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
浅谈建筑与艺术

5 5
辽 宁 建 材 2 1 年 第 5 期 00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不仅满足 了人们生活的需要 ,还给
人以美的享受 ,故人们称颂说 : “ 建筑是凝 固的音乐” 。 建筑 是 人类为 了满足 生活 的需要 而进行 的一项 重大 创
()建筑细部和 内外装饰构 思新颖 设计精工 ; 2 ()高层次 、高档次、高风格 ,雄丽壮观 。 3 建筑作 为- I复杂高超的科学技术 ,又是一门深奥精湛 -' ]
建筑 ( 人民大 会堂 、各种 剧场 、音 乐厅 、体育 馆 、学校 如 等) 、纪念性 建筑 ( 如毛主席纪念堂 、南京 中山陵等) 。从区 域上讲 ,可分为东方建 筑 ( 包括 宫殿 、寺庙 、佛教建筑 、塔
楼 、陵墓 、工程 、桥梁 等)和 西方建 筑 ( 基督教建筑物 、伊
斯兰建筑 、现代高 层建筑等 ) 。还 可分为 古典式建筑 、民族 式建筑 、现代化建筑 。现代化建筑直 到新中国威立才拉开了 序幕 。这些建筑 中 ,每个建筑都在服从功 能的基础 上表现出 各种不 同的艺术风格 ,从 而使建 筑艺术 显得更加丰 富多彩柱 头 、飞檐 、贴脸 、壁画 、小品和 图案等 ,但他们应该用建筑 形象桕一 致 ,协调统一。从造型 和色彩上把建筑的 艺术构思加 以发展和具 体化 ,构 成一种意 境 ,给 人以联想 ,从 而构成 建筑 形象。而这些建筑形象又是 [ 收稿 日期 ]2 1— 4 0 000— 1
技术规程》 (G /9 — 3 J J 2 9 )的规定。 T
残留混凝土剔除干净 ,并检查承压板厚的混凝土质量 ;承压 板外 留出足够 的张拉工作空间 ;按设计的位置安装锚具 ;预 应力筋的张拉在最后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 7 % 5 以上时 ,方能进行 。 ()张拉采取应力和伸 长值双控 的手段 进行 ,以应力控 b 制为主 ,并校 核预 应力筋的伸长值 。应保证实测伸长值与计 算值相比在一 % + O 5 1 %以 内 ,否则应 暂停张拉 ,查 明原 因并 采取措施 后方可继续张拉 ,按设计要求 ,每根筋张拉控制应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不再是挡风遮雨这么简单,人们在建筑物外观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外观越来越具美感。
因此,技术不再仅仅是建筑的唯一要求,艺术与技术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
只有建筑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才能达到建筑的完美境界。
建筑技术的发展,应该为新的建筑艺术而服务。
只有合理运用建筑技术才能使得建筑物包含艺术感、才能使得建筑物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接纳。
本文浅析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探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道理。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社会发展建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伟大的艺术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古往今来的建筑师们都在为建筑物的美观进行着不懈的尝试与创新新,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建筑技术的改进,不断推进建筑技术向更新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对艺术和技术造成影响的因素1.1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建筑技术以外,还有政治、文化、哲学、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特别是建筑思潮,对某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形象的影响尤为深刻。
1.2影响建筑技术的因素建筑技术主要受外界环境、建筑材料技术、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标准的影响。
2、技术与艺术是时代文化的体现建筑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追求物质享受中最明显的标志性产物。
建筑物的外观也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进程、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建筑技术是建筑要素之一,它包括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生产技术等重要内容,材料和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建筑设备是为建筑物达到某种要求的技术条件。
建筑的艺术则是根据建筑功能目的、物质技术条件、时代美学法则在特定条件下,统一结合的过程。
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通过完美的结合,可以反应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历史变迁的脚步。
比如,中国故宫就代表着当时时代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地位。
浅谈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浅谈对建筑设计的认识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变得日益强盛起来,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本文就建筑设计方面谈谈我在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认识。
关键词: 建筑创作;城市规划;建筑模型TU984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协作的共同依据。
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在古代,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
在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在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
他们根据建筑物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中国建筑文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开,各自成为专门学科。
这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在中国则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建筑设计的科学范畴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燃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建筑知识: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建筑知识: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目,需要融合艺术、技术与人文等诸多元素。
其中,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运用显得十分关键。
在建筑设计中,艺术表现形式指的是建筑师采用的各种艺术形式,在设计中进行表现和呈现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让建筑更具有个性和特色,更能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比如,建筑外立面的造型和材料的选择、建筑色彩的运用以及光影效果的呈现等,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体现。
手法则指的是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的具体手段。
例如,建筑师可以通过平面布局、建筑造型被等手法,来展现建筑的美感;可以通过投影、镶嵌、雕刻、贴花等手法,提高建筑外立面的艺术价值;可以通过折线构造、曲线设计等手法,让人们在建筑中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空间体验。
这些手法可以为建筑带来独特的视觉和情感感受,使建筑更加有感染力,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是一个建筑设计环节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展现建筑师想法的良好方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立面风格和形态来塑造建筑师的特质和品牌形象。
在建筑造型中,设计师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创意和设计主张,采用不同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
二、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到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创新。
建筑师可以通过重新审视材料的性质和特点,重新挖掘出不同的美感。
比如,玻璃作为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材料,是一种绝佳的表现形式。
三、外立面的化学反应在建筑设计中,外立面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颜色、纹理和外观等因素的变化,外立面可以表现不同的美感和情感,从而形成化学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化学反应并不只是建筑的外立面表现形式,它还可以延伸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
比如,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照明系统和加强信号的反馈,增强居住者在室内空间产生的情感感受。
综上所述,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能保证建筑具有艺术价值,更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表现、视觉体验和对生活的追求。
浅谈建筑中的技术美

—
兰L
C ia N w Te h oo is n rd cs h n e c n lge d P o u t a
浅谈建筑 中的技术 美
马 哲 姜 丽
建科 筑
( 黑龙 江 省建 筑设 计研 究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o 8
摘 要: 建筑是一 门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 同时影响人类生存的艺术 门类。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人们 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 高, 建筑艺术也发生 了翻 天覆地 的变化。建筑不但要有 实用性 , 还要满足人们 的审美要 求。建筑不再只是居住 的方盒子, 它更成为城市中的艺术品。建筑技 术已成为当 代建筑创作的一 个重要表现手段 , 它打破 了传统建筑学 多从传统美学角度 塑造建筑形体的常规做 法, 工业技 术、 使 信息技 术及 生技 术等技 术措施 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 出来。 关 键 词 : 术 美; 美 ; 筑 技 审 建 古往今来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形式。 用无声的语言叙述着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走过的时 间历程, 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 , 它又镌刻着一 个民族、 地城、 传统和社会的生存 、 延续抑或衰退、 消亡的斑斑印记。而古代建筑的“ 粗拙”“ 、繁褥” 和 现代建筑的“ 、 挺 、 的形象差异 , 轻 光、 薄” 主要就是 技术手段之间的差异。 技术性的美学特征反映着一 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 它在现代人的全 部审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高技 派的代表人物诺曼 ・ 福斯特曾对建筑的时代性进行 了准确 的论述 :无论 何时 , 筑都是 社会 价值 和社 “ 建 会技术发展变化的反映” 。回顾近现代建筑发展的 历程, 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话中的含意。1 5 年为 81 世 界博 览会 建造 的伦 敦 “ 晶宫 ” 水 展览馆 , 了建 开辟 筑形式的新纪元。 该建筑在当时古典建筑盛行的时 期, 一改过去封闭 、 厚重、 墩实的建筑形式, 第一次 全部采用铁架 、 玻璃和术材 , 给人以晶莹剔透之感。 建筑 面积 多达 7 00平方 米,采用 装 配式施 工 , 40 施 工周期仅用了不到 9 个月.水晶宫” . “ 的出现 曾轰动 时, 人们更感叹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 1 图 ) 2 术美学 技 技 术美 学是 指充 分利 用技 术所 提 供的 可 能性 对 建筑 做 出处理 , 图使 技 术 艺术 化 , 者说 即 并力 或 技 术与艺 术的结 合 。 现代 建筑 的重要特 征是技 术在 建 筑 艺术 中的觉 醒 , 发挥 建筑结 构和 建筑材 料 注重 的性能 特点 , 去 掩 饰它 , 不 而是将 其 作 为建 筑造 型 的表现要素之一。 建筑技术已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 个重要表现手段,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学多从传统 美学角度塑造建筑形体的常规做法,使工业技术 、 信息技术及生态技术等技术措施 以造型艺术的形 式 表现 出来 。 现代 钢结构建 筑 以钢构架 和精细 的细 部 构造展 示技术 美。 表现 技术 发展 , 求技术 精美一直 是 现代建 筑 讲 中—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 这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 也有一定的体现。 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实力引人 先进技术, 它为建筑带来新的表现力 , 一些建筑作 品也因此呈现出崭新的建筑形象 。如上海金茂大 厦, 新结构和新的构造措施既传达出当代技术美学 的 内涵 ,又恰 如其 分地 与 我 国同 有文 化特 色相 呼 应 。图 2另一方 面 , 国内大 量的 日常性 的建筑来 ( ) 对 说, 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广泛采用先进建筑技术并不 现实 , 因而基 于现 有条 件的 片段性 技术 表现成 为其
浅谈建筑设计的艺术理念

在现代建 筑的形 态造 型 以及 室内空 问结 构 家具 摆 设上 .抽象艺术 的应 用极 为常见 。抽 象艺术若作 为一 种 文化来 讲 其表现形式 一般是通过现 实事物中某一 个被 夸大化 了的细节 或者 功能等所设计 和表现出来 的一 种 新事物 。直白来说 .就 是将现实生活 中所存在的一个 具 体事物 的某一处细 节.或者某一方面 的功能进行夸 大 . 然 后设 计和发展 出一种 常人不 易理解 的新生事物 。比如 在 建筑工程的室 内设计 中 .房 间家具的设计和摆设 便可 以利用抽象设计 来对某个细节进 行夸大 .从而设计 出更 为简洁大方 .具 有丰富内涵 的建筑 家具 .令使用 者爱不 释手 。风格派 的建筑设计需要设计 者具有较高 的提 炼技 术 才可在复杂 的设计上表达 出简约的风格 。在现 实生 活 中 .风格派 的建筑设计有 着极 为独特的造型和 风格 . 般来说 .风格派建筑设计主要有着 以下几个特点 【 1 )一个醒 目的色彩 . 风格派的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突 出醒 目的色彩去吸引和抓住观者的眼球 引起其的重视。 ( 2 )简练的造 型 .简练一直是风格派所坚持的一种 设 计理念 .因为风格派艺术设 计讲究数学精神 .因此其 在造型上会尤其注意平面空间内点,线、面的结合。
2 艺 术 在 现 代 建 筑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2 l 0没 者 蚋 蚺 . 矗 】 炙 感 融 八 到 建 筑设 计 卜
现代建筑 设计是技 术与艺术 的结合 .那么设计者 要 在建筑 技术的允许范 围内 .进行创作 .将设计理念和 创 作 灵感融 入到建筑 设计之中 +如将 民俗风情和地方 特色 的元素利 用在建筑物 的外形 中。 2 2 j 』 成 术 } 代 筑 i 殳 I r 』 j , 用 构成 艺术来源于 抽象的几何 形体和符 号信息 ,它具 有 简洁的艺术特 性 在建筑设计 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比 如 点 、线 面 、体等 构成 元素 ,是 建筑设 计 的基本 形 态 。建 筑 设 计 的点 线 、面 、体 .不 仅 支 撑 着 建筑 的 整 体 结构 .进行空间的分隔利用 . 丰 富人们的视觉效果 形成 视觉; 中 击和视觉震撼 .而且将构成艺术的美感发挥 的淋漓 尽致 。另外 色彩视觉心理也在建筑形态 中加以利用 .尽 情 表现 出设计者 的创 意.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求 。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浅析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性学科,艺术与技术在设计中的关系十分紧密。
艺术作为设计的灵魂,技术则是设计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析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
从艺术的角度看,设计是表达创意和情感的一种方式,强调美感和审美的追求;而从技术的角度看,设计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一种手段,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考量。
艺术与技术在设计中相互交织,艺术为技术赋予灵魂,技术为艺术提供支撑。
在产品设计中,艺术的创意和表现力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则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设计师需要既具有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需要具备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才能够在设计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艺术和技术对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产品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上。
产品的外观设计需要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表现,让产品既美观又有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产品的内部结构则需要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保产品的功能稳定和性能优良。
在建筑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则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上。
建筑的外观设计需要艺术家的艺术感知和空间构思,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和表现,让建筑成为城市的地标,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而建筑的内部空间则需要技术人员的工程知识和施工技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设计的最终目标。
艺术和技术在设计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以数字设计为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设计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创作和表现,使得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之我见

L N, l c w _g a U  ̄l P el o Il Uu 而 i r
建 筑 技 术
建筑 艺 术和建筑 技术之我 见
倪 跃 华 张 乃 成 汪 惠军
( 浙江中金建设工程 有限公 司, 浙江 诸 暨 3 1 0 ) 18 0
摘 要: 建筑就成 了艺术与技 术的结合 体 , 艺术与技 术是 一 对对 立统一的 矛盾体 , 但 在科 学技 术飞速 发展 和人们 审 美情趣 不断提 高的今 天, 这对 矛盾 显得 尤为 突 出。文章 阐述 了建 筑 艺术 与建筑技 术关 系, 出 了建筑 艺术和 建筑技 术两者结合 的 必要 性 以及相 关措施 。 提 关键 词 : 建筑 艺术 ; 筑技 术 ; 一 ; 合 建 统 结 建 筑是人 类经 济发展 到一 定程 度 上 出现 的产 物 。是人 类智 慧的结 晶 , 人类 在追求 物 是 质享受 中最 明显的标志性 产物 。 筑物 的外 观 建 也 反应 了一个 时代 的进程 、 个社会 文化 发展 一 的方 向。建筑 技术 是建筑要 素之一 , 它包括 建 筑材 料 、 结构 、 设备 和生产技术 等重要 内容 , 材 料和结构是 构成建筑空 间环境 的骨架 , 建筑 设 用与相互 触合 的结果 , 当代建筑 学发展 中一 是 个 极其活 跃的 因素 。 建筑艺术作 为一 门感性 学 科 , 门造 型艺术 , 一 是通 过理性 的建筑 技术 实 现建筑 技术 所体 现 的功能 合理 化 ,结 构 的逻 辑、 材抖 的逻辑 、 施工 的科 学性 , 最终 转化 为建 筑 的具体 和抽象美 。 建筑 的技术 性与艺术性 是
形象 。但是建筑艺术要有更高的根本的变化, 它就必须以当时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条件为 基 础 ,建 筑技术 不仅 是建 筑美 实 现的 物质 条
浅谈建筑设计艺术

5 6
随 着建设现代化 城市和 国际 化大 都市的 口号越 嘁越亮 ,
建筑大师们便标新立异 、矫揉造作 、哗众取宠 、华而不实地 拿着 国家并不富裕 的财政来完成 自己的 “ 精英之 梦 ” ,时下 流行 的 “ 国际化 的建 筑风格 ” ,真不知 中国人将有什 么建筑
底蕴 ” ,无论 设计是如 何的粗糙 ,只 要沾洋就是上 品。难 道 中国化 的建筑风格从今以后就再没有可以称之为上品的大建 筑和 “ 小建筑”了吗?
引资的旗号 , 不惜一切 , 许多极具人文历史价值的建 筑百 令 孔干疮 ,甚至彻底清除了 ,历史旧迹 的破 坏业 已成 为上个 世 纪末和本世纪初 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 的城 市行 为。许多 历史名城 中,我们慕名所能看到的 ,只是支离破碎 的残垣破 壁 。许多优秀的人文遗产和深蕴的历史建 筑 , 人们 的视线 在 中渐渐消失 ,再过若千年后 ,这些历史将 如何在 后人的思维 中串联起来?
持沉默的借 口。
一味的仿欧建筑,令人感觉极其别扭,中国人走进其中, 找
不到 中国的建筑艺术成就 ,西方人走进其中 ,感觉他们的建 筑艺术在 中国成 了花钱糟蹋的玩意儿 。如果再过一百年 ,当 人 们重新 审视这 些建筑 时 ,将如何 续写 中国的建 筑发展 史 呢?我们给后人留下的是什么建筑文化呢?
一个城市应当有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过去 ,在一些
自从人类诞生哪天起 ,这个世界上就 多了一种 东西 , 那
着前 轮 ,不断的 ,紧跟其 后的向前 发展着 ! 从古 至今 ,到 底设计是什么这个 问题 ,有多少学者为之恶心呖血 ,查尔斯 依姆斯 讲 :设计是一种进行的方式 ,是动词而非名词 ;格罗 皮乌斯 } 井:设计包容了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所有物品的整个 轨迹 ;斯塔克 讲 :产 品不一定是精美罕见的东西 ,他们应该 是充满 真诚 的优秀作品 ;莫里森讲 :设计是现实 ;雷蒙德罗 维 :好的设计就像是上升的 曲线 。到头来设计就像是永 远也 捕捉不到 的影子 ,神秘 而不可触摸 ,没有人能够给设计 下一 个很全面的定义 。然 而我认为设计 ,尤其是建筑设计就应是
浅谈建筑与材料、技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建筑木构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发展时期(战国——先隋)(前476——581)
这个时期是木构建筑技术大发展的时期, 主要的木构技术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传统 建筑主要的艺术特点逐渐成熟,而与之想对 应的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因素也定型下来。 为唐宋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定型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典建筑木构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古典建筑木构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成熟时期(隋)唐——宋(辽金)(581——1279)
1.斗栱技术臻于完善 斗栱最早产生的动因是承托建筑的平出部分, 如檐出挑,平座出挑等。后又成为屋身内梁架结 点处的连接构件(见佛光寺大殿,建于857年) 屋檐出挑加大,则可以保护檐柱和台阶免遭 雨淋,同时,又加大了檐下的灰空间面积,增大 了使用空间。斗栱出跳数越多,则挑出的距离越 大,同时必然技术上的难度会越大。从实例中看, 唐、宋建筑的斗栱出跳数最多做到了五跳。 下昂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斗栱技术的 成熟,其做法是:昂身贯通斗科的里外跳,昂头 垂尖向下,昂尾向上伸至屋内。目的是为了不使 因出跳大多,使得斗栱与挑檐檩相碍,或迫使降 低檐柱高度,采取下昂的做法。 下昂本身作为一个受力杠杆,优化了结构的 受力方式,使受力更加合理,斗栱用材的减小 (对比斗栱出现的早期以大承重、承远的特点, 唐、宋斗栱则以巧承远)。
建筑是石头写的史书
哥特建筑
哥特建筑可以说是西方建筑 史上的奇葩,它的成就不仅在于 飞扶壁、骨架券的技术革新,更 是在于它让西方人首次认识到了 支撑与围护的分离。这为后来现 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及其理论的发 展提供了实例准备。
结构和围护的分离,是材料 表现本性的能力增大尤其是材料 的质感、机理、色彩等美学效果 得到了极大表现,它的极端就是 时下流行的“表皮建筑”。
论技术与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结合

室内设计活动最初的本质是帮助人在自然中找到更安全和舒适的生存环境,抵御其他生物的伤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不可避免地融入对室内环境的艺术加工,从原始人穴居的洞窟中我们可以找到装饰的图腾及围猎的图形绘画,这些迹象都表明了人类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不同地域、文化、种族之间室内设计的大相径庭也证明了室内设计不仅是人的庇护之处,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一、建筑风格的合理性与艺术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形的特点,并有较大的地域跨度。
这也成就了我国多元化的室内艺术风格。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客家土楼、广西的吊脚楼(图1)、东北的土炕等不胜枚举的室内建筑风格,它们大多是就地取材,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文化及自然环境来设计,这就需要技术与艺术的配合。
中国被誉为文明古国,室内的艺术设计也不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气息。
中国式的布局可谓极其考究,在通风、采光、近水等技术条件齐备的基础上,还有着对精神内涵的追求。
如依山傍水不只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古人也将其融入室内环境的改造中,建庭引水,院内郁郁葱葱,呈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现代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同化着建筑物整体结构,但中国历史文化并没有停止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大多数人即使居住在现代化的楼房中,室内的环境改造也是各不相同的。
如有人依旧喜欢仿古,用精美的屏风分隔空间,用于遮挡或形成独立的空间结构,方便人使用,而屏风上则加上有关山水鸟兽的画或诗词作为装饰,让居住在其中的人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既实用又美化了室内环境,既符合合理性、实用性,又满足了人对审美的要求。
二、材料的选择和软件的使用决定室内设计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布局、造型、色彩及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等。
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吸音材料、密封材料、粘接材料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类型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研发。
浅论设计中的“艺”与“技”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0DERN ENTERP S RI E CU【 TURI :
N0. 2 09 6. 0
( u uai t O 18 C m lt e N .1 ) vy
浅论设计 中的 “ "与 ‘ , 艺 ‘ ’ 议 ¨
余 电量 的状 态下 充电 ,则会缩短 电池的工作时 间 ,此时 ,电池 注意全站 仪电池的充放 电 ,才能延长全站仪 的使用寿命 ,使全 的电压 可通过刷新予 以复原 ,从而改 善作业时 间 ,充足电的 电 站仪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
池放 电时间约需8 时。 小
3 不要连续 进行充 电或 放 电,否则会损 坏 电池 和充电器 , . 如有必要进行充电或放电 ,则应 在停止充 电约3 分钟后再使 用 0
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一
知识等为主 ,更 强调 理性 、逻辑思 维 ,强调企业团队精神 ,一 切 以为工业文 明服务 为导 向。而艺术 范畴的广告设计 、平面设
、
设 计与艺术
设计 与艺术是两个截然 不同 的概念 ,二 者彼此独立 ,又相 计 、包装设计 、装饰 插图设计等方 向则 较为感性 化的多 ,它更 互关联 ,有着密不可分 的血 脉情 缘。艺术是一 种非常个人化的 加强调 自我 、 自由的个性 、独创 的风格 ,以探究外观形式美感
中图 分 类号 :l1 27 文 献 标 识 码 :A
享受。所 以,设计必须 具备满足人 的物 质需求 和精 神需求 的双 重 功能 ,这一点必然决定 了设 计 中的艺术性 。大 家都知道 ,设 计 重实用功 能 ,艺术重 审美 功能 。在 设计范 畴内的建筑设计 、
文章编号:1 7—14 (0 9 6 o 3 O 6 4 15 2 O )O 一 1 卜 2
浅谈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题目:浅谈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学号:**************班级:09室内设计指导老师:***日期:2011.6.6摘要本文主要浅谈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长时间一来,很多的一部分人对于艺术和设计的了解的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并且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上艺术和设计之间既是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为了说明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于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的两个重点区域来做简要的分析。
在讨论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何谓设计何谓艺术?现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一点的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最后我也会对这方面有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艺术设计关系室内第一章绪论1.1何谓艺术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
在广义的范畴上还包括医学,拳击等方面的技艺,其概念与技艺,技术大致相同。
官方的定义如下,它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次来定义:1 .从社会学来讲,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它以生产艺术品为目的(当代的艺术创作把创作本身也看做是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波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概念);2 .从认识论来讲,它是寻求真理和靠近真理以及真理的一种获得方式,如海德格尔在他的论文《艺术作品的起源》中所论,艺术是一种“真理的自行置入”。
黑格尔把艺术看成是哲学的一种方式,认为艺术最终将伴随着走向哲学而宣告灭亡;3 .从审美上看,艺术以生产供人审美的艺术作品为目的,尽管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反审美的,但定义传统艺术史,无疑还是着重其审美性。
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是精神的产品,也包括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艺术中必然会有技艺的成分,因此,艺术应包括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在内。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浅谈建筑的艺术性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程。
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选这个课,有人回答是因为跟自己学的差不多,有的人说抱着欣赏的态度来学的。
我是为什么呢,首先,我是学土木工程的,我们的学习和建筑是分不开的,在学习力学结构及管理的同时还勿忘紧跟时代脉搏,掌握时尚的建筑式样。
其次,也十分喜欢建筑大师们彷如神来之作的优美华丽的建筑,想在课堂里徜徉在建筑的美丽海洋中。
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我通过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浅谈一下何为建筑的艺术性。
老师说过,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
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
”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浅谈古建筑中的榫卯技艺

浅谈古建筑中的榫卯技艺在中国建筑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古代建筑文化,还是现代建筑文化,榫卯结构及其技艺都是它们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榫卯结构用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人们驻足展望。
中国古代传统的木构件建筑思想与西方传统的石质建筑思想的相比,正是柔与刚对比。
标签:榫卯技艺;传承与创新一、榫卯技艺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体系在亚洲乃至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建筑中最负有盛名和最具有特点的就是榫卯结构,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的精神支柱,甚至是命脉。
一榫一卯,一阴一阳,一转一折,都聚集了中国千万年来的文化精神,代表着古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
榫卯技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榫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对古建筑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创新榫卯技艺。
其实,榫卯技艺早在几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已经被研发出来了,那时候我们的先祖就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榫卯技艺了。
大约在公元七八世纪,榫卯技术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至今还在这些国家的建筑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影响这他们的建筑业、家具业的发展。
在此之后,榫卯技艺还通过明清两代的家具,流向了全世界,使其在西方木制家具上得到很好的利用,为全世界人民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二、榫卯技艺的概要榫卯,是中国古代传统木构件建筑、古典家具以及其他木构件或者其他器械用品的主要连接方式,它是通过榫跟卯的不同方面的结合。
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
卯榫互补,意似古代太极阴阳;榫卯结合,不使用钉子,方便领灵活。
有人认为榫卯技艺代表了古代工匠和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榫卯技艺最早最早的出现是在古代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斗拱结构,斗拱其实就是不同榫卯结构连接而成的承重物体,所以说榫卯结构是木构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榫卯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大智慧,挡两块木头被裁剪成榫卯结构的组成成分,将他们连接在一起,它们便会紧紧融合,不再分离。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艺术之美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砖 石 结 构 a ) 稳 固性 更好 , 耐火性 能好 。相 比木结构 建筑 , 砖石结 构建筑 的稳 固性更高 , 耐火能力更 好 , 在防御能力上也较木结 构有很大提高 。因此许 多重要 的防御 型设施 、 桥梁 、 高塔等建 筑多采用砖石结构 。 b ) 受 力合理 , 造型美观 。由于砖石砌块 自身 的力学特性 , 利用它们作为原材料所建成的建筑物也具有 良好的化学物理 眭 能和足够的抗压强度 , 一定 的抗弯强度等优 良的力学性 能。并 且 由于砖 石易 于雕刻装饰 , 砖石结构建筑物也是十分美 观的艺 术品。典 型代表河北省赵县 的赵州桥经过数 百年 的风 吹雨打 , 经历 了多次的洪水地震等 自然灾害 , 依然坚定地屹立在河上 , 为 世界所惊叹 。这体现 出了砖石砌体结构的稳 固性 。同时 , 赵州 桥设计精巧 , 造型美观大方且 十分实用 , 这也体现出了砖石结构 造型之美。
1 概 述
中国古建 筑历经几千年 的风 霜洗 礼 、 无 数的 自然灾害 、 近 代 战争炮火轰 击依然 完好 的保 存下来 , 供 我们欣 赏甚至依 然 使用 , 这 主要依 赖于古人 超前 的智慧设计 出严谨 合理 的建 筑 结构 。所 以古建筑的美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
件 同时可 以呈现多种 变化 。屋顶 与坡顶 、 正脊 和翘起 飞檐 的 柔美 曲线 , 使得它成 为中国建筑最突 出的形式特色 。
I ● 0 ● r ■● W l nd o we
圃
浅谈 中 国古建 筑 的结构 与 艺术之 美
毛 晓 丽 四川大学 锦城学院建筑学院
摘 要 :本 文介 绍 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结构 , 分析 了各种 结构 的特 点 ; 介绍 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效果 , 分析 了不 同建 筑所运 用的不同艺术手 法及其特 点; 对于结构与艺术之间的完 美契合以及二者相结合所带来的结构 艺术之 美进行 了讨论 , 阐 释 了结构 与艺术相结合给人 们所带来的对关的理 解和收 获。 关 键 词 : 中 国 古代 建 筑 ;结 构 ;艺 术 ;契合
浅谈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浅谈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建筑设计是一个融合了艺术、科技和工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进化。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不仅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感,也为建筑的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浅谈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一、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3D打印技术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建筑结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施工效率和精度。
建筑师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精美的建筑模型,以更好地展示设计方案;在建筑施工中,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建筑构件,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建筑形态。
2. 智能化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设计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
智能化技术可以让建筑具备更加智能的功能,比如智能灯光、智能门窗、智能空调等,可以根据环境和人的需求进行智能调节,从而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智能化技术也可以让建筑具备更加智能的管理和运营功能,比如智能安防监控、智能能源管理等,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空间,提高建筑设计的可视化和体验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筑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建筑空间的效果,也可以让业主和用户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建筑设计的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为建筑设计团队提供更加方便和高效的设计沟通工具,可以让设计师、业主和施工方更加直观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1. 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碳纤维可以用于加固建筑结构、制作轻型建筑构件、打造高强度的建筑外墙等,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同时也可以实现更加轻盈和创新的建筑形态。
2.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微观尺度的特殊性能,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多个领域。
浅谈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建筑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的质量,使人们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还要具有美观的外形和内部布局,让人们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建筑设计对建筑企业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成功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
本文就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解决措施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not only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o it has comfortable living conditions, but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autiful appearance and internal layout, let people enjoy the good life.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successful design can create more profit for enterprises, so that enterprises occupy a strong position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quality;solutions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军事建筑、工业建筑等。
建筑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优化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优化技术摘要:目前,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地快速拔地而起,在建筑物的选择与布置上兼顾其实用性与安全性,同时兼顾其经济性与艺术性,以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
住宅的建筑结构构造与很多方面有关,既要确保住宅建造的总体品质,又要通过最优方案来减少住宅中的钢筋,减少住宅造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优化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持续创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安全性的关键措施,涵盖了抗灾性设计、灵活性与可调整性设计、材料性能与可靠性、多层次的监测系统以及多层次的荷载考虑等方面,旨在呼吁更多关注和实践,以创造更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
1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优化概述1.1基础结构设计优化重点基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设计单位既要对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又要与建筑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有效地沟通,广泛吸纳建筑基层设计及施工方面的专业人士的观点,最终制定出一份适合于项目实际的基层施工方案。
因此,在进行房屋的结构设计时,既要考虑抗震要求,又要考虑基础的构造形式,从而使基础的构造更加科学合理。
1.2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优化重点建筑工程的总体结构的设计质量和总体结构的设计水平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抗剪能力、建筑资源消耗情况等。
所以在进行建筑整体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上的优化。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目标以及建设项目的实际条件,对其所包括的各项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优化。
1.3建筑结构细部设计优化重点在建筑结构中,将多个矩形板彼此相连,以增加结构上的应力。
同时,通过多个矩形板的组合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墙体的角缝。
此外,由于抗震墙体主要使用的是冷轧带肋钢筋,因此,在结构抗震墙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其用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于后期的现场施工作业,并减少工程造价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
09建筑学张福春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从建筑的发展史来看是共存的。
建筑是综合的学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建筑离不开艺术,技术也是在所有建筑中所共有的一个东西,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如果只讲究技术,那建筑就会成为一堆没有拼砌好的积木,乱糟糟的。
如果只讲究艺术,也无疑会增加建筑物的风险,所有的建筑都会变得华而不实,犹如纸做的高楼一样,被风一吹便会倾倒。
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特有的艺术特征。
首先他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中的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许多外漏构件既是景观重点,也是美学处理上的难点。
所以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把握之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审美方向和标准,创造出大众认可的建筑物。
建筑艺术美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空间: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在建筑作品中,空间位置的转换是最迷人、最激动人心的。
巧妙地利用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比如住宅中不同房间之间的空间比例关系,公共建筑中的广场上各种所得分配等。
(2)比例:巧妙地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可以改善人们的视觉形象。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3)均衡:主要指建筑物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上下、左右、前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
如北京故宫,埃菲尔铁塔,普通建筑中的大部分教学楼和办公楼,另外还有部分民居等。
其中北京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以此为中由南向北伸展。
(4)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色彩“能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
(5)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之美:建筑之美最重要的是美在自然。
有的建筑设计只顾个体,不考虑群体。
单独看起来不错,然而和其他建筑放在一起“王顾左右而言他”,则往往成为遗憾的作品。
例如现在在北京城中的许多重要的街道中地很多建筑,单独看起来很不错,然而放在周围环境中则显得很不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相协调,而且还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应属别墅了,一座成功的别墅住宅首先要与周围的山水等构成和谐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做到了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脉的完整性。
技术的进步主要来源于艺术的挑战。
建筑与艺术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建筑早期,比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为了避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当时并没有考虑到什么建筑的艺术特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艺术对建筑的重要性,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是建筑美。
我认为艺术美主要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美。
“美”是建筑创作的最终要求。
因为“美”不但主宰着建筑本身的面貌,而且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
他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他可以表现出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给市民和观光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上的快慰。
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人们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观而设计出了斗拱,屋顶的翘角飞檐等,同时还在上面饰以兽纹,这样更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而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无疑给技术带来了一个难题。
也就是如何去建造他们。
再就是后来出现的混凝土技术,虽然他完美的体
现了建筑素面朝天的朴素、庄重之美,但是这又向建筑技术发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因为在一个艺术的标准下想要把一个建筑建好,是技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
因为一个不加华丽修饰的建筑要求他利用本身的元素产生美,更是难上加难。
由上面艺术对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出艺术总是想技术发出挑战,而技术又总是不断进步,不断响应者这种挑战就,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
例如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通过这个载体,把艺术与技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向技术挑战的杰作。
但技术又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
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使建筑走向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
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示在人们面前。
水晶宫的出现无疑是技术与艺术通过设计这个载体相结合的产物。
人们想出的一个艺术标准,技术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断的去努力尝试、去进步,从而才能使像“水晶宫”这样不朽的作品战士在人们面前。
然而后来建成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是艺术向技术发出挑战的最高阶段。
可以说这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但也可以说是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也就是技术在创造艺术。
这就是艺术向技术发出挑战所带来的技术的飞快进步。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于一身,有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杰作。
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的风韵。
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的柱子、楼梯以及以前所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率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应用。
如果说卢浮宫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巴黎现代的象征。
蓬皮杜文化中心一反常态的做法,正是恰恰给技术提出了难题。
在建筑中不仅要符合以前的标准,而且还要利用新的标准去衡量。
按照反常规的思想去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无疑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难题。
以上所举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均反映了艺术向技术发出挑战而使技术得到进步的实力。
等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层次之后会牵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会反过来推动艺术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与技术共同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技术是决定建筑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技术保障,有了新的技术可以为艺术提供一个更好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艺术趋于完美,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建筑文化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上来。
技术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艺术也不能独立于技术之外,他们之间应该达到一个互溶,应该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在现代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技术与艺术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他们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使建筑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到大自然中。
建
筑
技
术
与
艺
术
班级:09建筑学
姓名: 张福春
学号:2009040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