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化学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课件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课件

2
自组装过程
自组装过程经历核化、生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稳定的超分子结构。
3
自组装应用
自组装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
分子识别
分子识别原理
超分子化学通过非共价相互作 用使分子识别成为可能,如手 性识别和配体-受体识别。
分子识别应用
分子识别在药物设计和环境监 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选择性吸 附、分离和传感等方面。
超分子主机-客体化合物
主体与客体
超分子主体和客体通过非共价相互 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受体配体和包合物。
胶囊化合物
胶囊化合物具有空腔结构,可用于 分子识别和催化反应等方面。
纳米材料
通过自组装方式制备的超分子纳米 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超分子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 用。精彩内容等待你的发现!
超分子概念概述
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其所导致的物化性质和功能。 它包括超分子自组装、分子识别、超分子主机-客体化合物等。
超分子自组装
1
非共价相互作用
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分子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
2
应用领域
超分子材料应用于传感器、储能、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3
可控组装
通过可控组装实现超分子材料的设计和构筑,实现特定功能和性能。
总结和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和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将为材料科学、生物医 药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超分子催化
1 催化原理
超分子催化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选择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超分子课件 第一节

超分子课件 第一节

绝大多数的杯芳烃熔点较高,在250℃以上。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几乎不溶于水。 杯芳烃具有大小可调节的“空腔”,能够形成主-客复合物,与环糊精、冠醚相比,是一类更具广泛 适应性的模拟酶,被称为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主体化合物。作为第三代主体超分子化合物, 杯芳烃具有独特的空穴结构,与冠醚和环糊精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杯芳烃
1942年金克(Zinke,奥地利)首次合成得到,因其结构像一个酒杯而被古奇 (C.D.Gutscht,美国)称为杯芳烃。
杯芳烃是由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得到 的大环化合物,因其结构类似于希腊圣杯而被命名为“杯芳烃”。 现在,杯芳烃的范围逐渐扩大,间苯二酚(雷琐辛)与甲醛在酸催 化条件下形成的类似结构物质,也被命名为杯芳烃,甚至是其他的 同样类似结构的物质也都被命名为杯芳烃。根据苯酚单元数,将其 命名为杯[n]芳烃。较常见的是杯[4]芳烃、杯[6]芳烃和杯[8]芳烃。
由于环糊精的外缘(Rim)亲水而内腔(Cavity)疏水,因而它能够象酶一样提供一 个疏水的结合部位,作为主体(Host)包络各种适当的客体(Guest),如有机分子、 无机离子以及气体分子等。其内腔疏水而外部亲水的特性使其可依据范德华力、 疏水相互作用力、主客体分子间的匹配作用等与许多有机和无机分子形成包合 物及分子组装体系,成为化学和化工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Kang, J.; Rebek, J., Jr Nature 1997, 385, 50
Peter J. stang, et al. Nature, 1999, 398, 796
Makoto Ftjita, et al. Acc. Chem. Res. 2005, 38, 369
介观自组装:以酸—碱反应配对的无机前驱物出发,在非水体系中“自 我调节”来合成介孔分子筛材料

【高中化学】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超分子 课件

【高中化学】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超分子 课件

不同冠醚的空腔尺寸不同,与不同的阳离子相匹配,从而实现选择性结合。
超分子的实例
Li+
Na+
K+
➢ 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的应用
应用举例:相转移催化剂
问题背景: 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甲苯, 从而褪色。
但是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 甲苯,难以和甲苯充分接触。
甲苯
K+ MnO4

资料卡片
溶有18-冠-6的甲苯与高锰酸钾水溶液反应
15-冠-5 C 原子:10 O 原子:5 环上总原子数:10 + 5 = 15
二、超分子
4. 重要特征及其应用 ——①分子识别:b. “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
➢ 冠醚是皇冠状的分子,有不同大小的空穴, 能与正离子,尤其是碱金属离子络合
思考:冠醚靠什么原子吸引阳离子?
C 原子是环的骨架,稳定了整个冠醚, O 原子吸引阳离子。 冠醚与金属阳离子通过配位作用 相结合形成超分子
甲苯中 冠醚的浓度
褪色时间
30 g/L
5 min不褪色
60 g/L
5 min明显褪色
120 g/L
4.5 min明显褪色
甲苯
K+ MnO4
O
O
O
K+
O
O
O
MnO4-
冠醚能与阳离子尤其是碱金属阳离子作用,将阳离子以及对应的 阴离子都带入有机溶剂,因而成为有机反应中很好的催化剂。
➢ “杯酚”与冠醚形成的超分子,虽然识别的分子、离子不同,但环 状结构异曲同工,且尺寸可控。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超分子的性质与组成超分子的单个分子的性质相同。( × )
(2)超分子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化合物。( × ) (3)超分子内部分子可以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 ) (4)超分子都是无限伸展的。( × ) (5)形成超分子的微粒都是分子。( × ) (6)超分子具有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特征。( √ )

超分子化学简介.ppt

超分子化学简介.ppt

24.62 34.57 30.35 25.33
12
冠醚对碱金属离子的识别
冠醚的空腔直径和碱金属离子的体积是否匹配有关
冠醚 12-c-4 15-c-5 18-c-6 21-c-7 24-c-8
内腔直径/pm 120~150 170~190 260~320 340~430 >400
阳离子 Li+
Na+ K+ Rb+ Cs+
28
通过氢键Dendrimer的自组装
29
通过静电作用Dendrimer的自组装
30
不规整、不完善分子的自组装
31
金属体系的自组装
1.金属离子和有机或无机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2.有机金属化合物自身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3.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主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4.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客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5.含有金属的多组分自组装体系。
实际上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已不限于化学的范畴, 而是与生物、物理、生命科学、材料、信息及 环境等学科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超分子科 学”。
8
分子识别(recognization)
识别:指给定受体与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些特定 功能的过程。(这种选择性是指分子间特殊、专一的 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发生在分子间的识别过程。 位点识别:发生在实体局部间的识别过程。
1
分子间作用力
组成超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配位键的作用,疏水亲脂 作用力,芳香堆积等. 正是通过以上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而形成了超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非共价键力)属于弱相互作用,那怎么能 结合成这种稳定、有序的实体呢?
2
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

超分子化学及分子识别和分子自组装ppt课件.ppt

超分子化学及分子识别和分子自组装ppt课件.ppt

5.分子识别及自组装的应用—
手性识别和消旋体的手性分离
Crystal packing diagram of complex of Sphyenlalanine and S-mandelic acid viewed along
the b axis, dashed line shows H-bonding
分子间的三点作用类型包括氢键,偶极相互作用,位阻 排斥,疏水吸引等作用,这些作用都可以成为手性识别 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地合成了许
多拆分剂用于消旋体的手性拆分。
3.生物活性与手性识别
手性或不对称性物质是含有不对称碳原于的化合物,这类 化合物在化学及生命科学中普遍存在。自然界中,绝大多 数分子(如糖,氨基酸)和由它们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 质、DNA等)在空间结构上都具有不对称性,使得生物体 能够高度地选择识别某一特定的手性分子,从而产生生物 作用。随着人们对手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物质的 D-异构体和L-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的活性差异很大,而有的 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20世纪60年代, 欧洲和日本的孕妇因服用外消旋的镇静药“反应停” 而 引起千万个婴儿畸形,制造这一悲剧的正是“反应停”中 的L-型旋光体。这一悲剧提醒人们,对一种新药投入市场
图1
预组织原则是指受体与底物分子在识别之前将受体中 容纳底物的环境组织的愈好,其溶剂化能力愈低,则 它们的识别效果愈佳,形成的配合物愈稳定。图2表示 了这个过程。
图2
为了达到高度专一的识别效果,受体的设计也必须遵循互补 性和预组织原则。分子识别中,虽然刚性有序的受体可以达 到高度识别,但交换过程,调节,协同和改变构象要求一定 的柔性,以使受体对变化进行调整和响应。
表1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超分子化学ppt课件

超分子化学ppt课件
判断依据:离子半径、金属半径、共价半径、范德华半径(Pauling、Bondi、
胡盛志)
17
[Co(AIP)(BPY)0.5·H2O]n·2nH2O
18
1. 超分子化学简介
p-p 堆积
芳环堆积的三种形式
两个或多个平面型的芳香环平行堆叠在一 起产生的能量效应。 给超分子配合物带来 相当大的稳定性,是配合物稳定存在的一种 作用力。 影响因素:芳环的大小、芳环匹配性、 金属离子、温度、溶剂等。 能量大小:5-10 KJ/mol
分子项链
分子结
奥林匹克环
8
典型的超分子化合物
轮烷
索烃
合成索烃和轮烷分子示意图 9
典型的超分子化合物
以菲啰啉为基础的三叶结
合成索烃和三叶结分子示意图
10
典型的超分子化合物
螺旋分子 螺旋配体 helicands 螺旋配合物 helicates
11
典型的超分子化合物
模 板
螺旋配体 helicands
O
O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O
OCH3
光合作用:叶绿素发挥作用的本质是芳环的堆积
3
1. 超分子化学简介
定义:
正如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基于分子有序体和分子间价键 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所谓超分子,即超越共价键的分子,是指由配位 饱和的物种非共价结合合成具有高度组织的实体。(J. M. Lehn)
超越分子的化学、分子组装的化学、分子间键的化学
5
1. 超分子化学简介
功能:分子识别和选择性
6
典型的主客体化合物
冠醚
杯芳烃结构
-环糊精结构
p-叔丁基杯[4]芳烃与p-二甲苯形成2:1包合物

超分子-高二化学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超分子-高二化学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A. σ键
B. π键
C. 离子键
D. 氢键
(3)该超分子中配体CO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是 C (填元素符号),p-甲酸
丁酯吡啶配体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有 sp2和sp3 。
p-甲酸丁酯吡啶配体
杯酚与C60通过范德华力相结合,通过尺寸匹配实现分子识别。
课堂练习1.利用分子间作用力形成超分子进行“分子识别”,实现分子 分离,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如图表示用“杯酚”对C60
和C70进行分离的过程,下列对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C70能溶于甲苯,C60不溶于甲苯 B.C60能与“杯酚”形成超分子 C.C70不能与“杯酚”形成超分子 D.“杯酚”能够循环使用
课堂练习4.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超分子的性质与组成超分子的单个分子的性质相同。( × ) (2)超分子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化合物。( × ) (3)超分子内部分子可以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 ) (4)超分子都是无限伸展的。( × ) (5)形成超分子的微粒都是分子。( × ) (6)超分子具有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特征。( √ )
b.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如K+)。
冠醚是皇冠状的分子,可有不同大小的空穴适配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 表3-6 冠醚识别钾离子
冠醚 冠醚空腔直径/pm 合适粒子(直径/pm)
12-冠-4
120~150
Li+(152)
15-冠-5
170~220
Na+(204)
18-冠-6 21-冠-7
260~320 340~430
3.4.2 超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从原子、分子、超分子等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的意义。 2、能举例说明超分子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双环3同样可以键合NH4+ ,形成配合 物11。但从反映在受体-底物键合互补上看, 11和9的动力学特征不同:在9中NH4+ 被固 定在空穴中,而在11中NH4+ 可以在内部 旋转。
胺离子的识别
由于胺离子及其衍生物在化学和生物中所担 负的重要角色,发展能识别这样底物的受体分子 具有特殊意义。 许多大环聚醚能与R-NH3+在结构和手性选择 相键合。其中四羧酸12b显示出更强的键合能力, 这是由于12b含有要求的基本[18]-O6 环,增加 了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形成任何大环聚醚的金属 离子或铵的复合物后,其稳定性最高。
通过改变侧基X,可利用X和中心键合RNH3+底物中R基团的特殊相互作用(静电、氢 键、电荷转移、憎水效应)来调节配合物12的 特征,导致侧面的识别效应。它也代表一种改 变生物体受体-底物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如通 过发生在烟酰胺和色氨酸之间的缔合,可以将 其连在12的氨基酸残基、核酸或核苷、糖类上。
四面体识别:
选择性键合一个四面体底物要求构建一个具 有四面体识别位置的受体分子,如大四环5,它在 四面体和八面体的角上分别含有四个N和六个O的 键合位置。由于在结构和能量上的高度互补,5与 四面体NH4+离子形成具有稳定性和选择性的配位 体9。NH4+ 的尺寸和形状与5的空穴相匹配,通过 四个N形成+N-H…N的氢键而成为四面体排列。 由于键合能力强, NH4+配合物的pKa比游离的 NH4+的pKa 高6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强的键合影 响底物的性质。在酶活化位和生物底物-受体的键 合中也存在相似的效应。
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有用的材 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人们 在长期科学研究中也发现,分子间相互 作用力对物质性能影响很大,如它们对 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和表面吸附等 的影响。但就那一时期科学和技术的发 展水平而言,还仅仅停留在证实其存在, 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影响这一程度上。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环化学、 胶体化学、单分子膜和液晶等方面的研 究,人们重新对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了 兴趣。当然关心的不再是分子间相互作 用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而是利用存在于不同分子中的“信息”, 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分子间的识别 和自组装,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超分子。 这些工作可表示为: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识别
三位超分子化学研究方面的on、D. J. Cram教授 法国的J. M. Lehn教授。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和范畴
►Lehn在获奖演说中对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of the intermolecular bond, covering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entities formed by associasion of two or more chemical species”。
作为阴离子受体分子的聚铵大环和大多环已研究 得相当深入。由于静电和结构上的有效性,它们与许 多阴离子(无机阳离子、羧酸盐、磷酸盐等)结合,并 且有稳定性和选择性。
用诸如5的质子化形式(见8)和双-三氨乙基胺(15) 等化合物作为受体,大双环和球型大四环聚铵能与球 型卤素阴离子形成强而稳定的配合物。
六质子化型态的双-三氨乙基胺(15-6H+)能与不同单原子和 多原子离子配合。球型卤素离子与椭圆形受体空穴不相匹配, 使结构扭曲,F-通过+NH…F -键键合,以四面体排列,C1 - 和Br -具有八面体配位排列。线性三原子阴离子N3 -与15-6H+ 空穴互补,通过三个氢键键合在空穴中,形成空穴配合物16。 15-6H+是一种分子受体,能识别线性三原子底物,这种键合比 单电荷离子的强。
超分子化学是分子间键合的化学,它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物种缔合所形成 的实体的结构和功能。基于分子互补原理, 受体和底物的键合在超分子中形了分子识 别、催化、反应、转换和传递等功能。多 分子组织、受体、载体和催化相结合,可 导致分子和超分子器件。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如果仅有相互作 用并不能形成结构确定的超分子,一方面是其作 用力弱,其次是无选择性。 由弱相互作用加和形成强相互作用,由各向 同性通过定向组合(选择性)形成各向异性,这是 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分界线。
参考书目
9. Interfaci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Johannes G. Vos, Robert J. Forster, Tia E. Keyes,John Wiley & Sons, c2003. 10. Optical sensors and switches edited by V. Ramamurthy, Kirk S. Schanze, Chichester ; New York : Marcel Dekker, c2001. 11. Chemistry of nanomolecular systems :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molecular devices T. Nakamura ... [et al.] (eds.), Berlin ; New York : Springer, c2003.
分子识别可定义为这样一个过程,对 于一个给定的受体或者一个特殊功能,底 物选择性地与之键合。仅有键合并不是识 别,因为识别和目的键合连在一起。
底物( σ)和受体( ρ )键合形成超分子,它具有 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稳定性和选择性,这里涉及到 能量和信息。所以分子识别在本质上是一个在超 分子水平上信息存贮和读出的问题。信息可能存 贮在配合物的结构中或在其键合位置(包括性质、 数目和排列),在包围键合底物的配合体中,以 超分子的形成和缔合的速率来读出信息。对于给 定的底物,分子识别相当于受体的最佳信息内容。 这是一个延伸了的lock(锁)和key(钥匙)原理,即能 量特征和几何特征的互补。由单一平衡步骤提供 的识别可以通过多步识别和与一个不可逆过程耦 合来实现。
阴离子底物的识别
虽然阴离子在化学和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阴离子配位化学与金属离子和阳离子分子配 合物相比,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阴离子配位 化学有希望产生一些在化学和生物上具有新颖 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已设计的阴离子受体分 子和针对阴离子功能基团的键合亚单元,使阴 离子配位化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正电荷或中性少电子基团可以作为阴离子的相互 作用键合位。铵和胍单元形成+N-H…X-键,而中性 极化氢键(如一NHCO-或一COOH),少电子中心(硼、 锡等)以及在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中心也能与阴离子发 生相互作用。
参考书目
12.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Jonathan W. Steed, Jerry L. Atwood,Chichester ; New York : Wiley, c2000, 13. Self-assembly in supramolecular systems Leonard F. Lindoy, Ian M. Atkinson,London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0 14. Transition metals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edited by Jean-Pierre Sauvage,Chichester ; New York : Wiley, 1999
为了获得高度的识别,要求ρ和σ具有更 大的接触面积。当ρ能包含其客体,以建立 许多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并对其分子尺寸、 形状和结构等因素都十分敏感时,就产生 了高度识别。如果受体分子所含分子内空 穴对底物适宜,就产生了配合,称为空穴 配体(cryptate)。
球形识别:
最简单的识别过程就是球型底物的识别, 这些底物可以是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碱、碱 土、稀土金属离子),也可以是带负电荷的卤素 阴离子。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力 相互作用缔结成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 学。 ►简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 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
超分子化学是分析化学、有 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 分子化学等各个化学分支的重新结 合得以实现的载体(vehicle).
不同阴离子与其他类型大环配体的配位也见 报道,特别是环苯型化合物。大多环的质子化形 式描述了这两类确定键合几何形态的受体,见 17,18。
共受体和多体识别
一旦对特殊基团的键合单元确定,就可考虑在 相同大多环结构中与多个底物相结合。这就形成了 具有几个独立的键合亚单元的多体共受体,它们可 以发生协同效应,几个底物或多键合官能团能自发 形成配合物。适当的改性可产生共催化剂和共载体, 在键合底物上实施反应和转变。由于它们能实现多 体识别和键合位的相互影响,这样的共受体为更高 的分子行为提供了条件,这些行为包括协同作用、 改变构象、调整,如果它们释放和接受信号,还能 实现通信或信号传递。
超分子化学已成为当前公认的 化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前沿课题。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 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以共价键为基础的原子重组是分子化学 的一大特征,这些工作可以形象地描述 为:
在客观世界中人们面对的是分子 所构成的聚集态,而且物质的性能也 是通过这样的分子集合来表现的。从 某种意义上讲,分子结构只是间接影 响物质的性能,而聚集态才是直接影 响其性能的因素。
参考书目
1. 纳米超分子化学:从合成受体到功能组装体 刘育[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42. 超 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 沈家骢等著,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3. 超分子化学研究中的物理方法 童林荟, 申宝剑著,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4 4. 生物超分子体系 李惟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 医药科技出版中心 ,北京,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