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隧道沉降观测的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的要求-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观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应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并符合设计要求;- 观测点布设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覆盖隧道沿线各个部位;- 观测点布设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物的影响。
4.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准确、连续和完整;- 采集到的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编号等信息;-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使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方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5.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 观测数据的分析应考虑隧道沉降规律、统计特性等因素;-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6. 报告和评估- 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观测结果,并包括数据分析、评估和建议;- 观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查。
7. 安全和环境要求- 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观测设备和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沉降观测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包括观测设备要求、观测点布设、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和评估,以及安全和环境要求等方面。
遵守这些要求,能够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隧道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要点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的原则(一)观测断面布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Ⅵ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地层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
2.明暗交界处,结构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3.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在隧道双口掘进或有辅助坑道的隧道,由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贯通里程处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9.(二)测点布置及埋设方式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2m处。
由观测图可知,测点需外露3mm,而根据沉降量测要求,从仰拱施做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布点监测,但因隧道施工的连续性,仰拱上部在无砟轨道施工前有施工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频繁通过,测点伸出混凝土为3mm,容易受到机械碰撞而损坏,观测受施工干扰大。
而对于满铺无砟轨道基础的隧道,轨道板厚30cm,当测点预先铺设在仰拱上后,铺设道板时,测点会被道板遮住,后续量测将无法进行。
经综合分析,一般布点应在隧道两侧边墙处。
(三)观测仪器、方法及精度要求(1)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法,采用水准仪进行量测。
(2) 2.观测精度;测量用基准点应定期与二等或二等以上水准网进行联测,确保基准点稳定可靠。
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沉降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应及时保存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校核。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1. 简介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长期运营后隧道的安全性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隧道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因隧道施工或运营引起的下沉变形。
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2. 监测目标隧道沉降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和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监测隧道沉降的位置、范围和变形量; - 监测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 监测方法和技术3.1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是一种使用光电测量技术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或结构物的位置和变形信息。
通过将全站仪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可以监测到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隧道沉降的范围和变形量。
3.2 GNSS定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方法,可以实时获取结构物或地面点位的坐标信息。
通过将GNSS接收器安装在地面或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位置坐标,可以判断隧道沉降的位置和范围。
3.3 建筑物倾斜仪建筑物倾斜仪是一种使用重力加速计原理进行倾斜测量的仪器。
通过将建筑物倾斜仪安装在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倾斜度,可以评估结构物受到的隧道沉降的影响。
4. 监测频率和时长隧道沉降监测应该进行定期和长期的观测。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隧道施工和运营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一般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时长应该覆盖隧道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和维修期。
5.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评估结论。
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 - 数据清洗和筛选; - 数据拟合和趋势分析; - 变形量计算和统计分析。
6. 报告和评估监测结果应该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并进行综合评估。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监测的位置和范围; - 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 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 隧道沉降的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 - 预测和预警措施的建议。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隧道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通过对隧道沉降情况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2. 布置原则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全覆盖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能覆盖整个隧道区域,包括入口、出口以及隧道内部。
通过全覆盖,可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2 密集布置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密集而均匀,在区域内形成网格状分布。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并避免因观测点过少而造成信息缺失。
2.3 代表性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隧道区域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布置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观测点的布置:3.1 网格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均匀布置观测点。
网格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网格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2 线路布置法按照隧道的纵向和横向划分线路,沿线路布置观测点。
线路间距和线上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段线路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3 区域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密集布置观测点。
区域大小和内部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4. 观测点布置要求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4.1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观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定。
4.2 观测点位置观测点的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均匀、土层性质较为典型的区域。
避免选择存在特殊地质问题或复杂土层的区域,以减小观测误差。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而桥梁沉降则是桥梁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本文将针对桥梁沉降的观测与处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桥梁沉降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桥梁沉降是指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桥梁沉降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地基质量:不同的地基质量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不足或者存在软弱层,将导致桥梁的沉降加剧。
2. 施工工艺:桥梁的施工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桥梁的沉降情况。
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降低桥梁的沉降风险。
3. 车流荷载: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通道,长期承受车流荷载的作用,这些荷载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桥梁沉降的观测方法为了及时了解桥梁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须进行桥梁沉降的观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观测方法:1. 测量法:通过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桥梁的高程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以获取沉降的数据。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监测和观测,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桥梁沉降情况进行连续监测。
3.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等,对桥梁进行非接触式测量,以获取桥梁的沉降数据。
三、桥梁沉降的处理方法桥梁沉降的处理是为了避免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维护桥梁的正常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处理方法:1. 合理设计: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沉降情况,采用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桥梁的沉降风险。
2. 维护检修:定期对桥梁进行巡查和维护检修,对发现的沉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桥梁的正常使用。
3. 加固处理:对已经出现较大沉降的桥梁,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程度。
4. 疏导交通:如果桥梁的沉降已经达到危险程度,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可以实施交通疏导措施,对车流进行限制或调整。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
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桥梁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桥梁的沉降观测工序监理对确保桥梁的稳定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要点,以及监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重要性桥梁的沉降观测是桥梁工程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桥梁沉降的实时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梁工程中的问题,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对于保障桥梁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要点1. 观测设备和方法的选择:监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设置:监理人员需要根据桥梁的结构和特点,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观测点,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桥梁的沉降情况。
3. 观测数据的处理:监理人员在观测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并处理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与评估:监理人员应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工作:监理人员需要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充分沟通,了解桥梁的结构和设计要求,并熟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2. 规划和设计:监理人员根据桥梁的结构和特点,制定观测点的设置方案,并确定观测设备和方法。
3. 施工过程监督: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监督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设备的安装,确保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 数据收集与处理:监理人员监督观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与评估:监理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缺陷复核和整改:监理人员发现问题或缺陷时,需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7. 完工验收:监理人员参与桥梁的沉降观测工序的最后验收,并填写相应的监理报告,确保工程质量的合格性和安全性。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观测目标和要求1.观测目标:监测公路桥涵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2.观测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观测方法1.常规观测法:采用常规的沉降观测仪器,如水准仪、测量站和测量横梁等。
2.自动观测法:利用自动化观测仪器,实时监测桥涵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
三、观测点布设1.观测点选择: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规模,合理选择观测点,覆盖整个工程范围。
2.观测点布设原则:满足观测范围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受到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安排1.观测频次:在工程施工期间,每周进行一次沉降观测,施工完成后每月进行一次观测。
2.观测时间安排:采用固定时间进行观测,例如每周的同一天、同一时间段进行观测。
五、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对观测所得数据进行整理、校正和汇总,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判断工程的沉降情况是否超出规定范围,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六、观测报告编制和反馈1.观测报告编制:每次观测后,及时编制观测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总结等。
2.观测报告反馈:及时将观测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以便他们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和使用计划。
七、应急预案制定1.应急预案内容:根据观测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和责任人等。
2.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和责任人的应急处置能力。
八、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1.操作规范: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安全要求:在进行观测时,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观测人员和观测设备的安全。
以上是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的基本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观测方案,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五)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观测目标和要求:1.目标:准确监测公路桥涵工程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问题。
2.要求:观测数据准确可靠、连续记录,并能提供及时预警和评估报告。
二、观测装置和仪器的选择:1.地下水位监测井: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选择直径适当的井筒,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井深和井的布置方案。
2.沉降测记点:选择合适的测点布置方案,确保覆盖所有关键区域和工程构件的沉降情况。
测点可以选用传统的高程标志、测深钉、水准点等,也可以选择现代化的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
3.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自动化、实时、高精度的观测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配备相关软件,可实现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功能。
三、观测指标和频次:1.观测指标:主要观测公路桥涵工程的绝对沉降、相对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
绝对沉降指标可参考工程设计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相对沉降量可与相邻地面建筑物进行对比,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与附近的监测井进行对比。
2.观测频次: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确定观测的时间点和频次,比如每天、每周或每月观测一次,特殊情况下,如施工期间或其他高风险周期,可适当增加观测频次和时间。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并生成观测报告。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质量检验、异常值处理和数据分析等。
2.数据分析:参考工程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与工程设计参数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曲线拟合和趋势分析,预测公路桥涵工程后期的沉降趋势和风险。
五、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1.监测报告:按照项目要求,定期生成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等。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工程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并保留一定的备份。
2.应对措施: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如果发现公路桥涵工程存在沉降异常或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增加支吊架、加固基础、进行补偿等,以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项目背景公路桥涵是公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公众交通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路桥涵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要。
在公路桥涵的施工过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风险因素。
为确保公路桥涵的安全运行,进行沉降观测是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二、目标与内容1.目标:通过沉降观测,及时发现和监测公路桥涵的沉降变化,确保公路桥涵的安全稳定运行。
2.内容:a.选择观测点位:根据工程设计和实际施工情况,在公路桥涵上选择代表性观测点位,分别设置观测点。
b.观测参数:测量沉降量、垂直位移和沉降速率等参数。
c.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进行观测。
d.观测频次:根据工程规模和时间要求,确定观测频次,并制定观测计划。
e.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评估沉降变化趋势,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监测。
三、组织机构与责任分工2.桥梁工程师:负责确定观测点位、观测参数和观测方法,并组织实施观测工作。
3.测量人员:负责具体的测量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观测报告。
5.监理工程师:负责监督观测工作的实施,审核观测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观测设置与实施1.观测点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公路桥涵上选择6个观测点位,保证覆盖整个桥涵的不同部位,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区域。
2.观测参数:测量沉降量、垂直位移和沉降速率等参数,以确定桥涵的安全状态和变化趋势。
3.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进行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观测频次: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观测,每月进行一次简化观测,重点观测桥涵的安全隐患区域。
5.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人员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电脑,数据处理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观测报告。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一、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1.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图1.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1.2 观测元件与预埋技术要求1.2.1 观测点埋设参考图4.2.1设置图6.2.1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冲填混凝土后,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步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1.3观测技术要求1.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3.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1.3.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表1.3.31.3.4 隧道洞内观测沉降线路,贯通前洞内基准点的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和水准观测线路。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桥梁沉降观测
3.2桥梁沉降观测3.2.1桥梁沉降产生的原因(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3)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会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3.2.2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规范要求(1)沉降监测网布设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100m,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
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
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过拟稳平差求得。
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测。
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④监测网如图1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A和B)布设AB和BA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A-B-A。
A B C线路中线工作基点施工便道桥墩左右的监测点图1(2)桥梁沉降监测随着桥梁承台、墩柱的施工,变形监测工作陆续展开。
桥梁的沉降监测点有两种:一种是承台监测标(见图2),另一种是墩身监测标。
在承台的一个对角位置各埋设一个承台监测标。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
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
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
其目的是: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
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
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
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求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隧道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及相关技术指南等要求执行。
(1)沉降监测内容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
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也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3)监测频率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隧道沉降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4)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1)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评估指南及评估单位规定的要求。
2)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
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
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
主要由沉降观测资料表、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本(薄)、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等组成。
在线下工程施工结束,无砟轨道铺设前施工单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沉降监测数据,整段落报送评估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
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
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
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
因
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
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
其目的是: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
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
态;
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
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
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
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
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
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
求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
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
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
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
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
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
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
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
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 •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
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
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
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有关要求执行。
观
测时,视线长度w 50m前后视距差w m (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w (电子);视线高度》 (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w,两次所测高差之差w,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w mm
4•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
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
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标注:何为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
①附合水准路线
从已知水准点出发,沿各个待定高程的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水准点BM2 , 这种水准路线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②闭合水准路线
由已知水准点出发,沿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回到原水准点上,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②支水准路线
由已知水准点出发,既不附合到其他水准点上,也不自行闭合,称为支水准路
五、沉降观测线路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方法进行,采用美国Trimble(DINI)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铟合金水
准尺进行现场观测,该水准仪具有奇偶站变换功能,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
图3-1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六、沉降观测测点布设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n、川、w、v级围岩无砟轨道隧道应进行沉降观测及评估。
w级围岩隧道沉降变形应进行专项评估。
其他特殊条件有砟轨道隧道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评估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n级围岩每
600 m、川级围岩每400m W级围岩每300m V级围岩每200m W级每5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仰拱(底板)施作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仰拱(底板)两侧及中间附近布设沉降观测点,如下图所示
图3-1隧道观测标施工期埋设位置示意图
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胸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2对,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胸墙两侧(横桥向),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把观测标埋设在台身的两侧方便观测,后期具备条件可以把台身观测标转移到桥台顶部。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也可以
在墩身正面下水槽附近埋设1个观测标,利用1m水准尺观测。
涵洞进出口两侧帽石或涵体应各设置1个沉降变形观测点。
涵洞顶中心应设置一个沉降
板;遇到高路基的情况,可以把涵洞进出口的两侧帽石的沉降观测点转移到涵洞进出口两侧的边墙上,进出口各埋设1对点;遇到净空较低,测量有困难的涵洞,直接在涵洞顶中心设置一个沉降板,涵洞两侧不埋设沉降观测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高于14m的桥墩
或地质条件复杂
1厂一低于14m的桥墩
七、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桥台、桥墩、涵洞观测标采用0 20mm 不锈钢钢筋,顶部磨圆,后期钻孔埋入,埋设前
/ \
需进行渗锌防腐处理(注:为了统一和美观,建议采用统一加工的观测标) 。
图4-2变形观测点埋设方法
八、观测频次要求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施工到一疋咼度
、、 / 1次
设置观测点,进
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完成后1次 相应墩台
预制梁 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月
相应墩台
预制梁架设
全程 丿 架梁前后各1次
^20 蠻喬匪痢
/曲刃砂爭
以上为本次学习的总结,
参照规范Q/CR 9230-2016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TB10601-2009
J 962-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部门:测量队姓名:焦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