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背诵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624723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d.png)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中国古代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点,帮助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一、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业生产依赖于各种工具,主要包括犁、耕牛、耕地、水车等。
犁是一种用于翻耕土地的农具,它的出现使农民能够更有效地耕种。
耕牛则是古代农民常用的耕作动力,通过牵引耕具来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此外,农民还会利用水力引流的方法,利用水车进行水田灌溉。
二、农业生产技术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农民运用了许多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在耕种方面,他们广泛使用了旱耕、水浇和间作等技术。
旱耕是指在非水田地区,通过犁地去掉杂草,保持土壤湿度,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水浇是指在水田地区,利用河流或井水灌溉农田,增加土壤湿度;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更多的农作物,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三、农业品种选择古代农民根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和个人需求等因素,选择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种植了五谷(稻、麦、稷、黍、稷)、蔬菜和果树等。
五谷中,稻谷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通常将其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蔬菜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果树则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水果,满足了人们对于口感和口腹之欲的需求。
四、灌溉系统古代中国农民利用了灌溉系统来调节农田的水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灌溉系统包括水渠、水坝和水车等。
农民通过建设水渠来引导水源,使之流入农田,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水坝则是用于蓄水的结构,通过建设水坝来调节水源的流量和水位。
水车则是利用水力原理制造的一种工具,能够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实现水田的灌溉。
五、农田治理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耕作效率,古代中国农民还进行了一系列农田治理措施。
他们采取了开垦土地、排除病虫害、施肥等方法。
开垦土地是指将原本不可耕种的土地改造成农田,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病虫害则是通过合理的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施肥是指给农田补充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背诵提纲
![农业背诵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522faebb68a98270fefa56.png)
中国农业背诵提纲1.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单列):气候类型、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日较差、无霜期2.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光照、昼夜温差;热量低,生长期长;土壤肥力;良种培育;水质影响作物单产的因素:品质、光照、昼夜温差、土壤肥力、科技、耕作方式3.我国主要农作物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如:甘蔗、甜菜、油菜、棉花)P1084.我国农业东西、南北差异P1085.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分析P1096.我国农业地域分以规律P1097.农业发展方向(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进行作答)1)、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和质量。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扩大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4)、改善交通条件和提高保鲜技术 5)、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6)、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7)、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8)、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9)、创造品牌8.青藏高原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
试分析河谷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及小麦、青稞单产较高的原因。
优势区位条件: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较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风力较小。
青稞、小麦单产高的原因: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9.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宜粮则粮”。
②气候干旱、地形较平坦、草原广阔→“宜牧则牧”。
③气候湿润、河湖较多→“宜渔则渔”。
④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林则林”。
10. 农业污染11.小范围地区区位选择原则①地价的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应发展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家禽等)。
②单位面积产值——距城镇距离不同,单位面积产值由高到低的农业类型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或蔬菜、果园、棉粮等。
③需水量——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布局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农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农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8fcfac453610661fd9f435.png)
农业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背诵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0095ca004a7302768e99396a.png)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结构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1.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地域差别:北方粟麦南方水稻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 、地主私有土地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二)农耕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生产工具(1)原始工具:石、木、骨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①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②牛力耕田开始出现,(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灌溉工具①三国:翻车②唐:筒车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大禹治水的传说;②春秋战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地区:坎尔井④东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3、封建社会: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出现原因: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土地出现(生产关系的进步)(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落后性)④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等影响,容易破产(脆弱性)(4)作用: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给自足;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B、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中国农业资料整理(地理)
![中国农业资料整理(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25a5cda1c7aa00b52acb58.png)
★、农业的发展(1)成就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3)科技兴农(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5)农业发展前景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①需要量大;②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量不多;③自然灾害频繁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商品率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河南——花生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区;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高一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一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https://img.taocdn.com/s3/m/17bc8b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7.png)
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农业和手工业是相互依存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手工业则为农业提供 生产工具和服务。
相互促进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而手工业的发展又反过 来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相互制约
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而手工业则受市 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 入等因素的制约。
手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如铁制农具的 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带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如纺织业的发展使得棉 布、丝绸等农产品得以广泛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服务,如农具的修理、农产 品的运输和储存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 产量。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多, 包括粟、黍、稻、麦、豆等,这些作物的种植丰富了人们 的饮食生活。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与成就
古代中国手工业门类齐全,包括纺织、陶瓷、冶金、 造船、建筑等,这些行业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在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东汉加以改进。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耕耙耱技术,到魏晋时期趋于完善。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与推广
农业必背
![农业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5c007a28ed630b1c59eeb5f4.png)
农业生产相关内容⑴北方冬季农田为什么可以用烟幕来防霜冻?答:烟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⑵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变式一: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③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④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变式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
形成旱灾。
⑶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A.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有利条件是: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③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④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①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②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③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④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88cd7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9.png)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国农业的分布格局(一)东部季风区1.秦岭—淮河以北主要为旱作农业区。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以黑土为主,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同时也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
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流及地下水。
2.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广泛,还盛产油菜、棉花等。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树、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降水丰富,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二)西部非季风区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盛产三河马、三河牛等优良畜种。
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如新疆的绿洲农业,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棉花、瓜果等作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青藏高寒区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牦牛、藏绵羊等是当地特色畜种。
在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气候高寒,为高原山地气候。
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一)粮食作物1.水稻喜高温多湿,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地。
2.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因冬季寒冷,小麦无法越冬,只能春季播种;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3.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二)经济作物1.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2.油菜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3.花生主产区是山东、河南等地,多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农业专题必背要点
![农业专题必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68966bcaaedd3383c4d3f2.png)
农业专题必背要点农业区位选择:(一)自然条件:土地气候水源,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政策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18)、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123源不足。
(19)、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20)、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②⑵⑶.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多,可供牲畜饮水;③.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②人口、城.(社会经济条件)⑹.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⑻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加强;③乱垦滥伐,过⑾复种指数问题:①②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中国平原占国⒀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⒁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冬季受⒂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社会经济因素:①进步。
(16)、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①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A②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AB、整治和发展方向:1。
农业问题;;;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背诵资料:必修二
![背诵资料: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09a3bf1aef8941ea76e05a1.png)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比较:异: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片板不得下海 );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御(严格限制外来贸易)。 同: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评价: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4 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变动一: 自然经济 逐渐解体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动
第 一 次 过程 工 业 革 命
①生产组织变化: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②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 ③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影响 ④社会关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 ⑤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并推动了资产阶级内外政策的调整。 (对内: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对外:加快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步伐)
背 景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至20世纪初 ③主要原因:科技的突飞猛进 ①电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②主要国家:美国、德国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输变电技术的日益完善,使电能成为新的能源; 随着电灯、电话、电车等电器产品的涌现,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
表 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
土地 时代 制度 土地 的演 制度 变
形成 原因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 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 土地属于国家(实属周天子); 受封者仅有使用权,无处分权。
封建社会
封建 土地 私有制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封建 土地 私有 制
(一)“重农抑商”政策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 ②王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兼并,井田制趋于瓦解; ③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形成 ①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如鲁“初税 亩”。 过程 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如秦国的商鞅变法。 原因:土地 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 私有制的存 政府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遏制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在。 兼并 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农业小常识100条
![农业小常识100条](https://img.taocdn.com/s3/m/22be62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f.png)
农业小常识100条当然,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农业方面的小常识。
以下是100条农业小常识: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家之一。
2.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3. 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4. 农业可以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类型。
5. 农耕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6. 种植作物需要根据土壤、气候和季节选择适宜的品种。
7.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营养。
8. 高效的灌溉系统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9. 农民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10. 农作物的收割时间应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气候条件确定。
11. 农作物的储存要注意防虫、防霉和防潮。
12. 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田秸秆。
13. 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14. 农田的保护和土壤的保持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15. 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6. 温室种植可以在非适宜季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17.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8. 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19.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20.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21. 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
22. 农业保险可以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而带来的损失。
23.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4. 农村电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25. 农业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26.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7. 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8. 农业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十分重要。
29.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0. 农业科研和创新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31.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32. 农村金融服务可以支持农业生产和发展。
33. 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背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7bb69476a20029bc642d45.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原始社会1.农作物:水稻、粟2.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3.耕作方法:刀耕火种4.土地的经营方式:集体耕作5.土地的所有制度:氏族公有6.人民生活:频繁迁徙(二)商周时期1.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青铜农具3.耕作方法:石器锄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土地的经营方式:集体耕作5.土地的所有制度:井田制6.人民生活:走向定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精耕细作的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二)精耕细作的表现:1.生产工具的革新2.耕作技术的进步3.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4.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春秋战国(三)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政府的扶持“重农抑商”。
(四)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精耕细作。
(五)小农经济的缺陷:1.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的小规模生产。
(分散性、保守性)2.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闭性)3.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脆弱性)4.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落后性)(六)小农经济的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小农经济虽然脆弱,但其再生性很强,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农业知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农业知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6fcc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2.png)
农业知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农业知识是高考地理常考的一个知识点,你的农业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业知识高考必背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农业知识必背知识点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⑶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⑾复种指数问题: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中考-中国地理必背考点:农业与工业
![中考-中国地理必背考点:农业与工业](https://img.taocdn.com/s3/m/9b4c3814a8114431b90dd84a.png)
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一.农业
1.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2.分布: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东部:种植业、林业、渔业;西部:畜牧业为主
3.九大商品粮基地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4.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滩羊;新疆细毛羊;青海、西藏的藏绵羊、牦牛等。
二.工业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2.我国工业的特点:门类齐全、配套完整、自成体系的工业国家。
3.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沿线、沿河、沿海。
5.我国高科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核心地区:北京、上海。
中国农业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农业的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f583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a.png)
中国农业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之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之一。
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境内从事农业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两宋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熟稻的栽培和农田灌溉技术也得到了重大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现状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中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左右。
中国的农业产出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三、问题中国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高,进而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化和农业发展。
此外,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土地资源的流失、灌溉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四、解决方案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品种改良、土壤调理、植保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再次是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
中国政府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背诵
一、种植业
1.南北方差异
①九大商品粮基地: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江淮地区,D太湖平原,E江汉平原,F成都平原,G洞庭湖平原,H鄱阳湖平原,L珠江三角洲。
②五大商品棉基地:M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N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E江汉平原,O南疆。
二、其他农业部门
1.畜牧业
①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半
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共划分为四大牧区,分别是:A内蒙古
牧区、B新疆牧区、C青海牧区和D西
藏牧区。
②农耕区畜牧业:集中分布在东北、
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舍饲和秸秆饲料
为主,是我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
2.林业:E西南天然林区、F东北天然
林区、G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3.水产业:其产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优势区域为东南沿海养殖带、黄渤海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养殖带。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A种植业占主导地位,B畜牧业只占27%,
D林业、C渔业比重太小。
(2)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等问题。
2.发展对策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四、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
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
只能一年一熟。
2.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
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
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3.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
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4.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
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
乏。
5.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6.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制约因素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7.商品粮基地的选建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二是粮食商品率较高;三是地区增产潜力大。
8.东南沿海养殖带的优势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地区,水域面积占大陆水域面积的3/4;大陆架宽广。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养殖经验丰富;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
六、主要商品粮棉基地优劣势条件
七、我国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答题模板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