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概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分子的糖相随着结的一类抗生物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许多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不同类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呈现的生物活性差异较大,一般说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较强,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抗菌活性最强。许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和支原体有效,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螺旋体、立克次体和巨大病毒有效,个别品种还有抗原早作用。它们之间易产生交叉耐药性,毒性低。红霉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竹桃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涉霉素等也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

根据大环酯结构的不同,这类抗生素又分为三类:多氧大环内酯(polyoxo mactolide);金烯大环内酯(polyene macrolide);蒽沙大环内酯(ansamacrolide)。

1、多氧大环内酯抗生素

按大环内酯环的碳元素数,又分为12元环、14元环和16元环三类。它们都是多功能团的分子,大部分都联结有二甲胺基糖,因而显示碱性。有的不含二甲胺基糖,只含中性糖,因而显中性。作为医疗使用的多数是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重要的有14元环的红霉素(erythromycin)、竹桃霉素(oleandomycin),16元环的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螺旋霉素(spiramycin)等。近年来还发现麦迪霉素(midecamycin)、针棘霉素(espinomycin)和马立霉素(maridomycin)等抗生素。至于12元环抗生素,目前都没有用于临床。自1950年至今已经确定化学结构的约有100多种,在大环内酯抗生素中,与大环内酯相连接的氨基糖和糖的结构都是自然界不常见的结构(图5-1)。

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式,见图5-2、图5-3和表5-1。

此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与核糖蛋白体50S亚基的特殊部位结合,选择性抑制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对病原性细菌有选择性抑制效应,因而其毒副作用较低。

2、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

自1950年发现制霉菌素以来,已报道100多种,其分子结构特征是具有26~28元大环内酯,在多元环内酯环中,含有4~7个共轭双链。按照所含共轭双键的数目,可分为四烯(tetraene)(两性霉素A)、五烯(pentaene)、六烯(hexaene)(如制霉菌素)、七烯(heptaene)(两性霉素B)等类。这几类抗生素因分子中双键数目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紫外吸收光谱,该类抗生素多数同氨基糖相结合,由于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见表5-2。

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对许多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活力随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此类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类成分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真菌和哺乳动物细胞膜中都含有固醇,而细菌细胞膜中则不含固醇。故此族抗生素可引起真菌细胞膜透性改变,导致致病菌死亡,而对细菌无效。

3、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

蒽沙大环内酯抗生素又叫环桥类抗生素(ansamycins),严格说来,不应属于大环内酯类。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结构形态,都是一个脂及链桥经过酰胺键与平面的芳香基因的两个不相邻位置相联结的环桥状化合物,其结构模型示意见图5-4。由于其脂肪链的结构和立体化学与大环内酯类很相似,所以把这一类抗生素亦归在这一章中。此族抗生素的抗菌谱较广,还有抗癌活性。属于该族的抗生素有10种以上,这10种抗生素又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含有萘醌的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amycins)、多利霉素(tolypomycin Y)、链伐立星(streptovarycin)等;另一类是含有苯醌的抗生素,如土块霉素(geldanamycin)。其中以含萘醌的数目较多,临床上最重要的是利福霉素。

利福霉素是地中海诺卡菌(Nocardia mdediterranei,以前误分类为链霉菌)产生的一类抗生素。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至少产生五个组分,即利福霉素A、B、C、D和E,其中以B 易于分离精制,又最有价值。它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阴性的结核杆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地高于青霉素G钾盐与苯唑西林。

由上可见,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品种很多。由于这类抗生素中研究得最多的、并且早已投入工业生产的是红霉素,故本章以红霉素为代表讨论其结构与理化特性、生产工艺和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红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红霉素(erytrhromycin)是1952年从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后来从发酵液中又分离出红霉素B、C、D、E等组分。其中以红霉素(即红霉素A)为主要组分,而B及C在发酵液中也有一定数量。他们的抗菌谱相同,但抗菌活力不同,其中以A为最强,其他几种组分都比A小。红霉素B的体外抗菌活力只有红霉素A的75%~85%,红霉素C和D约为50%,红霉素E仅有10%~15%的活性,因此在临床上,所使用的是红霉素A及其各种盐类。

1、结构

红霉素是由红霉内酯(erytrhronolide)与去氧氨基已糖(desosamine)和红霉糖(cladinose)缩合而成的碱性苷。红霉内酯环含有13个碳原子,内酯环的C-3通过氧原子与红霉糖相联结,C-5通过氧原子与去氧氨基已糖相联接。红霉糖本身不含氮,是含有一个甲氧基的已糖,去氧氨基已糖是3-二甲胺基去氧已糖。红霉素各组成分的结构见表5-3。

2、物理性质

红霉素是一个碱性化合物,能和无机或有机酸类形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盐类,如临床上使用的乳糖酸红霉素等。

红霉素碱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结晶形式,它们的结晶水含量和熔点都各不相同,其中有两个晶形的溶点为130~132℃,另一个为190~192℃。虽然晶形不同,但生物活性和其他性质都未改变。风干红霉素含水量为7%~10%。当晶体完全失水后,就变成无定形粉末,但仍不失去活性.红霉素各组分的一般理化性质见表5-4.

红霉素碱性溶于醇类、醚、丙酮、氯仿和醋酸乙酯、醋酸戊酯,不甚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一般化合物不同,如:60℃,1.14mg/mL;40℃,1.28mg/mL;19℃,3.10mg/mL;7℃,14.20mg/mL;1℃,15.00mg/mL。红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以55℃时为最小,因此工业上利用此性质加温至45~55℃并保温,使红霉素碱从水中析出结晶。

3、稳定性

红霉素在干燥状态下是稳定的,结晶在室温下可保藏1年,效价并不降低。在pH=6~8的水溶液中也很稳定,在4℃下放3星期,效价并不降低。如在室温下,1星期后略有损失,但再经7星期,其效价并不再继续降低。红霉素溶液在60℃保持5min并不破坏,但在pH=6~8范围以外的水溶液,经24h即失效。

4、化学性质

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内酯环易破裂,加酸后,也不再成环。在酸性条件下,苷键易水解,经1mol/L盐酸甲醇溶液的温和水解,其中的一个苷键即破裂,得到一种碱性物红霉糖胺(erythralosamine)和红霉糖。红霉糖胺再经6mol/L盐酸水解,就得到去氧氨基已糖。

红霉素中的红霉内酯环有一个活泼的酮基,它能和红霉素分子的其他功能基团起反应,用各种不同试剂解离出红霉糖和去氧氨基已糖都必然会改变这个环的结构,因此,得不到游离的红霉内酯。如用硼氢化钠将红霉素的酮基还原,红霉素就失去原有的酮基,转变为二氢红霉素(没有抗菌活性),再水解去掉其中的二糖,就能得到二氢红霉内酯(dihydroerythronoli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