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负泥oo
2.飞lmm
3.大蟋蟀porrten
4.粘hib
5.食心grap
6.甜hib
7.斑lihui
8.谷rdo
9.油busu 10.碟pgu
1.虫害:当害虫危害作物,农产品和农业并造成损失时,就构成了虫害。
2.重要害虫;一般能周期性危害,如不能控制就造成较大损失的害虫。
3.3R:抗性,再猖獗,残留
4.3致:畸,残,癌。
4.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措施控制植物及其产品等的调运和移动以防止有害生物在流通中传播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
5.生物防治:传统的生物防治定义是: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
广义的生物防治概念为:利用生物有机体或者其天然(无毒)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
6.植物抗性:植物适应逆境的能力。
7.系统调查:在害虫发生时期每隔一段时间。5到7天,做一次田间调查。通常是定田点进行,根据需要可以是全年或是一年中的某个重要阶段,以便系统的了解田间动态。
8.协同进化:关系密切的生物相互适应的现象。
9.全周期:一年中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世代交替现象不全周期:全年孤雌生殖
10.IPM:IPM是一种有害生物科学管理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有关环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所有的适当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1.有害生物:螨类,有害昆虫,(节肢)蜗牛,舍俞。(软体)
2.害虫是生产活动产物:栽种单一,提供植食性昆虫丰富食料,削弱天敌的自然控制,栽培管理措施创造环境,使昆虫超量发生造成损失。
3.农业昆虫学的任务:维护生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防止虫灾的发生或作答限度地减少虫灾的损失;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持续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求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4.虫源包括:本地虫源和外地虫源。害虫的防治目标:通过对害虫种群的合理治理来防止虫灾的发生。
5.虫灾的防治途径有两条: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害虫和作物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关系,由此产生了跟随现象。阻断这一跟随链防止害虫入侵是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如植物检疫、套袋技术、纱网隔离、驱避剂等。2.生态控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害虫种群实施生态控制。采用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等直接杀死害虫或改造、控制害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恶化害虫生存和种群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
6.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
7.昆虫的田间分布及对应的调查取样方:随机分布—五点式·对角线式,核心分布——棋盘式·平行线式,嵌纹分布—“Z”字式
8.农业防治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农业害虫是以农作物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它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害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动。因此,深入掌握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与害虫消长关系的规律,就有可能保证在丰产的前提下,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措施,抑制害虫的来源,压低害虫基数;或改变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作物,提高作物抗虫和耐虫能力,减轻为害损失;或通过影响害虫天
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或通过农业技术改变害虫的生活条件和机械杀伤及时消灭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不足以造成经济为害的水平。农业防治优缺点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农业防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易于被群众所接受,防治规模大:试验一旦证明某种措施有效且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往往比较容易被群众接受并大面积推广。2.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农业防治法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破坏作用最小,基本不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3.对害虫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符合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利用农业防治法防治害虫,大多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加之措施多样化,能从多个方面对害虫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缺点:1.有些防治措施与丰产要求有矛盾,或与耕作制度有矛盾。2.一些农业防治法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地域性、季节性比较强,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3.农业防治措施的防虫效果表现缓慢或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害虫大发生时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9.生物防治的优缺点:(1)一般不会产生抗药性;(2)对天敌等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3)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4)天敌资源丰富,有预防和长期控制效果。缺点:(1)认识不够,不能立即有效地加以应用;(2)受环境影响较大;(3)滞后效应(4)天敌的退化以及与化防的协调困难;(5)防治成本较高(保存、运输、繁衍等技术)。因此,生物防治在现在及将来都是极其重要和极具发展前途的害虫防治方法。
10.、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生态学观点:害虫综合防治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根据害虫种群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可能的防治措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使农业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经济学观点:重视防治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研究,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学观点:重视各种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保障人类的健康。
11.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1、允许害虫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继续存在。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4、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优化组合。5、提倡多学科协作攻关。
12.水稻螟虫在云南省发生的独特之处:水稻螟虫全省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普遍发生。独特之处:①海拔16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以上的地区,以三化螟为主。②海拔1600—2000米,年平均气温15—18℃的温凉地区,二、三化螟混合发生。③大螟广泛分布
13.地下害虫发生为害的特点1、种类多常发性地下害虫的主要有地老虎类、蛴螬类、蝼蛄类、蟋蟀类、金针虫类、种蝇类、白蚁类,此外,象甲、拟步甲、天牛、根粉蚧、地粉蚧、枇杷蚁粉蚧、根蝽和根蚜等也时常发生。2、食性复杂地下害虫为害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蔬菜、糖料作物、中草药、牧草、花卉、草坪等多种植物;同时,也是果树和重要害虫。3、分布广遍及我国各地,从南到北、从高山到沿海均有分布。另外,相对地,北方金针虫类发生重;南方地老虎类发生重。4、危害时期集中主要发生在旱地作物,以春、秋两季发生较重。5、隐蔽危害在土壤中不易及时发现。
14.美洲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危害特点美洲班潜蝇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的上表皮下,幼虫取食叶片正面叶肉,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弯曲或蛇形盘绕虫道,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粪,老虫道后期呈棕色的干斑块区,一般1虫1道,1头老熟幼虫1天可潜食3cm左右。老熟幼虫从潜道顶端破孔钻出.在叶正面或坠落入土化蛹。南美斑潜蝇则在叶的上、下表皮下均可产卵,幼虫主要取食背面叶肉,多从主脉基部开始危害,形成弯曲较宽(1.5-2mm)的虫道,虫道沿叶脉伸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可若干虫道连成一片形成取食斑,后期变枯黄。老熟幼虫绝大多数从叶背面钻出,在叶背或坠落入土化蛹,偶尔也有个别虫在潜道内化蛹。
两种斑潜蝇成虫危害基本相似,在叶片正面取食和产卵,刺伤叶片细胞,形成针尖大小的近圆形刺伤“孔”,造成危害。“孔”初期呈浅绿色,后变白,肉眼可见。幼虫和成虫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