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

(一)信息技术改革的前沿进展

在今年5月份的省信息技术教研员培训班上东北师大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董玉琦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国外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

综合美、日、英三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国际比较,其发展趋势的共同之处是:1.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信息伦理道理教育。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计算机文化论、90年代的计算机工具论、新世纪的信息素养论。从目前的国际视野来看,以英国2012年调查为例,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呆板”的课程,英教大臣高夫表示:课程让学生呆板无聊,无刺激性。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调查结果是考试人数下降,考试质量不高。现在学校里认为课程过于简单,不够严谨,需要重新规划。我国的情况是从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何去何从,其实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委员会始终进行着研究和探索,2007年苗逢春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但始终没能正式出台。以董玉琦教授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技术专业委员会,基于国际视野和中国现状调查,于2010年7月开始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历时近两年终于大致成稿,因为没有正式出台,暂时被称为“民间”版的新课程标准。以后视课程发展的情况,再不断推出新版。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省教研员培训班上省信息技术教研员刘晓峰主任详细解读了2012“民间”版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希望通过我们能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传达下去。下面就结合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的课程标准。比较其与2000年的课程指导纲要的区别与联系,体验其改变对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课程理念及目标

1、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

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信息素养也可以说是信息文化,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信息素养被作为21世纪人所具备的五种能力之一,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和应用。(21世纪的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加工与表达

(2)信息活动过程评价

(3)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4)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3、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各个维度的具体体现

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思想和基本工具的了解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维度:不仅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强调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强调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协作及参与社会活动习惯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在课程整体层面上要重视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

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其内容体现双本体观的思想,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发展性和人文性,是以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呈现方式为主要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入门”和“机器人入门”。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基础模块是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专题一: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

包括: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

小学: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键盘指法、汉字输入,了解什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辨别信息的真伪,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中学: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简介,设置账户和口令,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包括:文本与表格;图形(小学画图)与图片(初中编辑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初中)。

具体内容:

小学: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常见的文本编辑工具简介,在编辑工具中如何正确输入文本,对文本块进行编辑处理,对文本进行排版,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绘制表格。

计算机画图。

播放动画,设计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音频文件的获取与播放,录制声音,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裁剪、拼接。

初中: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对文本文件进行编辑修改(查找替换工具、批量修改、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绘制或套用表格,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