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政策解读
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解读报告
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解读报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政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针对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一、政策背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中国政府不断推出改革政策,旨在加强土地权益保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政策目标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
首先,加强土地权益保护,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其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最后,帮助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三、政策措施为实现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扩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土地流转。
政府提供土地流转撮合服务,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到规模化经营主体。
其次,改善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在流转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再次,推行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明确土地权益归属,减少纠纷。
最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监管,依法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四、政策效果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首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加便捷,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租赁给规模化农业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土地保护和权益保障,提升了农民的发展信心。
再次,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推动了农民转产转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最后,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发展,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展望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首先,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其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土地流转的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形成农业产业链和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少地甚至无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苛捐杂税。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改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展开。
首先,在一些已经解放的地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经验。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进。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例如,明确了土地的分配原则,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同时,还组织了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发动群众,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1、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将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没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2、划分阶级成分根据家庭的土地占有情况、剥削程度等因素,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阶级成分。
3、分配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确保农民都能拥有自己的耕地。
4、颁发土地证给农民颁发土地证,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1、经济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加用心地耕种,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社会方面(1)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政治方面(1)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使广大农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背景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
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大量农民不拥有土地或土地面积过小,无法谋生。
土地分散不集中的现象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村土地的不平等分配也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农民运动的兴起,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目标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制度的公平合理。
这意味着通过改革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让广大农民能够拥有足够的土地用于自给自足和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内容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管理和土地分配。
1. 土地管理为了实现公有制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国建国时期实行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制度,以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意味着将土地收归农村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管理和使用土地资源。
2. 土地分配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实施了土地平均分配的政策。
通过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确保每个农民都能获得一定的土地面积,以保障其基本农田和生计。
同时,还实施了土地承包制度,农民按照一定的承包期限,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享受相应的权益。
四、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制度和土地所有权的确立,得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基础,并有了相应的土地资本。
这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2. 农业生产力提升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集中经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农民通过土地的合理配备和利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国土地改革新政策(共3篇)
中国土地改革新政策(共3篇)中国土地改革新政策人民日报周一援引他的话称,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底线,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鼓励种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要加强对工商企业下乡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监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化”建设。
针对中国此前发布的关於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的相关政策,韩长赋解读称,“就是准确把握32个字: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基础,农民自愿,农地农用,鼓励种粮。
” 他表示,承包地确权登记和有序流转,是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农业效率的制度性安排。
一方面强调鼓励土地流转,另一方面强调土地流转要有序,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超越阶段;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强迫命令;保护经营者权益,不随意毁约;遵守法制规范,不留隐患漏洞。
“我们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能人还没有出去,就强行把地给流转了,那会影响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基础。
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市场配置资源原则,政府主要是搞好管理和服务,严禁下指标、定任务,防止欲速不达。
”韩长赋称。
他指出,要切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属於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当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都不能越俎代庖。
另据国内媒体报导,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於12月22日在京召开。
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或将是明年“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或将成为今年工作会议的重点内容。
#2楼回目录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中国土地改革新政策| 2017-01-09 16:29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
唐代均田,故有贞观、开元之治;明初裁抑豪强地主,因而国富民殷。
反之,如土地集中于巨富官绅,农民失所流离,则生产力遭到破坏,莫不酿成大规模农民起义。
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土地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依然坚持实行土地改革,以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果,将土地改革政策的不同阶段归纳如下。
1950s-1960s年代:土地改革从“平分土地”开始土地改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主要目的是消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贫苦农民。
房地产投资的衰退加上工厂几乎全部被国有化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均分土地一度成为中国大批数农民在实现革命目标之中的唯一途径。
1950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平分土地的指示》。
有3.2亿人民通过这个政策获得了他们的土地。
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改变。
富裕地主的土地被没收。
农民安居乐业,他们开展了新的生产、建设和发展。
1960s-1970s年代:大规模集体化这个时期,政府鼓励农民加入农村集体,把土地等其他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化。
这一改革被称为“大跃进”。
它的主要目的是加速别国人民在劳动中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脚步。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实践了大规模集体化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地域的住民生活方式变得更加集中化、规模化。
但很明显这两个策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今年,中国政府深刻反思历史,批判“左倾”错误,也意在加快一些新的农村改革。
1980s-1990年代:承认个人土地不动产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土地改革再次展开。
政府致力于承认个人土地不动产权,将农民的土地摆脱农民集体和公有制的束缚,对改革后的土地资本化和镇压式的开发的限制也有了更明确的愿景和方向。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推出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这一制度将土地所有权的控制权分离开来,使得农民们在种植、养殖、生产等方面具有了更多选择权。
这一土改政策加快了土地资本化进程,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推进农地规划管理创新21世纪迄今,中国的土改政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根据最近几年的实际,政策重点已开始转向以土地规划和管理为中心,着力解决土地过度开发等生态保护和安全等问题。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ppt
土地改革ppt一、背景介绍土地改革是指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
在中国,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要农村改革政策。
本文将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政策和影响等方面内容。
二、背景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较为突出。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的模式存在一些限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2. 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资源,土地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土地改革,可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目标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四、政策1. 宅基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宅基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宅基地权属明晰、流转市场化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旨在激励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
2.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土地改革的关键环节。
改革过程中,要强调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确保农民依法享有土地经营权益,鼓励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是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可以加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4.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提高农民的补偿标准、参与决策等权益保障。
五、影响1. 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土地改革可以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村产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 农民收入增加土地改革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存在,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无地或少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并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二、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改善生活、增加生产的动力和信心。
其次,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们积极投入农业生产,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再者,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最后,土地改革为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法规土地改革依据的主要政策和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政策上,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对于富农,只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其他土地和财产保留不动。
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四、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土地改革是在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少量土地。
这种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
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改革的历程土地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土地改革的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进行土地清查,明确土地的归属和数量。
然后,按照政策规定,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同时,对地主也给予一定的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建立了各级土地改革委员会,加强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组织了大批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解读
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解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土地作为农民的生产要素,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改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改革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景、目标和实施路径。
一、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农村土地改革是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农村地区土地多年来一直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在农民群众中存在着土地分配不均、承包土地无法流转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民土地的经营效益。
二、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措施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下是其中的几项重要内容:1. 承包期延长政策:为了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政府逐步延长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期限。
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土地经营环境,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2.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体形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或规模经营主体,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同时,政府规定了流转土地的权益保护和价格确定等具体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为了促进农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限制。
通过这一政策,农民可以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农业企业或新型农村合作社,用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
4.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了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农村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原则,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栽种、收益等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农村土地改革的意义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土改的书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土改的书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土地改革(Land Reform),又称土改,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取消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合作社等农民群体的一项重要的革命政策。
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性、规模庞大的农村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农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处于贫困、低下的地位。
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农村封建剥削关系,解放农民,使他们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包括土地的重新分配、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等环节。
通过实施分田单和土地整顿等具体措施,中国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农民从过去的贫困和无地可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拥有者。
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土地改革,农村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农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全国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土地改革还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土地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分配不公、利益冲突等现象,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和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展望未来,土地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土地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做好土地改革,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的富裕和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土地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革命政策,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解放了农民,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八下历史重点:《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
八下历史重点:《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1)实行: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7年)(1)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历史巨变,使中国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人民公社(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
(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和富农手中,广大农民却少地甚至无地,终年辛勤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分配状况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农村,地主凭借其占有的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农民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还要承担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
许多农民被迫卖身为奴,生活极度贫困。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了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地改革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必要条件。
二、土地改革的历程土地改革在中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50 年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在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首先是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培养农民积极分子。
然后进行土地清查,划分阶级成分,确定土地分配方案。
最后将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再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扫清了障碍。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一、土地改革的基本概念1.1 土地改革的含义土地改革是指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流转权进行调整和整合的制度安排,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土地改革的意义(1)解决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经营权属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助于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3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的一系列改革。
主要包括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两项内容,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场伟大革命。
二、中国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2.1 土地制度改革(1)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明确土地权属,并建立健全的土地所有权登记和监管制度。
(2)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对土地承包和经营的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明确承包期限、流转手续和流转条件,保障农民的承包权益和土地经营权益。
2.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进行调整和规范,明确土地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集约利用。
2.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指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经济法律制度,促进农民的自治权和合作经济的发展。
2.4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是指国家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进行调整和规范,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和监管制度,保护农村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改革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3.1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1)关键问题:如何保护农民的承包权益和土地经营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2)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机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维护和保护,设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鼓励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怎样认识土地改革
怎样认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指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认识土地改革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土地改革。
一、历史背景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20世纪初,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经济也逐渐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流转困难、土地利用不合理、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土地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目的土地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土地流转困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
具体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使农村土地能够更加灵活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
2. 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改革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4. 保障农民权益。
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享有土地资源的使用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5.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土地改革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内容土地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 拓宽农民土地经营权利益渠道。
鼓励农民依法通过流转、承包、托管等方式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
3. 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界定和流转等制度,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存在,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量土地,而广大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农民不仅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还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土地成为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民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改变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
二、土地改革的目的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土地改革也有助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土地改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陆续展开。
1、法律保障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宣传动员各级政府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意义,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3、划分阶级按照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多少,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等不同阶级成分。
4、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等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5、复查总结土地改革完成后,进行复查工作,解决遗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四、土地改革的成果1、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使约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农村土地改革规划
农村土地改革规划农村土地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规划措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就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规划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立法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步是通过立法手段来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我国制定了《农村承包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际传承和流转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承包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是承包土地的流转。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试点。
通过承包土地的流转,可以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流转还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渠道,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将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入市,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和监管机制,以确保流转的公平公正。
四、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
通过加强农村土地的整理和整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还需要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确保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农村土地扶贫政策农村土地改革要充分考虑到农村贫困人口的权益和需求。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土地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政策。
通过分配土地资源和提供相应的支持,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劳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六、土地权属登记土地权属登记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可以使土地权属关系明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的变化和依据: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由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所决定。
▲孙中山曾提出过“平均地权”的口号,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改释放政策红利投资机会解析自贸热刚刚出现分化,土改概念就接棒而上,据媒体报道,一份事关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文件已下发至河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市;而早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近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这已经成为2013年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核心,无疑是打破土地二元结构限制,推进农村土地的改革。
而对于占有土地资源的上市公司来说,红利或许不在资源本身,在于“改革”本身。
农村土地改革重要文件已下发18省份农业股大涨自贸热刚刚出现分化,土改概念就接棒而上,昨日辉隆股份、北大荒、亚盛集团等多只土地储备较多的个股大幅上涨。
据媒体报道,一份事关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文件已下发至河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市;而早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事实上,海南在涉农土地改革上已经走在了前列,据报道,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现已上报海南省政府审议。
在此背景下,拥有土地储备的部分海南本地股值得持续关注,如罗牛山(000735)、海南橡胶(601118)、罗顿发展(600209)及海南高速(000886)等。
农村土地改革释放政策红利近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这已经成为2013年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核心,无疑是打破土地二元结构限制,推进农村土地的改革。
此前,国土资源部相关人士在年度工作会上曾表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具体包括,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及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
其中,指导意见有望就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而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其意在为农地改革推进铺路。
据了解,有关农村土地改革的“底线”问题也在有关范围内讨论,其中“深圳模式”将农地国有化之后再流转的做法,已经是极大的突破。
但是,在各个地方政府各显神通、自下而上的改革中,新的惊喜令人期待。
对于占有土地资源的上市公司来说,红利或许不在资源本身,在于“改革”本身。
海南土改有望率先破题据相关媒体报道,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现已上报海南省政府审议。
该办法对经批准纳入流转试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自主开发经营,并用于旅游、农贸市场、标准厂房等非农业建设。
众所周知,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分两类:一是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土地;二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主要指农村集体土地。
从土地用途的角度来说,土地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中,集体建设用地多指除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外,用于宅基地、集体企业用地等建设用途的土地。
这批土地,就是这一轮城镇化浪潮下,市场紧紧关注的潜在蛋糕。
近年来,海南省积极争取到国土资源部的支持,先行先试,有序推进了各项农村土地改革,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等。
其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农村土地潜力,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鉴于历史原因,海南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起步较晚。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确权登记的仅5万多户,不到应发证数的5%,远远低于73%的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海南省宅基地管理工作薄弱,农村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非法买卖和乱占乱建等现象严重,破坏耕地问题较突出。
2009年1月,海南省政府下发通知,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物权,这标志着海南省此项改革步伐在加快。
土改热瞄准“海南”鉴于海南土改有望率先破题,拥有一定土地储备的海南本地股或许投资机会仍然具备,如罗牛山、海南橡胶、罗顿发展及海南高速等。
罗牛山(000735):公司是以畜禽养殖业为主的综合类集团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生产销售生猪、鸡、鲜鸡蛋、无公害蔬菜等农副产品。
公司年出栏优质种猪6万头、优质商品猪50万头,在全省17个市县建有40余个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年生产鸡蛋5000吨,年生产文昌鸡苗260万只的生产能力,成为海南省最大的商品猪生产基地、文昌鸡种苗生产基地和蛋鸡饲养基地。
公司拥有海南省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基地、种苗生产基地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海南橡胶(601118):公司拥有胶林、防护林353万亩,覆盖海南省17个市县,年产干胶能力21万吨,胶园面积和干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左右。
公司是海南农垦集团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海南农垦建于1952年,据相关数据显示,海南农垦规划土地总面积1280万亩,占海南省的四分之一。
昨日沪胶涨停对公司股价也有一定的正面刺激。
罗顿发展(600209):2002年,公司以2.16亿元向博鳌控股公司购买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水城大灵湖规划区万泉河侧的土地使用权计1800亩,用于建造国际友好村、度假别墅区等项目。
2013年1月,公司同意与琼海市政府签署大灵湖滨温泉酒店等四个项目建设用地征地补偿费用协议书补充协议,确认四宗地块公司,2002年起已经拥有土地开发、建设权利,继续享有土地开发、建设权利,已经支付的资金均列入土地开发成本。
未来协议项下的地块依法出让超出开发成本(含应缴税费)所得溢价部分,由琼海市政府与公司按3:7的比例分享。
海南高速(000886):2009年12月,公司以3亿元竞得海南儋州东坡雅居100%股权,其资产主要是位于儋州市那大城北新区国盛路北侧约938.7亩土地;2009年10月,儋州市成功拍卖位于那大城北新区国盛路北面两块土地,公司拥有机场东路住宅楼土地使用权、万宁兴隆华侨城土地使用权、海口机场路土地使用权等,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琼山三公里的土地使用权。
新土改是大势所趋地方试水“新”意有限城乡土地二元制难以为继城乡土地二元制难以为继土地资源束缚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制约现有发展模式。
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下,按所有权分类,实行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二元制度。
其中,集体土地禁止直接入市,主要通过政府征用,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再通过“招拍挂”的机制进行出让。
在此制度安排下,政府垄断了建设用地的供给,一方面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部分城市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同时土地价格持续上涨,政府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
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土地二元制,土地价格机制扭曲,农民无法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土地资源瓶颈凸显,城乡利益矛盾进一步加剧,现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新土改是大势所趋新土改是大势所趋历次土改均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土改,每次土改都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以 1980 年代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以 1987 年深圳开启的土地拍卖制度为代表,通过土地市场化形成原始积累,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土地资源总量控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建设用地采取总量控制的措施。
地方政府规划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确定的控制指标。
通过严格的土地供给控制,一方面使我国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土地供应无法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及时调整,导致部分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明显紧张,低价、房间高涨,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整合置换+盘活资源,各地积极试水土改。
在土地总量控制的背景下,为解决建设用地需求,多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土改尝试。
总体来看,目前各地的土地改革试验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整合置换。
该模式主要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和“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模式,盘活宅基地资源,将宅基地进行复耕,以换取建设用地指标。
一方面解决了宅基地闲置,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农民真正受益财产增值,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此类试验以重庆“地票”模式和嘉兴“两分两换”模式为代表。
2、盘活资源。
该模式主要着眼于提高现有土地使用效率,通过搬迁、收回等手段将现有工业用地和闲置土地进行优化配置,以增加建设用地。
将工业用地转为商、住用地,一方面可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同时获取各种税收,另一方面搬迁企业在新建厂房时一般会进行技术改造,也促进了产业升级。
此类试验以广东“三旧改造”和深圳“集体工业用地流转”模式为主。
地方土改受限现有框架“新”意有限现有土地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政策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进行二元分割,集体土地无法进行市场化流转和配置,无法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目前各地的试点政策均在现有框架下,主要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并未实行集体土地的自由流转。
深圳模式相对有所突破,允许集体用地中的工业用地流转,但上市流转的仅为集体建设用地中“部分土地权益有争议,政府拿不回,集体用不了”的工业用地。
另外,部分地区在试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一般都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且一般禁止用于商品房等形式开发。
申银万国:新型城镇化呼唤新土改挖掘投资标的新型城镇化呼唤新土改:过去十几年来,我国所推动的城镇化更大程度上属于土地城镇化。
为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通过集体土地特别是宅基地的流转,一方面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税收等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人口获取土地增值收益,提高农村人口的购买力。
整合置换+盘活资源,各地积极试水土改。
目前各地的土地改革试验主要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并未实行集体土地的自由流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整合置换,以重庆“地票”模式和嘉兴“两分两换”模式为代表。
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和“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模式,盘活宅基地资源,复耕宅基地,换取建设用地指标。
2、盘活资源,以广东“三旧改造”和深圳“集体工业用地流转”模式为代表。
通过搬迁、收回等手段将现有工业用地和闲置土地进行优化配置。
温州土改:宅基地流转迈出重要一步。
温州土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农村房屋所有权的交易。
尽管此次政策并未突破红线,农房交易范围仍限于本村,但在县域的抵押贷款和置换交易功能依然实现了农房价值的重估,为农房交易打开了突破口。
我们认为,作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身份的温州,此次释放的信号意义非凡,或成为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