo rmula are given. Key words: samp le space ; to tal p robability fo rmula; condit ional to tal p robability fo rmu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