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病毒的培养

合集下载

第12章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第12章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15
网格学说
抗体的两个Fab段分别 结合两个epitope,相 互交叉结合连接成巨大 的网格状立体聚合物 (可见)。
16
Ab/Ag过剩 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到饱和,大多数游离存在,只 形成小分子复合物(不可见)。
17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
1. Ag + Ab
一定条件 解离
Ag-Ab (动态平衡)

协同凝集试验 现象 +++ 补体参与反应 补体溶血试验 以裸眼或光电比色仪 抗球蛋白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酶标免疫技术 检测酶底物显色 发光免疫技术 测定发光强度 生物素-亲合素技术 结合其它标记技术 金标免疫技术 检测金颗粒沉淀
动态平衡公式: [Ag] + [Ab]
K1 K2
[Ag-Ab]
K1:结合常数;K2:解离常数
18
(四)阶段性 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 数秒~数分钟, 肉眼不可见
可见反应阶段
数分~数小时 肉眼可见
19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电解质
作用:中和胶体表面电荷,破坏水化层, 使Ag-Ab聚集。
常用:0.85% 生理盐水,PBS、Ca2+、Mg2+等。 盐析(salting)即电解质浓度过高引起的非特 异性蛋白质沉淀。
的分子量在200kD以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
由扩散,所受阻力甚小。
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处发生沉淀,
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故形成沉淀带。

生物制药:第十二章 核酸类药物

生物制药:第十二章 核酸类药物
自然结构类似物或聚合物
临床:病毒、肿瘤、艾滋病、产生干扰素、免疫抑制剂 代表药物:三氟代胸苷、叠氮胸苷、无环鸟苷、恩替卡韦等 制备方法:由自然结构核酸类物质通过半类药物
恩替卡韦
二、核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
(一)核酸类药物的原材料 除病毒外,所有的动植
物组织中都含有核酸类物 质,包括大分子DNA和RNA、 小分子的核苷酸、核苷、碱 基等成分,但不同的组织中 含量有所不同。
酶液
混合,调pH 保温
鱼精
绞肉机粉碎
鱼精匀浆
热变性 冷却,过滤
DNA溶液
酶解液
加热使酶失活,调pH9.0置冷过夜,过滤
DNA降解液
吸附于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步洗脱
脱氧胞苷酸 dCMP
脱氧腺苷 dAMP
脱氧胸苷酸 dTMP
脱氧鸟苷酸 dGMP
三、主要核酸类药物的生产
1、RNA的提取——等电沉淀法
酵母菌体
稀NaOH,提取
提取液
中和,分离
抽提清液
pH2.5
RNA精品
洗涤、干燥
RNA粗品
工艺过程:
(1)预处理:压榨、除水;(2)提取:0.13%NaOH,使细胞壁变 性,使核酸从细胞内释放出来;(3)中和、除菌体;(4)分离:等 电点法,调pH2.5,使RNA沉淀下来;(5)洗涤、干燥
2、DNA的提取
猪脾脏
[预处理] 冷冻,绞碎
组织浆液
[预处理]
0.1M NaCl-0.5M 柠檬酸混合液,
离心
沉淀
[抽提] 1M NaCl
上清液
0.14M NaCl
沉淀物
95%乙醇
上清液 氯仿-异戊醇 (DNA)
溶解液
10% NaCl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平时的预防措施
1.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灭菌与消毒
3.隔离措施
2019/10/20
15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小鼠脱脚病(鼠痘) 是由MPV引起的一种小鼠的烈性传染病。
多呈爆发流行,致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四肢、 尾和头部的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急性病例,小鼠突然
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 费;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 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 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许多应 激因素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 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 心肌炎为特征。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 染。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 很难彻底根除。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 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预 防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2019/10/20
17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 之一,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 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 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其遗 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能抑 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繁育有较大影响, 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鼠的死亡率。
22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 中,有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不仅可引起动物的严重疾病, 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有的如鼠棒状杆 菌、泰泽氏菌等,可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 使实验研究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 大浪费。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的动物对不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二章(1-3节)-核酸的合成与分解

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二章(1-3节)-核酸的合成与分解
尿囊素酶
+ H2 O
尿囊素
尿囊酸酶
+ H2 O
尿囊酸 4NH3
2CO2
尿酶
+2H2O
尿素
乙醛酸
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1
1,尿嘧啶与胸腺嘧啶在哺乳动物体内分解时,先
还原成对应的二氢衍生物。
2,破开环状结构分别产生β-丙氨酸及β-氨基异
丁酸。
3,最后成为CO2和NH3
胞嘧啶具有氨基,所以要先在胞嘧啶脱氨酶的作
通过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实验来 确定,即用标有同位素的各种营养物喂 鸽子,然后将其排出的尿酸进行分析。
(一)嘌呤环的元素来源2(图示)
天冬氨酸
N1
6C
CO2
甲酰FH4
C2
5C
N7
甘氨酸
C8 甲酰FH4 N3
谷氨酰胺
4C
N9
谷氨酰胺
(二)合成过程(总)
从头合成嘌呤的途径已于50年代被
Greenberg等基本搞清,此途径是在核糖- 5-磷酸的第一碳原子上逐步增加原子生 成次黄苷酸(肌苷酸) ,然后再由次黄 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 反应分为两个阶段: 1,次黄苷酸的合成(11步反应) 2,腺苷、鸟苷的生成 (南大P480,图12-2)
途径称为补救途径。通过补救途径可以重新 利用核酸分解产生的嘌呤和嘧啶或它们的衍 生物。
从胸腺嘧啶或胸苷转变成胸苷酸的补救途径,
除真菌外,对所有细胞都是一样的,故常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或胸苷参入DNA 的实验作为检查DNA合成的手段。
三、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2
核苷 核糖-1-磷酸
激酶
核糖-5-磷酸
1.鸟嘌呤的分解
动物组织中广泛含有鸟嘌呤酶,可以催化 鸟嘌呤水解脱氨产生黄嘌呤,然后黄嘌呤在黄 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尿酸。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病毒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参考答案:对2.病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我们称之为()。

参考答案:噬菌体3.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包括()。

参考答案:质量控制原则;足够的硬件设施;生物安全原则;标本的采集原则4.下列属于病毒直接检测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细胞病理学检测;病毒蛋白检测;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核酸检测5.下列选项中,属于病毒学检验应用范围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性传染病的的检验与检疫;新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和防治研究;病毒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变异的研究6.新发传染病多是动物源性病毒性传染病。

()参考答案:对7.病毒的变异类型包括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和遗传转移(genetic shift)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对8.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新发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有()。

参考答案:病毒变异;国际旅行和商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投入不足9.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新病毒核算室,需要用到非序列依赖性的方法,下列属于上述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宏基因组学;随机引物PCR;简并PCR;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技术第一章测试1.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培养一代细胞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这这四个阶段的是()参考答案:游离期2.细胞在冻存时要掌握的原则是()参考答案:慢冻快融3.常作为细胞培养液的指示剂是()参考答案:0.4%的酚红溶液4.因为细胞培养液的营养丰富,更易于发生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加()可控制支原体的污染.参考答案:卡那霉素5.实验室器材的清洗过程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浸泡→刷洗→酸浸→冲洗6.从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是一群对原有组织有较好代表性的细胞,但细胞间存在异质性,即差异性。

()参考答案:对7.用胰蛋白酶做消化液时,浓度越大作用越强,对细胞的培养越有利。

(动物病毒学)第12章负链RNA病毒

(动物病毒学)第12章负链RNA病毒
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Reassortment
+/genetic mutations
流感难以控制!!
抗原漂移(Genetic mutations)导致免疫失败
1.流感疫苗(2株A型流感病毒和 1株B型流感病毒)
2.免疫后,机体产生针对3种毒株 的抗体
3.在流感流行季节,若有流感病 毒感染机体,体内的抗体与HA 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到细 胞上
susceptible to both of these drugs (known as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but resistant to a second class of antivirals (the
M2 inhibitors).
(三) 流感病毒的防治
(1) 疫苗(Vaccines) (2) 药物 (Drugs) (3) 干扰素(Interferon α/β)
virus: viral reassortment
N. American H1N1 (swine/avian/human)
PB2
Eurasian swine H1N1
PB2 PB1
PB1
PA
PA
HA
HA NP NA
NP NA MP
MP
NS
NS
Classical swine, N. American lineage Avian, N. American lineage Human seasonal H3N2 Eurasian swine lineage
染同一个细胞时,发 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 毒株 A-4:新的毒株可以通过 中间宿主感染人
5. 病毒的复制和抗病毒药物使用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真菌的致病性
➢ 致病性真菌感染:全身性疾病,局部炎症和病变 ➢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抗生素、放疗免疫低下,鹅口疮, 肺炎、食道炎 ➢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蕁麻疹等 ➢ 真菌性中毒:黄曲霉菌
寄生虫的致病性
➢ 原虫:胞内感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 非洲和美洲锥虫、利什曼原虫。
➢ 蠕虫:胞外慢性感染,血吸虫
呕吐、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作用于呕吐中枢
呕吐为主、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 结构: ➢O-特异性多糖链:LPS中变化最多、最不稳定的一部分。 单糖的种类和数量决定LPS的不同。 ➢核心寡聚糖:LPS中变化最少、最稳定的一部分。分内 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是所有细菌LPS都一样的部分。 ➢类脂A:是决定细菌LPS生物活性、特别是毒性的组成 部分,是内毒素的毒力成分。
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
相关概念: 1.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 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有一定的嗜性,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只对动物致病;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 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 病。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力和毒力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体液因素
溶菌酶
防御素和 干扰素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抗感染中的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先天性免疫(种族进化)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件-第十二章-DNA的生物合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件-第十二章-D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DNA的生物合成教学要求(一)掌握内容1. 复制、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半不连续性复制、复制叉、复制子、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的概念。

2. 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物质。

3. 原核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作用、种类及其特点。

4. 拓扑异构酶、引物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和特点。

5. 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6. 端粒和端粒酶概念;反转录概念、作用特点及作用过程。

7. DNA损伤(突变)的概念、突变的类型;切除修复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内容1.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2. DNA复制的化学反应、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3. 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 突变的意义、引发因素;光修复、SOS修复及重组修复的概念。

(三)了解内容1. 端粒延长机制。

2. 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3. 光修复、SOS修复及重组修复的作用方式。

教学内容(一)复制的基本规律1. 半保留复制2. 双向复制3. 复制的半不连续性(二)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1. 复制的化学反应2. DNA聚合酶(1)原核生物DNA聚合酶;(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3. 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4. 复制中的解链和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1)解螺旋酶和单链DNA结合蛋白;(2)引物酶;(3)DNA拓扑异构酶。

5. DNA连接酶(三)DNA生物合成过程1. 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1)复制的起始;(2)复制的延长;(3)复制的终止。

2. 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1)复制的起始;(2)复制的延长;(3)复制的终止和端粒酶。

(四)反转录和其它复制方式1.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录酶2. 反转录研究的意义3. 滚环复制和D环复制(自学)(五)DNA的损伤(突变)与修复1. 突变的概念及意义2. 引发突变的因素3. 突变分子改变类型(1)错配;(2)缺失和插入;(3)重排。

4. DNA损伤的修复(1)直接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第十二章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论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外科感染有以下特点: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

【分类】外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以下简称病菌)种类多,可能侵入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病变。

外科感染可按不同的角度予以分类:(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1.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亦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

常见有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

致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等,可由单一病菌导致感染,也可由几种病菌共同致病形成混合感染。

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继而形成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特异性感染在致病菌、病程演变及治疗处置等方面与一般感染不同。

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等属特异性感染,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等的致病作用不同于一般性感染的病菌,可以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

(二)按病程区分外科感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三种。

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在3周以内的外科感染为急性感染,大多数非特异性感染属于此类。

病程超过2个月或更久的感染为慢性感染,部分急性感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感染。

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的称亚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除由急性感染迁延形成外,形成原因常与致病菌的毒力虽弱、但有相当的耐药性,或是与宿主抵抗力较弱等有关,如变形杆菌的泌尿系感染、白念珠菌病等。

(三)按发生条件归类感染可按病原体的来源以及入侵时间区分。

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称原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病菌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第十二章免疫PPT课件

第十二章免疫PPT课件
薛莲
思考一
在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 到病菌、病毒却不会患病? 为什么患过 麻疹的人就不患麻疹了?
免疫
思考二
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又可能引起疾 病,损害人的健康。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 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
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病 原 体
皮 肤
皮肤有保护作用
病原体
纤毛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功能: 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溶 菌 酶
病菌
2、体液中的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吞噬细胞
病 原 体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同程度的抵抗力。
2、免疫:
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 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 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 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 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3、免疫的功能:
第一: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 护人 体的健康;
功能过高时:对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和食物等发生过敏反应
第二: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功能异常时:会对正常的自身细胞发生反应。
第三: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功能异常时:有可能发生肿肿瘤
三、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
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由______________(HIV)引起,该病毒存在于患者和带 病毒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 过__________________传染. 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二章 核酸通论 核算的结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二章  核酸通论 核算的结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提要1868年Miescher发现DNA。

Altmann继续Miescher的研究,于1889年建立从动物组织和酵母细胞制备不含蛋白质的核酸的方法。

RNA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Hammars于1894年证明酵母核酸中的糖是戊糖。

核酸中的碱基大部分是由Kossel等所鉴定。

Levene对核酸的化学结构以及核酸中糖的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的“四核苷酸假说”是错误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核酸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往往首先从技术上的突破开始。

20世纪40年代新的核酸研究技术证明DNA 和RNA都是细胞重要组成成分,并且是特异的大分子。

其时,Chargaff等揭示了DNA的碱基配对规律。

最初是Astbury,随后Franklin和Wilkins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分子结构,得到清晰衍射图。

Watson和Crick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说明了基因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Crick于1958年提出了“中心法则”。

DNA研究的成功带动了RNA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20世纪60年代Holley 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序列;Nirenberg等被破译了遗传密码;阐明了3类D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在DNA重组技术带动下生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

将DNA充足技术用于改造生物机体的性状特征、改造基因、改造物种,统称之为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

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生物工程。

技术革命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面貌,并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在此背景下,RNA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功能RNA,冲击了传统的观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工程。

这一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1990-2005年),投资30亿美元,完成人类单倍体基因组DNA3×109bp全部序列的测定。

第12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12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酶消化法
盐酸水解法 高压锅法
常用的抗原 暴露、修复
方法
微波法 煮沸法
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抗体的选择: 应注意选择具有高度特异和稳定的抗体,根据需要决定采用 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抗体的稀释: 抗原抗体反应要求有合适的比例,过量或不足均不能达到预 期结果。 抗体的保存 : 在保存抗体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抗体的生物活性,防止抗体 蛋白质变性。
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直接法:将酶直接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与组织细胞内 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最 后用酶底物显色。
间接法: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先将第一抗体(特异 性抗体)与相应的组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 用第二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复合物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 。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 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 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 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原理
利用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性标记物(如胶体金、铁蛋白等 )标记抗体,或用经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反应能产生高电子密 度产物者如HRP标记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反应 中的高电子密度标记的抗原(抗体)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的 技术。
相较于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在光镜下进行抗原定位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定位更为精确,可定 位至细胞膜、细胞器,在探索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等 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植物组织培养第十二章3几种水果的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第十二章3几种水果的组织培养
葡萄新梢顶端取1~2㎝的茎尖,除去幼叶后在5%次 氯酸钠溶液中浸泡2~3min,消毒灭菌,以后用无菌 水冲洗3次,再在0.1%升汞溶液中浸泡约2min,再用 无菌水冲洗4次。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约2㎜长的茎 尖,接种到培养基上。
2.培养基:MS + BA 1~2 + NAA 0.01 + LH
100 +蔗糖2% + 琼脂0.6%。
陈传红 制作

3.茎尖的分化
葡萄1~2㎜茎尖接种后成活率较高,接种成活的茎尖 1个月左右开始分化幼叶和侧芽,2个月左右,由于侧 芽的不断增生,形成芽丛。 由于不同品种对BA和NAA的反应不同,故生长有明显 区别,如:巨峰、大粒白香蕉、赤霞珠等品种,由于 顶端优势强,侧芽生长势弱,故增殖率低,但成苗率 高;白羽、贵人香等大多数品种侧芽分生能力强,可 在幼茎上多次分枝,故成苗率低。
陈传红 制作

2. 生物学特性
• 草莓根系在土壤温度达到2℃时开始活动,在10℃ 时开始形成新根,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 秋季温度降低到7~8℃时生长减弱。 • 春季气温达5℃时植株开始萌芽,茎叶开始生长。 草莓的根系分布较浅,加上植株矮小,叶片较大,因 此蒸发量大。 • 在整个生长季节,叶片几乎都在不断地进行老叶死 亡、新叶发生的过程,叶片更新频繁。
陈传红 制作

作业:
• 1、以葡萄为例,论述葡萄脱毒苗培养的过 程。
陈传红 制作

陈传红 制作

2.繁殖程序及措施
• 繁殖程序可分五步:
脱病毒鉴定生产出无毒苗、原种种苗培养、原种种 苗繁殖、良种种苗繁殖、生产用苗繁殖和栽培苗繁殖。 • 前四步在隔离室中进行,后一步在露地进行。 • 为提高无病毒母株的繁殖株数可采用赤霉素处理和 摘蕾的方法,在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两次进行。 • 摘蕾可减轻母株的营养负担,促进匍匐茎的大量发 生,田间地每一株可繁殖150~200株。

第12章 特洛伊木马

第12章 特洛伊木马
5
特洛伊木马病毒概念
特洛伊木马(Trojan)病毒: 是指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一段具有特殊功能的恶意代码 是具备破坏和删除文件、发送密码、记录键盘和攻击Dos 等特殊功能的后门程序
特洛伊木马程序往往表面上看起来 无害,但是会执行一些未预料或未 经授权,通常是恶意的操作。
6
木马的组成
• 一个完整的木马程序由两部分组成
2、网络传播型木马的特征有很多,请问哪个描述是正确的 _______ A.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邮件进行散播, 不会破坏数据,但是他将硬 盘加密锁死 B.兼备伪装和传播两种特征并结合TCP/IP网络技术四处泛滥,同 时他还添加了“后门”和击键记录等功能 C.通过伪装成一个合法性程序诱骗用户上当 D.通过消耗内存而引起注意
• 隐藏加载方式
– – – – – – – – – 在Win.ini中启动 在System.ini中启动 利用注册表加载运行 在Autoexec.bat和Config.sys中加载运行 在Winstart.bat中启动 启动组 *.INI 修改文件关联 捆绑文件
23
隐藏技术(三)
• 最新隐身技术
– 修改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 – 修改动态链接库 (DLL) – 将修改后的DLL替换系统已知的DLL,并对所有的函数调 用进行过滤
服务器端
• 中木马的计算机,即被控制端
控制器端
• 通过网络控制您的计算机
7
特洛伊木马的演变
• 第一代木马 :伪装型病毒
– 通过伪装成一个合法性程序诱骗用户上当
• 第二代木马 :AIDS型木马
–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邮件进行散播:给其他人寄去一封封含有木马 程序软盘的邮件。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软盘中包含有AIDS 和HIV疾病的药品,价格,预防措施等相关信息。软盘中的木马 程序在运行后,虽然不会破坏数据,但是他将硬盘加密锁死,然 后提示受感染用户花钱消灾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完整版)病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复习资料第⼋章第⼆节寄⽣现象与⼈体微⽣态系正常菌群:在正常⼈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物,当⼈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物对宿主⽆害,有些对⼈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物群的⽣理作⽤:⽣物拮抗、营养作⽤、免疫作⽤(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等产⽣)、延缓衰⽼抗肿瘤。

微⽣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第四节病原⽣物的控制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物的⽅法,并不⼀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病原微⽣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物和⾮病原微⽣物)的⽅法。

⽆菌操作:医学上将防⽌病原微⽣物进⼊⼈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菌操作。

病原微⽣物的控制⽅法:【物理⽅法】热⼒灭菌法:⼲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产中最常⽤的灭菌⽅法)、巴⽒消毒法(饮品加热⾄62℃,维持30min)。

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 杀菌⼒最强。

⽤途:适⽤于空⽓及物品表⾯消毒。

特点:穿透⼒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穿透⼒强、不需加热、⽅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残留毒性)其他⽅法:滤过除菌法、⼲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物的种类、⽣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远⼤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消毒灭菌的⽅法、强度及作⽤:PS 70%-75%的⼄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第⼀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病毒的培养一、实验动物二、鸡胚三、组织培养(一)组织(块)培养(二)器官培养(三)细胞培养(四)组织和细胞的培养方法(五)细胞克隆技术(六)细胞的保存四、病毒的组织培养五、病毒蚀斑技术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又无核糖体等细胞器,所以不能在任何无生命的培养液内生长。

因此,实验动物、鸡胚以及体外培养的器官和细胞就成为人工增殖病毒的基本工具。

而大量病毒的培养,又是病毒学实验研究以及制备疫苗和特异性诊断制剂的先决条件。

培养病毒最早应用的方法是实验动物和鸡胚,但从50年代简便适用的细胞培养广泛应用于病毒培养以来,前两种方法已降到次要地位,但至今仍有部分病毒的分离鉴定还离不开实验动物或鸡胚,特别是在免疫血清制备以及病毒致病性、免疫性、发病机理和药物效检等方面。

在禽类病毒病和流感、副流感类等病毒病的研究方面,鸡胚(含其它禽胚)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长期以来分离和增殖病毒、制造病毒抗原和病毒疫苗以及病毒病实验研究的常用材料和工具。

但是后来发现,实验动物经常自身带有病毒,常常混淆试验结果,并给病毒疫苗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潜在危险,例如被某些致瘤病毒所污染等等。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目前已通过微生物控制手段,培育出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简称GF)、已知菌动物或称悉生动物(Gnotobiotics, 简称GN)和无特定病原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

GF动物体内和体外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寄生虫或其它生命体。

GN是确知所带微生物的动物。

只带一种菌的叫单菌动物,其次为双菌和三菌动物,四菌以上则称多菌动物。

SPF是指体内无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动物。

从微生物控制的程度讲,SPF动物虽是这三类中最低的,但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产生干扰的微生物,所以能满足病毒学一般实验的需要,比应用普通实验动物取得的结果更为科学与可靠。

限于条件,某些实验室当前仍常应用普通实验动物,但也必须健康,并使用纯系品种。

一次实验使用的动物,在年龄、体重和营养状态等方面要尽量一致。

国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迅速,我国已在部分大城市建立实验动物中心,专供应各种经过人工遗传控制和微生物控制而育成的纯系高品位实验动物。

为了满足生物学、医学和兽医学研究的需要,国外按遗传控制标准已育成各类实验动物2600余种,其中小鼠就有1700余个品系,而且已经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虽然病毒学实验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比重正在逐步降低,但是乳鼠至今仍是分离某些虫媒披膜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的主要工具。

兽医学上除常应用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仓鼠和鸡胚等进行病毒分离、驯化以及疫苗生产以外,还常直接应用自然易感动物,例如羊、猪、狗、鸡甚至马和牛等大动物作各该病毒的实验研究。

但如上述,普通实验动物经常自身带毒,甚至发生病毒病的流行。

例如家兔常有乳头状瘤、多型瘤、疱疹、兔痘、脑脊髓炎和传染性口腔炎等病毒感染,小白鼠常有鼠痘(脱脚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性肺炎、脑脊髓炎、白血病、乳腺瘤、鼠肝炎等病毒感染,仓鼠有唾腺炎等病毒感染,豚鼠有脑膜炎、唾腺炎等病毒感染,实验研究时必须注意。

实验动物主要用于:(1)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2)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3)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例如应用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4)制备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5)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力测定,建立病毒病动物模型等。

进行动物实验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对目的病毒最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和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至于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接种和采血、剖检等具体方法,请参阅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或有关专著。

二、鸡胚鸡胚(包括其它禽胚)是正在发育中的机体,多种动物病毒能在鸡胚中增殖和传代,并可用鸡胚制备某些病毒抗原、疫苗和卵黄抗体等。

禽胚的优点在于胚胎的组织分化程度低,又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而且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应用鸡胚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是胚内可能污染细菌(如沙门氏菌等),尤其是经母鸡垂直传递的病毒,如禽白血病病毒以及新城疫、禽脑脊髓炎和Rous肉瘤病毒等。

另外,胚胎中往往含有因母鸡免疫而产生的卵黄抗体,影响同种病毒的增殖。

因此理应选用SPF鸡群产的蛋。

虽然喂饲添加抗生素饲料母鸡的蛋中含有抗生素,但对病毒学实验通常无影响。

病毒在鸡胚中增殖,除部分病毒产生痘斑、引起充血、出血、坏死灶和死亡等变化外,许多病毒缺乏特异性的感染指征,必须应用血清学反应或检查病毒抗原以确定病毒的存在。

鸡胚实验必需的器械主要有孵卵箱、检卵灯、卵盘、开卵钻、卵杯和羊膜腔接种用的照明灯等。

操作时要注意防止污染,选择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培养温度,并要认真观察,及时收获。

鸡蛋孵育前不要洗擦,因洗擦能除掉卵壳表面的胶质保护层,容易致发细菌感染。

没有孵卵箱时,也可用普通恒温箱代替,为保持40%~70%的相对湿度,于其下部应放一盛水盘。

最适温度为38~39℃,并应每天翻卵1~2次。

常有绒毛尿囊膜、尿囊腔、卵黄囊和羊膜腔等四种接种方法(见图11-1)1.绒毛尿囊膜接种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这些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或病斑。

用10~12日龄鸡胚。

2.尿囊腔接种主要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增殖,也是制备马脑炎病毒疫苗的常用接种途径。

选用10~11日龄的鸡胚3.卵黄囊接种主要用于虫媒披膜病毒以及鹦鹉热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的分离和增殖。

用6~8 日龄鸡胚。

4.羊膜腔接种主要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在由病料初次分离病毒时,羊膜腔接种法比尿囊腔接种法敏感。

但此法操作技术比较困难,鸡胚也易受伤致死。

选用11~12日龄的鸡胚。

三、组织培养组织培养,原来是指动物或植物组织小块的体外培养。

这个名称现在用以泛指体外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培养,是分离和培养病毒以及进行病毒学实验研究的简便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及其对细胞的作用,可以根据细胞病变、细胞培养物内出现血凝素或其他病毒抗原、红细胞吸附现象以及通过对“指示病毒”的干扰等方法加以识别。

近年来,许多新的动物病毒,就是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而被发现。

生产病毒抗原以及制造病毒疫苗,则更大量地应用着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的方法有三种。

(一)组织(块)培养这就是原来意义上的所谓组织培养。

将动物组织切成小块在固定或悬浮状态下培养。

组织块培养是最早的组织培养方法。

(二)器官培养取器官薄片(例如一段胎儿气管或一小块鼻粘膜)进行培养,使其基本保持原来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正常的纤毛上皮运动。

某些呼吸道病毒,就是应用器官培养才分离出来的。

这种培养还是研究器官生理机能以及某些病毒感染机理的良好工具。

(三)细胞培养应用胰酶等分散剂将动物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悬液,适当洗涤以后,加入营养液,通常即可使其贴附于玻璃瓶壁上, 并生长增殖。

这样的细胞培养物称作-原代细胞。

将已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从玻璃瓶壁上消化下来后再作培养,就是-继代细胞。

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一般地还保持原来细胞主要特性,例如继续保持正常体细胞二倍体组型的染色体等。

经过严格检查,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正常,并且没有污染的继代细胞,特称二倍体细胞株。

继代细胞(包括二倍体细胞株)一般可在体外传几代、几十代至一百代左右,此后不可避免地逐渐衰老死亡。

由于遗传突变或者在理化学物质和致瘤病毒的作用下,组织培养细胞中有时出现恶性变细胞,也就是癌变细胞。

这种癌变细胞具有很高的生长和增殖势能,而且几乎可以无限地传代,故称-传代细胞系。

传代细胞系的染色体已经发生改变,不再保持原来细胞的正规的二倍体组型,故又称为异倍体细胞。

由人体和动物体取得肿瘤组织进行培养,比较容易获得传代细胞系。

为使二倍体细胞株不致因定期传代而不断增加代数,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变异,通常将其保存于-196℃的液体氮中,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作为保存剂。

这样保存的细胞株,可以随时取用, 甚为方便。

但是必须指出,即使在已经鉴定并已广泛应用的细胞系(株)中也常可能发生病毒污染,例如作者等在进口的IBRS2系猪肾细胞中就曾发现有一种RNA病毒的污染。

(四)组织和细胞的培养方法组织和细胞的培养方法,随培养的组织或细胞的种类以及培养目的而不同。

组织块培养,通常应用玻片悬滴法、旋转管法或卡氏瓶等培养法。

细胞培养,则常应用单层培养法和悬浮培养法。

用于细胞培养或组织块培养的动物胎儿、器官或组织,应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后尽快培养。

如需保存一定时间,例如1~2天,可将其切成0.5cm见方的小块后浸泡于营养液内,置4℃冰箱保存,同时加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生长。

如欲保存更长时间,则应将组织块剪成1~3mm见方的小块,并用Hanks液冲洗2~3遍后,加入5~10倍量的营养液(内含抗生素),置优质玻璃瓶中,盖以橡皮塞后保存于4℃冰箱内。

这样保存的组织块一般经1~2周细胞仍能生长。

但在培养前还需用洗液将其冲洗2~3遍。

如需运送远处,可将带有营养液的组织块瓶置0~4℃冰瓶内运输。

1.组织块培养组织块培养是20年代开始应用的最早的组织培养方法,现在已经很少用,只在某些慢病毒和难于在单层细胞内生长的病毒的分离培养上试用。

组织块培养有固定培养和悬浮培养两种方法。

2.器官培养培养的器官组织能基本保持原来固有的特性,如气管粘膜能保持纤毛上皮运动。

医学上利用器官培养的人胚鼻和气管纤毛上皮,分离出了一些新的人类呼吸道病毒(如冠状病毒),而这些病毒应用一般的细胞培养是分离不出来的。

兽医病毒学也应注意利用器官培养,以发现那些迄今还未分离成功的病毒。

经器官培养分离的病毒,可能逐渐过渡到单层细胞内生长增殖。

器官培养用的组织最好来自妊娠中后期的胚胎,这种组织不仅生长旺盛,而且能保持其固有特性。

采到的器官组织要尽快培养,在普通冰箱中至多保持1~2天(剪成2~3mm 小块并加入含10%犊牛血清的营养液浸泡)。

(五)细胞克隆技术在将原代细胞继续传代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原来占优势的一些细胞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另一些细胞却可能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例如原代肾细胞培养物中主要是上皮样细胞,纤维样细胞较少或很少。

但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后者逐渐增多,3~4代或更多一些代次以后,上皮样细胞明显减少以至消失,而大部或全部成为了纤维样细胞。

其他组织的培养物,例如肺和骨髓等,也都存在这种情况。

应用异种血清,例如继代培养猪肾细胞或仓鼠肺细胞时应用犊牛血清,最易出现这类现象。

这是因为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经常含有许多种类的细胞,在原代肾培养物中,肾上皮细胞最多,故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上皮样细胞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