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7ea89c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0.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之后出现。
本文将探讨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遭遇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急性应激障碍的表现之一。
1.倒霉的思维方式:患者常常对创伤性事件产生反复的回忆。
他们可能经历噩梦和闪回,并且在白天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事件。
此外,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和警惕的状态,始终准备应对可能的威胁。
2.生理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症状,如心率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
他们还可能经历头痛、胃痛和肌肉紧张等身体不适。
3.情绪调节困难: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沮丧或情绪低落。
他们可能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并且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感到迟滞。
第二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以及应对创伤的策略,CBT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消除干扰,并提高应对能力。
2.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EMDR是一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独特方法。
在EMDR过程中,患者被要求关注治疗师的眼动,并在处理创伤性记忆时进行眼动。
EMDR通过促进记忆再处理和情感解脱来减轻症状。
3.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应激障碍,药物治疗可以用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复原预后在及时接受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可以在数周到几个月内恢复。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27f2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9.png)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有助于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抵抗力。
学会放松技巧
学习和实践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可以在应 激状态下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
社会支持与心理援助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 享内心的感受和困惑,可 以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
识别了与急性应激障碍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提供了线索。
03
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探讨了社会压力、生活事件、心理创伤等心理因素在急性应激障碍发生
中的作用。
相关文献综述与背景资料介绍
急性应激障碍的历史沿革
梳理了急性应激障碍作为独立疾病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演变。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3儿童与青少年同样可能遭受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 需要针对性的评估和治疗。
案例三
详细描述
儿童在经历自然灾害或暴力事件后,出现明显的 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
青少年在遭受欺凌或性侵后,表现出焦虑、抑郁 和自我封闭。
案例三
诊断与治疗
通过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诊断工具确诊为急性应激障碍 。
总结了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症状,以及介绍了诊 断标准与评估工具。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详述了急性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主要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实践中 的优化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TCA
),可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Atypical antipsychotics),可 用于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d7a7c6acaaedd3382c4d300.png)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 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 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 除精神因素有关。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 无明显差异。
疾病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 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 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 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 良好,缓解完全。
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 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 断标准第3版》(CCMD-3)。
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 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 识模糊。
诊断标准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中国诊断标准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 (APA)于1952年制订,2000年修订的 《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 版修订本》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 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 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次修订本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 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 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 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 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 (ICD-10-E)。
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02c11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9.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在创伤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障碍。
它是一种短期的反应,通常在事件后三天至一个月内发生,并且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I. 症状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回忆和闪回:患者可能会持续经历关于创伤事件的强烈记忆或闪回,这些记忆和闪回会引起患者情感上的痛苦。
患者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恐惧、绝望或愤怒。
2. 排斥和回避:患者倾向于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
他们可能会尽力避免与事件有关的话题,也可能会远离会引起回忆和闪回的地点或人群。
3. 负性情绪和情感: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如沮丧、焦虑、恐惧或愤怒。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并且无法控制这些情绪的波动。
4. 焦虑和恐惧:患者常常在创伤事件的思考过程中感到紧张和恐惧。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噩梦,并且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安。
5. 生理反应: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身体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头痛、胃痛、心悸、肌肉紧张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加剧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II. 影响急性应激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功能受损:急性应激障碍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受损。
患者可能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业受影响、社交活动减少等问题。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因为症状而受到影响。
2. 心理健康问题: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患者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慌或愤怒。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3. 复发风险增加: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有可能会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患者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面临着复发的风险,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90c9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7.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由创伤性事件引起的焦虑障碍。
它经常在暴力袭击、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创伤事件后出现,导致个体在短期内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时间上有所不同。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出现,并持续不超过一个月。
而PTSD的症状则在创伤事件后持续时间更长,可以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数年。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回忆性侵扰、逃避性回避、消极情感、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和焦虑。
在回忆性侵扰方面,患者常常经历创伤事件的重温、噩梦和闪回。
他们可以在儿时事件的记忆中重现这些场景,经历一系列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上的困扰。
逃避性回避表现为患者试图避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地点和情境,以尽可能减少带来的痛苦和刺激。
他们可能回避与他人交流,避免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活动,甚至回避与自己发生事件的地方。
逃避性回避的目的是希望减少创伤事件引起的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消极情感是急性应激障碍的另一个主要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愤怒、抑郁、无助和沮丧。
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对未来感到绝望和无望。
这种消极情感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和自我指责的态度。
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可以包括头痛、恶心、心悸、呕吐、背痛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和过分警觉等心理上的不适感。
这些身体反应和心理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受损。
焦虑是急性应激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感到紧张、担心、恐惧和不安。
他们会经历持续的紧张和过度忧虑的状态,对未来感到担忧和害怕。
焦虑可能表现为身体的紧张和不适感,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和浅表呼吸。
治疗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组合。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对创伤事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
PTSD的诊断
![PTSD的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38d4b0bddccda38366baf1f.png)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 至数月后,罕见延迟至半年以上才发生),符 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 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行为 ⑹ 混合性情绪和品行障碍
三、适应障碍
⒋ 病程 1-6个月 ⒌ 治疗 • 社会支持 • 心理支持 • 专业心理治疗 • 抑郁、焦虑严重者可短暂药物治疗
谢 谢!
是指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应激性事件后,出现创 伤性事件的“再现”、对有关创伤情境的回避、对 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 和认知障碍。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和认知 障碍包括了过分的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记 忆障碍、犯罪感和睡眠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引起PTSD的应激事件包括: 1.洪水和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 2.交通事故、意外工伤和火灾等意外偶发性事件; 3.人为造成的蓄意伤害,如死亡集中营、严刑拷
⒊ 病程 一般症状在几天内消失,快者几小时就可恢复。
一、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
⒋ 干预
• 尽快脱离创伤情景 • 社会支持 • 心理健康教育 • 专业心理治疗 • 药物 抗焦虑治疗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CMD-3症状标准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② 易激惹; ③ 集中注意困难; ④ 过分地担惊受怕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12052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9.png)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什么应激性心理障碍患者通常都具有意识障碍、定向障碍、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持续性回避等症状,可并发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
按患病类型的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还可有情绪迟钝、目光呆滞、茫然、话多、动作增加等症状。
还可能会并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
1、急性应激障碍:本病起病急骤,一般在遭受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在不同的患者上有较大的差异。
但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意识障碍为主的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注意狭隘、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有人格解体,偶见冲动行为,有的可出现片段的心因性幻觉。
患者事后常对发病情况出现部分遗忘。
(2)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表情茫然,情感迟钝,行为退缩,少语少动,甚至出现麻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木僵状态。
此型历时较短,一般不超过1周。
有的可转入兴奋状态。
(3)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激越兴奋,活动过多,有冲动、毁物行为。
(4)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大汗、心悸、面色苍白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为闯入性(闪回)症状、持续性回避、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以及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
(1)闯入性(闪回)症状:非自愿、反复地在脑海中闪回和呈现创伤性事件的痛苦经历和体验;反复做相关的伴有痛苦情绪的梦;感觉与行为表现似乎创伤性事件又重现在眼前;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的信息产生触景生情的、强烈的精神痛苦和脸色苍白、心悸、发抖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2)持续性回避:持续性竭力回避有关痛苦体验的思绪、感受和记忆;竭力回避能够想起创伤性事件及其痛苦体验的相关的人、对话、物体场所、情景和活动等。
(3)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当前仍有遭受威胁性、灾难性创伤性事件的感觉和体验,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持续地存在。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c28cb56bec0975f465e2a4.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d40b9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5.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发生在人们遭受重大创伤或严重应激事件后。
它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就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对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
1. 症状: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回忆和重现: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会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和重现这些事件。
他们无法摆脱创伤的记忆,甚至包括令人恐怖的梦魇。
这种回忆和重现过程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害怕、愤怒和悲伤。
1.2. 避免刺激源:患者会尽量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事物。
他们可能害怕触发类似的情绪反应,因此会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这些回忆和情绪的触发物。
1.3. 感觉麻木:一些患者会感觉麻木和冷漠。
他们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情感反应,无法体验到正常的快乐或幸福,并且往往对亲近的人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1.4. 情绪和焦虑: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情绪波动较大,经历剧烈的情绪反应。
焦虑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和恐惧。
2. 影响:急性应激障碍对患者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社交和人际关系的障碍:患有急性应激障碍的人往往会避免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因为他们害怕会触发创伤记忆和情感。
这导致他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感到孤独和与他人疏远。
2.2. 工作和学习困难:患者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常常受到影响。
这使他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难以表现出最佳状态,可能导致业绩下降和学习成绩下滑。
2.3. 身体健康问题:急性应激障碍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问题、头痛、胃肠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2.4. 心理健康持续问题:如果急性应激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它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长期稳定产生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8e4797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由于遭遇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持续1-30天的症状群。
ASD可以是对暴力事件、自然灾害、车祸、严重意外等创伤性事件的反应。
ASD是一种短期的障碍,但是如果不加以治疗,ASD有可能会演变成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ASD的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ASD的症状ASD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方面:1.回忆创伤性事件的不愉快体验,如不断地回忆、噩梦等。
2.持续体验不适感,如紧张、害怕、痛苦、愤怒等。
3.逃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如避免谈论、避免回忆、避免参观事件发生地等。
4.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易激惹、难以入睡、头痛、肌肉酸痛等。
二、ASD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ASD 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个体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并且该事件包括实际死亡、死亡威胁、严重受伤或性暴力等。
2.个体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的3天到1个月内出现了以下症状:(1) 至少1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或者闪回,或者发现自己经历了不愉快的思想或者图像,而这些思想或图像与创伤性事件相关。
(2) 至少1项创伤性事件的避免行为,如避免讨论创伤性事件,避免参观事件现场等。
(3) 至少2项不适体验,如易激惹、情绪波动、入睡困难、集中注意力困难、肌肉紧张等。
(4) 至少2项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恶心、呼吸急促等。
3.这些症状引起了明显的困扰,影响了个体的社交、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功能。
4.这些症状不是由药物或者其他医疗状况引起的。
以上4个条件都需要满足,才能被诊断为ASD。
三、ASD的治疗方法AS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精神治疗:ASD患者需要与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后果,学习应对创伤的方法。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f6dc8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6.png)
案例二:急性焦虑症(ASD)
总结词
急性焦虑症是一种突发的强烈焦虑体验,表 现为惊恐、紧张、不安等情感反应。
详细描述
患者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可能出现急性焦 虑症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 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方面,心理治疗和药物 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同时,患者需要学会自
诊断标准
根据ICD-10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发病时必须有明确的精神刺激因素,精神障碍开始于事件发生后数分 钟至数小时内,病程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病程与预后
病程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程一般较短,通常在几小时至几天内症状达到高峰,持续时 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预后
大多数急性应激障碍患者通过及时治疗和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完全康复。但 部分患者可能会因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导致症状迁延不愈,发展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
运动疗法
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 虑症状,提高身体和心理 的健康水平。
营养疗法
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以 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健康。
04
急性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
提高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包括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
培养应对能力
教授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技巧,如放松 技巧、积极思考、寻求支持等,以增 强个体的应对能力。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应给予个体足够的情感支持, 关心和理解个体的感受,共同面对压力 和挑战。
VS
朋友和同事支持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https://img.taocdn.com/s3/m/06b4b8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1.png)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
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
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
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
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
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 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
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
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1.3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 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 天。
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
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 个月。
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 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
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2 临床表现2.1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到强烈的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
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2.2 亚型——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
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也成为“反应性精神病”。
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亚型。
其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2.3 强烈的病理情绪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
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
少数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精神因素有关,易被人理解,有时亦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多数伴失眠,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
2.4 发病迅速,病程不超过一月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就可以出现,多在1 小时内发病。
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
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一般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
如果处理不当,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有20%-30%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存在痛苦,难以矫治。
3 识别与诊断3.1 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对心理障碍而言,目前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
中国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
这三个诊断标准基本接轨。
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综合这三个标准,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3.1.1 遭遇过创伤性事件;3.1.2 有分裂性症状;3.1.3 有三大核心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3.1.4 社会功能障碍;3.1.5 症状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 年制订,2000 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 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3.2.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①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②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3.2.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 项以上分离性症状:①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②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③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
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
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④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
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⑤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3.2.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3.2.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3.2.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3.2.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3.2.7 此障碍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 或轴II 障碍的恶化加重。
3.3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 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 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 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 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
在ICD-10-E 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3.3.1 定义ASR 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