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对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二、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概述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基因:作为古代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艺术性基因:大运河沿岸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3. 民俗性基因: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节庆活动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4. 经济性基因:大运河的通航和灌溉功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经济遗产。

三、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水利设施的普及,使得大运河的交通和灌溉功能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水段荒废。

此外,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针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策略:1. 挖掘和整理文化基因:对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基因。

2. 强化历史性基因的保护:通过建立历史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方式,保护大运河的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

3. 传承和发扬艺术性基因:加强对大运河沿岸艺术作品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4. 保护和弘扬民俗性基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大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撰文/王 锐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自2017年开始政府下发相关批文表示要将运河这一祖先留下的人文遗产进行妥善保护。

中国的古运河都是人工开凿以长途运输为主要目的,其中广为人知的中国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贯通无数支流的运河体系,包含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常州段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95年就开始进行开凿的,这一段的运河全长有170余里,并且在之后的朝代演变中也在不断地扩张、变化,也曾多次改变线路。

现今的常州段运河贯穿了城市的西东两个方向,总长超过了23千米,也是现今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运河流域中包含了不少人为或是天然的资源以及名胜古迹,其中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就包括了31个遗产区以及27段河道,是中国大运河中的历史瑰宝,运河发展的活标本。

其中承载了历史岁月、文化精神、物质演变的文化内核,因此为了妥善发展就需要将传承与开发并举,才能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常州段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是由历史的演变遗留下来的精神或者物质上的财富,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反映时代文化、艺术以及科学发展的直接载体。

运河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变化紧密相连,其中知识、技术、习俗、文化的传承就会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

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关公约之中也有显示,历史遗迹、建筑、文化遗址其中会包含建筑风格、雕塑、书籍、书法或者绘画作品、具有历史价值的雕刻、铭文都是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

在保护的过程中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不能占为己有。

在政策支持下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进行了分类,其中包含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传统的医药学以及历法,在民族方面还包含有民俗礼仪或者节庆活动。

人们依赖于现代化的模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以音像制品或者影像制品的形式传承下来,促使其进一步开发。

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价值运河在国家历史上是为了适应交通发展而产生的,往往会将经济以及政治中心紧密相连,为当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今的大运河是在人工与自然条件下共同完成的工程,其中不仅蕴含了美丽的自然遗产,还兼顾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以及周边衍生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有着较大的规模,且内容多样化,涉及到文化的范畴比较广泛,为了加强运河的遗产保护措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规范大运河遗产的管理、继承以及利用,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与运河的保护能够共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同时借由继承文化遗产的内容发展自身经济,传承并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用,促使两者相辅相成。

_申遗_背景下的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_刘庆余

_申遗_背景下的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_刘庆余
目前, 《中国大运河 申 报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预 备 名单》 已公布,包括立即列入项目 ( 遗产点 65 项,河道 31 项 ) 和 后 续 列 入 项 目 ( 遗 产 点 67 项,河道 12 项 ) 。这 种 遗 产 点 和 河 道 的 分 类 主 要是从水利水运工程体系角度界定运河遗产,并 没包括因运河而生的城镇及大运河周边环境景观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发展 程 度 不 均,保 护 意 识 淡 漠, 保 护 理 念缺乏科学性,破坏现象频发
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运河独有 的文化景观正在迅速流失,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 完整性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京杭大运河流经线路 漫长,沿线十八地市的发展程度不均,导致运河 保护与 “申 遗 ” 工 作 在 部 分 城 市 面 临 困 境。 京 杭大运河的保 护 与 “申 遗 ” 是 由 国 务 院 统 一 部

[收稿日期] 2012 - 05 - 01 [作者简介] 刘庆余 ( 1979 - ) ,男,山东莒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1CGL110)
—8—
“申遗” 背景下的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利塞默林铁路、德国中上游莱茵河河谷、日本纪 伊朝圣之路、加拿大里多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 运河 带 等 线 性 遗 产 相 继 被 列 入 《世 界 遗 产 名 录》。1994 年 9 月在加拿大安大略召开的以 “遗 产运河 ” 为 专 题 的 世 界 遗 产 会 议, 对 “运 河 ” 做出如下定义: “运 河 是 人 工 疏 凿 ( 或 开 凿 ) 的 水道。从历史或技术的角度看,无论是其固有的 还是作为此类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它都具有突 出的普遍价值。它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工程,体现 了线性文化景观的特征,又或是某个综合文化景 观中不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4]1996 年, 国 际 工 业 遗产保护 委 员 会 编 制 了 《国 际 运 河 遗 迹 名 录 》, 其中,京杭大运河被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1.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运河之一,贯穿了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其沿岸所积淀的文化遗产亦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深入探讨京杭大运河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引言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自公元前5世纪始建,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更是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2.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2.1 历史价值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从隋唐时期的繁荣,到宋元时期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的逐渐衰落,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2.2 艺术价值京杭大运河沿岸留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桥、古码头、古船闸、古税关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建筑艺术的杰作。

同时,运河沿线各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2.3 科学价值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水利、交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后世的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运河沿线还保留了一些古代科技遗址,如水利枢纽、船舶制造遗址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 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 加强立法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标准和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3.2 实施重点工程对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如古码头、古桥梁等,同时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揭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撰文/赵力冬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在过去,城市的发展由于受到了交通的限制,很难跨区域形成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大壮举,通过对水运交通的开发,缩短了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距离,有效刺激了沿岸经济贸易的发展,给内陆城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这一壮举就是宋朝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修建工程。

京杭大运河的规模浩大,贯穿了我国南北地区,不仅刺激了经济发展,在码头建设中也存在着优美水文风景,在当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枢纽。

大运河于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京杭大运河的变迁人们能够从中探索历史的演变过程,极具研究价值。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历史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修建过程。

第一次是在隋唐时期开始修建,最终经过人工开凿运河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洛阳、北京、杭州三地相互连接的运河;第二次是在宋朝时期,在当时以洛阳为首都的背景之下,进一步加强了洛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建设工程之一,更注重于强调京杭大运河在南方的沟通作用;第三次是在元朝、明朝时期,随着国家首都中心的转移,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工作也愈发向北方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穿,也极大地拓展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覆盖面,将其规模真正推广到更大的层面。

纵观京杭大运河的建造历史,可以看到其修建工作与朝代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一次经济中心的迁移都代表了朝代的更替和首都的变迁。

这一现象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京杭大运河对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印证了修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意义。

在最初的隋唐时期,尽管在当时的沿海城市已经修建了几条较短的运河,但由于其走向各不相同,无法形成一条贯穿重要经济中心的水上交通通路,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阶段也因此逐渐具备雏形。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国家政权的集中进一步强调了洛阳地区经济与位置的重要性,强化了洛阳这一地区在京杭大运河码头中的首要地位。

在第三阶段中,随着国家政权集中地的变化,原有的大运河规模已经不能够满足南北双方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渊源。

它自北方的黄河流域开始,源于京杭运河,绵延至长江流域,直至南海边缘。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作用,同时也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一、大运河的历史演进大运河是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是连接众多河流和运河的超级水道。

它连接了从山东到杭州,以及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区。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王朝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之一。

大运河庞大的历史有着相当的影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在五代十国,北宋,元朝,明朝以及清朝等朝代,大运河见证了数次的历史变迁。

在宋朝,大运河的发展达到高潮,不断完善和加强,成为一条产业链完全的水路运输体系,现在还流淌着宋朝的灰泥、青砖、朦胧水烟。

经过历代君主和民间自愿的修建,大运河的长度已经扩大到了1794公里,流经九省的300多座市和县。

二、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浓缩。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大运河门是一张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它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沿着运河而行,你可以欣赏到百姓生活样式,品尝早餐小吃,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观赏自然美景,使您在此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淳朴与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它遗留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伴随时代的变迁,大运河也跟随着新的发展进行着改造和升级。

新时代下,大运河已经成为了崭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了一片历史和现代共存的独特景区。

许多游客都喜欢走窄巷和小街,悠闲漫游。

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水上游艇,还有传统的船舶游乘,让人们可以畅游运河之间。

旅游业在这里已逐渐发展,形成了沿途的戏曲、木板年画以及传统工艺品等特色。

总结大运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京杭大运河遗产类别

京杭大运河遗产类别

京杭大运河遗产类别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工运河的代表,它的遗产类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工程遗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开凿和维护需要高超的水利技术和工程管理,因此被视为水利工程遗产。

2. 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运输线,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

沿线的城市和村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桥梁、古码头等。

3. 自然遗产: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也是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穿越了中国的东部平原和江南水乡,沿途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湿地、森林等。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形成了许多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船工号子、运河民俗、运河文化等。

总之,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类别非常丰富,包括水利工程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文化线路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地段保护

文化线路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地段保护

文化线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遗珠,是由于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从中发现的新的文化遗产新思路。

这种将文化线路作为基点的遗产保护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源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群落,会受到其自身的组成结构、自然资源环境和映射范围的影响,形成一种繁杂的、全方位的文化体系。

另外,文化线路具有对外的、变动的等特点,为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不断提供新的佐证,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不断延伸扩展有着创造性意义。

撰文/徐 皓文化线路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地段保护“文化线路”的发展背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拥有悠长历史的国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资源就显得弥足珍贵,大运河凭借其悠久性、文化价值高、典型性的特点,当选我国线形区域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作。

依据大运河在每个时期的修建范围、繁华程度和航运规模,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初步成型时期,指的是隋朝之前的大运河开掘时期;第二,繁荣壮大发展时期,指的是隋唐时期至北宋时期,这是大运河系统更深层次丰富和完善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运河是十分繁荣鼎盛的;第三,再次繁荣发展时期,指的是元、明、清朝代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运河实现了南北通航,这样的局面促使大运河的发展更加繁盛。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著名的运河之一,其沿线城镇历史的保护不仅会给举国上下的历史保护举措带来标志性的案例,也会重新激发国家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

做好大运河沿线的历史保护,首先应该对沿岸历史资源做以充分了解,走访登记,将收集到的信息做以有效整理,然后通过科学性研究,对其从整体上进行合理的保护方案设计,还原大运河遗产的原貌并加以保持,维持其真实面貌,最后,对大运河沿岸历史资源的保护,还要联合相一样的内容。

这种情况对长城、丝绸之路文化线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都有深刻的影响。

大运河遗产的特点及意义大运河遗产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运河遗产是具有整体性的,大运河遗产是大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完美融合的产物,是古代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融合;第二,大运河遗产是一个系统的产物,其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不仅包括了大运河本身,还包括了运河沿线的周边产物建设,依河而建的城镇、街道以及大运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三,大运河文化遗产是运动的,这是由于大运河至今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其基础的作用,一直是运动着的。

京杭大运河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

京杭大运河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

五、运河旅游开发
五、运河旅游开发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作为国家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了充分挖 掘其旅游潜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五、运河旅游开发
1、整合旅游资源:将运河沿岸的历史古迹、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 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五、运河旅游开发
三、京杭大运河的价值研究
三、京杭大运河的价值研究
1、历史价值: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古 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同时,运河的开凿和运营也推动了沿岸城市的兴起 和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三、京杭大运河的价值研究
2、文化价值:京杭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扬州的瘦西湖、苏州 的园林等,这些景点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的精髓。此外,运河沿岸的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一、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地理背 景
一、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地理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中国为满足水利灌溉和交通运输需要 而修建的。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历经多个朝代修缮拓展, 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所在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南北漕运的重 要通道,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运河遗产保护
2、加强生态修复: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以 改善运河的生态环境。
四、运河遗产保护
3、保护文化遗产:对于运河沿岸的历史古迹、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应加 大保护力度,避免文化遗教育和参与: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运河保护的 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局面。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秦为胜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

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文化线路视角下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线路视角下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线路视角下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崔师瑜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0期摘要: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作为国家工程,跨越上千年,纵贯数千里,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线路;河南段;中原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于文化线路视角下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9B880009);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郑州画像砖文化推广与保护”研究成果。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延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水道,是具有广泛径向力的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和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

隋唐大运河不仅开辟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时代”,成为了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而且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具有开创性、主体性和鼎盛性的特征,承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商贸往来、民风民俗铸造了中国古代唐宋文化高峰,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河南有古老的历史积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传播中原文化,不但是中原人的使命,更能惠及全国甚至世界文化。

一、中原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目前,河南省正在积极将自己的文化向外传播,并逐渐形成辐射区。

其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正处在科学、积极、有序、高效的探索中。

(一)拓展文化平台,完善文化传播载体体系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豫”字,从“予”、从“象”,表明远古时期的河南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大象出没的地方,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河南境内曾经生活着大量的野象。

《2024年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从遗产廊道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潜在机遇与挑战,旨在为该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遗产廊道的概念和特征,对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二、遗产廊道概念及特征遗产廊道是一种以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线性景观元素形成的特殊区域。

它具有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生态多样等特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遗产廊道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

三、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现状(一)旅游资源及价值天津段大运河沿岸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闸等,这些历史遗迹构成了大运河独特的人文景观。

同时,沿岸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二)开发利用状况近年来,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开发逐渐受到重视,但开发程度仍相对较低。

目前,该区域的旅游项目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深度和体验性,未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

四、天津段大运河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问题1. 旅游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和深度;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3.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问题;4. 区域合作与旅游资源整合不足。

(二)挑战1. 如何在保护好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如何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和吸引力;3. 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五、天津段大运河旅游发展策略(一)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1.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机制;2. 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品牌;3. 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张强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淮安开挖运河的历史可上溯到徐偃王时代。

运河淮安段是京杭大运河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淮安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超过了运河沿线的其他地区或城市。

具体地讲,主要有四个方面构成:一是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二是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三是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运河沿岸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千百年来,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不但没有因运河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消亡,反而以其坚韧的生命力顽强地保留和延续下来。

然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文化的遗存正遭受严重的破坏。

深入地思考这一文化现象,以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评估,不但有利于对其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可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偏差。

【总页数】11页(P60-70)
【作者】张强
【作者单位】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淮阴师范学院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谈申遗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利遗产的保护 [J], 黄克清;王学梅;卫爱玲
2.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J], 刘怀玉;丁蕾;石火培;孙明光
3.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J], 潘宏恩
4.简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J], 张志荣;李亮
5.从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复兴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杭州段运河为例 [J], 李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

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

囫 CI CN T H A NI T I N A E CY
城市与运河 /
CI TY AN D CANAL

大运 河 同时也具备 了一项遗 产线路 ( 文化线 路 ) 所必 需的三 个基本要 素 :是一 条交通线路 ,有 着具体 的特定 用途一漕 运 ,并且 促进 了运 河沿线 不 同地 区的社会经 济文化 交流往来 ,毫无疑 问也 是
有形遗产两类。
《 化线路 宪章 》前言 中对文化 线路 的交通线路 进行 了较 为详细 的说 明 :交通线路 本身 ,是迁 文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n e a aysso n in o n p ft eG rndCa l a d a d t n l i fa ce t h bo ksa d ma so a na, n h
t e e g n e i g c ra t r fi, h tr a e i g y tm fte Gr n na sa Cu t r lRo t e e s h n i e rn ha ce so t t e wae w y h rt e s se o a d Ca la lu a u er f r a h
s se fi.I n l d sc a n lwo ks so e a d suc r , ngn e ig r n i g w o k ,c m m u i ain y tm o t ti cu e h n e r , t r n l ie wo ks e ie rn u n n r s o nc t o wo k n a a e n u l i g . r sa dm n g me t id n s b K e r s: c l r l o t ywo d u t a u e: c m m u iai n r u e: h a dCa l: tr y h rtg u r o nc to o t t eGr n na wae wa e a e i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现状及其遗产价值分析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现状及其遗产价值分析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现状及其遗产价值分析王立志(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运河两岸独特的文化形式,见证了大运河历史的变迁,丰富了运河两岸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气息,凝聚着运河两岸人们的劳动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本文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特征、保护现状、价值方面来分析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旨在提高人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保护现状;遗产价值京杭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它彰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明,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京杭大运河经过千百年历史的积淀,造就了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景观。

因此提高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特征(一)京杭大运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线性遗产京杭大运河作为贯穿南北的线性文化之河,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封建统治而修建的具有航运线路长、文化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影响度深等特点的一个大型漕运工程。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从而在运河两岸出现了大量商贸中心城市,促进了运河两岸的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

大运河在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京杭大运河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包容性: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众多,覆盖了鲁文化、燕文化等各个文化区域,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大运河开凿以后,南北贯通,使各个文化区域的地域文化得到了碰撞、交流与融合,使运河两岸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孕育出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从而体现了大运河的包容性。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共3篇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共3篇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共3篇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1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著名的综合性运河,是中国水运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的延伸从北京、河北一路到浙江、江苏,全长1794公里。

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尤其在明清时期,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和交通方面,更从文化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明清大运河的演变在中国的古代,由于江南水乡的交通优势,水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在南北交通环节上,大运河成为了极为重要的通道。

在汉代,淮水与黄河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加之大量内地人口及物资输出,故而已形成了以梁山为核心的两河交汇水运大通道。

南北朝时期,这个水运大通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也就是今天的大运河。

明朝的修筑和重建使得大运河的系统网络更加完善。

清朝的规整改革使得大运河的整体水位和漕运标准统一且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在整个明清时期,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热土。

运河周边的商业城镇、港口码头等地区因其商业交往等优势,逐渐形成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二、明清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运河的沿线地区,南北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交融、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

同时,运河沿线还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包括了大量的文化、历史和人文遗产。

1.文化遗产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大量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比如,中国的“两山一水一分田”景观形成了一个生态区,在现代以为重要的环境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扬菜则是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生产,以其口感鲜美、风味独特的特点与运河沿线的文化景观融为一体。

2.文化交流由于运河沿线的城市经济中心,各地商家和学者沿着运河走过来,拥有了日常交流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王建波 阮仪三摘 要:根据《文化线路宪章》对交通线路的内容解释,结合各类历史志书的记载与图绘,以及京杭大运河本身的工程特征,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水路遗产体系,仅是只指这一水利工程本身及其附着构筑,和兴建管理这一工程体系的行政组织,由水道工程、蓄泄工程、工程管理设施、交通运输 工程、行政管理设施四大类组成。

关键词:文化线路;交通线路; 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route part’s content of Cultural Route in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and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books and map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s of it, the waterway heritage system of the Grand Canal as a Cultural Route refers only to be the hydraulic work system itself with its adjunctive structure, and the building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it. It includes channel works, store and sluice works, engineering running works,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management buildings.Key words:cultural route ; communication route ; the Grand Canal ; waterway heritage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9-42(5)作者简介:王建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1 作为遗产运河和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大运河作为一项潜在的“遗产运河”类型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运河文物名录(International Canal Monument List)》一书中多次提到,总体上内容较为清晰。

书中将遗产运河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与运河运输密切关联的综合工业区、历史城区(所举例子均为canal town,如威尼斯)、历史的线形运河和承担运输功能的运河廊道,并对运河的单体结构进行了分类列举,计有20小类,归结起来主要为运河水利工程设施、与运河上人员货物运输往来相关的航运设施两大类。

*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BS2007036),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基金(编号KY-2007-E-03)城市与运河 /CITY AND CANAL大运河同时也具备了一项遗产线路(文化线路)所必需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一条交通线路,有着具体的特定用途—漕运,并且促进了运河沿线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往来,毫无疑问也是一条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第三部分“文化线路的定义要素”中“内容”一小节,将文化线路的内容分为“交通线路本身”和“基本衍生要素”两类,基本衍生要素又分为“与其作为一条历史线路的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资源”和“见证了在线路附近生活的相关人群间的交流和对话过程的无形遗产要素(是附着在有形要素中的无形要素)”两类。

与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主要分为与基本交通运输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和与线路特定功能用途相关的有形遗产两类。

《文化线路宪章》前言中对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交通线路本身,是迁徙与交流发生的通道,是“决定一条文化线路存在与否的不可缺少的实体要素”,这一交通线路“可以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开凿的,也可以是全部或部分利用了既有的因不同目的而开凿的交通线路。

” 前者,通常是“一项有预定计划的工程项目,是拥有足够能力来推进某一特定目的的人类意志的反映”,因而这一工程项目也必然具备与人类意志相关的行政组织内容。

大运河是为了漕运而由历代中国中央政府修筑的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水路,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体系,这一复杂的体系作为特定帝国政府行政组织的产物,也必然包括相应工程行政管理设施。

同时,根据线路的内容分类可知,那些处在这个工程体系之外的与货物和人员运输相关的工程构筑,不能算作是交通线路本身,而是与功能相关的遗产,这一点与遗产运河的内容并不相同。

考虑到文化线路对交通线路的强调,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主体是指元明清时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水路,故而将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遗产称之为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

2 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作为一项文化线路,京杭大运河运河水路总体上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漕运—而开凿的一项有预定计划的由政府负责实施的工程体系,除了工程本身由于跨越广阔而不同的自然区域十分庞杂外,运河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行政管理有专门负责的国家政府部门,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加上历代变迁,其遗产内容十分复杂。

明代《漕运通志》、《漕河图志》等志书、清代《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等运河古地图以及地方志如《淮安府志》等对运河河道本身、及维持系统和管理体系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图绘,再根据相关的水利史和运河史研究,依据《文化线路宪章》,可以对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解释。

2.1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漕河图志》卷一之“漕河建置”中视“运河”即为自通州而至瓜洲、仪真(今仪征)的“漕河”,并在“漕河”中将自运河源头神山泉至仪真的各管理机构县府、卫所下属的水利工程如浅铺、支河湖塘等运河水源、河中闸坝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还包括《漕运通志》中未列举的内容如河堤上的减水闸、引水之坝、河堤防护堰坝、水柜-蓄水之湖、滚水坝与减水涵洞、减水砖桥、减水石等。

卷三之“漕河经用”中提及到闸坝浅铺等的具体设置,河道中之过船闸坝多设有“官厅库房”、浅铺有正房、夫房、井亭等。

《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绘制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绘制详备,全面反映了清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设施的风貌和内容。

除了《漕运通志》和《漕河图志》中提到和画出来的水利工程设施外,在淮安运口至窑湾之间的运河,其大堤两侧还常建有一道外堤,两堤之间筑有起加固作用的垂直于河堤的格堤,某些重要堤岸还筑有月堤作为紧急备用堤;众多河闸均有正闸和月闸如清江闸,济宁城南的运河还有一条备用河道—“月河”。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中还提及类似格堤的撑堤,外堤名有缕堤、遥堤等,河中有木龙、柴坝等非永久性之束水装置,另有护堤之埽工、桩工,石工个别地段还有铁犀等镇水兽,以及皇帝视察水工的龙亭和御碑(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卷三《建置》,淮安一共有八座,据现场调查,淮安运河堤堰上现存有惠济祠乾隆御碑、乾隆阅河诗碑、高家堰清世宗御制高堰石工告竣碑);还提到运河堤岸上大量的工程日常管理用房-堡房。

淮安堤防上镇水神兽向有“九牛二虎一只鸡”之说,卷一“舆图”之清河县图中即绘有两只铁犀,且清河县图、桃源县图各汛均绘有“竿灯”类建筑,即昼悬旗夜挂灯之旗竿,作为河情预警装置。

另外,运河沿线很早就有水位观测的构筑物,如苏州吴江垂虹桥上垂虹亭北侧设立的“水则碑”,即刻有宋代以及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水位标记,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苏州海关在觅渡桥附近设立水文观测站苏州站,以观测江南运河水位 ,至今保存完好。

通过《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还可看出,运河的众多相关水源和引河、减河等相关河道,哪些属于大运河遗产体系。

减河,除天津杨村和河西务附近的两处减河外,大多并没有绘出堤坝,只是与运河堤岸交接处的泄水水口、单闸、减闸、涵洞和滚水坝有所描绘,应是利用了既有的河道,如“四女寺滚水坝泄卫河异涨之水由钩盐河达老黄河入海”、哨马营减河也大部分利用了古黄河河道泄水入海。

运河两侧河堤上有众多引河和蓄水湖泊,但图中,只有戴村坝-大汶河的引水河道两侧均砌有堤坝,也只有济宁和南旺之间的马场湖、马踏湖、蜀山湖、南旺湖四个水柜,绘有围堤。

至于运河沿线的各泉、湖、塘、沟和支河等作为自然水源,如无运河截流,本身也会汇入江河湖海,只是由于漕运的需要,而对这些水源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引导,如里运河地区运河东岸的众多泄水沟渠实际上是西岸高邮、宝应湖的泄水河道和农田灌溉水系的一部分,只是在经过运河堤岸时进行了相应的引水、泄水涵洞和滚水坝等工程的修建,沟渠本身并未绘有人工堤堰。

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是一项由政府组织修筑的水利工程,这一内涵决定了那些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的泉、湖、塘、沟等水源并不能算作运河交通线路遗产的一部分,只有那些与运河管理相关的人工修筑的湖堤、泉池等构筑,或者标有相应管理利用禁例的碑刻等,才能构成运河遗产的一部分,如微山县两城乡大运河东岸凤凰山南麓伏羲庙庙后的六眼清泉“羲凤泉”、“圣母泉”、“西龙泉”等,泉边立有八块明清石碑,其中一块碑额题有‘圣母池泉’四字,其碑文表明了其运河水路遗产的属性:“西龙泉前五十步,平地出水面,南流二十里,至桥头新河至南阳闸,出水入运。

凡阻绝泉源者,照例问发充军;军人犯者,调谴卫。

隆庆五年仲夏吉日,钦差提督河道兼理泉闸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刘半立” 。

除此外,作为交通运输河道,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运河两岸还有众多辅助交通运输的码头、渡口、桥梁、纤路、航运标识、货物装卸等装置等,由于其与运河河道在物质空间上紧密相连,亦可作为大运河遗产交通线路的一部分。

聊城七级镇即以运河岸边的七级码头而得名,现存码头以江南运河支线塘的震泽镇慈云寺码头最为完整;各渡口主要位于较少架设桥梁的北方运河沿线,德州的渡口驿镇即以此得名,江都邵伯北会馆有清乾隆年间的官渡一处 ;运河上的桥梁是保存最多的运河遗产内容,主要位于江南运河沿线的城镇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有杭州拱宸桥、塘栖广济桥、王江泾长虹桥等;吴江松陵镇至八坼的古纤路仍然留存约1150米;古代运河专门的航运标识装置,多以高大的人工建筑物如塔等或高大的树木作为航标,高邮镇国寺塔、嘉兴三塔等皆有此功能,松江府漕粮城市与运河 /CITY AND CANAL运输至苏州的水路-泖河岸边的泖塔,初建时即“标灯为往来之望” 的历史记载,表明了运河岸边高塔确有航标的功能;另在一些庙宇也常在河湖交汇口立一高竿,夜悬油灯,指标船舶船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