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药源性疾病和乙型药源性疾病的特点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9d112d208a1284ac8504319.png)
浅谈药源性疾病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
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
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
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
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
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
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
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
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3 成瘾性成瘾性指的是长期、反复的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2024cc0d7f1922791788e811.png)
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标签:药物;疾病;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 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1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分类1.1药理作用相关类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1.2药物制剂因素药物在生产或调剂过程中,混入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合成中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酰水杨酸苷而引起过敏反应,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眼药在配制过程中pH值改变,产生分解物直接刺激组织形成慢性结膜炎。
1.3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1.4与化学刺激相关类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1.5与药物过敏相关类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1.6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1.7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是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会产生药源性疾病。
1.8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健康管理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健康管理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4a9f9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3.png)
健康管理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1、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它包括( )A.碳水化合物、脑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正确答案)B.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回C.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索和膳食纤维D.碳水化合物、磷脂、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E.糖类.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答案解析:本题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
所以答案为A选项。
详见基础教材154页。
2、反映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良好的指标是( )A.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B.任意时间血浓葡萄糖水平C.口服血浆葡萄糖水平D.餐后2小时血糖值目E.糖化血红蛋白(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2 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
血糖控制理想的水平应在6.5%之下,良好为6.%-7.5%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表明血糖控制差。
所以E选项正确。
详见技能教材130页。
3、高血压的干预程序不包括( )A.执行干预计划B.定时随访C.制定干预计划D.治疗高血压患者者(正确答案)E.评价管理效果答案解析:考查高血压的干预程序。
包括:筛查和确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制定干预计划、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评价管理工作和评价管理效果。
故不包括D选项治疗高血压患者,只是筛查和确诊高血压患者。
在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干预中,不会对患者进行治疗。
参考技能教材101页。
4、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A.肝炎(正确答案)B.血脂异常C.高血压D.肥胖E.糖尿病答案解析:考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之体育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等。
故A选项肝炎错误。
参考基础教材80-84页。
5、第三级预防主要是指 ( )A.防止并发症(正确答案)B.减体重C.早晨晨练D.定期体检E.及时用药答案解析:考查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4b401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7.png)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因素而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一组疾病。
由于药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药源性疾病和继发性药源性疾病。
前者又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后者又称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如急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类重要疾病,药源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
一、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
如给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肿大等。
2、用药种类过多或交叉用药。
如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支气管炎。
3、联合用药不当,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4、用药方法不当。
如口服磺胺类药物后,未按规定方法服用而使其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而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而造成肾损害。
5、重复用药。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单次使用后易造成药源性耳聋。
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可引起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药物的一种或多种成分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和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天内发生,以皮肤粘膜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样或剥脱性皮炎等为特征。
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几天甚至几周内出现,表现为全身性瘙痒、荨麻疹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集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72d4336a0b1c59eef9c7b406.png)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科的分支,研究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GC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是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临床试验提出的准则。
赫尔辛基宣言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伦理委员会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非医务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至少由5人组成,并有不同性质的委员。
职责为核查临床试验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道德,并为之提供公众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受到保护。
知情同意书内容试验目的、试验内容和过程、试验的益处和风险、目前此种疾病的其他诊治方法及每种方法可能的受益和风险、试验分组、参加试验的自愿原则、受试者个人试验资料的保密、受试者补偿。
新药临床试验分四期:Ⅰ期: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Ⅱ期: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Ⅲ期: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代表性原则、重复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吸收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影响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速率、首关效应、肌内或皮下注射时的吸收。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异常](https://img.taocdn.com/s3/m/30f7547b8e9951e79b892794.png)
谢 ,尤其 对三 大 营养 物质 代谢具 有重 要调 节作 用 ,生 中 ,T S H的分泌 反 应对T R H 作用 的敏 感性 降低 ,导致
H 分 泌 减 少 ,这 种 情 况 下 ,暴 露 于寒 冷 环 境 中 的机 理 剂量 的T H 对 蛋 白质 、糖 、脂 肪 的合 成 及分 解 代谢 T 均 有 促进 作 用 ,而T H过量 时则 对 分解 代 谢 的促 进 作 体 基础 代谢 率 ( B MR ) 降低 ,御寒 能 力也 随之 下 降 ,但
专题 论坛 S p e c i a l F 0 m 硼
t
D r u g - - i n d u c e d t h y r o i d d y s f u n c t i o n
药源性 甲状腺功能异常
中 国人 民解放 军 总 医院 内分泌科 谷 秀莲 窦京 涛
中 图分 类号 R 5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1 5 - 0 0 1 7 — 0 6
S H水 平 。 状 腺 素( T ) 和 三碘 甲腺 原 氨酸 ( T ) 。体 内约 5 0 %的T H T 存 在于 甲状 腺 外 ,并主要 以结 合形 式存在 于 循环 血液 1 , 2 ̄ p , , I T S H分泌 的药物 ①糖 皮质激 素 :糖皮 质激 素
第四章第三节药源性疾病
![第四章第三节药源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cadfb5cb172ded630b1cb63d.png)
(三).药源性肾损害
(三).药源性肾损害
(1)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大小的顺序为: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
米星>链霉素。 原因:经肾排泄,原型排出; 在肾浓集,直接肾毒; 早期肾损,尿量不少, 失钾失镁,低钾低镁; 肌酐升高,早期信号; 急性肾衰,尿少透析。
压升高: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弱可乐定、甲基多巴和胍乙啶等药物降压作用。 ②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丙泊酚等)可阻断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使 血压升高。 ③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洛酮等)可拮抗大剂量麻醉性镇痛药,使痛觉突然恢复,交 感神经兴奋,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肺水肿和心搏骤停。 ④酒精及含酒精制剂(如左卡尼汀口服溶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藿香正气水等) ⑤咖啡因及含咖啡因药物(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复方酚咖伪麻胶囊等) 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哌甲酯、苯丙胺等) ⑦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升高血压(如含雌激素避孕药)
(六).药源性高血压
(2)通过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 含钠注射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 含钠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钠等) 含钠制酸剂(如碳酸氢钠等);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盐皮质激素可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 ——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苯妥英钠由羟化酶代谢。 在羟化酶正常人群中的半衰期为30~40h。正常人的日剂量为600mg; 而羟化酶缺乏者300mg/d即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 胆碱酯酶有遗传性缺陷的患者。 在用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琥珀胆碱时不能及时分解琥珀胆碱,用药后机体产生长时间的肌 肉松弛,可产生呼吸暂停,甚至达数小时。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030b52016c85ec3a87c2c542.png)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
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治疗等效:是指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
药物的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介、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它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简答〈1〉影响口服药物从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方面(2)机体方面1)胃肠内PH 2)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胃肠内容物 4)首关效应〈2〉有哪些药物能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1维生素B6 2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和异卡波肼3抗议精神病药和利血平。
〈3〉简述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1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心脏负荷2限制钠盐的摄入3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的应用4利尿药的应用5ACEI的应用6强心苷类药物7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4〉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有哪些:1抗酸药: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2抑酸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4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5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呋喃唑酮〈5〉简述普萘洛尔降压机制:1降低心输出量2减少肾素分泌3阻断突触前膜受取消正反馈4中枢降压作用5阻断中枢B受作用。
〈6〉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应用:1按制源分类:动物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生物合成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按时间长短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混合型。
药源性疾病-医院药学概论
![药源性疾病-医院药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70d505376baf1ffc4fadfc.png)
A型反应
与药物的常规作用密切相关 一般与药物剂量有关 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可以预测 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副作用 毒性作用 继发反应 首剂效应 后遗效应
7
B型反应
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 与剂量无关 通常很难预测 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8
C型反应
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 潜伏期长 无明显的时间关系 难以预测
药源性疾病
1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生原因 诊断 治疗 常见药源性疾病
2
药源性疾病
Drug-induced Disease
又称药物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因药 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 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 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 的疾病。
34
药源性肾病的防治
注意容易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药物。 立即停用可疑的药物。 支持及针对合并症治疗,避免应用其他可能 过敏或肾毒性药物。 ARF:危重者透析,停药一周不缓解可酌情 应用激素。 CRF:按一般CRF原则处理。
35
NSAIDs引起溃疡的治疗
减量或 外科治疗:出血严重、穿孔
18
用药
确定用药时间及剂量与临床症状发 生的关系
时间
时间
19
询问既往史
以前用药有无过敏反应? 以前用药有无出现不适? 家里其他人有无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
20
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
疾病
原发病、并发症、继发病
患者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 多种药物合用时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b57edc789eb172ded63b778.png)
第10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4
第1节 药品不良反应 定义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合格药品在正 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 有害反应。
分类
副作用
变态反应
毒性作用
特异质反应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首剂效应
依赖性
停药综合征
Augmented
致癌
Bizarre
致畸
周期长,产生偏差
9
监测报告系统
自愿呈报系统 正式 非正式 集中监测系统 重点医院检测 记录联结 记录应用
重点药品检测
报告程序
报告范围
报告表填写
10
第2节 药源性疾病
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致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
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分类
病因分类 甲型、乙型 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
3 安全趋势分析(analysis of secular trends)
4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
5 队列研究(cohort studies) 6 meta分析法(meta-analyses)
7
8
Difference between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cohort studies
致突变
5
Chronic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A型
药动学(吸收、分布、与大分子结合、代谢、排泄) 靶器官敏感性增强
B型
药物异常性
病人异常性
6
(分解产物、添加剂、稳定剂、增溶剂、着色剂)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监测方法
药源性疾病精品课件
![药源性疾病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e72cd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d.png)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3)污染物、异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 由于污染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以生化制
品及生物制品较多,如: ①血液制品:引起的艾滋病、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②输液中颗粒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主
要有肺部异物肉芽肿。
治疗矛盾
对患者多数情况下要采取必要的治疗,而药物 治疗是最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在某些 情况下,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甚至是延长生 命时,就不得不暂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反 应等放在次要的考虑位置上。如恶性肿瘤一旦 发生,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威胁到患 者的生存,临床上往往在手术治疗后,还要后 续或序贯化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否则, 代价将会是患者的生命。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 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 需要不同强度的化疗。
12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主要有 生理特点 不合理用药 不当进补 治疗矛盾 时间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用药等机制
13
生理特点与药物代谢特点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具有的特有的生理 特点,导致了其对药物代谢呈现出不同 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14
年龄因素 (老、幼、婴)
婴幼儿肝、肾功能较差,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 ,肾的滤过及分泌功能较低,影响药物的代谢 消除。。加以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 力低,其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药 源性疾病。如灰婴综合症。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1)药品赋形剂、溶剂、稳定剂或染色剂等因素 ①胶囊中色素常可引起固定性药疹; ②2006年我国发生的"亮菌甲素"事件是由于用二甘醇
药源性疾病概况
![药源性疾病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7719a2b4afe04a1b171de00.png)
药源性疾病概况雷宇(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209-01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下简DID)又称药物的诱发性疾病,是由某种药物或数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在美国DID 已位于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成为第5 位导致死亡的疾病,每年因DID 死亡的病例约为10万。
因此,普及DID 的知识,减少和预防DID 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1.DID 的诱发因素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等因素,均可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2]。
1.1 患者因素1.1.1 遗传因素人类遗传基因的差别则造成了对药物反应的差异。
日本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易产生肝损害;英国人中慢乙酰化者达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
1.1.2 年龄主要体现在老年和婴幼儿身上。
据报道老年患者同时使用2~5 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4%[3];我国有83%的老年人经常用药,50%以上的老年患者同时使用3 种药物,且用药时间较长[4]。
老年患者机体各种重要器官功能衰退,使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性降低;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更增加了DID 发生的机率。
婴幼儿体内与药物代谢和消除有关的酶尚未发育成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8 岁以下的婴幼儿使用四环素,不但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和“四环素牙”,还会抑制骨质生长[5]。
1.1.2 性别一般ADR 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这可能因为男女生理功能的不同。
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药物的反应较平时有所不同,容易引起DID,如对泻药及其他刺激性强烈的药物敏感,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及早产的危害[6]。
此外,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高敏性,同等剂量的药物可引起比一般患者更强烈的反应。
疾病也能改变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从而诱发AD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药源性疾病和乙型药源性疾病的特点
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型,甲型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乙型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