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能量流动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永远是学与教相结合和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应该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

我设计本课时教学的思维过程是:首先确定学习内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过程(活动),然后进一步研究促使心理过程(活动)得以实现的学习活动,再从保证和促进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角度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将这种思维称之为学教思维,而不是教学思维,其理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条件分析,确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学为本”、“以学定教”的特征。

我提出的本节课的教学思维如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本章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小结提升的作用。承上:能量流动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渠道。启下:能量流动总是伴随着物质变化。小结提升:能量流动可将食物链、食物网、生产量、生物量、生态金字塔等内容相互整合,借助模型可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能量流动与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密切相关。本课时知识结构如下图表示:

在学科指导意见中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列为基本要求;将“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列为发展要求。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看,在高中物理学中学生已学习了热能、动能、电能、机械能,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及能量守恒定律;在高中化学中学生已学习了有机物中存在着化学能,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可以释放;在高中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产量、生物量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课时内容提供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立足前备知识,通过构建模型等方式将本课时内容整合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促成学生知识的内化。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看,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有一定的前备经验,如生态系统需要光能、养殖池塘需要添加饲料等,但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传递、散失缺乏直观的生活经验,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特别是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学生缺乏相应的前备知识和前备经验。在本课时中,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因为一条食物链上能量的传递、散失,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等内容学生缺乏前备经验,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将这些内容定为教学难点。

从学生的兴趣方面看,学生对直观的事例充满兴趣,如制作生态瓶、研究具体的一条食物链。同时对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比较好奇。为此,本课将从生态瓶的制作出发,以林德曼的研究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生态瓶,体验生态瓶的制作过程,认同生态系统中有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2.通过小组讨论定性分析一条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准确的构建模型,用模型阐述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过程,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对“赛达伯格湖沿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解释其原因,得出能量流动效率的计算方法,认同中国哲学观的科学性。

五、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六、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七、教学方法

建模教学发现教学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课前准备

编制学案,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制作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挂图。

十、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