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花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
《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于古代的诗歌作品,以讲述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而闻名。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聪明才智,还揭示了她对家庭和孝道的高度重视。
通过分析《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和家庭观念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木兰诗》对古代女性地位的突破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内容要点;接着分析《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包括她们勇敢坚毅、聪明才智以及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等方面;然后对比分析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所处的基础,并深入剖析《木兰诗》对古代女性地位带来的突破与影响;最后考察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与变化。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并评价其深远意义。
通过研究木兰的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感受她们在家庭观念和孝道上的高度重视。
此外,我们还将对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进行反思,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改变。
最终,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古代女性及其地位演变历程的理解,并倡导平等与尊重的现代价值观。
2. 木兰诗的背景及内容简介《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该诗据传为唐代时期刘禹锡所作,以叙述一位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展现出了木兰的勇敢、聪明和孝顺等优秀品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感人的情节而广受欢迎,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木兰诗》描绘了一个关于女性英勇奋斗和执着追求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北魏末年,当时边境战乱频发,每家每户都需要有男子参军保家卫国。
然而,木兰家中只有一老父和一弟弟无法承担此责任。
面对这个困境,聪明机智且有决心的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去从军,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长达十二年之久。
整首《木兰诗》描写了木兰在部队服役期间的生活经历和她成功隐藏身份直到退役的故事。
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故事
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故事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
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
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
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
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
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
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
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
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
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
《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
”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
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
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
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
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
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
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
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平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
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
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
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从战争与人性的角度浅析木兰形象
从战争与人性的角度浅析木兰形象作者:张助良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6期摘要:《木兰诗》历代被奉为经典之作,本人主要从国家意识、战争罪恶、家庭责任和人性本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追求和命运选择的必然性。
即战争的罪恶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大智大勇使木兰放弃了荣利;人性的本真使木兰选择了回家。
关键词:花木兰;战争;人性;必然选择《木兰诗》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篇优秀的经典诗作,塑造的木兰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于这一形象,更多的人只是欣赏她由一位当户织的劳动少女成长为一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所向披靡的巾帼英雄;钦佩她不顾战争艰险和女扮男装所带来的种种危险而赴战场的勇气;欣赏她毅然代父从征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爱家孝亲的传统美德;欣赏她不慕名利,淡然回家的超俗品质。
但很少认识到她是一位深受战争之苦,身心遭受极大摧残的普通女子;她是虽获殊荣,屡立战功但仍不失其淳朴自然、不失其本性的非凡女子。
本人在教《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理性的、有着永久生命力的、泛射着时代光芒的木兰形象,着重从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选择、人性追求出发,探寻其成为巾帼英雄的时代必然和归还故乡的众多因素,从而使这一形象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丰富的人生内涵。
一、罪恶的战争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给我们展示的木兰本是一位在闺中织布的少女,她在尽着普通女儿的职责,心中更有青春的憧憬与少女的羞涩,我们很难看到在这位农家女身上竟担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木兰的父亲被列入征兵名单。
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那如何是好呢?从“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木兰抉择的痛苦,此刻少女之梦、家、国……在她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当父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时,她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作答,充分体现了一个女儿为家人默默奉献,勇于担责的可贵。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木兰辞》和后来的《花木兰传》,讲述了一个女子扮男装从军,代替年迈的父亲上战场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对花木兰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女性力量与独立精神:花木兰的故事是女性力量的象征,她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勇敢和智慧。
尽管面临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木兰仍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这表明了个人选择和自由的重要性。
忠诚与牺牲:木兰的行为是出于对家庭的忠诚和爱,她愿意牺牲自己的安全和舒适去保护她的家人。
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人们普遍赞赏的品质。
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花木兰的故事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木兰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领域的战场上表现出色。
这个故事鼓励人们超越性别界限,认识到能力和潜力不受性别限制。
真实身份与自我发现:木兰的旅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她在军中的经历不仅让她成长为一名战士,也帮助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和目标。
这种内在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是许多人共鸣的主题。
花木兰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个人英勇行为的叙述,它也是关于性别平等、家庭价值和个人成长的深刻讨论。
这个故事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和时代性,它激发了对正义、勇气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因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而妇孺皆知,花木兰也成了我国人民心中十分敬仰的古代巾帼英雄。
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11期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以男权社会文化为阐释语境,理清木兰形象要素的主导性特征和结构关系,再结合文本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确定木兰是一个按照儒家礼教规范塑造的新型理想女性,她既才绝明异,又恪守四德。
关键词木兰主导性特征四德新型理想女性原型花木兰男权文化的产物关于木兰的形象,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这样分析的:“《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
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1]教材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概括得非常全面,但问题是,这些形象要素只是平面罗列、简单拼贴在一起的,缺乏主导性特征。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
”“凡是世界所公认的典型,无不具有这个‘总特征’,而且典型的品位越高,这个总特征越鲜明。
”[2]在《中国文学史》的解说中,木兰的形象缺乏的正是这种主导性特征。
正是出于对木兰形象主导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众多文章各执一词。
有的文章抓住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的英雄壮举,认为是在赞美传奇女英雄,表达“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主旨;有的突出木兰对和平生活的渴慕和热爱,认为具有反战主义的倾向;有的突出木兰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认为是赞颂木兰的孝道等等,不一而足。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木兰诗》中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的女子,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了木兰勤劳孝顺。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体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体现了木兰归家及恢复女儿身的喜悦,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体现了木兰征途之遥,生活之苦,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体现了木兰的机智、谨慎。
木兰诗读后感
木兰诗读后感《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歌,它讲述了一个女子代替父亲从军,以男儿身份战斗的故事。
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词句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读完《木兰诗》,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
首先,木兰的坚韧和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她们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但木兰却打破了这种束缚,她不顾一切地代替父亲从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有男子般的勇气和决心。
她不畏艰险,不惧危险,一心只想保家卫国,这种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木兰的孝心和责任感也让我感动不已。
在那个时代,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木兰却做到了超越常人的地步。
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了替父从军,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尊严。
她的孝心和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孝心和责任感,是否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木兰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中国人,木兰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不惜一切代替父亲从军,只为了保家卫国,保家乡的安宁和和平。
她的爱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木兰诗》,我深受感动,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木兰的坚韧和勇敢、孝心和责任感、爱国情怀都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能够像木兰一样坚韧勇敢,是否能够像木兰一样孝顺和负责,是否能够像木兰一样爱国爱家。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也能够成为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人。
《木兰诗》的女性形象
《木兰诗》的女性形象《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民谣,以歌颂懂得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女士的英勇事迹。
在这首诗中,木兰的形象展现出了坚毅、勇敢、聪明和孝顺等优秀的品质,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首先,木兰诗中的木兰女士体现了坚毅和勇敢的品质。
诗中提到,当她的父亲被征召入伍时,木兰决心代父从军,替父担当重任。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那个时代女性参军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情。
然而,木兰并没有退缩,而是果断地决定扮装成男子,更好地完成任务。
她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她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木兰在诗中还展现了聪明的一面。
当木兰获得战场上的胜利后,她明智地拒绝了将军的封赏,请求返回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
这样的抉择显示了木兰的智慧和对亲情的珍视。
她不仅仅是一个冒险的战士,还是一个懂得如何处理复杂情感和抉择的明智女性。
另外,木兰也展现了孝顺的美德。
当她得知父亲生病,需要医治时,她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权力,毅然返回家乡。
这显示出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孝顺之情。
木兰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个有爱心、关爱家人的孝顺女子。
综上所述,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以其坚毅、勇敢、聪明和孝顺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形象超越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由和平等,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
虽然《木兰诗》并不是以合同的形式表现,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女士在这首诗中塑造的形象对于展示女性的优秀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她的故事都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文章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景介绍】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屡立战功。
开桂得到了皇帝的赏赐,木兰却没有。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
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出生在河南地,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木兰的故事在中外影响深远。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3)当时,北魏的首都是靠近黄河的乐圣。
当时抽调的部队聚集在黄河边上。
(四)燕山即燕然山。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及文常。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题材详略。
3.能举例分析花木兰的美好形象;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字词积累】词语解释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木兰诗诗词鉴赏
木兰诗诗词鉴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性英雄木兰的事迹所作的诗歌。
木兰诗最早见于北魏初期的《楚辞》中,后来被陆放翁选入《古诗十九首》之中,成为传颂千古的经典之作。
木兰诗描绘了一个女子为了国家、为了家庭勇敢奋斗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木兰诗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现存的木兰诗,另一种是陆放翁选入《古诗十九首》的版本。
两者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都描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下面先来欣赏一下现存的木兰诗:无名氏·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水北流,黑山林阴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属征人客,敢告归期近。
还家换女时,家中泪如雨;慈母闻女来,双泪汪汪流。
愿为西南风,长途送马蹄,似闻子规啼夜夜,春江花柳平。
行人去后来,行行无歇期。
木兰辞描绘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英勇形象,展现了她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决心。
木兰无怨无悔地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了女子应有的温柔与纤细,化身为英姿飒爽的勇士,挽起头发,套上铠甲,挥舞长鞭,骑上战马,踏上征途。
木兰的形象既体现了女子的柔情,又展现了女子的刚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陆放翁《木兰诗》是对木兰辞的改编,更加凝练而传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官军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不顾银枪重。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问之不得知,愈怀明月郎。
家中兄弟惊,妹为歌舞长;隔墙买骏马,市口买长枪。
相逢迎长鞭,未箸食嘶饧;出门搖玉佩,辞乡费白日。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的文化解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的文化解析严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
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
关键词:木兰诗;迪士尼动画;身份改写;美国文化作者简介:严静(199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59-01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取材于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木兰诗》,原作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
而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则是借着中国传统故事中花木兰的原型,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宣扬。
哈罗德•伊尼斯指出:“评价一种文明的时候,如果是用它依赖的一种传播媒介,那就需要知道媒介的特征有何意义。
”[1]从表面看来,动画电影充满了纯真、想象和童趣,给观众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动画电影具有无限的假定性与丰富的形式塑造的特征,使其在创作过程中蕴含了巨大的话语操纵的可能性。
那些看似纯真有趣的动画形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话语的规训。
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并不仅仅是一部轻松有趣的动画影片,影片中的动画形象更是一种话语的符码,是迪士尼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媒体实力向全球观众传达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迪斯尼动画影片远非“天真无邪的儿童娱乐产品”那么简单[2]。
一、个人主义的张扬在电影《木兰》的一开始,个性活泼的木兰为了家族荣耀而不得不努力相亲成功,然而相亲之路却屡遭挫折,残酷的现实让木兰感到迷茫,就在此时,战争的爆发给她带来了转机,她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木兰诗》 (2)
1.这两句是复沓句。两句文字基本相同,只 更换少数词语。“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 节八句,也是复沓。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 替爷征。
注释: 1.愿:愿意。 2.为:介词,为了。 3.市:名词作动词,买。
译文: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天 子∕ 坐 ∕明 堂
唯 闻∕女 叹 息 问 女∕何 所 忆 从 此∕ 替 爷 征
“二三” 节拍
“二二一” 壮 士 ∕十 年 ∕ 归 节拍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概括各段的内容。
1-2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3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4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5
写木兰还朝辞官。
6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7
用比喻作结。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 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 动弹。迷离,眯着眼。走:跑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 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 跑。
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 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 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
《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
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
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
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
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
花木兰ppt课件精选
一位英俊、勇敢、有才华的将领, 是花木兰的战友和爱人,共同经历 了战争的洗礼和生死离别。
故事情节概述
开篇
以中国古代历史背景为引子,介绍花木兰 故事的来源和背景。
真相大白
战争结束后,花木兰的真实身份被揭露, 她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 戴。
替父从军
花木兰为了替父从军,假扮男装,历经磨 难,最终成功进入军营。
04
花木兰故事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塑造及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
《木兰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花木兰被塑造成英勇、忠诚、智慧并重的英雄形 象,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
现代文学作品中,花木兰形象得到更多维度和深度的拓展,如性别意识、家国情 怀等,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THANKS
感谢观看
美术作品中的花木兰
美术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被广泛应用 于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独 特的审美价值。
音乐作品中的花木兰
音乐作品中,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歌曲 、音乐剧等屡见不鲜,传承和弘扬了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05
花木兰故事传承与创新思考
传统文化传承重要性论述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体现
忠孝两全
花木兰替父从军,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两全”的观念。她既尽孝于家庭, 又尽忠于国家,成为忠孝典范。
家族荣誉观念
花木兰通过英勇战斗,为家族赢得荣誉,体现了古代社会重视家族荣誉的观念 。她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与尊重
当时的社会制度重男轻女 ,女性地位低下,很少有 机会参与社会事务。
《木兰诗》一对一讲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织机的梭子。
惟:只。
〕〔译文〕唧唧声又是唧唧声,木兰当门把布织。
听不见织机上的梭子响,只听到木兰女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何所思:“ 所思者何”,意思是“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亦:也。
所思(忆):所思念的(所字结构)。
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大:大规模。
点兵:征兵。
军书: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卷:指多册(十二为虚数)。
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兄:大哥。
愿为(wèi):即“愿为(之)”,意思是“愿意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名词用为动词,“买”。
鞍马:马鞍子和战马。
从此:从今(以后)。
征:出征、征战。
〕〔译文〕问女儿思什么,问女儿想什么。
女儿我没思什么,女儿我没想什么。
军中文告昨夜已见,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名册实在很多。
册册都有爹爹的名。
爹爹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女儿我愿为出征买鞍备马,从今后替爹去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往东边集市。
(“东市”,名词做状语,以下“西市”、“南市”、“北市”用法同。
)骏(jùn)马:良马。
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
辞:辞别。
暮:傍晚。
宿:住。
唤:呼唤。
但:只(副词,表范围)。
鸣溅溅:响声溅溅。
溅溅(jiānjiān):象声词,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ft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ft胡骑鸣啾啾。
〔黑ft:与下文“燕ft”,均为北方的ft 名。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时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骑:此指战马。
鸣:叫。
啾啾(jiū jiū):”象声词,战马嘶叫声。
《木兰诗》
夸张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 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原因是什么?
勤劳善良 孝顺 深明大义 勇敢坚毅 忠孝两全 淳厚质朴 聪明机敏 热爱亲人 报效国家 不慕名利 热爱和平
练习巩固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
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好
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处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本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运用了 很多的修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中 两种新的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顶针(前一句句尾的字作为下一 句句首的字)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古义:跑
走
今义:行走
{ 十二 古义:表多数 今义:数词
{古义:只
但 今义:表转折
{古义:不愿做
不用 今义:不必
{ 古义:父亲
爷 今义:爷爷
古义:思念
{ 忆 今义:回忆
古义:眯着眼
{ 迷离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
清楚
一词多义
{ tiē帖通贴,贴上
帖 tiě军中的文告
{ 市 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 将军百战死:将军
巾帼英雄红娘子是河南人,但原
籍何处,并没有明确记载。她从小跟 随艺人们流浪街头,走马卖艺。史书 称她是“绳技红娘子”,就是耍杂技 卖艺的女演员(类似走钢丝的演员), 因卖艺时身着红装而得名。崇祯末年, 她团结和组织了一批杂技艺人与贫苦 农民,在河南信阳鸡公山起义。诛杀 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焚毁官府,破 狱放囚,打开粮仓,赈济饥民,深受 贫苦百姓的拥护,后成为明李自成军 中女将,李信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