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定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切口愈合率,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临床科室和相关人员。
三、管理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选用性价比高、疗效确切的抗菌药物。
3. 遵循用药时间原则,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用药。
4. 遵循用药途径原则,首选静脉途径给药,口服给药酌情考虑。
四、抗菌药物选择1. 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涉及重要脏器或免疫缺陷等高危因素。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一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3. 污染手术:必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三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4. 特殊感染手术: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五、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1. 手术前0.5-2小时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术中出血较多时,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
2. 手术结束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停用抗菌药物。
六、用药记录和监测1. 医生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并将其纳入病历。
2. 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3. 定期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对用药效果进行评估。
七、培训和宣传1.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2.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的用药意识和满意度。
八、违规处理1. 违反本制度规定,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由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并纳入绩效考核。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通用6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
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
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篇1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20XX)38号)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及本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
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
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细菌培养送检率应达到50%以上。
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菌经验性治疗。
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
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科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为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监督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和职责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控制科、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
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和教育,监督检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医务科负责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会诊、评估和审批工作,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管理,定期对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考核。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调配和发放工作,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感染控制科负责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临床科室主任作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和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监督本科室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规定,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引言手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治疗措施,但手术过程中也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了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而,抗菌药物的不恰当使用可能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目标1.提高手术疗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预防手术相关感染,提高手术疗效。
2.防止抗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可以减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
3.减少药物副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合理选择并遵守药物的用药原则,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二、制度的具体内容1.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1)设置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并明确该机构的职责;(2)制定并不断修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2.抗菌药物选择原则:(1)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2)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和术后感染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3)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3.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按照临床需要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2)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用药剂量使用,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3)避免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特别是预防性使用;(4)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合理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
4.抗菌药物安全监测:(1)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2)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3)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评价制度,及时研究和处理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三、制度的实施与管理1.制度宣传与培训:(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和遵守制度的意识;(2)新进医务人员入职前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培训,提高其在实践中的遵循执行能力。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医务部、药学部、护理部、感染控制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第六条医务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药学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第八条护理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九条感染控制科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三章采购与储存第十条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一条手术抗菌药物的储存应符合国家有关药品储存的规定,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使用与处方第十二条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国家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定,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手术抗菌药物的处方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按照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使用。
第十四条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国家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定,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第十五条医务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药学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第十七条护理部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感染控制科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储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野污染程度、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用窄谱抗菌药物,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应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给药方法应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四、预防用药的管理要求
(一)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批、配发、使用和监测等环节,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三)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行为,并对不合理使用行为进行追责。
(四)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五、其他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进行修改,应经医务部门审批后执行。
同时,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改,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作为预防措施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正确使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以下是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首先,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应明确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和禁忌。
需要明确哪些手术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哪些情况下禁止使用。
这样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仅限于必要的情况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菌的产生。
其次,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应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等具体要求。
要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使用不当或过量的情况发生。
第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应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其对目标菌种的覆盖范围和敏感性。
要遵循细菌学和药理学的原则,选用有效、安全、经济的抗菌药物。
第四,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使用率、耐药情况和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和宣传。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同时,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合理期望。
最后,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监测使用情况等工作。
总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指征和禁忌、制定详细使用方案、严格选择原则、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引言手术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而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则是保障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特制定本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二、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1. 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类型及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2)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
(3)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的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4)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耐受性和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1)术前预防性使用:在手术前给予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通常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后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必要时给予追加剂量。
(2)术后治疗性使用: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并按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要求,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三、手术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1. 监测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剂量、使用时间等,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情况。
2. 定期评估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控制效果等,以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建立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手术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患者情况等信息,以便于对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追踪和评估。
四、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的组织与责任1. 成立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选药、使用、监测和评估等工作。
2.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师、药师、感染控制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手术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
3.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制定和修订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四、基本原则1.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风险和后果严重程度、预防效果等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潜在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规定。
五、管理措施1. 医院应建立健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2. 医院应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分发、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3. 医院应建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制度,记录包括手术名称、患者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效果等,以备查询和追溯。
4. 医院应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临床应用规范1. 清洁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标准,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1.3 原则: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监督实施情况,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三、药物选择和应用3.1 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病原菌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3.2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等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3 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应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4 手术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应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3.5 手术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应根据手术开始时间、药物半衰期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水平。
四、用药监测和评估4.1 对使用手术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用药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等。
4.2 对使用手术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包括感染控制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
4.3 对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培训和教育5.1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5.2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规范的培训,确保其按照规范进行用药。
5.3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用药的意识。
六、监督检查6.1 管理小组负责对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6.2 对违反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是为规范和加强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确保手术患者不发生感染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三、责任1. 院长:负责全院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2. 临床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3. 手术医师: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进行处方和应用,对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负责。
4. 药学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配置和配送工作,并提供临床用药指导。
四、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1. 合理应用:应根据手术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有效和安全的原则;2. 遵循指南:应根据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选择和应用;3. 遵循标准: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遵循相应的给药方案和用药周期;4. 限定使用: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鼓励使用选择性抗菌药物;5. 关注不良反应:严密观察抗菌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需要做出相应处理;6. 减少滥用:减少对抗菌药物的滥用,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应用程序1. 临床医师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及临床检查等相关信息;2. 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并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3. 医师应按照临床实验室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对耐药菌株的滥用;4.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初始治疗的抗菌药物,或者治疗效果不佳,医师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或者剂量,但应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5. 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给药途径及用药剂量、疗程、频率等相关要求,避免用药过量或用药时间过长;6. 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及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及时处理。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1、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延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2、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手术室、手术病房及手术相关科室。
三、基本原则合理规范用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患者的病情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尽量避免滥用、重复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同时,要规范抗菌药物的配合使用,不应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而轻易地联合使用。
四、管理体系医院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领域,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制订严格的用药管理标准,并推广宣传,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教育。
五、药物的选择和应用1、根据感染的病原菌、患者的病情以及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应先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敏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抗菌治疗。
3、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不宜延长使用期限或进行不必要的延长疗程。
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用药过多过少,发挥单一药物的最大疗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的发生。
5、对大剂量、多用途、高危药品的抗菌药物应该严格控制,限制和诊断使用。
6、手术前预防性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予,并且遵循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原则。
七、使用与管理1、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经过谨慎的分析和思考,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2、负责配药的药剂师应根据处方内容进行准确配药,并备有必要的减慢输注药剂的缓冲液,减小药物与血管壁的直接接触。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库存的数量,及时更新药品的保质期,并确保药品的完整。
4、准确记录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保留完整的病历和处方信息,便于抗菌药物的监管和管理。
5、经常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过度使用及滥用。
八、药物监管1、医院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每位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定期的审核和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及及时纠正。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西山区人民医院之马矢奏春创作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为加强住院患者预防用药强调抗菌药物品种、疗程、用药时机合理, 特制定该规范.一般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除外)内给药.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越30%.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越24小时.其中, 甲状腺手术、乳腺疾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简单的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包括非多发性脂肪瘤)、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确实需要, 可术前给一个剂量.(一)、外一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二)、外三科、五官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三)、外二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一般情况下,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年夜、继续时间超越该类手术的特按时间或一般手术继续时间超越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年夜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 如腹外疝人工资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 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骨科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1)、简单的内固定物取出术, 体表肺瘤切除术, 一般不使用抗生素.(2)、涉及关节的非内固定手术及脊柱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简单的四肢骨折使用内固定的手术, 术前30分钟使用一次, 24小时内停用.(3)、复杂的多发的四肢骨折, 手术时间超越3小时, 术中视其具体情况追加一次, 不超越48小时.(4)、关节置换及使用了内固定的脊柱手术, 除术前30分钟使用外, 术后可以视具体情况酌情使用2-5天.附:四肢软组织裂伤, 已行清创缝合, 不能归类为I类切开, 伤后酌情使用1-2天.四肢骨折并合术野处伤口, 不能排除为开放伤口, 应视为II类切口.任一级分类的手术如果治疗过程中呈现下列情况, 血惯例明显升高术后三天仍发热, 伤口红肿热痛, 渗出流脓, 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并及时做分泌物培养, 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 一旦上述症状消失三天, 应停药, 并酌情复查分泌物结果培养.使用了引流物的手术, 视情况考虑行微生物培养.西山区人民医院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规定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SOP》,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
(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操作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第九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一条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第十二条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或手术室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外,还应积极调查和处理
感染原因。
第十三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为首选,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见附表。
第十四条下消化道手术除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很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第十五条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第十六条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第十七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粘膜)前~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菌药物,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
万古霉素或去
90
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1~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滴完。
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抗菌药物由科室于术前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确认过敏试验阴性后带药至手术室,由手术室负责执行给药。
第十八条预防用药宜静脉滴注,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
克林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选择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
第二十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清洁手术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术前给药一剂即可,总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的手术时预防用药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用于预防用药。
第二十二条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还是“治疗”,不能写成“对症”、“抗炎”等。
第二十四条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专家,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品种,及时通报。
第二十五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
点评结果纳入质控简报下发,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由所在科室签收,科室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书面整改并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医院将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处罚按相关规定执行。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