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学号脉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鐘學號脈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代表心脈正常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左手關脈正常為不強不弱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太強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老中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鬆松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裡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閒話少敘,書回正傳: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
10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
主管察氣。
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2、脈快慢。
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
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4、脈浮沉。
主管表裡。
(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症,脈沉裡症。
(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5、脈勻亂。
主管察安危。
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十分钟学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_+_中医把脉口诀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别看这东西有点玄乎,其实咱们老百姓也能轻松掌握。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段儿把脉入门必背口诀,让你在朋友聚会时,也能炫耀一下自己是个“中医达人”!1. 1.1 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咱们得了解一下脉象的基本知识。
脉象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紧、滑等六种类型。
记住了吗?嘿嘿,别忘了跟我一起念一遍:“浮沉迟数紧滑”。
2. 1.2 掌握把脉的三大原则在学习把脉的过程中,咱们要掌握三个原则:举、按、寻。
举就是抬起手臂,让医生看到你的脉搏;按就是轻轻地用指腹去感受脉搏的跳动;寻就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
记住了吗?跟我一起念一遍:“举按寻”。
3. 2.1 浮脉的特点浮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较弱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人身上。
哎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哦!咱们得赶紧调养身体了。
4. 2.2 沉脉的特点沉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较强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旺盛、阴血充足的人身上。
这可是个好消息!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嘛!5. 2.3 迟脉的特点迟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好好补一补身体了。
6. 2.4 数脉的特点数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盛、阴血过剩的人身上。
这个嘛,也得注意调节身体平衡哦!7. 3.1 紧脉的特点紧脉是指脉搏跳动较紧、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活血化瘀,让身体恢复健康。
8. 3.2 滑脉的特点滑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滑、无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的人身上。
这个嘛,得好好调理身体了。
9. 4.1 把脉的重要性把脉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梅妃说中医3天前·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健康领域创作者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转载】十分钟学号脉: 中医把脉口诀
【转载】十分钟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导读: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一、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训练把脉的方法
训练把脉的方法哎呀,说到把脉,这事儿可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记得上次去中医馆,那个老中医给我把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门手艺真是神了。
他那手指轻轻一搭,就能知道我身体里的小毛病,这让我对把脉这事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呢,把脉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摸的。
你得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是坐下来,手臂平放在桌子上,手腕自然放松。
这第一步,就是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别急,慢慢来。
接下来,就是找那个神奇的脉搏点了。
我记得老中医跟我说,手腕这儿有个叫“寸口”的地方,就是脉搏跳动最明显的地方。
你用手指轻轻搭上去,别太用力,不然脉搏都被你压没了。
我试了好几次,才找到那个感觉,就像是在摸一条小鱼,轻轻的,有节奏的跳动。
找到脉搏后,就得开始感受了。
老中医说,脉搏的跳动有快有慢,有力无力,这都能反映出身体的不同状况。
我记得他教我,要用心去感受,别光用眼睛看。
我闭上眼睛,慢慢感受,那脉搏的跳动,有时候像是小溪流水,有时候又像是大海波涛,真是奇妙。
说到这儿,我得提一件趣事。
有一次,我在家自己练习把脉,结果我家那只肥猫跳上桌子,一屁股坐在我手上。
我当时一惊,还以为自己脉搏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力,结果一看,原来是我家猫在捣乱。
这事儿让我笑了好久,但也让我意识到,把脉这事儿,环境得安静,不然真是容易出岔子。
练习把脉,得有耐心,不能急。
我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摸不准,有时候觉得自己摸到了,结果一问老中医,他说我摸的是静脉,不是动脉。
这让我有点沮丧,但老中医鼓励我,说这事儿得慢慢来,多练练就好了。
现在,我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脉搏,并且能感受到它的跳动变化了。
虽然还比不上老中医那么神,但至少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每次成功把到脉搏,我都特别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又掌握了一门新技能。
总之呢,把脉这事儿,就得细心、耐心,还得有点幽默感,不然这过程得多枯燥啊。
就像我那次被猫捣乱,虽然当时有点尴尬,但后来想想,也挺有趣的。
把脉,不仅是学一门手艺,更是在学一种生活的态度,慢慢来,不急躁,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
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
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
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
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
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
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
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
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
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
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
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
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
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触脉力差不多,并没有随着重按力度明显增加的感觉。
就像书上所说如按葱管。
大失血病人因机体突然供血不足,脉搏会因心脏代偿而加快。
失血越严重则心博动越快,患者生命越危险。
所以仅以脉体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还要结合其它方面。
需要细细体会。
切脉六感之速率论
速率快慢是以患者平时的心律为参照的,而不是西医的60至100之间都视为正常。
我们不知道患者平时心律多少,只能根据病人的身体素质估计。
脉搏速率过快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热,热又分虚实。
实热脉搏快而有力,脉体大。
虚热脉搏快而细,脉力相对较小。
无论虚实都是机能亢进的状态。
但是虚热亢进不是真正的亢进,只能通过滋阴平衡阴阳以祛热。
二是急性失血造成的心脏代偿。
切脉六感之韵律论
脉搏有正常的韵律,韵律失常可分两类:一是绝对失常。
象结代脉。
二是相对失常。
相对失常时脉搏的搏动间隙稍微不一致,时快时慢或脉力时大时小。
这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打桩,开始时精力充足,打桩的速度均匀,力度相当。
当他疲劳时,他就维持不了一个匀速,匀力了。
绝对
失常与相对失常都是心气受伤的表现,只是轻重不同。
切脉六感之硬度论
我把硬度总结为一种刺激。
外科医生的都知道血管在做手术时被器械碰到会急剧收缩,而管壁变厚变硬。
这是直接刺激,收缩比较剧烈。
在人受到疼,胀,寒冷等刺激时,都会因强度大小不同脉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硬度。
以上韵律及速率两手表现基本相同。
其它的四种感觉两手及三部皆可表现不同。
这就关系到起病位的问题了。
为便于理解我是分开叙述的,而在辩证时都是要综合分析的。
再者切脉重在实践。
就算摸不准,也要把每个病人的脉都认真摸一遍。
再结合病人的望闻问诊分析。
时间久了自然就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