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在中医药领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探索中医药自古以来对疾病的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注重整体观念,并以“阴阳”、“气血”等为基本理论。
在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探索中,中医药着重分析人体内部平衡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发生。
例如,中医药认为心血管疾病与体内“气滞”、“血瘀”、“湿热”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究1. 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常采用中药复方的形式,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将黄芪、当归、川芎、山楂等药物组合成复方,可以起到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2. 中药单味的研究除了中药复方,中医药对于某些中草药单味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例如,研究发现红花具有降脂、抗凝血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仅仅停留在药物研究阶段,还有相应的临床研究。
一方面,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观察,收集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团队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争议与展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备受争议,许多人对其疗效持怀疑态度。
一方面,中医药疗效的客观性与量化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支持。
另一方面,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与西医药结合的模式也需要探索,这样能够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继续探索中药复方和单味草药的疗效,以及加强临床研究和结合西医药的模式,相信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展中医与西医结合在我国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特色和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缺少高品质、高质量的证据以及明确的机制,国内有关的指导意见很少。
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2016年所发表的RCT治疗高血压、血脂调节不良、高血压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中风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了评价。
但是,为了评价中医在心血管病人中的长期作用,仍有必要进行更多的RCT研究。
在确认中医的价值的同时,指出了研究的缺陷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中医缺少先进的实证研究,已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临床上的推广和深入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医治疗高血压中医和西医常规方法结合,不但可以缓解恶心、头晕的反应,改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同时可以高效、稳定的协助降压,给不能承受药物的患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医疗方法,而且它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靶点,对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
自2010年开始,中国全国共有二十多种降压药品开展了临床调研,内容主要以RCT为主,总取样量约为60-660例不等,包含以中草药煎剂(天麻钩藤饮、清肝滋肾方等)、中成品(松龄血管康胶囊、养血清脑丸)、以SF-36量表等。
这些临床试验设计的都比较严格和标准,但其主要终点只是作为替代终点,并没有硬性终点,如死亡率、脏器的终末损害,以及冠状动脉疾病,肾脏衰竭。
目前,已通过了《高血压中医药诊疗指南》和《高血压中医药诊治专业意见》,并整合了各行业协会资料,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治疗心律失常近年来,很少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担忧从未停止。
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果表明,中医的许多药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离子通道阻断、非离子通道调控等综合调控机制,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一些中药制剂,例如参松养心胶囊,经过试验和临床循证评估,具有“快慢兼治”的综合调控优势。
中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进展研究
v e r v i e w『 ¨. L i f e S c i , 2 0 0 2 , 7 0: 8 5 5— 8 6 5 . 『 5 ] D a n e s h J ,W h e e l e r J G . C— 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a n d o t h e r e i r c u l a t —
L D L水平 ; 人参皂苷能通过降低 T c和 L D L , 减少 动脉 内膜脂 质沉积 , 因而有降脂 、 抗A s 形成 的作用 。张庆斌用 姜黄素治疗 患者 6周后 , 其T G、 T C、 和C R P均下 降 , 并伴 H D L—C轻 度上 升, 说 明该药具有调脂和抗炎双重作用 。 3 . 2 抑制平滑肌 细胞增生 : 泡 沫细胞 分泌 细胞 因子趋化 平 滑
『 7 ] R o s s R .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a n i la f n mm a t o y r d i s e a s e l J j . N e n g l J
Me d.1 9 9 9.3 4 0: 1 1 5—1 2 6 .
i n g ma r k e r s o f i n l f a mma t i o n i n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c o r o n a r y h e a a d i s —
e a s e 『 J ] . N E n g l J Me d , 2 O 0 4, 3 5 0 : 1 3 8 7—1 3 9 7 . 『 6 ] C u r b J D, A b b o t t R D, R o d r i g u e z B L , e t a 1 . C— r e a c t i v e p r o —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包括各种心脏和脑血管相关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概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高血压的研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中医药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如丹参、黄芪和天麻等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此外,针灸和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也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二、中医药对冠心病的研究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中药方剂如丹参片、三七粉和草珊瑚等能够改善心脏供血,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另外,中医疗法如针灸和艾灸也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脑卒中的研究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疾病,而中医药在脑卒中的康复和治疗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药方剂如三七粉和天麻粉等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障碍。
此外,中医疗法如针灸和中药汤药沐浴等也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
四、中医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除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外,中医药在预防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如人参、枸杞和茶叶等常见食材证明具有抗氧化和降血脂的作用,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养生保健方法如太极拳和中药调理也能够帮助人们加强心脑血管系统的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持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我们不断发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的确定,以及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等。
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对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力度,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保护人们心脑健康方面的作用。
中草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一、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传统药物治疗具有局限性和副作用,中草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中草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草药治疗高血压1.玄参玄参为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凉血、降血压的功效。
研究发现,玄参提取物具有降血压、降低心脏负荷和减少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玄参中的活性成分葫芦素能够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2.丹参丹参为中草药中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具有活血化瘀、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酚酸具有抗氧化和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三、中草药治疗冠心病1.鱼腥草鱼腥草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压的作用。
研究发现,鱼腥草叶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同时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红花红花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舒展血管等作用。
研究发现,红花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肌损伤,减轻冠心病的症状。
红花中的活性成分花青素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草药治疗脑血管疾病1.菊花菊花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等作用。
研究发现,菊花中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甲酯具有抗氧化和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能够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2.三七三七是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压等作用。
研究发现,三七中的活性成分三七皂苷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脑损伤和脑水肿。
五、中草药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中草药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对于一些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效果。
2. 局限性中草药的疗效需要较长时间的使用,且不同人群对同一中草药的不同剂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反应。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导语: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传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不仅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积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本文将从中药药物疗效、针灸疗法及中医调理方法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药药物疗效1. 中药对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研究表明丹参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等多种途径发挥抗高血压作用。
另外,天麻也被发现可通过神经递质调节等多种途径,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2. 中药对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是影响世界人口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研究发现黄芪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心肌细胞的氧耗量适应性,增强心肌细胞的抗缺血缺氧能力。
另外,人参也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参数、抗氧化等多种途径,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3. 中药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之一,中医药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研究发现当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电生理学改变、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对心律失常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另外,枸杞也被发现可以通过改善心血流动力学、调节心脏神经等多种途径,缓解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少心脏负荷,提高心脏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改善心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中医调理方法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精神调理等,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对心血管病预防的调理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心血管病预防的调理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和年龄结构的改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正迅速增加。
传统中医药在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减低病情严重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对心血管病预防的调理方法以及其效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医药对心血管病预防的调理方法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药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调理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而展开的。
根据中医理论,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药治疗主要侧重于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理论,适当的饮食可以调理体内的阴阳,维护气血平衡。
养生食品如红枣、淮山、黑木耳等被广泛认为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此外,中医药还提倡人们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将中医药饮食观念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对心血管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3. 中药调理中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虽然中药的治疗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许多中药制剂已被证实在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心脏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丹参和川芎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
此外,中医药独特的方剂和个性化调理方法,如中药煎服、艾灸疗法等也对心血管病患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中医药对心血管病预防的效果研究进展1. 临床实验证据多项临床实验证明,中医药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调理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柴胡汤在抑制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发作等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疗效。
此外,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许多具有心脏保护、血管扩张和抗氧化等作用的中药成分被逐渐发现。
2. 实验研究进展许多实验研究也支持中医药在心血管病预防方面的效果。
例如,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显著的保护心脏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备受关注。
相对于西药,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成分多样、综合作用、减轻副作用等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中药来探索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可能性。
1.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
因此,研究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被广泛关注。
苯地那非是一种常用降压药,但常规剂量下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合理地调整治疗方案。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在减轻血压方面和苯地那非具有相近的疗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例如,中药复方菊花提取物可以减轻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及相关症状,且不会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
2.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它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中药可以有效地治疗冠心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
例如,中药三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斑块形成,来改善冠心病症状。
同时,鱼油和人参等中药也被证明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
3.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率过缓或过快、心跳不规则等现象。
这些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研究者们正在探索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多巴胺是一种常用的心律失常治疗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副作用。
研究表明,中药神农救心丸可以有效地缓解心律失常,且与多巴胺相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除此之外,中药复方桑枝茯苓汤也被证明可以减轻心律失常的症状,使心脏节律更加平稳。
总之,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中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相信中药会在未来的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中药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还可以降低很多常用药物的副作用,这样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健康。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逐渐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体质理论、脉象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等。
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不同的体质,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脉象学说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的健康状况,进而做出相应的治疗计划。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冠心病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药配方来调节冠心病患者的气血平衡,改善心血管功能。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冠心病患者的人体生理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式,通过草药的配伍制剂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可以显著改善心电图、血液指标以及心功能等方面的指标,对冠心病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作次数和缩小冠脉狭窄程度,对冠心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与不足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药疗效温和,对心脏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较为突出。
其次,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再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然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不足之处在于疗效需要积极探索和验证,并且对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改善的支持相对较少。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近年来,传统中医草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内蕴”等病因所致,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通畅经络,可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医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发挥抗氧化、抗炎、降脂、调节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二、典型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此外,丹参还具有抗炎、抗凝血和降压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益处。
2. 三七三七是一种优良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此外,三七还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心肌再生,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3. 七叶皂苷七叶皂苷是一种提取自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
研究表明,七叶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
因此,七叶皂苷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一方面,中医草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另一方面,中医草药有着广泛的资源和研究基础,可以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
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将逐渐被解析清楚,进一步推动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推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规范化
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 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 的理论指导。
加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方法学质量 控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 面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 血管疾病治疗体系。
中医药治疗标准化的推进
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治疗效果的可比 性和可重复性。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 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策略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中药治疗原则及方剂选用依据
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 络、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治法。
方剂选用依据
中药方剂选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而定,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 枝汤、生脉散等。这些方剂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 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等。
03 严重程度评估
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 措施。
0 因果关系判断 4分析不良反应与中医药治疗之
间的因果关系,以明确不良反 应是否由治疗引起。
05
机制探讨与作用靶点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影响
药物配伍使用。
当归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 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病。可煎汤内服或浸酒、熬
中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中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一、背景介绍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要病变目标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西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虽然能够控制病情,但其副作用和费用高昂等问题仍然令人担忧。
与西药相比,中草药因其副作用小、疗效稳定、费用低廉等优势,成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
二、中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1. 中草药的降压作用中草药中的降压成分包括茶多酚、芦丁、鲜饮食主、赤芍、丹参等。
这些成分能够通过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增加尿排钠等多种途径发挥降压作用,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
例如,白血病花、麻黄和醋酸棕榈酸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调整体内血管收缩和松弛的平衡,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发挥降压作用。
2. 中草药的抗氧化作用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是氧化应激,该过程能够导致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等多种病理反应。
中草药中的多种成分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过氧化反应等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当归、黄芪、桑叶等中草药成分,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过氧化反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减少心脏损伤。
3. 中草药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聚集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病理过程,可导致心脑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
中草药中的木通、川芎、黄芩等成分能够通过阻断ADP、TXA2等血小板聚集剂的作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粘附和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减少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
4. 其他治疗作用中草药还有其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例如能够发挥调节心脏代谢、提高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抑制心脏纤维化等作用。
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例如丹参、木香、玫瑰等植物成分能够发挥以上作用。
三、中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合理应用中草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使用远非轻松易行。
中草药治疗需要个性化方案的制定,对于单纯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草药的降压剂可能会有效,但对于心梗病患者则需要利用其他中药成分来保护心脏。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系统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流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中医药理论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医药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痰浊湿滞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治疗心血管疾病首先要调理气血、调理脏腑,解除湿浊、化痰透症。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向是舒心安神、疏肝理气、和血化淤、温阳通络。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桂枝、丹参、山楂、红花、黄芪等。
二、1、中药成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者对中药中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研究发现,黄芪甙、白芍苷、桂皮素等成分能够降低血压、改善血脂,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中药方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个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因此,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常使用复方中药。
如丹参滴丸、蒲公英丸等方剂,都具有一定的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中药方剂,如益心口服液、血府逐瘀颗粒等,疗效显著,值得关注和推广。
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研究发现,中药中的多种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多个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如激活内皮细胞、抗氧化、调节心血管代谢等。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中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改变宿主的代谢,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而中药能够调整肠道菌群,恢复宿主代谢平衡,从而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三、结语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深化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加快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同时,要加强对中医药市场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在内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传统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中医药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通畅血脉的目的。
以冠心病为例,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丹参、山楂、蒲公英等,这些药物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功效。
二、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显示,丹参酮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心肌的供氧能力。
另外,中成药秦氏复方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三、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和调节血脂代谢等。
比如,当归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心肌细胞;而丹参中的丹参酮则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四、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展望随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人们对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未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相信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传统应用的基础上,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实践中,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身特点,并有确切疗效。
但在国内相关指南中却少之寥寥,原因是缺乏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和明确的作用机制。
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年-2016年发表的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估了中医药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认为中医药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补充和替代方法。
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RCT以评估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硬终点的影响。
既肯定了中医药的价值,又指明了研究不足和方向[1]。
中医药缺乏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已经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循着这一方向,我们重点检索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中心(https://),追踪中医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及成果报道,旨在把握当前研究趋势,分析中医药治疗的相对优势和特点,展望未来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头痛、眩晕等),改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平稳地协同降压,可为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3,4],但中医药对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5]。
2010年以来有20余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注册,多数为RCT试验,样本量为60例至660例不等,干预措施包括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清肝滋肾方等)、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丸)及针刺等,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即刻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血压达标率、SF-36量表等。
这些临床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规范,但主要结局指标为替代终点,缺乏诸如对死亡率、器官终末损伤、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硬终点的评价。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标题: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疗手段,正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通过构建基于临床试验的实验设计,采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结果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脏衰竭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
传统医学中,中药被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疗效和药理机制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综合分析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揭示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促进中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2. 研究方法2.1 临床试验设计2.1.1 受试者选择选取300名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1.2 实验组治疗实验组患者根据中医诊断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并定期复诊。
2.1.3 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
2.2 数据采集和分析2.2.1 临床数据采集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数据。
2.2.2 药理学实验选择具有潜在药效的中药成分,对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实验验证。
2.2.3 分组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分组分析,比较中药治疗与传统西医治疗的效果差异。
3. 实验设计3.1 临床试验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
3.2 中药配方制备在中药方剂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中药配方。
3.3 药效评估通过临床指标(如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4. 数据分析4.1 临床数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
4.2 药理学数据分析对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揭示中药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多种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以及五行功能紊乱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恢复人体自身的防御和修复功能。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按摩等多种手段。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研究进展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不同中草药的成分和功效,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凝聚、调节血压等功效的中草药。
例如,红豆杉、三七等草药被发现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流等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心保护作用,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力。
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针灸研究进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针灸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改善心功能等方面的疗效。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挑战尽管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研究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研究涉及多种复杂的药物组分和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方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心脏病作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西医药疗法在心脏病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副作用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相对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心脏病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前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血瘀、痰湿等因素导致。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艾灸等,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改善心脏病的症状和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的功效。
例如,桂枝、草果等中草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丹参、山楂等中草药则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难点与挑战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
尽管已有一些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其次,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研发和标准化仍然比较薄弱。
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开发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流程,这对于产业化推广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展望与建议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自古以来一直把“气血”视为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
中医药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
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中医药认为,心脏与肾脏紧密相连,肾为先天之本,主管人体生命之源,而心脏则为后天之本,主管心血之流。
因此,肾与心气相通,肾虚则影响心气,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出现心血管疾病。
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则是通过调理气血,进行脾肾调养,滋补心脾、疏通经络等等,从而达到保护心血管系统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副作用小:中医药大多数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纯天然草药,很少会出现副作用。
2.调理全面:中医药不仅可以针对病症进行治疗,还可以对人体整体健康进行调养。
3.预防效果好: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提高人体抵抗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再次发生的几率。
三、中医药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非常多,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1.鹿茸:鹿茸具有滋阴补肾、强健筋骨的功效,对于心血管系统的调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桑叶:桑叶具有排毒消肿、凉血明目、滋阴补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中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降低血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4.当归:当归具有滋补血脉、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需要慎重,以下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不可盲目用药:中医药的选用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能盲目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全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实践中,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身特点,并有确切疗效。
但在国内相关指南中却少之寥寥,原因是缺乏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和明确的作用机制。
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年-2016年发表的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估了中医药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认为中医药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补充和替代方法。
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RCT以评估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硬终点的影响。
既肯定了中医药的价值,又指明了研究不足和方向[1]。
中医药缺乏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已经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循着这一方向,我们重点检索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中心(https://),追踪中医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及成果报道,旨在把握当前研究趋势,分析中医药治疗的相对优势和特点,展望未来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头痛、眩晕等),改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平稳地协同降压,可为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3,4],但中医药对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5]。
2010年以来有20余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注册,多数为RCT试验,样本量为60例至660例不等,干预措施包括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清肝滋肾方等)、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丸)及针刺等,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即刻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血压达标率、SF-36量表等。
这些临床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规范,但主要结局指标为替代终点,缺乏诸如对死亡率、器官终末损伤、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硬终点的评价。
目前,依托于不同行业协会发布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6]、《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7],较好地总结了既往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临床。
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心绞痛、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再灌注后无复流、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10],加载中医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活动耐量、调节焦虑和/或抑郁、改善远期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1]。
目前以硬终点为结局指标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证据数量尚少。
但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在全国16个省市88家医院募集了3505例合格病例,项目试验周期6年。
结果显示在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方面芪参益气滴丸和阿司匹林无显著差异,两者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具有相似的效果,芪参益气滴丸可作为阿司匹林抵抗及禁忌患者的替代用药[12]。
2006年至今有120余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床试验注册,研究对象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心肌梗死等冠心病患者,多为RCT设计,少数为队列研究、注册登记研究、单臂设计,研究样本量多至4000例不等,干预措施包括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汤等)、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芪参益气滴丸、丹蒌片、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等)、中药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等)等不同剂型及针灸和穴位敷贴等,采用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或阳性对照,主要结局指标有死亡率、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和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TIMI心肌灌注分级、运动平板试验运动总时间、代谢当量、左室舒张末容积、心电图、炎症因子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缓解时间、心绞痛症状积分、硝酸甘油停减率、西雅图心绞痛问卷等。
目前仍有10余项以终点事件为主要结局指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进行中,期待这些研究能够带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高质量研究证据。
依托于不同行业协会发布的共识/指南,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胸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6]、《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7]等,对当前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证据、治疗经验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了总结,均可作为临床和研究参考。
三、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近年来鲜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对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质疑及不良反应的担心亦不曾中断。
与此同时,中医药在抗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较前均有显著增加。
研究显示,中药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离子通道阻滞和非离子通道调节的整合机制,发挥调节心律失常作用,部分中药制剂如参松养心胶囊经实验及临床循证医学评价显示出了“快慢兼治”而无致心律失常副作用的整合调节优势[18]。
2012年至今有7项中医药干预心律失常临床试验注册,均为RCT设计,研究对象为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样本量最多达2400例,干预措施为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参仙升脉口服液等,采用安慰剂对照或阳性对照,主要结局指标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平均心率等,这些试验的部分研究结果已发表。
参松养心胶囊[19,20]能显著减少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并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够明显提高心动过缓患者心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21],治疗房性早搏总有效率为83.6%,治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83%,同时能缓解胸闷、心悸、乏力、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安全性良好。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心悸》[2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室性早搏》[23]对心悸病、室性早搏等病证的诊疗进行了推荐。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4]对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推荐其作为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的一线治疗,提示可能对心房颤动有效,可单独使用或与抗心律失常西药联合使用。
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但如何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住院率,提高生存质量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在我国心衰临床治疗实践中,中医药因其具有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的疗效特点而被广泛地加载应用,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中客观存在且为普遍接受的医疗模式[25]。
已有系列系统评价表明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但临床研究质量尚有待提高[25]。
2008年至今有30余项研究注册,多为RCT设计,研究对象包括急/慢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减少心衰患者,样本量有多达5000例不等,干预措施为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方、益气活血利水方、养阴舒心方、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等)、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麝香保心丸、心宝丸、养心氏片等)、中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等,采用空白对照或安慰剂对照等,主要结局指标有复合终点事件、脑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脑钠肤前体(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等。
部分临床研究结果已发表,第一个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注册研究结果表明,加载中医药辨证治疗方案能进一步增加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生活质量等[26]。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试验结果在JACC杂志发表,肯定了其能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并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等),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27]。
另有研究表明,加载参附注射液能进一步改善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8]。
此外,加载芪参益气滴丸能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活动能力等的研究结果也即将发表[29]。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30]、《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31]、《规范应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专家共识》[32]等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临床证据,汇聚了专家共识,提出了辨证要点,提高了心衰中医辨证治疗和研究的规范性。
特别指出,正如《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33]所期待,以病死率为主要终点的研究已在进行[34]。
五、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中医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链的各个阶段,其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开展。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重塑[35]、阻滞Ca2+内流及释放[36]、减少神经递质的分泌、调节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平衡[37]、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38]、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有关。
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内皮细胞损伤、调控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血小板ERp57和αⅡbβ3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调控凝血因子Ⅶ[39],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Caspase 3的表达[40,41],抑制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及升高胞浆Ca2+浓度、激活雌激素受体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42]等多途径有关。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可调节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和钙通道[43,44],具有Ⅰ、Ⅲ类和Ⅳ抗心律失常药物活性,可以预防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延长除极化后的不应性,预防或治疗心律失常。
用于治疗心衰的中药通过舒张血管[45],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46],抗氧化应激[47],抗炎[48],抑制细胞凋亡[49],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50],降低心脏前、后负荷[51],减少心肌纤维化[52],延缓心室细胞重塑[53,54]等机制发挥抗心衰的作用。
需要指出,临床应用的中医药通常不是单一化学成分或化学部位,而是基于多组分的化学基础的中药复方,受限于技术原因,目前尚难系统阐释中药复方确切效应机制,还有待不断深入研究。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中西医结合药动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药和一些谱窄的西药如地高辛、华法林合用后产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拓展[25]。
六、小结中医药或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中医药治疗,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干预产生整体调节的复合效应机制,达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状态,有效缓解气短、乏力、头晕、纳呆、多汗、失眠、便秘等主要和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种改善是否一定能转换为长期获益,仍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硬终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