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管理

合集下载

第7章 人际关系(1、2)

第7章 人际关系(1、2)

狭义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
接的心理关系 是广义人际关系的具体运行机制
人际关系定义:
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
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易混概念
社会关系:外部、宏观
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
(社会学研究范畴)
人际关系:心理
对你评价好的人。 “对婚姻不忠的定律”:从陌生人处所获 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增减原则给我们的启示: 不要一下子对别人太好 售货员的诀窍

促 进 人 补际 充关 :系 的 原 则
一、真诚原则(认知方面) 二、交互原则(情感方面) 三、交换原则(功利方面) 四、自我价值保护 五、人际吸引水平的的增减原则 六、情境控制原则
赵菊的硕士论文:人际关系满意感的结构与测量
下列句子是对您与您经常交往的人以及您与
他们关系的描述。由于这些人不代表任何一 个具体的人,因此在句子中用“他们”来泛 指您经常交往的人。请仔细阅读下面列出的 每一个描述,按照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程度, 在题目前的括号里填写相应的数字:
1——完全不符合; 2——不符合; 3——不太符合; 4——符合;
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受社会关系制约 产生于社会关系中,范围较小,从个体、
个性方面表现现实。(心理学研究范畴)
交往关系:行为
人际关系的具体化与实质化,是人际关系
建立与维持的直接前提。 不交往没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一)认知成分:
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特性和人与人
人 际 关 系 第的 一结 节构 与 功 能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课件第七章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课件第七章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三)按沟通者之间的关系分类
1.纵向沟通

纵向沟通是指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如院长与科主任之间的沟通、 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2.横向沟通

横向沟通指的是组织内部横向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的沟通,也称 为“平行沟通”。横向沟通具有非命令性、协商性和互动性等特 点。这种沟通有助于组织之间或成员之间任务的协调、信息的共 享、问题的解决、矛盾的化解以及误解的消除。横向沟通大多采 取个人接触、电子邮件、备忘录等形式。
2.无意识沟通

无意识沟通是指在沟通中没有意识到信息的交流。比如,在安静 的图书馆内,虽然管理员没有告诉学生保持安静,但每个人都自 觉地保持安静;再如,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嘈杂的教室 马上就安静下来。
(七)按沟通反馈分类
1.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单向信息流动的人际沟通。在沟通时,沟通双方的 地位不变,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向对方反馈 信息,如作报告、大型演讲等。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单向沟通 是罕见的,信息接收者会以各种形式(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或多 或少将反馈信息传递给信息发出者。单向沟通具有接收者范围广、 信息传递速度快、容易形成误解等特点。
(六)按沟通意识分类
(七)按沟通反馈分类
(一)按信息载体分类
1.语言沟通
以语言文字作为交流手段的沟通形式称为语言沟
通,这是一种最为准确、有效、广泛的沟通方式。
2.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非语言手段进行沟通的
形式,包括眼神、神态、行为举止、人际距离等。
(二)按沟通渠道分类
1.正式沟通
2.告知型沟通

告知型沟通是指以告诉对方信息、思想和情感为目标的沟通。告知型沟通可以通 过言语、通知等形式,如通知某件事情、告知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用药须知等。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现代管理学》第七章考点手册

《现代管理学》第七章考点手册

《现代管理学》第七章领导考点26 领导概述(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判断)1.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拥有权力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

领导者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者的含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领导者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第二,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

第三,领导者的任务是激励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2.所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人彼此都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会感受到领导的存在和重要。

3.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 (2)激励作用 (3)协调作用4.领导的过程是领导者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权力是领导的核心。

美国学者弗伦奇和雷文将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划分为:奖励权力、威胁权力、合法性权力、专业权力和参考权力。

通常认为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以下方面:(1)法定性权力。

法定权通常与职位联系在一起,得到下属的认可。

(2)奖赏性权力。

奖赏包括物质和精神奖赏两方面。

(3)惩罚性权力。

惩罚权包括物质处罚、批评、调职、开除等。

(4)感召性权力。

感召性权力是指领导者拥有吸引他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行为等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和钦佩。

(5)专长性权力。

专长性权力是指领导者拥有某些专业知识或特殊技能而产生的权力。

5.领导者的影响力。

(1)强制性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具有组织赋予并由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的正式权力而产生的影响力。

所以强制性影响力也被称为职权,是根据职务依法确定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领导者的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惩罚性权力都属于强制性影响力。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三个方面,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

(2)非强制性影响力是指由领导者自身某些特殊条件而产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能让组织成员发自内心的、长时期地敬重与服从领导者。

领导者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都会产生非强制性影响力。

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因素比强制性影响力要广泛得多,一般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等。

群体的人际关系讲义(PPT 44张)

群体的人际关系讲义(PPT 44张)

• • • • • • • • •
• • • •
• • • •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 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 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处理好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范文

处理好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范文

处理好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范文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班组的协作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班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积极性,适当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对于班组的发展和壮大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班组管理者应该积极倾听和理解每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每个人的观点。

同时,班组管理者也要及时传达信息,明确任务和要求,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和职责。

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其次,要注重激励和培养班组成员。

班组管理者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激励计划和培养方案。

激励可以通过奖励制度,如薪资激励、晋升机会等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同时,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班组成员的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

激励和培养既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团队合作和协调。

班组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合作,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

班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也要注重协调和处理冲突。

在班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和分歧,班组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达到双赢的结果。

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冲突处理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另外,要建立正面的工作氛围。

班组管理者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举办一些庆祝会等方式来增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凝聚力。

同时,还要注重表扬和认可,及时给予成员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正面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班组管理者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成员,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第七章 沟通管理

第七章  沟通管理

接收者的问题:
• 信息译码不准确 • 对信息的筛选 • 对信息量的承受力 • 心理上的障碍 • 过早地评价 • 情绪
沟通通道的问题:
• 选择沟通媒介不当 • 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 沟通渠道过长 • 外部干扰
7.2.2 应对策略
1、信息发送者: 、信息发送者:
• 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 • 正确选择信息传递的方式 • 沟通的内容要准确和完整 • 沟通者要努力缩短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 沟通者要注意运用沟通的技巧
消息(声音、姿态、手势等) 消息(声音、姿态、手势等) TX 反馈(身体状态,兴趣、眼神、注意力等) 反馈(身体状态,兴趣、眼神、注意力等) 演讲者 演讲过程 听 众 RX
2、演讲准备
了解听众
• 了解、把握听众的心理特点 • 了解听众的意愿要求 • 分析听众的构成
确定目的 演讲的论题
3、演讲技巧
演讲的结构安排 演讲时间安排 情绪控制技能 仪表控制技能 噪音控制 体态语言控制 克服怯场
3、有效沟通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
真诚的关心他人 经常微笑 记住他人的名字 聆听、鼓励别人多谈他自己的事情 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 衷心让他人觉得他很重要
懂得认同别人, 如无特殊理由,对他 人不批评、不责备、 不抱怨
积极倾听的技巧
别说话! 让对方放松心情(放松才能畅所欲言); 向对方表示你想聆听; 避免分心; 要设身处地以对方的立场思考; 要有耐性; 避免争辩与批评; 发问; 控制你的脾气;
7.4.2 演讲技巧
演讲的概念 演讲的准备 演讲技巧
1、演讲的概念
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借助有声 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手段,面对听众发表意见, 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 带有艺术性、技巧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 种实践活动将演讲者的目的传递给听众。

《管理学基础》课件——第七章 沟通

《管理学基础》课件——第七章 沟通

沟通要素
内涵要求
1.目标
整个沟通过程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什么?目标能否实现?
误区或障碍
没有明确目标与接收者的关系,没有考虑对象的不同需要 提供的信息也不同,
2.沟通主体
目的是提高主体的沟通意识和技能,在明确的沟通目标下结合 没有明确沟通目标;没有对自身的身份地位、意愿、专业
自身特点选择沟通策略。需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 知识、形象和价值取向进行定位。没有对接收者的需求做
8.反馈
按所理解的信息即时做出相应的反应。需要明确:我听到的信 息是否完整,是否准确?
反馈太少,认为无需反馈;或者只有最终结果反馈而无过 程反馈;习惯进行负反馈;反馈是封闭式的导致沟通无法 继续;听者没有足够的信息但强制要求反馈会导致混淆视 听;
二、沟通的过程
沟通要素
内涵要求
1.目标
整个沟通过程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什么?目标能否实现?
7.媒介
目的是选择合适的信息传播媒体(包括以语言、非语言等)。 需要回答:是以书面还是口头的形式?是以正式还是非正式的 渠道?是进行个体还是群体沟通?
在文件、会议、媒体、面谈等多种形式中,选择了不利于 信息接收的形式
➢要素完整的沟通过程不代表有效的沟通。 信息沟通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障碍” 的干扰,障碍可能存在每个要素中,最 主要是受到信息编码和译码的影响。因 此,沟通的过程往往需要反复确认及反 馈,直到表达意图和接收理解完全重合。
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
提前了解。
3.沟通客体
目的是给予接收方所需要的。需要回答四个问题:接收方是谁 ?他们了解什么?他们感觉如何?如何激发他们?
忽略接收方也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也分为关键和非关键 。忽略了作为客体的上级、下级和平级,他们的心态不同 ,沟通策略应不同。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练习]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

[练习]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

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

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被忽视的方面。

有效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处理团队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团队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1. 监控团队人际关系在团队中,人际关系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

团队管理者需要时刻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便及时干预和解决。

2. 鼓励沟通和协作建立一个开放、互相尊重的团队文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密切合作。

让团队成员明白,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沟通和协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建立信任和理解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建立信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团队氛围,让每位团队成员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4. 定期沟通和反馈定期的团队会议和个人反馈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清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团队管理者应该主动和团队成员沟通,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团队环境。

5. 处理冲突和矛盾在团队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团队管理者需要冷静分析问题,客观处理矛盾,帮助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维护团队的团结与稳定。

结语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方面,只有处理好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团队更好地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希望通过上述建议,团队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为团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想分享您的团队管理经验,请随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谢谢!。

[管理心理学]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ppt 17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ppt 17页)

二、团队的类型及特征 (一) 团队的类型 以团队存在的目的,分为长期的和临时的工作团队 以团队工作的性质和内容: 1, 生产—服务团队 一线的专职人员组成, 如生产线小组、客机机组人员、维修小组 2, 行动---磋商团队 高技能人员组成,完成复杂任务, 如医疗、抢险小组与运动团队 3, 计划---发展团队 专业人员组成,完成特定任务, 如科研攻关、专项产品开发小组 4, 建议---参与团队 为组织提供建议和决策的团队, 如董事会、委员会、顾问团 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1, 血缘关系 2, 地缘关系 3, 业缘关系:同过窗的,抗过枪的,受过赃的,票----
(三)人际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团队建设 和睦、和谐、融洽、愉快-----心理氛围 矛盾、争吵,离心离德 2,有利于工作效率 沟通、愉快、积极、创造-----心理氛围 紧张、压抑 3,有利于身心健康 平和、安全、归属、愉悦-----重要条件 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四、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 (一) 优化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水平 1,改善组织结构,健全民主体制 2,搞好领导班子,强化作风建设 3,优化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能力 4,加强意见沟通,增强群体意识
(二) 提高个人素质 讲究交往技巧 1, 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2, 把握交往原则,运用交往技巧 (1)交往原则:真诚、尊重、宽容、互助 (2)交往技巧 (看表格) 寻求积极因素、倾听与反映、积极交流、解决共同的问题、 主动咨询、 被要求咨询、发展个人能力 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管理的首位,管理科学的新阶段力、团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群体生活中,人们一般比较喜欢聪明能干 的人,而不喜欢那些愚蠢无能的人,这种喜 欢就是能力吸引的结果。所以,能力具有吸 引力,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校里往往以学习好 的学生为中心形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在 工厂里也以工作能力强的人为中心形成技术 训练小组;在商场里又以服务态度好的职工 为中心形成优质服务小组。
❖ 6、仪表的吸引性 ❖ 外貌吸引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
在初次交往中影响更大。尽管俗话讲“人不 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实际生活中, 外貌的影响却难以排除。国外学者曾研究了 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有人发现, 对方外貌的吸引力如何,与双方是否第二此 约会有直接关系,发现因外貌而愿意第二此 约会的相关系数为89%。外貌吸引的相关系 数与其他特征的相关系数相比要高得多,如 性格、兴趣等特征。
❖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心理 关系等一切方面。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 在交往过程融洽性和协调性 的程度。
❖ 交往(人际关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满足人的社会需要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人们 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回喜欢自己。 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 4、互补性吸引
❖ 需要、气质、性格的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
❖ 依赖性比较强的人会吸引抚育性比较强的人, 害羞的人可能会吸引外向的人。
❖ 另外,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与满足途径构成互 补关系时,相互吸引的程度也会增加。例如, 一个好为人师的人与一个比较谦虚、善于倾 听的人可能会相互吸引。
❖ 相似性吸引与互补性吸引的关系:
❖ 第一,相似是更加基本的导致人际吸引的因 素。相似性涉及更加广泛的范围,包括各个 方面的相似都可以促成吸引,但只有某几个 方面的互补才产生人际吸引,有些方面的忽 布并不能产生人际吸引。
❖ 第二,相似性在关系发展的早期很重要,而 互补性在关系发展的后期比较重要。
❖ 5、能力吸引
❖ 原因是:第一,爱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 表现;第二,仪表美能够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构成一种精神酬赏;第三,仪表美使人产生 晕轮效应,使人感到对方一切都美。
❖ 7、个性吸引
❖ 影响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因素很多,国外学 者曾经列出550个描述人的品质的词汇,让 大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品质,结果发现评 价最高的是真诚,评价最低的是虚伪。根据 有关研究,影响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因素主 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价值观的相似性、个人建构(即个人形成问 题、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相似性等。
❖ 第一,相似性使人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 同语言;
❖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 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 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仰是正确的。在生 活中,志同道合者往往会成为朋友,知己、 知音更可能是生死之交。而对于那些在重要 问题上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我们可能会对 其人格做出负面的推断,认为他们道德感比 较差、比较懦弱、思想没有深度等。
❖ 国外学者曾做过许多有关能力吸引的实验结果发现: 第一,不管犯不犯错误,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 招人喜欢;第二,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会更招 人喜欢;第三,能力低的人若再犯些错误,吸引力 会大大降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国外学者还发现, 能力吸引力的高低还与被吸引者的自尊心强弱有很 大关系。如果自尊心很强或很弱的人,如果发现他 们所喜欢的能力高的人犯了错误,都会降低对这个 人的喜欢程度,但自尊心弱的人降的更低一些。相 反,自尊心中等的人则可能还会更喜欢这位犯了错 误的人。但是,无论任何,能力具有吸引力,这是 因为能干的人会给人以力量,具有一种榜样作用。
❖ 为人虚伪。这是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因为 虚伪会使对方感到上当受骗,失去了通常的 安全感。所以,人们不愿意与这种人来往。
自私
❖ 这类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以自己得利作为标 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不允许自己为别 人牺牲任何利益。
干涉
❖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 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 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 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 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 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 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 而已。
❖ 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一般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 申请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 置”;
❖ 自尊的需要:人们“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 不变 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 尊、尊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 人际关系是群体团结与凝聚力的基础。人际 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往往反映出群体的士气与 凝聚力。人际关系健康是心理健康和提高工 作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人际关系需求的类型
❖ 1、包容的需求 ❖ 交往的动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 ❖ 主动型的行为表现:喜欢与人相处,主动与
他人来往,要求归属于某一组织; ❖ 被动型的行为表现:期待他人接纳
❖ 2、控制的需求
❖ 交往动机:以权力为基础和别人建立并维持 良好的关系
❖ 主动型的行为特征:期望影响、控制、支配、 领导他人;
❖ 被动型的行为特征:期待他人引导
❖ 3、情谊的需求
❖ 交往的动机: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情感 关系
❖ 主动型的行为特征:对他人表示亲密
❖ 被动型的行为特征: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 密
三、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 1、距离的远近 ❖ 熟悉能够增加吸引与喜欢:同桌的你 ❖ 2、交往的频率 ❖ 3、相似性吸引 ❖ 包括态度上的相似性、行为偏好的相似性、
第七章 群体中的 人际关系与管理
❖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某种需要 而进行交往,如果双方的的需要都能得到满 足,感情十分融洽,双方就能保持亲密的关 系。反之,如果有一方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 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不安,双方的友好关 系就会疏远、终止甚至变成敌对关系。因此,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状况表现着成员之间在心 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人的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管理心理学 正在于分析研究这种距离,科学地测量这种 距离,以及有效地改变这种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