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物流・
36
2010・3
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坚红 王 京
内容提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应急物流预案、物流法规建设、组织指挥、一体化物流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就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应急物流 发展现状 组织指挥体系 应急物流预案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王坚红,军事经济学院军队采办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大校军衔。王京,国美电器业务经理,物流管理硕士。
应急物流是国家、社会团体应对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为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生命所开展的一系列紧急物流运作活动。它是利用各种物流设施装备进行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以确保救灾物资能及时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输送到需求者手中。应急物流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一时间响应受灾地区的救灾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我国公共应急事件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序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应急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这一体系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防控禽流感和2008年南方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我国的应急指挥组织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由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和专家组组成。其中,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救灾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救灾指挥机构
(以下简称相关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
的救灾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救灾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救灾、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救灾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救灾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救灾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中央和各省(市、区)基本建立和规范了应急救灾预案、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机制,初步做到大灾3天内中央资金到位、24小时内救灾物资到位,从而保证了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通过立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二)应急物流的法规体系建设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
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救灾预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救灾预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灾机制、体制和法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救灾预案、105个专项和部门预案以及绝大部分省级救灾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全国救灾预案框架体
・军事物流・
37
2010・3
系初步建立,加上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
业捐赠法》、《水法》、《防洪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2006年就开始制定的《紧急状态法》的公布实施,这成为我们进行应急物流活动的重要保障。
(三)运输体系建设
运输在应急物流运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国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按照“交通不断,货流不断,客流不断,病源切断”的要求,处理涉及交通堵塞或中断的事件360件次,紧急运送物资2814万吨。在2004年防控禽流感、2008年的抗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中更是作用显著。目前,我国全面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救灾运输领导机构和通讯联络制度,初步形成了拥有318万多辆救灾运力的道路运输救灾保障体系。铁
路方面,《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已经由国务院
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从2005年~2020年,铁道部将投入两万亿元资金进行铁路建设。公路方面,根据交通部新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2030年,国家将斥资两万亿元,新建511万公里高速公路,使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15万公里,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210
万~230万公里,全面建成覆盖全国的国道主干线。民航方面,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用运输机场142个,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63311万吨。此外,水运和其他运输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有条不紊地规划建设中,这些必将为应急物流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四)储备体系建设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特别是对仓库、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各个部门机构分割的物流体制逐渐演变为社会化的物流体制,社会化的仓储服务设施成为仓储运作的主体。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强了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设。从1998年开始,根据我国区域灾害特征和救灾工作的需要,在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八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点,分别承担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备任务,储备的物资以单、棉帐篷为主,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建立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截至2005年5月,全国省级建成救灾仓库面积137943平方米(含中央级物
资储备库),库容368623立方米,建库地市157个,建库县447个。
(五)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建设
信息在应急物流运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物流领域,信息平台整合了政府、海关、交通、货代等相关物流资源,推动了社会的“大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社会闲散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技术装备方面,新式库房、包装工业、托盘货架以及物流周边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物流业的运作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应急物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运动规律,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中占有很重的份量,扮演着在灾害事故发生的最初时间及时把受灾地域所需救援人员、装备和生活用品、医药等物资送达指定地点的关键角色。当前,我们对公共突发事件运动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处置方法和手段还缺少深入的研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先导,研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的特有规律,把握其本质,是指导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实现对受灾群众抢救的重要保证。
(二)应急物流一体化程度低,快速响应能力较弱,综合保障能力不强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政府自上而下建立了较全的相应组织机构,但分散组织、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使组织的整体应急处置效率降低。此外,目前国内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抗震救灾活动的组织指挥、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程序的实施、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导致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在某些方面还无法可依,从而影响了我国应急处置的快速、及时性。
(三)应急救灾物资中央储备工作存在缺陷一是我国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品种单一,数量不足,在食品、药品、衣被、净水设备等物资的储备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中央储备点的布局不太合理,在储备点的建设上,对新疆、西藏、云南等灾害多发地区考虑不足,造成救灾物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