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要看法: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2.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

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处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2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特点:1.新现实主义把安全而不是把权力置于首要地位,认为国家不会为了其他利益而放弃他们当前已获得的安全。

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他们就可能接受较弱的处境。

权力已不再是国家的目标,而是国家的工具。

新现实主义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导致风险。

2.在研究方法上,只有既注重单位(国家)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

3.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而不是人性的结果。

总之,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国家的主要关注点未必是对权力的不间断追求,有些时候国家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保持和平与解决经济问题。

3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相对新现实主义而言的。

它与新现实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它力图预测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追求特定的政策和战略,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作出不同的反应。

所要探讨的东西包括个别国家的大战略、军事信条、对外经济政策、结盟的偏好以及危机行为等。

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和雄心,首先取决于他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他们的相对物质力量。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理论概说1. 理论(theory)1.1 国际关系案例:两伊战争问题:空前激烈的两伊战争,在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实现停火?解释1:伊朗和伊拉克两国都不能通过此次战争征服对方,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这次战争没有意义,停战是最佳选择。

解释2:彼此势均力敌的国家之间,由于互相牵制,没有任何一方可以通过战争获取优势,所以,战争无法解决问题,还是不打为好。

两种解释的区别:第一种是具体解释(具体事件,常常是历史研究的解释);第二种是一般性解释(一类现象,属于理论解释)。

1.2 理论的涵义所谓理论,就是在系列假定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构成分析:理论假定:一组默认成立、不加质疑的陈述或命题。

核心命题:理论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传统均势理论: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可以防止战争。

民主和平理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

1.1.3 理论的特点特点1:理论是对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的解释。

特点2:理论是对一类事实或一般性事实进行解释。

特点3:理论是系统化的解释。

理论假定和核心命题之间,通过理性主义的逻辑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特点4:理论是人为建构的解释,虽然力求真实,但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人的主观理解。

理论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真实地”揭示事实背后的联系和机制。

但是,揭示“真实联系”的困难以及“真实”本身的信念特征,导致理论与其要解释的事实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形式上表现为“人为杜撰”的特征。

理论如何产生?“用发明的方式去发现”,即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想象”出事实背后可能存在的联系和机制,又要确保这些想象出的联系和机制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1.4 理论的特征性含义:理论是在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地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关系陈述。

根据理论解释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适性理论和仅对特定现象适用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各派别、各流派理论考点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各派别、各流派理论考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权力斗争;自由主义,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因素和观念建构。

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Page 66)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世界体系论这几个范式属于理性主义理论。

反思主义的理论群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学派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

一.世界体系理论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判帝国主义而著名。

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

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

沃勒斯坦认为,从历史上说存在过两种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现代的世界体系属后者,尽管现代体系还是稳定的,但已经进入了最终的危机时期。

二.规范理论提出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层面的问题。

这一理论最基本的特点是提出了国家间关系的伦理性质。

三.女性主义理论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四.批判理论源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理论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像一切只是一样,它必然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和意识形式影响的制约。

五.历史社会学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主要论题是穿越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认为国家是由国际与国内力量造就的。

六.后现在主义认为在话语之外不存在建立真理陈述之基础的可能,关注权力与知识。

七.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温特建构主义是冷战结束后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从观念的角度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讲义资料答题技巧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

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及其命运作者:王传兴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2期摘要:在体系层次上,一般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包括三大范式:现实主义范式、理性主义范式和革命主义范式。

这三种范式分别以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反响的三种不同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为基础。

它们之间的竞争持续了两个世纪。

随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始,三大范式的命运是注定的: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和调整。

这种变化和调整可以是相互交融的,也可以是极具批判性的解构和针锋相对的,还可以是批判后的理论建构。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三大范式;意识形态;命运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6)02-0092-07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范式及其意识形态基础英文里面的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paradiegma一词,含义为范例、模型,或者基本模式。

范式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形成以来有三大体系层次的理论范式。

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范式、跨国主义(理性主义)范式和阶级体系理论(革命主义)范式。

这三大理论范式都是从体系层次——而非从国家层次或个人层次——来研究国际关系。

但是,这三大范式的出现却是要早于国际关系学的诞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了解一下这三大范式对应的意识形态基础。

1789年在近现代世界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此后200年来三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相互之间斗争的历史。

1789年,大革命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其哲学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

从15世纪末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一,—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经过300年的发展,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夕,按照美国学者华勒斯坦的说法,欧洲的“两种现代性”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国际关 系理论的复兴和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

国际关系理论概论

第2讲 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一般范式 卡尔和摩根索的共同点可以分为3类,他们之间的关系: 1、国家是自私的、理性的、单一的,是深层理论假定, 是做出国际关系现状假定的前提。 2、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充满了利益冲突和权力争 夺,国家,尤其是大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关 于国际关系现状和现象的假定,是在深层假定的基础上得 出来的。它与深层假定一起,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经典假设 的基础。 3、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安全,国家 必须自助,必须加强权力。权力是国家界定利益、解决冲 突的有效手段。这是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假设,也是其关 于国际关系“规律”的基本结论,是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推导出来的。
讨论思考题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 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在中苏交恶的大环境下,开始向实力更加强大的 苏联一边倒。在苏联的支持和纵容下,越南不断挑起与中国的摩擦(没 收华侨资产驱赶华人、占领中国的盟国柬埔寨、挑起与中国的边界冲 突)。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位反目的昔 日兄弟。 1979年2月17日凌晨,集结在云南和广西的30万大军开始对越北毗邻中 国的地区发动地毯式炮击。受到致命打击的越南重要城镇有老街、芒街、 谅山、孟康和高平。炮击后不久,大约6万中国军人在26个缺口越过边 界杀进越南。整个战线长达1200公里。步兵由T59坦克支持,一边横扫 越军据点,一边呈扇形深入越南大约20公里的区域。在不到两天的时间 里,中国军队已占领11个越南边境市镇。中国军队输入破竹,继续一举 拿下谅山,越南首都河内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拆除,攻克河内指日可待。 越南不得不立即发布全国动员令。 就在此时,中国政府宣布此次出兵越南的目标已经实现,即日开始撤军。 越南人长舒一口气。惊魄未定之际,越南政府煞有介事地宣布,为展示 自己的和平意愿,同意中国人撤退。中越战争结束。

国际关系范式

国际关系范式

国际关系范式现实主义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新现实主义(结构主义)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新自由主义,Robert O.Keohane & Joseph Ny. Jr.,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建构主义Alexander Wen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摩根索现实主义在书中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国家间政治》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

首先,摩根索建立了一个极优美简洁的国际政治体系框架:在将国际政治理解为国家的权力(等同于利益)斗争之后,界定了三种寻求权力的政策:维持现状、帝国主义、威望(prestige)政策(含外交礼仪和显示武力);然后考察了限制国家权力的三种模式:权力均衡政策(此卷最精彩,是欧洲近现代史精粹)、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此卷分析了民族主义兴起后贵族式国际主义道德让位于民族化的普世主义)、国际法;最后分析了时代最重要的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裁军、集体安全、国际政府{神圣同盟、国联、联合国})、以改变求和平(世界政府)、以调解求和平(外交)。

其次,虽然摩根索信誓旦旦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石,但其实其现实主义路径本身完全能兼容道德因素,而摩根索本人更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或考量。

譬如,在讲到1648-1933年在欧洲占主流的权力均衡策略时,他几乎深情地分析了这种注重“适度而非决定性斗争”的权力均衡之所以成功在于“欧洲共和国”的意识:“权力均衡的发动机运转所需的燃料、能源,乃是西方文明的智力和道德基础,或曰智力、道德氛围,18世纪社会上的活动家们在这种环境下施展身手,他们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种气氛的浸染。

辩论辩题的国际关系

辩论辩题的国际关系

辩论辩题的国际关系
正方辩手:
国际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国际
社会共同利益所在。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说,“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

”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是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至关重要。

例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而国际关系的发展也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对话。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

因此,国际关系对于全球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反方辩手:
国际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并非唯一重要的因素。

首先,国际关系的发展并
不一定能够带来和平与发展。

历史上有许多国际关系紧张的时期,但并没有导致全球战争爆发。

其次,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的利益受损。

例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受到冲击,导致国内失业率上升。

另外,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例如一些大国的干涉行为可能导致一些小国的主权受到侵犯。

因此,国际关系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全球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慎重对待国际关系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于国际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辩论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内容简介 · · · · ·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

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

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 · · · ·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三、规律、理论与范式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什么是现实主义?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四、霍布斯与《利维坦》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二、权力学说三、地缘政治学四、均势理论第5章新现实主义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第7章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第8章英国学派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二、理性主义传统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五、意义、局限与前景第9章威慑理论一、什么是威慑?二、威慑的类别三、威慑理论的发展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第11章霸权稳定论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第12章民主和平论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第13章文明冲突论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二、理论构建问题12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四、中国学派的生成。

国际关系理论 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理论 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理论期末复习一、范式范式(库恩 paradigm)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从什么方位开始看,从什么立场开始看)它提供了观察生活的方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假设。

二、理论理论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的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三、本体论1、哲学含义:“本体”是唯一能够独立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

2、传统与现代本体论1)“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需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2)“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三、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认识论原则1)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一的逻辑主义观点;2)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3)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立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4)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1)含义:在实证主义认识论假定的基础上,逐渐整理形成的一整套比较具体的、可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研究程序。

2)基本要素:研究问题。

理论假设。

系统数据。

验证。

四、理想主义1、思想来源1)十九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2)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说“天定使命观”3)美国文化中的“例外论”4)十八世纪启蒙哲学2、含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思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处于幼稚时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作为欧洲启蒙运动催生的三大意识形态之一,自由主义主张人性善,倡导平等、理性、自由权利、财产权等规范观念。

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历年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历年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国际关系考研真题解析,考研参考书,高分经验,考研辅导一.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711政治学综合一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④《政治学十五讲》(第二版),燕继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02国际关系史①《简明国际关系史》,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②《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真题(近两年换参考书较多。

因此政治学理论参考前2年,国关史参考前5年即可。

)国际关系史2010名词解释:日美安全条约中导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伊朗人质危机勃兰特委员会简答题:简述欧洲一体化取得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论述:1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原因、特点和结果2011名词解释:西欧联盟NPT非盟奥斯陆协定马岛战争简答题:1、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建立2、评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论述题:1、论述苏联战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结果2、论述北约的形成及战略演变的过程2012名词解释:哥穆尔卡《美苏中导条约》上海合作组织单一欧洲法案简答:一.北方四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二.新东方政策原因及表现?论述:一.论美苏冷战过程中三次缓和的原因及表现?二.评析联合国安理会改革/2013:名词解释:让·莫内、《旧金山合约》、赫尔姆斯—伯顿法、科索沃战争、三环外交简答:试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及表现试述巴基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1.试述冷战后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2.试述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2014名词解释:不结盟运动、阿拉法特、克什米尔问题、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简答:1.评价马歇尔计划2.分析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及影响论述:1论述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变化2.从欧洲一体化进程分析其阻碍性因素2015名词解释:拉宾、柏林墙、日本和平宪法、国际联盟简答:1.美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政策的原因、表现及结果2.冷战后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演变论述:1.比较一战后和二战后亚太地区安全秩序2.评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育明教育状元集训营政治冲刺资料分析七:认识论材料题(重点)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和权力中心的重要性。

该范式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国家的利益和行为是解释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的核心观点包括:
1.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被视为具有独立意志和行动能力的实体,它们通过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2. 国家的利益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国家的行为被解释为追求国家利益的结果,国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制定和实施政策。

3. 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强调国家间的权力竞争和平衡,认为权力是决定国家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4. 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有限:在国家中心主义范式中,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被认为是国家间合作的工具,其作用和权力受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限制。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该范式过于强调国家的作用,忽视了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制度的影响。

此外,国家中心主义范式也可能导致对国家行为的简单化解释,忽略了国内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总的来说,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解国际关系的框架,但需要与其他理论和观点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解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多国公司;跨国集团)主要学派:理想主义: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

;制止战争的办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摩根索发表(核心概念:权力、概念)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国际关系辩论辩题

国际关系辩论辩题

国际关系辩论辩题正方,国际关系应该以合作为主导。

国际关系应该以合作为主导,因为合作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合作可以带来共赢的结果。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合作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

其次,合作可以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大差则衰。

”只有通过合作,各国才能相互学习,实现文明共存。

最后,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正如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斯密所说,“合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繁荣。

反方,国际关系应该以竞争为主导。

国际关系应该以竞争为主导,因为竞争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竞争可以激发创新。

正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说,“竞争是创新的动力。

”只有通过竞争,各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推动科技进步。

其次,竞争可以促进效率提升。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最佳手段。

”只有通过竞争,各国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最后,竞争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竞争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只有通过竞争,各国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综合来看,国际关系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

合作可以促进共赢、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而竞争可以激发创新、提升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国际关系应该以合作与竞争并重为主导,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

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

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
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
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二、理论构建问题12
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四、中国学派的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