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常考的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考的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考的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考的政治经济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政治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指的是市场上各个消费者希望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以及交易量。

当供给和需求平衡时,市场达到了某种稳定状态,价格和数量都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通常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即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额外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用于解释消费者的选择和行为。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进行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一种选择就会失去进行其他选择的机会,这个失去的机会成本即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提醒我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行的选择,并选择其中最合适的。

四、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繁荣期经济增长,就业率提高,生产和消费活动活跃;衰退期经济增长停滞,就业率下降,生产和消费活动减弱;萧条期经济严重衰退,就业率大幅下降,生产和消费活动萎缩;复苏期是从衰退到繁荣的过渡阶段。

经济周期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经济预测和决策。

五、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更大,说明生产效率更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行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出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需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出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政治经济学》大一上学期-必考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大一上学期-必考名词解释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完全由他个人决定,劳动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他人、为社会的劳动。

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通过交换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按照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一、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二、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4.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个可变量。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之本之比即。

6.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四、1.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3.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A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B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 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

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D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F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G 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学科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学科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学科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学科名词解释☆导论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2.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3.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

4.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5.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

2.社会分工:即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3.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4.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5.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局部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可称为私人劳动。

6.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可称为社会劳动。

第二章商品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4.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5.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对象是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包括自然物和加工物。

劳动手段是指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包括生产场所、容器等,其中最重要的为生产工具。

3.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的总称。

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个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内,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与政治、法律的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相适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哲学、道德、观念等。

6.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力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7.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对立性表现为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被同一个人同时占有;统一性是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有价值。

8.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有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9.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10.经济学上的信用是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

1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政治、经济、法律学和社会学于一体,旨在研究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如何互相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的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参与者的自由交易为中心的经
济体制,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
体制中,私营企业不受政府管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3.穷人陷阱:穷人陷阱是指贫困人口因收入与其他落后国家相比
偏低而未能脱贫的局面。

贫困人口陷入穷人陷阱,无法从低收入状态
摆脱并实现增长和发展,尤其是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资金方面
的不足,使其陷入贫困的死循环。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宗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吧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搬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 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都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 是指生产过程的本身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叫做剩余价值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在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一个要素。

它是人特有的活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消耗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也称劳动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二个要素。

它指的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三个要素。

它指的是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类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指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2.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

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3.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4.经济范畴: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

5.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6.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

7.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8.具体劳动: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成果各不相同。

这种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9.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就只剩下一点,即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或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亦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10.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1.价值尺度:即衡量其他的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

12.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言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14.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劳动者为投资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5.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16.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1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

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

3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

4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产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产权包括所有权。

房地产所有权只是房地产产权中主要的一种。

5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6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8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9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来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7.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不断的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9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他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10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1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那部分生产资本。

(其周转速度是资本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12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只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13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提条件是社
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4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5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17货币乘数: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的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
的关系。

K代表货币乘数,D代表存款总额,R代表初始存款,r是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利率。

则K=1/r=D/R.
18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19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增值和物价下降的问题。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
价值的方法。

22生产成本: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23利润:当剩余价值不被看做是可变资本产物的,而是把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是利润。

即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换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4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出卖的价格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是商品价值的转换形式,他的形成以平
均利润的形式为前提。

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

生产价格=P+K
级差地租:指土地等级高低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25绝对地租: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26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是一个收入的概念,用GNP表示。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27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是一个生产的概念,用GDP表示,它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的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28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它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张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张,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变化反映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

2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主义技术构成决定的、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

3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

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规律,又是价值实现规律。

31实体经济:即农业、工业、交通、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32虚拟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33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式,此时买方市场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的竞争。

34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式,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的竞争。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