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45张PPT)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机 构不断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断的削弱地方权利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 如果你想有所作为; 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 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 如果你是个读书人…… 你会选择……
三、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汉朝——察举制
考察 举荐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书•武帝纪》
刘邦为什么要部分恢复分封制?
依靠同姓家族,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长 安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中央直接控制) (诸侯)国并行制度,以稳定天下。刘邦 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权利过大
七国之乱
汉景帝
景帝、武帝时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侯国
王国
实行推恩令
王国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设立刺史,在全国分设监察 区,监察地方官吏 。
材料一中可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延揽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中统治者用什么来吸引读书人?
功名利禄
唐代科举科目包括明经、进士、算学、 医学等共10余科。宋以后科目逐渐减少, 明清时仅从儒家经典中命题,不允许发表 个人见解。文体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宋朝以后科举制的变化造成什么影响?
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加强了君 主专制;禁锢了思想,使中国社会发展 缓慢。
隋朝
581年,北周外 戚杨坚称帝,国 号隋,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灭陈,统 一南北。隋炀帝 在位时,滥用民 力,引起农民起 义,618年,隋 灭亡。
隋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长安
隋
长安
吐 蕃
唐
隋末农民起义之际,李渊父子起兵 618年李渊称帝,即 唐高祖 国号唐,都长安。626年 李世民即位 即唐太宗。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枢密院
三司:(略)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宋:“二府三司三衙” 二府 中书门下
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
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 官:枢密使(军政) 官:三司使(财政)
枢密院
三司:(略) 三衙: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宋:“二府三司三衙” 二府 中书门下
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官:中书令 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巩固练习: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 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 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隋唐
北宋 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 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演变特点 (趋势)
两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构,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 政大权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枢密院
三司:(略)
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 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相权被分割,守内虚外。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官:中书令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官:中书令 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选官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
课堂练习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
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宣政院直辖地
河山北东、、中直书 辖省 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A.对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2)影响: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御 史 大
太 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2、唐朝:三省六部制
影响:
皇帝
A、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
加强了皇权; B、分工明确,提
中书省 门下省
(决策)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高了行政效率; C.多人议事,减
少决策失误;
六 部 D、为历朝所沿用, 对后世产生了深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远影响。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 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 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 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探究: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选官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
课堂练习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
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宣政院直辖地
河山北东、、中直书 辖省 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A.对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2)影响: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御 史 大
太 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2、唐朝:三省六部制
影响:
皇帝
A、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
加强了皇权; B、分工明确,提
中书省 门下省
(决策)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高了行政效率; C.多人议事,减
少决策失误;
六 部 D、为历朝所沿用, 对后世产生了深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远影响。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 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 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 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探究: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共32张PPT)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情调查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 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 “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谢谢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 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 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 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 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影响: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
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 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隋唐时期: (1)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 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上、考试和做官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 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历史朝沿用,影响深远;
巩固训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 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考情调查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 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 “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谢谢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 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 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 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 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影响: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
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 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隋唐时期: (1)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 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上、考试和做官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 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历史朝沿用,影响深远;
巩固训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 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52页)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 节度使 ,享有较大自主权。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2) 安史之乱后形成 _________ 权。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3.北宋
看了电视连续剧《步步惊心》后,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感 觉:当皇帝真好!当皇帝真的很好吗?有人模仿《红楼梦》作 了一首《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 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
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看来至尊皇帝
也有至尊皇帝的烦恼,皇帝烦恼的是江山不稳,权力不大。
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影响:______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历史 · 必修1
2.九品中正制 (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
①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 门第 即可步入仕途。 ②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 高官。
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 宣慰司 管理,行 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 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 省制 的开端。 古代地方_________
规律总结: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
②汉武帝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2)影响: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逐步形成尚书省 ______、中书省、门下省 三省体制。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1张PPT)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中外朝制度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元朝的中书省
D
)
4、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 “内”是指B (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B.大都及周围地区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 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 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C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课堂练习
3、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中外朝制度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元朝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皇帝 财政 行政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军事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2张PPT)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 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同 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1.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 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 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 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 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 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 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 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展 宣政院辖地
加强 削弱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 存在。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的时代 不 不同
•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 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元朝政治制度
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全 01 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行省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 02 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设立,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产生 03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重要形
式之一。
科举制度的废除
01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取消了科举考试和进士科, 结束了自隋唐以来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02 元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民族关系的紧张、官员任用体 系的调整等。
02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元朝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 影响。
察举制度
总结词
察举制度是汉朝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由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被举荐的人 才经过考核,合格者便可录用为官员。察举制度注重德 才兼备,为汉朝选拔了一批优秀官员。
目录
• 汉朝政治制度 • 唐朝政治制度 • 宋朝政治制度 • 元朝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
响
汉朝政治制度
郡县制度
总结词
郡县制度是汉朝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通过设立郡和县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描述
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度。郡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设郡守、郡尉、 郡监等官职,各负其责。县是郡的下级行政区域,设县令或县长,对郡守负责。这种制度使地 方官员的权力受到限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朝政治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军权) (财权)
5、元朝的中书省和枢密院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
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二)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意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 响深远。
元
中书省直
河北、 辖地
山东、
代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的
行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朝代
地方制度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B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A 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知州(通判监督)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制钱谷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入
则天下自安矣。”
大部分收归中央。
5、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除以大 都为中心的中央直辖区(称“腹里”)和宣政院辖地 以外,中书省派官员往地方执政,称行中书省。元朝 共分设11个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27张PPT)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4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4日星期 三2021/8/42021/8/42021/8/4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三)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相权一分多职
皇帝
财政 行政
度 中 书 门
(三司) 事 下
军事 枢 密 院
(二府)
元:中书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想想议议
以上四个制度中,哪一制度的宰相权力最大?为什么?
(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北宋
元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强化,地方权力日益分化弱小
(一)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二)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 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元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君主专制演进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皇帝削弱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八股文?为什么?与现代高考制度相结合, 分析科举制的利与弊??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③选择方式: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学习延伸 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重要特征。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 始终。③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④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 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 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 和考核。 利:①有利于维护统一。②有利于稳定。③有利于政府集中 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 济文化交流。 弊: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 由。③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收到压制和打击;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集中 权央 专君 制主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人教版 高一 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43张PPT)
政治上——文官掌任,通 判监督(夺其权)
财政上——设转运使,中 央掌控(制其谷)
思考:你怎样看待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利弊?
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问题,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 弱的祸根。
元代的行省疆域图
措施:
实行行省制,晋、冀、鲁由 中书省直接管理;设宣慰司 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之,而何须劳项羽屈主帅之尊躬自动手乎?于情于理,无乃不合也!
基3于、上这述一,余制以度为对:项后羽世不历必拿朝破所仑沿。 用,影响深远。
——摘自1994年第二期《今古传奇》
4、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走向僵化,束缚思想,成为阻碍社会 进步的重要因素。
史料链接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
“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 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宋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
善
录取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材料一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 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 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 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 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一、利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
二、多人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互牵制.
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财政上——设转运使,中 央掌控(制其谷)
思考:你怎样看待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利弊?
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问题,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 弱的祸根。
元代的行省疆域图
措施:
实行行省制,晋、冀、鲁由 中书省直接管理;设宣慰司 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之,而何须劳项羽屈主帅之尊躬自动手乎?于情于理,无乃不合也!
基3于、上这述一,余制以度为对:项后羽世不历必拿朝破所仑沿。 用,影响深远。
——摘自1994年第二期《今古传奇》
4、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走向僵化,束缚思想,成为阻碍社会 进步的重要因素。
史料链接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
“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 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宋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
善
录取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材料一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 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 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 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 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一、利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
二、多人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互牵制.
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历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必修1)
小
结
•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课堂练习
• 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 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 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 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D )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派遣文官做知州
c
)
)
• • • • •
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B
• 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 • A、二府 B、枢密院 • C、三司 D、宣政院
B)
•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 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A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 帝
(总揽大权)
(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32张PPT)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刘邦分封同姓王,以 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后来 封国势力严重的威胁 到了中央集权。出现 了七国乱。
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1、汉朝: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瓦解王国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
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
专
制
创立皇帝制
主 义
中央
中
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央
集 权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
制
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阶段
措施
特点
汉
中、外朝
相权
从魏晋
不断
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 削弱
到隋唐 北宋
书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中书省代替三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时期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2.完善--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时期,进士科成为主要的考试科目;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5.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1、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 文化素质。
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1、汉朝: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瓦解王国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
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
专
制
创立皇帝制
主 义
中央
中
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央
集 权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
制
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阶段
措施
特点
汉
中、外朝
相权
从魏晋
不断
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 削弱
到隋唐 北宋
书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中书省代替三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时期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2.完善--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时期,进士科成为主要的考试科目;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5.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1、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 文化素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1张PPT)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代的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 政 军 事 财 政 (二府)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分割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 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 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 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 线发展。
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法:推恩令
2.唐朝的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建立者简历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如?”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边镇兵 : 中央军 则天下自安矣。” 49万 : 9万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 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措施 ●稍夺其权: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监督 ●制其钱谷:设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中央。 ●收其精兵:杯酒释兵权,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 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散。” ——朱熹
3、宋代的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 政 军 事 财 政 (二府)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分割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 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 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 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 线发展。
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法:推恩令
2.唐朝的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建立者简历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如?”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边镇兵 : 中央军 则天下自安矣。” 49万 : 9万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 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措施 ●稍夺其权: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监督 ●制其钱谷:设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中央。 ●收其精兵:杯酒释兵权,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 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散。” ——朱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对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评价:
①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 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 控制着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③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 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③选择方式: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三省制度逐渐形成
皇
帝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 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 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 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 序是怎样的呢? 门下省 (审议)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朝代 秦 汉 隋唐 措 施 影 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一分为二 皇帝总揽大权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北宋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中书省 河北、 山东、 直辖地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因: 地域广阔
措施:
实行行省制度
1.地方设路、府、州、县
2.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实质:
评价:
分权给地方,受中央节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学习延伸 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重要特征。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 始终。③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④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 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 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 和考核。 利:①有利于维护统一。②有利于稳定。③有利于政府集中 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 济文化交流。 弊: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 由。③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收到压制和打击;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察举制
察举制
常举 (岁举)
孝 廉 科 貌 才 科
非常科 (特举)
存在什 么问题?
贤 明 明 至 童 良 经 法 孝 子 方 科 科 科 科 正 科
德能才行
察访
荐用
任用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评价:察举制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通过选拔官员,有利于彻底摆脱世袭制。 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豪强地主的势力上升, 察举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相权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 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将用人权力 从地方收归中央。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 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 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君权
地方 相权
①相权得到强化,皇权受到种种限制。 ②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 ③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 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4、元朝:中书省权力的新发展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相权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内朝”和“外朝”
汉承秦制
武帝变化
皇 帝 外朝
内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②措施 权:______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_____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③集权 利弊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杯酒释兵权
课堂设问
下图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省试Biblioteka 吏部复试授官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北宋初分割相权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皇 帝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 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巩固 完 善
汉初
郡县制
加强
加强 新 发 展
趋势: 武帝 中央权 力不断 节度使,发展为藩 削弱 唐 镇割据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宋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元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