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7823a95b9f3f90f76c61bc7.png)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文言文《伤仲永》课外阅读
![文言文《伤仲永》课外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3f25261b84ae45c3b358cf1.png)
原文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
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等。
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
朓尝宿卫,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敝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编辑本段翻译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很早就显出他的才华和天赋,六岁时就会写文章。
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孤苦无依的生活,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十分刻苦。
十六岁时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
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
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
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一、解释加点字。
1.此儿必兴.吾门()与观俱.太学()还过.江革()耽.学不倦()二、译句。
1.十六丧母,以孝闻;2.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三、江革与方仲永幼时都有天资,但长大后情况却不相同。
请具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四、从江革和方仲永的故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一、解释加点字。
既学而归();若我断斯织也();子之废学();夫君子学以立名();二、“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不能称前时之闻;B今而废之;C遂成天下之名儒;D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诫子书》与《伤仲永》对比阅读
![《诫子书》与《伤仲永》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4e05f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5.png)
《诫子书》与《伤仲永》的不同之处
尽管《诫子书》和《伤仲永》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它们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差异。《诫子 书》偏重于教育和个人修养,而《伤仲永》则注重书》和《伤仲永》,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中国 古代文学的不同方面和思想观点。这种对比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性、教 育和社会等重要议题。
《伤仲永》的背景
《伤仲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刘向所作,属于“古文观止”中的一篇章。它以 伤痛和悲愤之情打动了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不公。
《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诫子书》主要讲述了人的品行和教育的重要性。它通过对君臣、父子、兄 弟等关系的讨论,强调了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和理解。
《诫子书》与《伤仲永》 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诫子书》和《伤仲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文学 的背景、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下是《诫子书》与《伤仲永》对 比阅读的重要内容。
《诫子书》的背景
《诫子书》是战国时期大散文家荀子的作品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一。它以警示后人为目的,通 过对政治、人生、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传达了作者的哲学观点。
《伤仲永》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通过讲述少年伤仲永受到不公待遇和压迫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权贵的作为。它呼吁人 们要有正义感和勇气,坚守自己的信念。
《诫子书》与《伤仲永》的相似之处
尽管《诫子书》和《伤仲永》在背景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问题。它们都表达 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以及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课内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课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20807703d8ce2f0166231a.png)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课内阅读附答案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伤仲永》课内阅读答案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参考答案:六.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
②完成。
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劝学类比较阅读
![劝学类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ee6ad1b11a37f111f1855b0a.png)
劝学类比较阅读枣阳八中九年级语文组一、《送东阳马生序》和《孙权劝学》)[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孰若孤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出一言以复蒙辞以.军中多务B.余立侍左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C.录毕,走送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余幼时即嗜学.蒙乃始就学.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甲文是通过、、三方面来写宋濂求学的艰难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5.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6、写法比较:甲文作者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旨在,乙文采用的方法,告诉我们。
2022年《伤仲永》阅读答案
![2022年《伤仲永》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9139f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d.png)
2022年《伤仲永》阅读答案2022年《伤仲永》阅读答案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3分)(1)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余闻之也久()【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3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小题5】、读完__,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
(不超过50字)(3分)答案【小题1】完成,有的人,听说【小题1】A【小题1】略【小题1】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可以联系句意。
就:完成,之:代词,有的人。
久:时间长【小题1】A、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其他三项为代词。
【小题1】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
字字落实,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
【小题1】文中有时间词语。
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8fed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0.png)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篇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ee23d5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e.png)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诫子书》比较阅读篇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⑧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
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就]完成。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⑥[利]认为有利可图。
⑦[扳]通“攀”,牵。
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二、[甲] 言家事(诸葛亮)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e211b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5.png)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答案及译文1、我能说明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以下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详细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改变,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缘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奇妙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参考答案1、①隶属,属于②有人③又、再④感到古怪2、C3、①从今(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见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
《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584563d08a1284ac9504348.png)
《伤仲永》比较阅读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11、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二、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2021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
![2021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91fcac90011ca300a7c390c2.png)
2021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很多学生都对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有畏难心理,虽然这种文章表面看起来容易读懂,但是学生们总是会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文言文阅读练习《伤仲永》
![文言文阅读练习《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2d6102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c.png)
文言文阅读练习《伤仲永》《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令人深思。
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世代以耕田为业。
然而,他在五岁时,从未接触过书写工具,却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感到很诧异,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方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渐渐地有人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不禁要问,一个如此有天赋的孩子,为何最终会“泯然众人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父亲的短视。
方仲永的父亲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将儿子当作赚钱的工具,却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他没有为方仲永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使得方仲永的天赋得不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方仲永的成长产生了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神童的追捧更多地是出于好奇和娱乐,而不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未来发展。
这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方仲永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成长。
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社会而言,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
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天赋和成就,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倡导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同时,作为孩子自身,也应该有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意识。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5aae8a561252d381eb6e96.png)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及答案【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更刮目相待更:8.翻译。
(5分)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分)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3分)【答案】5.(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7.(3分)①相当,符合②牵,拉(或“通‘攀’,牵,引”)③重新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b4a5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3.png)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一)课内阅读理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二)课外阅读理解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B。
盲臣安敢戏君乎C。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
及鲁肅过寻阳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
(不超过五个字)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答案: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fdf68c804d2b160a4ec0ac.png)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3分)
(1)指物作诗立就(2)稍稍宾客其父(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答案
【小题1】完成把…..当做宾客拜访(每点1分,共3分)
【小题1】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
有可取的地方。
(2分)
【小题1】ABC DEF (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直接来描写方仲永的句子为正面描写人物有ABC;间接描写的有DEF。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5a44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0.png)
伤仲永阅读答案引言《伤仲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人物传记类文章,描述了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儿子伤仲永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篇文章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感人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伤仲永》进行阅读分析,并解答一些关于文中的问题。
正文1. 伤仲永的身世背景伤仲永是唐代宰相杜如晦的儿子,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
然而,伤仲永的父亲被宦官所害,导致家族蒙受沉重的打击。
伤仲永从小聪明伶俐,也深感家族的耻辱,决心要为父报仇。
2. 伤仲永的报仇计划伤仲永不惧宦官的势力,亲自潜入御府,寻找害死父亲的宦官。
他细心观察,秘密收集证据,并与好友刘伯温商量对策。
最终,伤仲永运用智慧,成功将害死父亲的宦官绳之以法。
3. 伤仲永的坚强意志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伤仲永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
他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压力,坚定地走上了为父报仇的道路。
4. 伤仲永的道德品质伤仲永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他秉承着孝道和正义。
他深爱着父亲,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责任,决心要实现家族的复仇。
他虽然遭受了种种的磨难,但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初衷。
5. 伤仲永的成长与变化通过伤仲永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性格逐渐从稚嫩转变为成熟。
他在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历程后,逐渐理解了人情世故和权谋之道。
他不仅仅是一个为父报仇的孝子,更成为了一位感人的英雄。
结论《伤仲永》是一篇反映了孝道和正义的文学作品。
通过伤仲永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成长和坚持追求正义的决心。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
伤仲永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赞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伤仲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正义,不放弃追求。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作为后辈要时刻铭记对父母的孝敬和报答之道。
所以,我们应该向伤仲永这样勇敢而坚定的英雄学习,以他为榜样,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正义而努力。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a94df1a1c7aa00b42acb11.png)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比较阅读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11、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二、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五、【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一参考答案:10、余/闻之也久 11、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13.C (2分)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分。
“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
每空1分)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二参考答案:20.C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三、参考答案: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译文: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
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
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
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四参考答案: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
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