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a148db1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7.png)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淳朴的边城,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首先,《边城》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拥有着绿树成荫的小路,清澈的河水,细腻的沙滩,以及绵延的山脉。
这些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
其次,《边城》中也有着浓郁的风情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淳朴的乡音,有着温暖的家乡情怀,有着深厚的友情。
这些风情美,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家乡。
最后,《边城》中也有着深刻的人性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坚强的毅力,有着慷慨的爱心,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坚定的信仰。
这些人性美,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人性。
总之,《边城》中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更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458f44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b9dbd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2.png)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
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篇1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0cd6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3.png)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39b88410c281e53a5802fff2.png)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
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的星空。
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
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
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
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
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
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
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
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9a51d9f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d.png)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8f19a11ccc175527072208fa.png)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前言 (3)正文 (4)一、翠翠:‘爱’与‘美’的女神 (4)1、凄美的出生 (4)2、纯美的名字 (4)3、纯真的个性 (5)4、灵秀的心性 (5)二、爱情美:无邪儿女的朦胧爱情 (5)三、亲情美:至爱亲人的生死相依 (6)1、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舐犊之情 (6)2、天保、傩送兄弟间的手足的情深 (8)四、乡情美:邻里乡亲的相互关爱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讴歌健全人性的一部力作,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展示了边民人生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边民品德的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性美”的芳香。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AbstractShencongwen is a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school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 writers. Medium-length novel "border town" is a masterpiece of shen congwen eulogizes the healthy human nature, it is in a sad love tragedy story narrative, show on the border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s more border qualities of high purity, the work is always sending out the "beauty" of a strong fragrance.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for us, the book shows the unique local flavor, also played for us a song of humanity. Works by express the affe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of the neighborhood love to represent human and humanity, highlight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feelings and the pure, expressed the author's pursuit of an ideal lifeKey words: s hen congwen ;"border town" ;beauty of human nature前言《边城》是沈从文讴歌健全人性的一部力作,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在展示边民人生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边民品德的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性美”的芳香。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https://img.taocdn.com/s3/m/69647f1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0.png)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在边疆山村中的生活。
人性美与人情美是该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展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镜头中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尽力追求幸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特别是主人公苏小姐,她善良、正直、乐观,对待生活始终抱有希望,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对他人保持着宽容与理解。
小说中展现了浓厚的人情美。
边疆的山村生活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彼此帮助、关心、支持,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有时候也会有纷争和矛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和友好的态度。
这种亲情、友情、邻里间的情谊使得整个边城充满了温暖和和谐。
《边城》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小说以深情的笔调来表达对人性美的讴歌,并通过展示人情美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这种人性美和人情美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使得这个边城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最终五篇)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最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553a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a.png)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最终五篇)第一篇: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
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 1的星空。
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
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
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
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
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
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ce097904f78a6529657d5304.png)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摘要]《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
沈从文是想通过田园牧歌的情调,表现人们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完美。
[关键词]人性美民情亲情爱情手足情《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它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响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纯朴无私的民情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的遗风。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所以,边城的人们在端午节必吃鱼吃肉,妇女孩子穿上新衣,到沙街看龙舟竞渡,每当两船竞赛到热烈时,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到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么时也是水战擂鼓。
可见这是十分热闹的场景。
好事的军人,在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五百响的鞭炮,祝贺胜利。
翠翠的爷爷,一个老船夫,年近七十,住在离山城“茶峒”不远的小溪边的白塔下。
他风雨无阻,摆渡50年,哪怕是一个人喊他渡河,他也及时满足这个人。
他从不接受过渡者赠给的一文钱,只满足于自己应得的“三斗米,七百钱”。
如果实在推托不了,就用这钱买成烟草和茶叶,来报答过路的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船夫是个重义轻利重友情远钱财的人,他宽容、善良、慈爱,体现了边城人的淳厚品德,也可以说,是《边城》人性美的初步体现。
《边城》中的顺顺,沈从文说他是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发起来”。
浅论沈从文
![浅论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0c26c1ed630b1c58eeb5d6.png)
浅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边城》--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第一杰作。
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人性的美丽和善良。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部田园诗式的悲剧小说给三十年代多写恶、写血腥味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小小的来自青山秀水间的风。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但他到最后都没有回来。
作者以事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画出的这新奇独特的“边城”,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e0ab16b9af1ffc4fff47ac60.png)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谈边城的人性美
![谈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65663c35dd36a32d737581eb.png)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
他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了近五百万字的文学巨著。
他的作品在人物、语言、山水、民俗等方面,可谓匠心独运。
他的作品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湘西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表现下层人民的各种生命形式,表现下层人民的酸、甜、苦、辣;二是从人性的角度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都市上层社会生活进行对照,从而表现他对湘西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城市官僚、商人、知识阶层的厌恶。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 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
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 人性。
沈从文热爱他的湘西故土,对蛮荒质朴的湘西,有一种难舍的眷眷深情,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
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①读过他的湘西小说后, 我们发现: 在创作中, 他一直在寻找着对生命力的发露, 对人性, 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 对大自然的崇尚、契合与交流。
正是在对这三者的描绘中, 表现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 表达了他张扬人性之美和重建民族精神与美德的愿望。
在表现人性美,表现淳朴民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
这是一个简单、优美而又充满忧伤的故事。
由四川到湖南一条官路上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生活着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及其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和一条黄狗。
年幼孤苦的翠翠情窦初开,对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的爱深情而真挚,然而纯洁的爱情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圆满的结局。
《边城》中作者写了亲情、乡情、爱情三种人情关系,并把这三种人情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共5篇)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e07c2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8.png)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共5篇)第一篇: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恋情美;风情画On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the Tragedy in “The Border Town” Abstract: Mr.Shen Congwen describes a picture of customs, including the beauty of homesickness, relationships and love in ”the Border Town”.The author depicts an ideal scene of the border town, from which he infuses with his idea of natural human nature.With the emotional, simple and elegant prose style, the novel describes the tragedy that humans suffer, and represents the helplessness and bleakness of the tragically reality.Keywords: Shen Congwen;beauty of humanity;romantic love;picture of customs长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著名作品,它被称为“田园牧歌的杰作”。
《边城》发表于1934年1月到4月的《国文周报》上。
小说的环境选择在湘西边境上的一个小镇上,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心仪傩送,求爱失利,失意的?驾船外出却意外溺水身亡,老船夫想撮合翠翠和的傩送亲事却遭翠翠的反对,在暴风雨之夜郁郁而终,傩送也以为兄弟的意外身亡而负疚远走他乡,最后只留下翠翠苦苦等待。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f4d56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b.png)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摘要:《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川湘交界之处的一个普通小镇里,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的生活故事。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边城茶峒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船家女孩翠翠的描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性美。
本文分别从乡情、亲情、爱情等方面,阐述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文学欣赏在川湘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茶峒”,小镇的渡口住着以摆渡为生的一家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父母相继殉情自杀,她是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的。
在端午龙舟比赛中,翠翠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此后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边城》这部作品将描绘山水景色与叙述人与人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之美。
一、透过淳朴的乡情,展现人性之美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对淳朴乡情的描写尤为触动心扉。
老船夫这一生中为无数的过溪客人摆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费而且热情周到、有求必应。
有时候客人给钱实在推辞不了的,就用这些钱买茶煮水为邻里解渴。
在这个边城小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到处都充满了纯朴的乡情。
老船夫热情好客,经常让别人品尝他的美酒,把酒葫芦推给别人直到喝光才觉得无憾。
作者用朴实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小镇乡里之间人们的和谐关系,赞扬了老船夫热情敦厚、重情重义的美德。
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老船夫身上,在颇有家资的船总身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邻里之间浓浓的情义。
船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富有而欺负贫苦百姓,他慷慨大方,总是救人之急,深受小城人们的爱戴。
船总既明事理也不贪财,当有人遇到困难请求他帮忙时,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他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只有仗义的豪气和宽阔的心胸。
在这个边睡小镇,没有欺骗、没有利益,有的只是和善和真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原始、封闭的村落,人们勤劳、正直、纯朴、至善,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和平又繁华的美丽小镇的景象。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ccc4112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8.png)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赏析《边城》人性美
![赏析《边城》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8dd78c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e.png)
赏析《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赏析《边城》人性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赏析《边城》人性美《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1c356a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2.png)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1a98a71eb7360b4c2e3f646b.png)
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这就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向我们所展示的一切。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它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边城》全文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善良,翠翠的美丽单纯、老船夫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正是用湘西自然之明净突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在明净的底色上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来展现“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悠悠渡船,颂扬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
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最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里的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
《边城》中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不觉让人心生震撼。
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照顾孤独父亲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队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
翠翠母亲与茶峒军人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双双殉情的悲剧而告终。
表现出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亲人的眷恋、对职业的忠诚,这些给这段爱情着上了凄美的色彩。
翠翠的爱情也并不逊色于她的母亲,只是表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格。
翠翠是《边城》中颇具魅力的灵魂人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纯净之美,她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女儿。
爷爷把她抚养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翠翠在“在风日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了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仍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朴的农家少女,她就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葱翠明净。
作者把她写成是不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钟灵之秀。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她乖巧伶俐,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勤劳、善良、淡泊。
随变着年龄的增长,在翠翠童贞的心灵深处,这种对异性的爱恋之情,逐渐强烈地表露了出来。
作者紧紧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少女的敏感羞涩等心理,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展现了翠翠情窦初开时性格的发展变化。
翠翠的爱自然、纯真、执著。
翠翠与傩送爱情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美丽邂逅萌生爱由少时争作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新娘子。
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并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翠翠还错骂了傩送,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没有生气,只是用幽默的语调笑着回敬一句:“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后来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她送回家.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翠翠为此“沉默了一个夜晚。
”翠翠此时的“沉默”实际上就是自己心里也难以言清的对傩送的那份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思念。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她更富有民间女子的文静与腼腆,在内心深处却又盼望着与之相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乐,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沉思。
开始站在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
向那迷人的夜晚……,这正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了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2.情窦初开觉悟爱与傩送误会后的日子里,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
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
因此,一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企盼发生那美好的‘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
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
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的地方……,她的爱情意识已经醒悟。
又一个端午节的前夕,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
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
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便把脸背过去,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
回来后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人真好”。
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岨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听别人议论傩送的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便觉得心中乱乱的。
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
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得心乱如麻,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
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立着。
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孤单寂寞,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由萌生到觉醒体现了少女追求真挚爱情的纯真美。
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傩送是一个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的小伙子。
他能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爱情。
以“马路”求婚是苗家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酣梦中的翠翠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小说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
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此时,她的心已属于二老傩送。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她爱着的傩送,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传统美德。
作者所重点表现的是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
翠翠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
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拒绝天保,正是这善意的拒绝,使天保负气出行落水而死,天保的死使傩送又伤心、又自责,他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理会,这使他们的爱情出现了挫折。
船总顺顺逼傩送接受“碾房”,为了真爱,傩送坚决的抵御着物质的诱惑,他毅然离家出走。
一直为翠翠的未来担忧着的外公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永远的离开了她,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心上人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绝望中又带有无限的希望。
母亲的悲剧似乎又将在翠翠的身上重演,悲剧也是一种美,翠翠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忠贞,还比母亲多出了不屈于命运的性格,所以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得多。
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斗争,表现出她柔中有刚的美。
但翠翠的反抗力量还是比较单薄,似乎缺乏着对美好爱情的更大胆的追求,只有坚贞的等待,勇敢的接受,展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他的爱情走向悲剧,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清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苗·汉两种对立的俗婚观念,苗家婚俗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汉族婚俗传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天保以汉族的“车路”求婚,傩送以苗家的“马路”求爱,结果天保遭到拒绝,这是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天保兄弟身上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情美。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中爱之所在与世俗、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他们慎重的选择爱人,天保真心爱着翠翠而翠翠并不爱他,“车路”说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和傩送彼此相爱着,糊里糊涂的卷入了爱情的纠葛之中。
天保、傩送这两位湘西茶峒的优秀青年,“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出身的年青人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在这场爱情角逐中,更突出的表现了两个人的手足深情。
当他们发现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时按当地的习俗应该有一场流血的挣扎,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男儿,兄弟俩不吵不闹,不动干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为了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自由平等的竞争,按苗家的婚俗月夜上山唱情歌,正如小说中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