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鲁迅先生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品味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回忆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文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同时也学习了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自主梳理文章内容,提升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ǎo( 舀 )汤gē( 疙 )瘩kāi( 揩 )桌子绞.肉( jiǎo )吩fù( 咐) láo( 唠 )叨调羹.( gēng ) 咳嗽.( sou )抹.杀( mǒ ) 草率.( shuài ) 校.对( jiào ) 深恶.痛绝( wù )2.根据意思写出字词。

____揩____:擦,抹。

____存心____:心里怀有的念头。

____悠然____:悠闲的样子。

____不以为然____: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____深恶痛绝____:厌恶、痛恨到极点。

3.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____张迺莹____,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生死场____》《____呼兰河传____》等。

写作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箫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对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本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鲁迅先生的?答案: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

2.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琐事,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或特性?答案:乐观开朗、平易近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简单随和、体恤他人;不同寻常,忘我精神;幽默风趣、童心未泯;爱护青年;乐观精神。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2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2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速度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

2、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旁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的语言和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克己待人待客、关爱家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难点:思考旁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提示、导入课题。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PPT展示阅读提示,生齐读,就阅读提示提一个问题?有人说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请留下你们思考的痕迹。

师板书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忆萧红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补充:鲁迅与萧红的友谊1934年,萧红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见面。

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做春泥,在她的作品中倾注大量心血。

他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时,对萧红文学创作的特点予以充分肯定。

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样的关怀和爱护,也得到导师般的鼓励与教诲。

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扶持和影响,萧红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

2、聊鲁迅是谁,弃医从文,只为唤醒国人那沉睡的灵魂;是谁,挥洒良知的药水,只为愈合国人心中的创伤;又是谁,用尽一生的时间,渗透这人生百态。

第3课《回忆鲁迅先》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逐件事学习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

(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感悟真人鲁迅)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人教版七下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七下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七下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重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重点)导语设计1:(激发兴趣)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

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设计2:(文学角度)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写事件,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词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4.把握文章可借鉴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本课的自读,以精读为主要方法,以教师指导阅读、解决问题、及时反馈、小结、检测为策略,落实教学目标)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基本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文章的主要特点,并提炼出课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找到自读中关注的重点。

二、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笔记边借助“旁批”思考,完成任务:发现文章结构的特点,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写事件。

问题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是从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记述的?问题2.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哪些细节?请概括。

并指出哪些是详写?【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阅读,帮助解决问题;教师检测第一次自读情况,形成共识。

三、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笔记边思考,形成对下面问题的理解:1.文中琐碎的事情写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体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些事件来写鲁迅先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小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二次检测自读情况。

四、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边读边做笔记边思考,完成任务,解答问题。

(屏显)任务:找出文章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和细节,体会这些语言和细节描写的好处,感受语言的特点。

问题: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你喜欢这种写法吗?【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小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次检测自读情况。

五、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自读收获,形成《回忆鲁迅先生自读报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生字词教学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1.课文研读(1)分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

(2)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其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3)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通过完成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英文版】Teaching Plan for "Memories of Mr. Lu Xun (Excerpt)"Teaching Objectives:1.To understand and accumulat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andgrasp their meanings and usage.2.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ext, to experience Mr. Lu Xun's outstanding wisdom,broad mind, and amiable and respectable personality.3.To learn the writing method of portraying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roughcapturing spiritual life details in this article.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Focus: Learning the writing method of portraying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rough capturing spiritual life details in this article.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the rich and delicate emotional world of the great man Lu Xun.Teaching Process:I.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Introduce the life and achievements of Mr. Lu Xu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text.II. Explanation of the New Lesson1.Teaching of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Focus on explaining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and guide students to grasp their meanings and usage.1.Study of the text(1) Explain the text in sections and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generalmeaning of each section.(2)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r. Lu Xun, and guide students tofeel his outstanding wisdom, broad mind, and amiable and respectable personality.(3) Focus on explaining how the author portrays Mr. Lu Xun'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apturing spiritual life details, and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is writing method.III. Classroom PracticeConsolid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text through completing some classroom exercises.IV. AssignmentAssign relevant homework to require students to further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text.。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工作、生活和为人方面的特点,体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精神。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用于拓展学生知识。

3.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先生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跟读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问题:a.鲁迅先生的外貌特点有哪些?b.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c.鲁迅先生对待工作和朋友的态度是怎样的?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2020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020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形象。

2.品味语言,揣摩细节,感悟写法之妙。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理解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3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3

怒、哀、乐的“普通 是真实情感的表
人”。
现,所以文中的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 鲁迅先生才更显
设计多个方面,没有 得真实而有个
严格的逻辑顺序,有 性。所以写文章
时会形成某种断裂。 必须有真情实感
这表明:这是一篇情 受。
绪化的文章,感情的
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
清晰的画面。
深入文本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
使学生仅仅停留
轻捷;(3)、待人饮 住、行多侧面了
迅)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 食;(5)、调侃玩笑;解鲁迅,感受鲁
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6)、感染快乐;(7)、迅的平易近人。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 回复来信等,这些生 2、因为萧红这篇
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 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 文章似乎漫不经
以?
们一样也是拥有喜、 心,全无预设,
(展示课件 1)
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 堂。越是反差大
谈话导入
2、(展示课件 2、3、4、5、6、比较深刻,含蓄,因 的东西,越是能
激发兴趣
7),请同学们欣赏课下自己画出 此感到鲁迅是深邃 引起学生的注
(初识鲁
的鲁迅形象。由学生课下根据 的、沉重的、严厉的。)意。
迅)
课文内容画的画总结鲁迅事 2、请同学课前收集鲁 2、画图总结事
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一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选文通过多种文体展示杰出的文学家、科 学家、思想家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各有的感人言语、独特个性、辉煌成就。 其中比较分析日常琐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口味文中感人之处, 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迹。
迅的名言事迹,在课 迹,有利于对文Leabharlann 堂上进行交流。 章的整体把握。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3回想鲁迅先生 ( 节选 )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迅形象。

2.品尝言,推测,感悟写法之妙。

3.领会人物精神品,理解作者感情。

一、入新1.:你迅先生有哪些认识?( 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迅先生的《自嘲》和《自小像》两首,入教课。

运交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

破帽遮市,漏船酒泛中流。

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

小楼成一,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 迅 )灵台无逃神矢,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自小像》 ( 迅 )人把些句看作是迅先生自己品的真写照。

些充足体了他待人永不当的斗争意志,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迅,人会想起好多:深沉、深重、、倔、勇毅、勇敢⋯⋯黑的一字,根根向上的,吸着烟、面目冷峻。

是迅平时留我的印象,他仿佛“ 全部人都有和意”。

所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迅是的、尖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是人他的解。

不过迅先生性格特色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千夫指” 一方面,但不是他的所有。

迅先生在世的候,十分关怀、步青年,有名的“左”五烈士,有文学家唐弢等都遇到他的帮助。

所以,他的周有多文学青年愿意近他,就是此中的一个。

今日,我就来学写的《回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我一同走近迅,感觉迅。

二、教课新目学一:速文,归纳内容1.认识作者以及迅。

( 前收集有关料,内沟通,自主认识有关内容)(1)迅平生介。

迅 (1881 — 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人,字豫才,浙江人。

代表作有小集《喊》《徘徊》、散文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文集《》《盖集》《盖集》等。

(2)作者平生介。

, 1911 年出生于黑江省呼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了抗争父亲母亲包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并与之志同道合的伴。

1934 年和一同到达上海。

抗爆后,上海陷,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

主要作品:《存亡》《伯》《呼河》《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 年 11 月,、与作家梅林走开青到达上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萧红和文章主人公鲁迅先生。

过程与方法1.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有改动。

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通过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刚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上海沦陷后,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里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走出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鲁迅先生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四、深入研读讨论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方面,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讲授新课鲁迅形象播放鲁迅图片播放音频鲁迅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播放PPT展示14个生活片段播放PPT出示问题播放学生绘画作品教师提问:这是谁?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谁能介绍一下鲁迅?结合上学期阅读过的《朝花夕拾》谈谈对鲁迅的感受?教师讲述:萧红笔下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上节课我们阅读了课文,概括了鲁迅几个生活片段。

教师提问:谁能回顾一下,概括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片段?教师提问:每个小组从这些片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或感触最深的生活片段配上插图,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生活片段?体现鲁迅什么性格特点?教师总结: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讲诉都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讲诉鲁迅生活片段之后,引导学生抓住片段的核心内容,更深入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问:这些生活片段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性格特点?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提问?通过萧红的学生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大多围绕严肃、冷峻、倔强等词语来回答。

学生回答。

先讨论再讲述。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选这个生活片段的原因以及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拓展应用播放PPT出示问题教师提问: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理解?教师总结:文章借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描述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教师提问:为什么每位同学描写其他同学的文章,大家猜的很准?引导学生写文章除了学生回答学生当堂写作。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章,其他同学猜写的是谁?同学们猜的很准。

有说是抓住外貌描写、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小结: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

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

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7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7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中细节、真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会运用旁批、学写阅读批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中细节、真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鲁迅的散文,文章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真实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根据这些片段,你来说一说,在你眼中童年的鲁迅是个怎样的孩子。

(顽皮,事例:挖何首乌,把泥墙头弄断。

天真,热爱自然,喜爱在大自然里玩耍,事例:摘覆盆子,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里捕鸟)我们通过文中的一些事例便可以认识鲁迅这个人,鲁迅先生非常善于在事件中些人,这样的写法也影响到了他的学生,现代女作家——萧红。

萧红曾跟随鲁迅先生学习了一年半,鲁迅先生去世以后,许多作家撰文纪念鲁迅先生。

萧红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回忆鲁迅先生》一文。

她呈现的鲁迅先生被公认为“最真实”的鲁迅先生。

那么,真实的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跟随萧红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回忆鲁迅先生)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很长的自读课文,我们有三个学习要点:1.读一读,概括事件;2.品一品,分析人物;3.练一练,学写旁批。

关注的3个关键词:事件、人物、旁批三、具体研习(一)概括事件1、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文章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结构不太一样,有些段落之间有一个空行,把它们分成两个片段,全文一共有13处空行,所以文章分成了几个片段?(生:14个片段。

)师:这样的文章在散文中越来越常见,拿到这样的文章,不要慌,我们应首先快速的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方法:人物+事件。

示例:片段一:(读)鲁迅先生+笑声明朗片段十一:鲁迅先生+陪客人及下半夜工作(前略后详)2、其他片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相应位置。

新人教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是本单元的一篇细腻生动、深情动人的记人散文。

作者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生平凡日子中那些真实、细微的“寻常小事”,还原出一个血肉丰满、立体灵动的鲁迅形象。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上学期,深入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严肃刚直却令人望而生畏的印象上,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本文的阅读会让学生对鲁迅有更全面的认知。

同时本文结构散漫,多个细节描写的片段缀连,学生对这种陌生化的表达不适应,需要老师引领和指导。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

(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2.背景资料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3.检查字词(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咳嗽..(ké sou)舀(yǎo)虹.口(hónɡ)调羹.(ɡēnɡ)绞.肉(jiǎo)腻(nì)阖(hé)校.对(jiào)疙瘩..(ɡē dɑ)揩(kāi)深恶.痛绝(wù)(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虹口(hónɡ)间断(jiàn)调羹(tiáo)不济(jì)虹间调济虹(jiànɡ)中间(jiān)调动(diào)济济一堂(jǐ)(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萧红(xiāo)脾气(pí)揩桌子(kāi)阖家(hé)潇洒(xiāo)啤酒(pí)楷模(kǎi)洞箫(xiāo)裨将(pí)和谐(xié)隔阂(hé)(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明显;清晰。

(2)安顿:安详,安稳。

(3)些微:轻微。

(4)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6)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不好,不顶用。

(8)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9)悠然:悠闲的样子。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上标注段落序号。

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合作探究】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合作探究】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解读课文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再如: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请认真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合作探究】(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深受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小结:讲解时,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深层次感受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比刻意叙事更真实、更感染人。

(三)探究写法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合作探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是:(1)更真实。

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

(3)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

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四、课堂小结阅读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合作探究】1.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通过萧红的回忆,看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笔法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同时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

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拓展延伸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附推荐作品:唐弢《琐忆》林语堂《悼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周作人《关于鲁迅》六、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待人接物留客吃饭、先生陪客、看电影路上热情的主人回忆鲁迅先生饮食起居走路轻捷、吃鱼丸、随意处理校样可敬的长者(节选)休闲娱乐调侃玩笑、先生休息、感染快乐风趣的智者读书写作阅读来信、认真对待包纸等敬业的伟人尊敬爱戴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