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
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四个方面,就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阐述。
初中政治课教学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
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学生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灵活、越牢固,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为知识量的积累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了它们之后,就能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更大迁移。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更注重“双基”的落实。如在教“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首先要教会学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原理等基础知识,然后迁移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讲述“科学发展观”时,我必须先讲清“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从而迁移出“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政治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认知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
升到具体、由理论飞跃到实践,这样就克服了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
二、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里所构建的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上(即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现在的各级考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在平时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只是对孤立的知识点机
械性进行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时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为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链接,有利于学生建构和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陈述性知识,夯实知识迁移的基础。例如,在讲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教材指出,实行计划生育符合“三个有利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符合“三个有利于”?于是笔者就设计:(1)什么是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有哪些基本特点?(2)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结论就很容易理解: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同时人口过多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吃饭难、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等,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业顺利实现。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这一结论。
其次,问题情境的呈现要充分利用图示、图表、图像、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方法,这便于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加工,促使学生从直观性的概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迁移的形成。
再次,对问题情境进行“变式”设计,引导学生从直观性的概括过渡到抽象的概括,提高知识迁移的深度。
“变式”是将问题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接近。研究证明,“变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变式”,使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从旧的知识中抽象出可以迁移的知识,并利用所构建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从直观性的概括过渡到抽象的概括,提高知识迁移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全面培养和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虽本质不同,但有其
共同点,在教学中若忽视这些概念或原理之间的混同性、交错性干扰,势必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识别真伪,并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理由。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或原理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和低级阶段,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等,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从而提高辨别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学习的负迁移。
综上所述,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政治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