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理论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这两种理论过于关注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过程,有时可能忽视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和偏离原意。
03
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
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受到其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历史
背景下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增加了理论的复杂
性。
实践中困难与争议
读者反应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读者的反应是一个具有挑战 性的问题,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
批评标准的主观性 由于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导致批评标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评价缺乏客观 性和一致性。
教育应用的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读者角色与地位
读者角色
在接受理论中,读者被视为阅读的主体,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读者的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读者地位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不 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和完成者。读者的反馈和参与是文本 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总结与展望:接受理论和读 者反应批评发展趋势预测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接受理论和读者反 应批评的理论内涵,完善理论
体系。
拓展研究领域
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应 用于更多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 的研究中。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开拓新 的研究视角。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费什读者反应批评1。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的提出背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往看似神秘的现象——阅读——正逐渐被揭示出它的规律。
虽然众多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至今对人类阅读的本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关于读者反应批评,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选择问题是读者反应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选择问题,就是由读者作出决策时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使他们不仅能够把自己原先的想法加以修正,而且能够开拓新思路,发现新线索,提出新设想。
3。
选择问题的提出,会使我们不断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向着未来的目标迈进。
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努力,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创造生活。
其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第三,学习哲学知识,同样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哲学史上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做了分析,对这些问题加以剖析,我们会更清楚地了解哲学史上的事情,并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人文社会现象,那么这就会更利于我们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对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5。
费什认为,读者和作者是不同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但是,读者是属于作者的,因此,读者也就是作者,只不过读者并不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罢了。
6。
费什指出,当读者一接触到文章,他就在搜集信息,根据经验的指导,他将信息按照能否回答最初的问题排列顺序,以便找到与原问题有关的部分,因此费什强调了“原问题”对读者做出判断的重要性。
7。
费什认为,在批评中,读者会做两种区分:确定性区分和非确定性区分。
确定性区分又叫形式化区分,是对文本信息的直接评价。
8。
非确定性区分是指在阅读中作者对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猜测或探讨,通常包括:隐喻、歧义和含糊性。
9。
费什认为,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获取、构建或阐释原始意义,不是在证明我们的内在预期。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文学理论)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读者批评是在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的哲学土壤里,在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批评时间中生长起来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文学范式的变化。
2、特征:a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即使是“藏之名山”之作也是为了“传之后世”。
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得以实现。
读者使作品获得了生命。
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读者新的趣味和追求将对作家起到引导作用。
b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们不是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波兰)英伽登指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异质而又互相依存的层次:语音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方面层。
“未定点”:在被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中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
“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推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c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以往的文学史家认为,把文学的历史简化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即生平加作品的编年排列,读者批评坚持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一部文学史应当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决定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
“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读者批评理论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读者及读者期待视野,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
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重新解读。
读者批评;《黄金时代》;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0-021读者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前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更史的研究。
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①。
同时还指出:”作品的意义最终在读者阅读活动中完成,具有这一意义的作品才算完整,才算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故事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在云南插队。
”写主人公作为一个知青遇到的事情。
从开头看,读者以为是知青文学,读下去才发现这是与现在知青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这种写法满足了读者想读不同小说的心理期待,跳出了一般知青小说的牢笼。
然后写陈清扬找王二来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于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读者不由自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下面的陈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之所以被称为破鞋,是因为陈清扬是女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
王二和陈清扬因为伟大的友谊搞破鞋,荒诞的理由使人发笑又使人悲哀,使人想到那个三缄其口、不敢说话、没有朋友的时代;在文革时期,这种搞破鞋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很大的斗争,于是,在读者的期待中,两人因为搞破鞋被批斗,写材料,恰和读者期望相吻合;同时,大量的性行为描写突破了一般限度,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读者批评
◆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关系
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
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反应的 锁链,而是一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力量。 没有作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 的历史生命便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 其媒介过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 经验视野,在其中发生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 评的理解,
举例来说,《失乐园》第一卷描写撒旦被 打入地狱后,他第一次说话就困扰了读者。 他以感叹句“这是何等的沉沦啊”开始, 回顾了与上帝的交战,接下来又表明了他 “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和面对强 敌的无所畏惧。这些措辞强劲有力,无疑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每当撒 旦的自白说完,弥尔顿总是要加上一段评 述,使我们对撒旦自白的反应变得复杂起 来,甚至怀疑我们的反应是否正确。
“其结果,是使读者更加有意识地去审
视自己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这样一种 好奇心,既渴望寻根觅底。同时又小心 谨慎地不轻易相信这一切——按照培根 的看法,这是堪称真正的科学思维最为 显著的特征。”
• 以培根的《论友谊》一文为例,这篇文章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简洁明快,结构严谨, 充溢着对友谊的赞美,不仅它的第一句话 清晰明确:“缺少真正的朋友便如同生活 在世所罕见的大漠或荒原上”,而且在整 个文章中还有许多直接陈述观点的句子, “友谊增加欢愉,同时分担痛苦”,“它 将启迪你的心智,亦会升华你的激情,奠 定你事业的基础”。
接受美学的两位德国学者
汉斯· 罗伯特· 姚斯 (Hans Robert Jauss,1921— )
2.1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1967年4月,有感于 当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 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ture theory,1967)的 演讲,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的崛起,同时也开启了20世 纪后期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方向。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考察以往的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研究论起的。他认为,要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种种难 题,就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费什(Fischer)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家,也是一位受尊敬的读者反应批评家。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读者反应批评学的理论体系,也给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认知调查和实践观察资源,从而深刻影响了社会研究各个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费什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精神系统”、“媒体系统”和“读者反应”等五个重要领域。
费什认为,文学研究不仅应考虑作品本身,还应考虑它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换句话说,文学研究应该考虑文学作品被读者消费后如何影响社会系统,以及它们在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费什的“精神系统”理论也涉及到文学作品的消费者改变,也就是说,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反应可能影响文学消费者的看法、思维和行为等。
费什的“媒体系统”理论也强调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体环境问题,说明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受作者的影响,也受媒体环境的影响。
费什的著作“读者反应”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揭示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读者如何反应,以及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是怎样的。
他的著作中也提出,文学作品传播的效果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共同影响的,受客体和受体的影响。
这两个因素可以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影响文学作品传播的效果。
此外,费什提出了“社会结构假说”,他认为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消费者必须遵循社会结构中的规则,并根据社会结构中的不同框架和规则,以及不同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反应。
同时,费什也提出了“社会文化假说”,他认为文学作品传播的效果也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即文学作品被不同的消费者消费的效果会有所不同。
费什的理论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和媒体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他反应批评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读者消费,以及它们在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提出了以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反馈理论,让人们对文学作品如何影响读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费什读者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社会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使他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对理论和方法的批判和贡献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并且还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来分析费什在某些重要理论概念中的批判,从而给出一个全面的评价。
费什有着许多重要的理论概念,例如“社会结构”、“社会基本功能”和“社会秩序”,他在理论上提出了对它们的解释。
这些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费什也指出,它们中存在一些缺陷和限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方法,以解决这些问题。
费什的理论概念及其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结构”。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系统,它由许多不同层次的元素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元素和关系构成了社会系统的总体构造,它们是决定社会系统运作和演变的重要因素。
费什在这一理论概念中提出的批判是,这种社会结构的概念无法全面描述现实社会,并且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其中有一些关键的范畴和概念缺乏有效的定义。
费什还对“社会基本功能”的理论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类理论假定社会存在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例如保护、服务、维护、改善,等。
但是他认为,这种理论可能会导致把相应功能的结果归因到某个特定社会系统,而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这就是费什对这种理论概念的批判。
费什还对“社会秩序”的概念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尽管社会秩序可以提供社会稳定和共生,但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例如过于严格的控制和不合理的政治限制,这反过来又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从而破坏社会秩序。
费什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社会秩序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探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调节社会变革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费什对若干重要理论概念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揭示出这些理论概念的缺陷,而且也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社会结构、社会基本功能和社会秩序的三个方面,才能得出有效的社会理论和实践结论。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ppt课件
1.接受美学:
1)伊塞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伊塞尔(German literary scholar)认为,文学研 究应该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文 本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促使作品的审美 对象得以形成”。
“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 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
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公认的海德格尔最出色的后继者。 《真理与方法》(1960) 他认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
“对话”。 两个“视界”:一个是阐释者自身的“成见”(海德格
尔的“先结构”)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 也称“个人视界”;另一个则是作品本身置于其中的 “历史视界”,它是文本在和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 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做出的一 系列阐释。
(批评不是去探究作者的意图,而是去感悟,去 意识作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情感,使作品得到理解和 阐释。这种阐释带有批评者主观的意识。使批评者 的主观意识与作者的相互融合,进行沟通。)
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 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文本接受问题, 强调对文学文本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读者 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现过程。
伊塞尔:从具体的阅读活动入手,强调文本 与读者在阅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斯坦利·费什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费什读者反应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尽可能地减少工作环境”和“尽可能地简化人际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相关变量”。
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只涉及了从读者到观察者的行为中的某个部分,没有涉及到在此之前或之后可能影响到信息呈现方式的所有变量,即读者的情绪感受、行为目标、任务特征、身份特征、学习风格、价值取向以及其他的信息呈现的特征和因素,故而被称为不完全调节原则。
由于不完全调节原则很难直接推导出经典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的“观众自身知识”概念,也难以直接判断当下特定场合下,信息如何选择才是最佳的,因此许多人认为该原则在解释和预测实际结果方面有缺陷。
而在费什读者反应批评中,还有另外一种相对复杂的非随机选择原则——“混淆效应”。
它强调的是如果将本来很容易区分开的几个选项加以混淆的话,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会产生差异。
一、不完全调节原则所谓不完全调节原则是指在使用费什读者反应批评时,必须考虑各种与当下活动无关的因素,诸如:读者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阅历经验等,并且不能够只考虑文字本身所承载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数字化信息泛滥,因此更需要我们具有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尤其要提高对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有效地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处理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增加对学生反馈次数的方法改进课堂表现,进行错误倾向管理、培养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态度、关注学生之间的竞争、采用新颖的授课方式等方法处理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讲座、网络、报纸等方法处理孩子当下成绩偏低、焦虑程度高、逃避问题等问题;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公平的绩效管理方法、规范办公室政策和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等方法提高学校绩效。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试图提供一个读者情绪状况可视化的指示器,指明读者对所接收信息的主观感受及其强弱程度。
但这些指示器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因此费什提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作环境”和“尽可能地简化人际关系”两个假设,以期在该信息反馈系统中进行最优化。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读者反应批评
主张1: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伊瑟尔)
• 文本的“召唤结构” • 保留内容:文本取自现实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主导的思想体系,
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文本质疑它们的合法性,召唤读者否定 它们。
• 意向性客体:是阅读的全部过程。
主张2: 隐含的读者
• 不以任何方式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的读者。 • 由文本所设置,根植于文本结构中,不可等同于实际读者。
基本主张
• 通过借鉴哲学阐释学理论的观点,姚斯提出文学作品是在一个现有的、 由读者当下具备的知识背景、和对文学作品的预设所组成的期待视野中 被接受的,而且作品的意义会随着这种视野的转换而发生变化。
• 不像大多数读者接受理论那样,姚思的接受理论更感兴趣的是能对读者大众而 非单独的读者产生影响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理论将读者放在文学活动的首要位 置,读者作为一个巨大而有活力的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在与作品的关系中是 将文本变得有意义的重要角色。
特征
• 建构各种读者模型: • 姚斯的“历史读者”,卡勒的“理想读者”,瑞法戴尔的“超级
读者”,普林斯的“零度听众”,罗斯的“代码读者”,霍兰德 的“互动读者”,布斯的“隐含读者”。
特征
• “模拟读者”(吉布森):具备文本语言要求他具备的品质,可 以积极介入文本,和虚拟的叙述者形成对话。
• “隐含读者”(布斯):文本或作者要求真实读者必须成为的那 类读者。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自己的读者。
• “隐含读者”(伊瑟尔):不再对实际读者本身进行理论概括, 把关注点放在读者的交流潜势上。 缺点:不能表现现实中千变万 化的读者对文本的不同反应。
• “历史读者”(姚斯):基于“期待视野”(一套文化伦理,以 及作品出现之初读者的文学期望)
读者批评
二、视角和叙事者分析
(二)叙事者分析
1.叙事者: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体‛。 2.叙述者类型 ①根据叙述者与所叙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异叙 述者和同叙述者两种类型。 ②根据文本中叙述层次的不同,可划分为外叙述者和 内叙述者。 ③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可划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 者和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④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可划分为客观叙述者与 干预叙述者。
第二节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传统文学批评:把读者作为被陶冶、影响和教化的 对象。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读者是在文本指导之下的接受者, 读者的个人情感和经验不允许带进作品。 读者批评: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 1.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上看,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 读而创作的。 2.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叙述话语分析
4.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 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 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 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 例如: · 她走进一个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神奇世界,周 围是一望无涯的碧空,感情的极峰在心头明光闪闪,而 日常生活只在遥远、低洼、阴暗的山隙出现。 ……可是现在,她胜利了,久经压制的感情,一涌 而出,欢悦沸腾。她领略到了爱情,不后悔,不担忧, 不心乱。 ——《包法利夫人》
第三节、读者批评的运作范围
一.描述阅读活动 二.发现空白 三.建构文学接受史 四.调查文学接受现状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现代主义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以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为例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现代主义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以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为例文/武 辰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多沿袭“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即首先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某一阶段代表作家的生平行谊、创作旨趣及时风影响,后辅以作品(中译本)片段,印证上述简介。
学生处于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课堂之中,机械记忆特定时期个别作者的背景信息,在阅读文本时先入为主地按图索骥。
这种方式视文本意义为文本的一种“可资拆散的信息”,使得阅读经验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单向过程,而对作为读者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鲜有问津,令其成为缄默的读者。
英美文学课程“精读化”,遑论实现陶冶学生文学鉴赏品味、培养阅读时思辨能力、激发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等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积极性感到掣肘。
此外,这种批评方法形如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罗森布拉特之譬喻:读者和作者立于昏暗的舞台上,中间放着文学作品,舞台灯光只聚焦于三者之一,其他两者被完全淹没。
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作品中作者隐退,叙述声音消弭,读者“平视”故事,而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实感”基于“一种心理学标准”,使得作者对解读作品的作用得到空前突显。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概述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一个首要解释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该理论主张通过他1970年所做讲演《不定性和读者反映》可见一斑。
在其代表作《阅读行为审美反映理论》中,伊瑟尔首先区别了“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实为“一个思维的产物(construct),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相等同”,而无异于一种文本策略(textual device)的本质属性。
它期待着一位接受者(recipient)的出现,且“预构(prestructure)了每一位接受者所要承当的角色”,“因此隐在读者概念就表示了一种反应邀请结构的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迫使读者抓住本文。
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解读《白象似的群山》
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解读《白象似的群山》1 引言读者批评理论是指在流六七十年代出现以读者为主要关怀对象的批评理论,主要探讨阅读行为本质合度这的阅读能力,注重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文本的内容系列的复合解说的反应,并且认为作品文本没有唯一正确的阅读。
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寻求文本意义,而是要求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分析读者阅读过程按时间顺序不断做出的对文本的反应,记录下读者的阅读经验,阐释文本符号的意义。
《白象似的群山》讲述的是一对美国男女在西班牙的埃波罗河谷旁的车站等待一辆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的故事。
故事围绕男女主人公因为“堕胎”这一话题产生的矛盾与争执展开。
全文的对话没掺杂任何评论性的字眼,写作手法独特,由于读者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阅读经验最终导致对该文本不同的理解。
造成种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主要是由于小说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读者理解的复杂性(读者群体,读者的前理解,知识结构等)结合成新的小说文本,这个新的文本便是本文试图重构和再现的。
2 不同的解读角度首先,作者对该文本采用客观展示的叙事方式,这种叙述方式留下许多“意义空白”,给文本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空白”,如这一段他们之间的对话:“你真的希望我做吗?” “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
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我也绝不勉强。
”“如果我去做了,你会高兴、事情又会象从前那样、你会爱我――是吗?”“我现在就爱着你。
你也知道我爱你。
” 海明威只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话的内容没有任何的“讲述”,他们的说话语气如何,面部表情如何,我们都无从可知。
我们可以猜想那男人真地爱那个姑娘,也可以猜想他只是想欺骗姑娘把手术做了,从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姑娘呢? 她是否相信那男人爱的表白呢?还是她早已经无所谓了呢?我们实在什么都无法确定。
而正是这种无法确定给读者带来了不尽的来自文本的审美感受。
这种“不定”之美多义”之美,正是由于小说客观“展示”对话的结果。
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主张
读者反应批评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提出了一种具有特色的阅读理论,据以进行文学批评。
它主张:
(1)文学作品的文本是已完成的含意结构,但它的含意其实是读者个人的“产品”或“创造”;
(2)把文学批评的注意力从作品文本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聚焦在读者对作品文本的内容系列的复合解说的反应上;
(3)作品文本不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含义”,没有唯一正确的阅读。
对作品的一致意见、解说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特定条件的某些读者中;
(4)着重分析的是:形成读者反应的主要因素,文本提供的东西与读者个人“主观”反应之间的关系等。
(5)以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工具,分析读者的反应。
如用“抵抗机制”分析如何抵制作者对他的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意义
读者反应模式从不同角度研究“读者反应”,从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开拓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但许多人对这种批评模式持有异议,认为它贬低和否定作品文本的地位和意义。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Rhetor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language stud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study of how language (written and spoken) shapes or affects readers/audience. Looks at techniques for moving or persuading an audience or reader. 2. Romanticism (Wordsworth)-- Emphasis on the Author. The author is the locus of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text is an extension or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读者批评理论原始版
2、接受美学研究对象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 受活动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 中心地位。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 究中,把握艺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 规定性,探求文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 由此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38
3、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及奠基之作: (1)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45
③期待视野类型 1)个人期待视野: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 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2)社会(公共)期待视野:是指由众多读者 的个人期待视野重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 同性的期待视野。
46
④ 动态的“期待视野”: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 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 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 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 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 往的审美经验。
第五章 读者批评理论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 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 见宫闱秘事。”
2
3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4
5
第五章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6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23
阐释学批评
伽达默尔(1900-2002) 当代阐释学的集大成者, 德国哲学。
2影响
(1)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1728—1777)在《新工
具》一书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 “现象学”的目的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借以 避免错误,认识真理。”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 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 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 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 现象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文学接受理论
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
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 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提出“期待视野” 和文学的三个维度。他区分了“个人期待视 野”和“公共期待视野”。
28
文学接受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 隐含的读者》
31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接受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相
信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开放思想, 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 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的读者很 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 受文学作品的改造。
32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的阅读模式基本是机能主义的:必须
使部分自始至终适应整体。文本的不确定性 只能促使我们取消它们,用一种稳定的意思 取而代之。文学作品一方面产生于作者的艺 术创造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物理实体存 在。伊塞尔提出艺术两极“艺术的”“审美 的”,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 极端。
21
接受美学理论
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姚斯 ) 《本文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
22
接受美学理论
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被认 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 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 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伊赛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
40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3.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 化 史的研究。 4.“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结构。
41
9
古典阐释学
阐释学最早出现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经文释 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它是从希腊学者建立的 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 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传统 的阐释学只是一种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
10
方法论阐释学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阐
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 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阐释 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是它 的具体运用。 后经法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发展,认为一 般阐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3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反应,注重对于读者
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 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成员很多,并无严密的组 织,观点也不尽一致,其中观点比较系统、 影响也较大的是美国的费希和卡勒。
34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费希的批评理论又被称为“感受文体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
本体论阐释学
德国兴起的现象学哲学对阐释学发展具有重
要的影响: 1、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的主体阐释理论提供了哲学起点; 2、为赫施、狄尔泰等以作者本意为目标的阐 释学理论提供了逻辑依据。 引发了从方法论阐释学向本体论阐释学的现 代转变。
15
本体论阐释学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5
主要分支
阐释学批评
现象学批评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6
阐释学批评
阐释学的基本发展历程
海德格尔与本体论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7
阐释学
基本概念: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哲
核心概念:
学。
理解
8
阐释学基本发展历程
古典阐释学 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19
哲学阐释学
个人视界(由阐释者者自身“成见”出发形
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 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 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 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 阐释发生在这两个“视界”的融合过程中。
20
阐释学批评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当代阐释学的集大成者,德国哲学家。
3
简介
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 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 批评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4
形成背景
长期以来,西方文论忽略读者及其阅读接受
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读者的意义在二十世纪阐释学为文论和接受 理论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和强调。 实现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 到“文本中 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
29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不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
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 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对读者能动作用的细 致考察。伊赛尔将姚斯的理论称之为“接受 研究”,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
30
接受美学理论
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学的方
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 他主要接受了现象学理论,特别是罗曼· 茵伽 登的“阅读现象学”理论。
读者批评理论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
张云 朱静芳
1
主要内容
一
简介 二 形成背景 三 主要分支 四 理论特征
2
简介
读者批评理论,指以读者为中心,以当代批
评理论为基础的文艺研究方法。 存在时间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主要分支:阐释学批评;现象学批评;接受 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
提出了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即“把读者当 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 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心理效果’当作它 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 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
35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36
对读者性质重新认识
主要思想:
此在的生存就是解释,而生存是历史性的。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或“前 结构”。
16
本体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 始人之一。
17
本体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主体先行
传统文学批评:把读者作为被陶冶、影响和
教化的对象。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读者是在文本指导之下的接 受者, 读者的个人情感和经验不允许带进作 品。 读者批评: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 素。
37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1.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上看,文学作品是为 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2.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 3.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 要因素。
13
方法论阐释学
关于方法论阐释学的三点基本认识: 1、一般阐释学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门类成了一般方法 论; 2、阐释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仍是在自然科学认 识了的框架内来设想的,即清除误解以达到正确客 观的理解,因而它又称之客观阐释学; 3、在一般阐释学那里,理解与阐释只具有方法论意 义而与本体论无关。
23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
中的作用,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 它试图在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中,把握艺 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探求文 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由此沟通文学与社 会历史的联系。
24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的主要研究:从文学接受到审
美经验的文学史理论研究,文本与读者反应 的文本接受理论研究 具体地说,姚斯的文学史理论—→宏观接受 理论;伊塞尔的文本接受理论—→微观接受 理论。
结构:“先有”“先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 先见:主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 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 先行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阐释 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
18
哲学阐释学
代表人物:伽达默尔
主要思想:
阐释:现在与过去对话。 两种“前见”:“真前见”和“伪前见” 两种“视界”:“个人视界”和“历史视界”
38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2. 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尔:”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 条件,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 姚斯:文本的未定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 中,也存在于历史之中。
39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读者批评: 1.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 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 2.文学接受的历史性突出地表现在“期待视 野”这个概念上。
11
方法论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43),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 他曾在哈利大学(Halle)学习,受康德哲学 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12
方法论阐释学
狄尔泰(
Dilthey,Wilhelm; 1833~ 1911) 德国生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阐释学之父”。
25
接受美学理论
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 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
26
美学接受理论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影响,他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