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其中农民形象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以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绘了一个颓废的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剥削、贫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农民出身,他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最终因为社会的不公而导致自我毁灭。
这种农民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历史上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公。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一个不起眼的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其一生的挣扎和失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农民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受尽歧视和压迫,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这种农民形象反映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呈现了广大农民的无助和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还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
在《呐喊》中,鲁迅以农民为主要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在这些小说中,农民的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他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这种人性关怀使得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和深刻,反映了作家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深刻的历史感、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这些农民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财富。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其中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入手,探究鲁迅如何描绘和批判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他对农民的关注和关爱。
农民形象的出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农民就首次出现了。
小说主人公说:“今天我终于看见一个农民……’.他穿着一件破夹袄,下面是一条烂裤子,手上戴着一双旧皮手套……他满脸的皱纹,深深的鼻梁下面,是两条深深的泪沟。
”通过这种描写农民的方式,鲁迅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农民的贫穷和落后,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农民形象的描绘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逐渐深入。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穿着、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传达了他们的形象和内心。
如在《彷徨》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民女孩:“她面带轻微的微笑……不过她那样温柔的眼睛里面,一定多少露出了一些悲哀的影子。
她那卷曲的乌黑的长发,也总是含情脉脉的波动。
”通过这种描写,读者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女孩的外在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和长期以来的落差。
这种写法,极端朴实而又耐人寻味,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描写,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遭遇。
小说中写道:“人越来越多,挤在一起,都拿了油纸伞,油纸伞一碰就报废,两张跑片的在空中瞪圆了眼,就像两枚铁片的飞刀。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农民的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借助小说这一媒介,使农民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并将农民置于小说情节的中心地位,深入描绘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问题的批判在《呐喊》中,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孔乙己》和《药》等篇章,揭示了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不公与困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农民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悲哀。
本文将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从而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农民的关怀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极其贫困、苦难和无助。
他笔下的农民常常身受重苦,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面对无尽的艰辛和磨难。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绘了阿Q所在的村子,村中的农民生活贫困潦倒,缺乏温饱,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在《呐喊》中,他描绘了农民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惨状,以及他们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这些作品无不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他深刻地剖析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力。
在《二子》中,鲁迅通过对乡村农民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在《野草》中,他则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了农民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农民精神状态的真实表现。
除了对农民的苦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鲁迅还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农民所处的困境不仅是个别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性的弊端。
在《呐喊》和《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农民的遭遇和处境的描绘,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他认为,要解决农民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让农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及健康、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后来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中年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不仅体现了农民与社会的关系,还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和精神境遇。
农民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出抗争与反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反抗意识。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刻画、社会关系、苦难命运、精神境遇、抗争反抗、重要性、社会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深刻而真实。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群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精神境遇以及抗争与反抗的一面。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破和腐朽,并展示了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农民形象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农民形象的刻画鲁迅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常常被描绘为贫困、困苦、无助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常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鲁迅也描绘了一些勇敢、坚强的农民形象。
他们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勇敢地反抗不义,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金钱,但他们有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深入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无望境地,对农民形象的探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鲜明生动。
阿Q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形象,他是一个虚弱无能、软弱胆怯、战胜不了困难的农民。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英勇无畏的英雄,而是一个无畏困难、屈服于权贵统治的普通人。
阿Q被剥削和压迫,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只能选择忍受,在无力改变现状的寻求身心的安慰和解脱。
农民形象的描绘正是通过阿Q这个角色来传递出鲁迅对农民处境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另外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可以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找到。
药生是一个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农村社会中。
小说通过描述药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表达了农民在落后社会中的无望和困扰。
药生努力在农田中耕作,但结果却是一片败落。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洪水还是瘟疫,药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摧残。
他的形象展现了农民们的无辜和无奈,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污染。
农民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是被揭示和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被同情和呼唤正义的主体。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探讨,将其置于社会角度,让读者共情和关注他们的遭遇。
他认为农民应该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与尊严而奋斗,不再被统治和压迫。
他的作品激发了许多农民的觉醒和反思,为农民争取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分析《呐喊》、《阿Q正传》、《风波》、《故乡》和《药》等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对农民的描写和思考。
在《呐喊》中,农民形象被描绘为受压迫和贫困的弱势群体;在《阿Q正传》中,农民形象则呈现出自卑和自嘲的态度;而在《风波》中,农民被塑造为对抗封建势力的勇敢斗士。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农民形象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
在我们将总结出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共同特点,并探讨这些形象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呐喊,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共同特点,思想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其中农民形象一直是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受压迫的弱势群体,有的是以顽强的生存意志抗争的英雄,有的是被时代所抛弃的边缘人物。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农民形象的塑造和描绘,鲁迅展现了他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1.2 研究意义农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鲁迅笔下的主要人物之一。
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不仅可以加深对鲁迅文学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民众心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鲁迅对于农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揭示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研究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共同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思想的内涵和深意提供线索。
对于农民形象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拓展我们对鲁迅文学的认识,丰富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和批判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分析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往往是贫困的、被压迫的。
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被描绘为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底层人民。
阿Q的农村背景和贫困的生活条件使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受到地主的压迫和欺凌。
阿Q在《热风》一文中被地主赶出家园,他的劳动成果被地主非法占有,这再次突显了农民的无助和受压迫的地位。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是无知和落后的。
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没有文化、被边缘化的农民。
他的愚昧和无知使他陷入自卑和被歧视的境地。
鲁迅通过塑造农民的无知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歧视和剥削。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是顽固和愚昧的。
在他的小说《药》中,主人公窦贵人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农民,他坚信药材的神奇功效,却不愿意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
通过窦贵人这个形象,鲁迅批判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抵制和守旧的态度。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完全是消极和悲观的。
在他的小说《春蚕》中,农民被描绘为坚韧不拔的劳动者。
小说中的农民为了生活,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种养蚕桑的劳作,他们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使人钦佩。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赞颂了农民的劳动精神和顽强的生活态度。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多面的。
他们既是被剥削的弱势群体,又是顽固和愚昧的代表。
他们也是坚韧不拔的劳动者,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鲁迅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呼吁人们对农民的关注和尊重。
他的小说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阿Q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
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①。
而忧愤深广的主题就通过一系列农民的悲苦人生,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展示出来,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
同时鲁迅也给我们在文学画廊里留下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典型形象深广主题农民命运作家责任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
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阿q的典型事例
阿q的典型事例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种典型思想和生活方式。
阿Q的典型事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胜利法:阿Q在遭受屈辱和失败时,常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表现出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态。
他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儿子打了我”,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虚幻的胜利感。
2、自我陶醉:阿Q常常自我陶醉,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比如他曾经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这种自我陶醉的心态也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一种表现。
3、欺软怕硬:阿Q虽然是一个弱者,但他却经常欺负更弱小的人,比如小尼姑等。
这种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他性格中的一种典型表现。
4、盲目自尊:阿Q非常自尊,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比如他曾经认为自己的“革命”行为比别人更高尚,这种盲目自尊的心态也是他性格中的一种典型表现。
5、轻信盲从:阿Q非常轻信盲从,对于一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事情,会盲目地相信并追随。
比如他听信了赵太爷的话,认为城里人都是“忘恩失义的禽兽”,这种轻信盲从也是他性格中的一种典型表现。
以上是阿Q的一些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中涉及的农民形象非常丰富,有的农民形象被描绘成善良而朴实的,有的则是卑贱而阴险的。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通过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人物行为的描写而得以塑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将对几部代表作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
《阿Q正传》中的农民形象:阿Q的典型代表《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懦弱自卑的乡村善人阿Q,因为受到居民的欺负和排斥,在饱受打击的同时渐渐失去了自我尊严,最终在被枪决前还是毫无骨气的逃跑了。
在小说中,阿Q是农民典型的代表,他的出身即使在乡村也算是比较贫困的,没有文化也没有家产,在社会上的地位卑微。
但是,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并没有仅止于这些表象上。
在阿Q的身上,鲁迅刻画出了农民在社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和对于成功的渴望。
阿Q的形象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为他确实代表了那些处于农村底层,缺乏文化教育,没有社会地位的农民,他们那种充满了不安和自卑的心态以及压抑了小市民情感的未来,是鲁迅小说中刻画的农民形象的重要方面。
《药》中的农民形象:段四兄弟的坚韧与清高《药》是鲁迅的小说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农民形象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民族的危难之际,许多农民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鲁迅塑造的段四兄弟的形象就展现出了一个深具意义的农民形象。
段四兄弟家境贫苦,却不愿意在困难前屈服,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坚强地面对着一切困境。
在小说中,鲁迅借此表现出了一种农民的美德——坚韧不拔,虽然别人不善待他,但他们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方向。
同时,鲁迅也表现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清高,这种清高源于一种高贵的人格,即关注文化和思想上的高质量的追求。
《故乡》中的农民形象: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农民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于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农民形象一直备受关注。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是极具深度和广泛性的,不仅涵盖了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还揭示了农民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呈现的生活状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贫困、艰苦。
在《药》中,农村的医疗环境让人触目惊心,农民缺乏医疗资源,生病时常只能依赖迷信或自求医生。
在《呐喊》中,鲁迅描写了农民日渐贫困、生活陷入绝境的景象。
而在《故乡》中,更是以极为真实的笔触揭示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大量农民被迫背井离乡谋生,成为流浪者。
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旧时农村的贫困、闭塞和艰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画面。
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呈现的思想观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世界观多半是保守、守旧的。
在《故乡》中,鲁迅描述了父辈一代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和畏惧,他们对外来文化持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在《呐喊》中,鲁迅揭示了农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束缚的心理状态,他们盲目信奉神灵,拜祭祖先,对一切新事物持排斥甚至敌视的态度。
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长期统治下的思想观念,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低,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
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呈现的社会、政治关系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处境常常受制于社会和政治的不公平。
在《呐喊》中,鲁迅描绘了农村中地主、官吏对农民的剥削和欺压,农民陷入了权力游戏的辗转磨难之中。
在《故乡》中,鲁迅展现了农村中的土豪劣绅对农民的控制和摧残,农民成为了他们欺压的对象。
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揭示了中国旧时农村中社会阶层的不公平、政治体制的腐败,以及农民在这一环境中所受到的痛苦和折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形象,它呈现了中国旧时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中多次塑造了农民形象,探讨了农民在传统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矛盾。
本文将以《阿Q正传》和《药》两篇小说为例,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阿Q的故事,揭示了农民的悲惨现实和弱势地位。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穷、无地、无财产的农民,他在封建社会中既是地主的奴隶,又受到其他农民的排斥。
阿Q通过偷东西等不正当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常常被发现并受到惩罚。
正是因为这种无权无势的处境,阿Q在面对外来压迫时只能选择忍耐,甚至对自己进行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他的这种方式并没有改变他的贫穷和弱势地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鲁迅通过描绘阿Q的形象,揭示了农民在社会绝对的底层,失去尊严和权力后变得无力和无助的现实。
《药》这篇小说通过讲述药店店主来探讨农民的形象。
故事中的药店店主是一个农民出生的摊贩,他因为看破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决定开一家药店,在社会上做一个正直的人。
由于他的农民身份一直被歧视和排斥,他的药店经营不善,最终破产。
在小说的结尾,他被迫将药店卖给了一个门第高贵但内心卑劣的人,对于社会的黑暗他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通过药店店主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农民在社会中的无力和被动。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的农民形象揭示了他们在传统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和无助处境。
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使得农民陷入贫困和弱势地位,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这些农民形象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这些形象的探讨,鲁迅呼吁社会重视农民的困境,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他的小说经常描绘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中不乏描写农民的形象。
鲁迅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既有贫苦的,也有奋斗的,是他对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呈现,也是他对农民群体的一种思考与探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往往是贫苦落后的,他们受到土地兼并和豪绅势力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比如《药》中的老汉,在白天辛劳地干活,在晚上被养病的妻子折磨,生活异常艰难;《故乡》中的农民们被地主奴役,身体虚弱,思维笨拙,一旦有人违背地主的意愿就会被打压残酷。
这些形象的描写,无不呈现出当时农民贫困、生活困顿的生存状态,使读者对农民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与痛心。
但是,鲁迅的小说中也有一些农民形象是奋斗的,他们虽然没能改变命运,但对于农民群体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呐喊》中,李半天虽然背上了家族的耻辱,但他并没有被打垮,反而勇敢地站了起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药》中的小孙也不负众望,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这些人的形象,为读者传达了一种无畏、坚定、自立的生命态度,描绘了农村中奋斗者的坚韧与勇气,激励人们去追求自我发展,改变命运。
对于鲁迅,他对农民呈现的不仅是一种文学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对农民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鲁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往往流传的一种落后的农耕思想,致使农民在思想、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小说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落后社会结构的愤怒,也呈现了他对农民思想文化的生态链的思考和关注。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深刻思想的,既呈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状况,也对当时封建专制制度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批判。
这一形象对读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即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的命运,也应该参与社会的变革,让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对于描写农民形象十分独到。
他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常常承载着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历史发展的反思。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怀,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和权益。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常常是社会边缘群体,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他们常常受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压迫,并且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所在。
鲁迅描写的农民往往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四处奔波、辛勤劳作,但收入微薄,生活艰辛。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农民阿Q被地主欺压的悲惨遭遇。
鲁迅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受到的社会不公和压迫,揭示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引发了对社会公正的反思。
鲁迅的小说中还呈现了一些农民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他们或是善良纯朴,或是机智聪慧,或是受到现实压迫而泯灭人性。
通过人物塑造,鲁迅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农民独特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药》中,鲁迅通过描写尘世间一个农村女人的人生轨迹,展现了她坚韧、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这些小人物的形象通过鲁迅的笔触变得生动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对农民形象的探讨也常常通过农民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来展开。
农民在小说中往往被剥夺了权益和人格尊严,为了解决生存困境和社会不公,经常展开自救与反抗。
鲁迅描写了农民的斗争和起义行动,让农民成为了反抗封建压迫的主体,传递了反抗的力量。
在《呐喊》中的《安妮小姐》一文中,鲁迅通过描写一位农民的抗争和牺牲,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鲁迅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反思与呼吁的载体。
通过描写农民的生存现状、个性特征以及社会矛盾冲突,鲁迅将农民塑造成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与思考。
鲁迅的小说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不仅是对农民阶层群体的真实刻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深刻描绘了农民及其形象。
鲁迅在《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中,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农民的形象,探讨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是多面的,既有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形象,也有贪婪、愚昧、懒惰的形象。
例如,《阿Q正传》中的乡村人物形象就非常丰满,鲁迅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差异和人物个性。
阿Q的祖父象征着乡村老百姓,是一个慈祥可亲、勤劳朴实的形象,而阿Q的父母则是一对吵架、打打闹闹的夫妻,充满了小市民的心态和狭隘的观念。
这种多元的农民形象在其他鲁迅小说中也有体现,例如《故事新编》中的《药》、《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三则》都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
其次,鲁迅对农民的描述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哀伤。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例如,《阿Q正传》中阿Q一直处于压迫和欺凌之下,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他都是失败者。
《故事新编》中的《田老先生》、《孺子》等小说也充满了这种悲凉的情绪。
鲁迅描写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和农民的无助,表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之情。
最后,鲁迅的小说中还探讨了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当时,乡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面临着生计和生存的压力。
鲁迅运用小说表现了这种针锋相对的矛盾。
例如,《阿Q正传》中阿Q崇拜的官府是一种统治阶级的力量,对乡村的依赖也注定了他的崩溃;《孺子》中的农民则被迫在经济矮化和文化沦丧的双重影响下生活,文化的扭曲和低俗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到无助。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丰满而复杂,既展示了农民勤劳、朴实、善良的一面,也描绘了农民贪婪、懒惰和狭隘的另一面。
然而,无论是善良还是丑陋,鲁迅都把他们放在困苦、不幸的现实中,探讨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丁加峰指导教师:汪晓熹【内容提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与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而愁苦忧郁的闰土等。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其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 或所谓的“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境界遭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对比现在的中国农民生活,可以讲中国农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农民真正地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也有少量农民就像鲁迅作品里的农民形象,现在还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所以现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阿Q;闰土新中国农民一鲁迅小说里的农民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一)鲁迅著作中的农民形象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热情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文坛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而愁苦忧郁的闰土等。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境界遭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我们不知道阿 Q 童年是怎样生活的,但闰土少年时代的生活风貌,却被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他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第1页共8页那个诗书门第的迅哥听了情不由已的惊叹道: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从《故乡》里这个活跃在瓜田海滩上,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社戏》中摇着航船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双喜、阿发、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和闰土一样,虽然小小的年纪,却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两三个还是弄潮好手”。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丰富了他们的智慧,而且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
长年生活在这偏僻的海边小村上的农民,十之有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圣贤经传。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虽然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俩个词来”。
村里的农民们,都是慷慨好客,友爱热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客人,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牛、钓虾,钓的虾都给小客人。
这些农民的孩子,千方百计地劝说大人,让他们摇着船带小客人去看戏,并尽心地照料途中的安全。
看戏回来的航程中,偷罗汉豆吃是《社戏》最引人兴趣的场面。
因为煮豆是要请客吃的,所以阿发兴奋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地旧社会里,像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
(二)鲁迅著作中的农民形象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这种高尚的品质,并不是阿发、双喜们独有的,在闰土身上也看到它的闪光。
闰土邀请迅哥夏天到他海边的乡下管西瓜时,在士大夫家庭生长的迅哥,冲口而出地问道:“管贼么?”“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这虽然是两句漫不经心的平常对话,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不同阶级的年龄相仿的两个不经事的孩子,思想有多么大的差异。
我们把迅哥、闰土的谈话和阿发让“偷”自己的罗汉豆联系起来,就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友爱无私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几千年来和有产者的自私庸俗相对抗并且战胜了它。
鲁迅描写了这些农村孩子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灵,也写了他们安宁的牧歌般的生活环境。
他反复咏叹闰土活动的海边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虽然作家为他故乡自然景色的美陶醉了,第2页共8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描写故乡“仙境”般美妙的时候,是和童年时代对农村孩子的友谊联系在一起,是在对遥远的往事回忆中,而且无论看瓜、刺猹、看社戏,又都是夜晚的活动。
在迷茫的夜色中,就更使人们感到那金黄的圆月下,海滨沙地上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色的清新辽阔,田野河边演出社戏时仙境般的情况引人遐想。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虽然是旧中国儿女的病苦,他们灰色的生活和忧郁的心灵。
但鲁迅的立意在反抗,要那些沉睡的人们觉醒起来,摆脱身上沉重的负荷走向反抗。
他作品中把农村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在黑暗的旧中国社会里,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像满天阴霾中的一线阳光。
鲁迅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怀着赞美的心情去描写孩子特别是农民孩子的世界和现实社会的险恶相对照,实际上是对旧社会的否定,是和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一致的。
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也是因为他在孩子们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
二鲁迅在他的小说里通过刻画主人翁悲剧的命运揭露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中国农民的灵魂。
(一)在封建的等级观念的束缚下鲁迅小说里的农民的思想变得麻木古老的中国社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旧物。
在这块吃人的场地上,决不能容纳美好事物,鲁迅小说中的迅哥和那些活泼健壮的农村孩子,在辽阔的海滨,在水草香味扑面的田野里,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二三十年漫长的时光过去后,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的闰土,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紫色的圆脸上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
闰土不仅形容枯槁,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神情板滞、迟钝,已像个木偶人了。
《故乡》中的“我”,是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长年辗转异地谋生,但精神的丝缕依然牵系着失去的时光。
他和闰土的友谊,一直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
作品中对他们相见的场面,作了震动人心灵的描写: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在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第3页共8页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多年阔别的童年朋友,也是百感交集。
他心头撞击着复杂的矛盾,“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自然有许多话要奔涌而出,但也只是“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这矛盾反映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民,感情上虽然是牵挂着童年真挚的友谊,但阶级的壁垒是严酷的,最后还是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的称呼,接着便是拉水生给“老爷”磕头。
封建主义的等级使被称为“老爷”的革命知识分子感到“气闷”,而闰土反而认为是合理的并去维护它。
所以“我”的母亲要闰土还是“哥弟”相称时,他几乎是吃惊地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规矩”不但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的友谊。
对于闰土的苦难,“我”和母亲曾感叹地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本来应该解决农民问题,但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闰土从外貌到精神令人吃惊的变化,意味着虽然从清朝“帝国”到了中华“民国”,招牌改变,社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改革,连称呼还是叫“老爷”,否则就会使人认为“这成什么规矩”。
这是作家对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后所建立“民国”的绝大讽刺!这时,贪官污吏,军阀豪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变本加厉。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民国”建立后,民不堪命,政治“比满清尤坏”的社会现实。
对于自己处境艰难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闰土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实际生活的感受中,他察觉到,在那个社会里,勤苦劳动的农民是没有出路的、生活不下去的。
(二)因社会的不安定不公道使本来勤劳苦干农民却过上艰苦的生活闰土如果生长在安定公道的社会里,以他勤劳苦干是会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
而当时战争连年,贪官污吏肆无忌惮地搜刮,地里的产品,“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深刻的社会矛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一般说来,穷则思变,生存不下去,就要起来斗争,但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对“我”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之后,“沉默了片时,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在他脑子里从没有想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自身的解放。
所以在“我”搬家时,他选取的两件东西是一堆稻草灰和一副香炉与烛台。
这也是那个时代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思想和心灵的典型表现。
这个老实的农民尽管种出的东西是要折本的,他还是盼望丰收,见到肥田的草木灰,还是要当作宝贝运回去.第4页共8页他迷信神灵是命运的主宰,所以对香炉和烛台就更为看重了。
鲁迅笔下的闰土,蓄积了对“老爷和田主”满腹的怨恨,但却不知起来斗争;穷困得不得不革命的社会地位和缺乏民主革命思想觉悟的矛盾,形成了他悲剧的命运。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教育农民始终是个严重的问题,闰土的民主主义的觉醒,还要经过一段遥远的崎岖路程。
三在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民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由于家庭的败落,把幼年的鲁迅推向生活的底层,走进农村。
在和农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们终生受着压迫,有许多痛苦,纠正了他在书本中得到的农民“无思无虑”所谓田家乐的认识。
这些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开辟了生活的源泉。
(一)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朴实、勤劳、能吃苦的农民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山村里妇女,朴实、勤劳、能吃苦。
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已的过日子。
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
不幸祥林嫂死了,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
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
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