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电影文本解读
关于电影《最爱》的深层内涵解读——用格雷马斯的文本分析理论分析电影《最爱》
![关于电影《最爱》的深层内涵解读——用格雷马斯的文本分析理论分析电影《最爱》](https://img.taocdn.com/s3/m/62840b40e518964bcf847c76.png)
体是 产生 欲望 、 追求 目标 并付诸 实践 的人 , 客体则是被追 求的 “ 死 能同穴” 的关爱 的延续 的渴望 , 使 两人开始努力挣 脱不为 对象 或者是欲望本身 。 世俗所接受 的不道德性关系 ,而转向对合法婚姻和短暂正常
在电影《 最 爱》 中, 以商琴琴和赵得 意的爱情这 条主线进 家庭生活 的追求和践行 。 在这一叙事 主线 中, 最根本 的深层 的 行分析 , 便可得出电影的表层含义 。影 片中两人 的结合 , 最初 叙事元素 x设 定为“ 婚姻或家庭”即合法并有感情 的性关 系 。
神 州 文学
对 州
关于电影《 最爱》 的深层 内涵解读
用格雷 马斯 的文本分析 理论分析 电影《 最爱》
曲 阳 阳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 5 0 0 0 0
摘要 : 电影《 最爱》 使观众在娱 乐化的商业 电影浪潮 中, 体 和实 现欲望 , 而帮助者则会 为主体提供帮助 。 随着事件 的发展 味 了一次长久未有的感动。本 文运 用格 雷马斯的文本分析理 和矛盾 冲突的转变 ,在主体经历之 中所出现的反对者和帮助 论对 电影《 最爱》 进行 全面的分析 , 以揭示该影片的深层 内涵。 者也是不 同的。 在商琴琴和赵得意 的爱情和婚姻道路上 , 两人 关键词 : 《 最爱》符号矩阵 表层 结构 深层 结构 先前成立 的合法婚姻是其爱情的最大阻碍 。在两人追求合法 婚姻 的道路上 ,也 出现 了帮助二人实现愿望的辅助者即赵得 影 片《 最爱》 取材于上世纪 9 0年代一 个封 闭的艾滋病 山 意 的父亲老柱柱 、 赵得 意的房产 , 以及合法 的结婚证件 。 村, 主要讲述 了感染艾滋病的村 民在冷漠 、 孤立 的环境 中逐 步
行分析 , 从 而进一步理解影片 的深层含义 。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9a893189eb172dec63b7a2.png)
2019·12将儿童文学作品和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阅读,使电影与文本形成互文关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张力,感受电影画面蕴涵的艺术韵味。
同时,通过同名书影的对比,感受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儿童心灵、思维的冲击和影响。
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启发思维,使学生能够多维地思考问题。
这样的对比阅读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文学素养。
摘要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艺术;阅读教学;对比阅读;互文阅读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儿童电影,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优秀资源。
就文学作品与改编的电影进行阅读教学实践,可使文本与电影形成极好的互文关系。
在这种课型中,并不是要强调书籍和电影哪种类型更具备阅读的价值,或者在表达上更有优势,而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张力,感受电影画面蕴涵的艺术韵味。
同时,通过同名书影的对比,感受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儿童心灵、思维的冲击和影响。
下面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种类型的儿童文学课的开展。
笔者总结出文本与电影照应的阅读教学路径:选择文本及电影→解读文本及电影→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授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带领学生观影;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等)。
一、选择文本及电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电影对儿童起着提高审美能力、促进社会认知、宣泄精神压力等重要作用。
随着儿童电影产量的递增,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电影与儿童文学的结合,使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主体创造性再阐释下,生发出灿烂的艺术生命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些经典中选择相应的读本,要考虑文本的篇幅和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
比如《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少年成长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中国电影“童牛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儿童故事片奖”。
对电影《伊莎贝拉》的文本解读-文档
![对电影《伊莎贝拉》的文本解读-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635bed5fbfc77da269b1bd.png)
对电影《伊莎贝拉》的文本解读《伊莎贝拉》是香港导演彭浩翔在2006年初的作品。
这部电影有别于他以往作品的诙谐幽默、诡异怪诞的风格,例如在此之前的电影作品《买凶拍人》、《大丈夫》、《AV》等作品。
《伊莎贝拉》的风格用彭浩翔自己的话说,就是“非常不彭浩翔”。
叙事脉络的层层递进,对电影主题隐喻意象的把握,文本叙事的平行技巧,无不体现彭浩翔曾作为一个作家,驾驭文本叙事的优势。
本文试图从电影的文本角度出发,对《伊莎贝拉》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一、电影的文本结构《伊莎贝拉》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回归与寻找的情感故事。
杜汶泽饰演的澳门司警马振成在一个非常暧昧的情况下认识了一个使他感到似曾相识的16岁女孩,当这种嗳昧升温到极致时,女孩张碧欣却道出了自己是马振成与被他抛弃的初恋女友伊莎贝拉所生的孩子。
突然发觉身为人父的马振成,怀着对初恋负情的愧疚、补偿的心态将女孩留下,令两个分别十数载的陌生父女,重新领悟亲情的温暖。
这部电影用三条叙事脉络支撑剧情的发展。
第一条叙事脉络是围绕马振成和张碧欣父女关系展开的,他们的故事也是整部影片的主体。
在开始阶段,马振成和张碧欣的近乎于乱伦关系的出场,奠定了男女主角介乎于情人与父女之间的暧昧关系。
在经历寻找宠物狗“伊莎贝拉”、搬家、马振成触犯法律准备和女儿一起跑路等一系列事故,父女俩人的关系渐趋明亮,一种相依为命,一种模糊的超越伦理与道德,杂糅亲情与爱情的氛围渐渐升温。
当马振成为了并非亲生的女儿毅然决然走向法庭,卸下一直逃避的心态,接受法律的制裁时,在那一刻终于找回了作为一个男人的最初尊严和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情人的情感救赎。
第二条叙事脉络比较隐晦,是围绕马振成和伊莎贝拉的年少爱情故事展开的。
16岁的伊莎贝拉与马振成相恋,意外的怀孕让少不经事的马振成惊恐的逃开了,将伊莎贝拉遗弃在流产手术室的门外。
但是伊莎贝拉却坚守着这份感情16年,默默的在城市中带着女儿与马振成擦肩而过,直到病逝。
正是马振成这份对初恋往事的愧疚情感,成为了支撑整个电影情感的基石。
文化冲突视角下跨国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对电影《别告诉她》的文本分析
![文化冲突视角下跨国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对电影《别告诉她》的文本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3ae15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1.png)
2021/8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文化冲突视角下跨国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对电影《别告诉她》的文本分析阴任若蓉摘要:影片根据真实的家庭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从美国回到中国探望病重的奶奶的故事。
影片中的争执和矛盾点围绕知情权展开,从这一细节反映出中美文化的不同观念。
文章选取电影内容为研究语料,采用文本分析,发现移民一代与移民二代采取同化措施后呈现出对母文化的偏见与偏离,矫枉过正的文化融入态度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反映出当代华裔移民对故国文化再适应的需要。
移民家庭面临更复杂的代际关系沟通问题,除了传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认知差异,还存在着对东道主国家文化融入速度不同带来的观念差异。
关键词:移民文化冲击代际冲突互动文化适应“文本”指经由具像化的过程所呈现的内容物,此内容可以来自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
围绕“文本”展开的分析方法,我们称之为“文本分析法”。
本文主要采用与人文主义传统相一致的文本研究方法,包括解释和寻找意义。
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依据《别告诉她》的电影内容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深入挖掘两代移民回到中国后产生的一系列矛盾的原因,从一个家庭的故事拓展开来,探讨美国移民面对中美文化冲突时的文化适应问题。
以“知情权”为触发点的文化适应困境作为文化适应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中美文化差异在比莉和中国亲友对奶奶是否享有知情权的分歧中凸显,她必须对知情权问题做出合理回答。
文化冲击与U 型曲线假说。
比莉是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移民二代,不同于第一代移民有着更多的对母文化割舍不掉的情感。
她无法像父母一样根据现有文化经验进行活动,无法顺利解决文化认同难题,于是陷入文化适应困境。
“U 型曲线假说”和“文化冲击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比莉经历的这一痛苦过程。
“U 型曲线假说”指的是旅居者在美国的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依据文化适应者的满意度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最初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再度调整阶段,(从高到低再到高)呈现为一个U 型曲线。
电影文本《一出好戏》解读——以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为观照视野
![电影文本《一出好戏》解读——以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为观照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8748812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c.png)
作者: 刘巍[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101-10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5期
主题词: 《一出好戏》;精神分析学;人格构成理论;符号学
摘要:影片《一出好戏》是一部由黄渤执导的喜剧电影.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家公司的员工集体出海团建,但在出游过程中不幸遭遇巨浪,众人流落到荒岛上,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共同生活,并面对一系列人性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寓言式故事.本文试图从符号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人格构成理论出发,探讨荒岛上的各色人物在生存道路上展现出的人生情态和影片主人公马进的心路历程,并探究马进做出最终选择的原因.。
以影片《泰山》的文本解读为例探究美国动画电影对其本土文化价值
![以影片《泰山》的文本解读为例探究美国动画电影对其本土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36dbf7a1ed9ad51f01df27d.png)
[ 文 章编 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7 ) 2 1 - 0 1 9 2 - 0 3 [ 本干 U 网址 ]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有学 者认 为 , “ 动 画 电影传 播 的本 身也 是一 个 对文 化 阐 释并认 真记 录 的过 程 , 一是 表现 本 土 文化 的深刻 内涵 , 力 图 通 过软 实力 的输 出去 影 响观 者 的世 界 观 , 进 而让 本 土 文 化
树时受到哥查的白眼, 但是一直乐观向上 , “ 信赖 自己的能
部 电影 中剧情 和主要 人物 形象 的 言行 分析 来 探 知美 国的文 化 和价值 观 。
一
喜爱, 甚至同龄伙伴都不情愿与其一起玩耍。即使是 与 自
己交好 的特克 , 言语 中也 充 满对 泰 山 “ 无奈” 的偏 见 , 如, 当 泰 山想 和其一 起玩耍 时 , 特克 回复 “ 可以, 只要 你 追得 上 , 但 可惜 , 你追 不上 ” , 充 分体 现 了对其 奔 跑 速度 方 面 能 力 的 否 定 。之后 , 特克为 了 摆脱 泰 山 的束 缚 , 要求后者去“ 拔 一根 象毛 ” , 之所 以提 出这 样 的无 理 要求 , 归 根 结底 是 对 泰 山 个 人能力 和勇气 持有 的消极 态度 。 无论外 界何 人对 自己持 有何 种 偏 见 和 否定 , 泰 山 内心 都怀 揣着美 好 的梦想 , 抱 有远 大 目标 , 虽 然受 到 挫 折 , 如 爬
湖北函授 大学学报 ( 2 0 1 7 ) 第3 0卷第 2 1 期 总第 2 1 1 期
以影片《 泰 山》 的文本解读为例探 究 美国动画 电影
对 其 本 土 文化 价值 观 的 输 出
电影文本解读PPT27页
![电影文本解读PPT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b137ac6171fe910ef02df847.png)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电影文本解读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
![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df12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0.png)
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1. 引言1.1 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电影文本是指电影中所呈现的对话台词、场景描述、音乐等各种元素,是构成电影作品的基本要素。
而电影潜文本则是指影片中隐含的观念、价值观、文化内涵等非明显表达的内容。
潜文本往往需要观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发现。
电影文本的特点包括视觉冲击、情节连贯、对话表达等,这些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电影作品。
而潜文本则增加了电影作品的深度和内涵,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传递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信息。
对电影文本和潜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作品,探寻其中隐藏的意义和设计。
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内容分析、符号学分析、语言学分析等,通过对影片中各个元素的解构和关联,揭示出电影中隐藏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电影潜文本的应用领域包括影评分析、文化研究、心理分析等,通过对潜文本的挖掘和解读,加深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电影文本与潜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电影作品的完整性和魅力。
在未来,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对电影文本及潜文本的分析也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电影文本及其潜文本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的途径,也为电影研究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电影文本的定义和特点电影文本是指电影作品中包含的文字、对白、情节等实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内容。
它是电影故事的载体,是导演、编剧、演员们共同努力创作的成果。
电影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影文本具有视听性。
电影是一种视听媒介,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信息。
观众不仅仅是通过对话来理解电影,还有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这使得电影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电影文本具有情节性。
电影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情节,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酝酿和解决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情节是电影文本的核心,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电影文本具有表现力。
电影中的画面、音乐、演员表演等元素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表达导演或编剧的观点、情感、思想等。
女性主义电影文本解读的抗拒性立场
![女性主义电影文本解读的抗拒性立场](https://img.taocdn.com/s3/m/d99985b2f121dd36a32d82cf.png)
四、对 抗的注视——胡 克斯 的后殖
受者对文本 的解读 是在一定 的思想倾 向 立场上与 电影所传达 的观念保持一定距 略。她认 为主流好莱坞 电影迎合 并利用 和艺术观念 的影 响下进行 的。女性 主义 离进行冷静反思 ,实现对 电影文本 的颠 社会 中既定 的欲望 、幻想 、恐 惧体系把 运动抨击男权 统治 ,反抗父权思想 ,反 覆性阅读 。 “ 针对传 统电影积 累的一成 色情 编码入主导 的父权制 秩序的语言之 对性别压 迫 ,为实现性别平等 而进 行不 不变的规范展开 的第 一次打击就是让摄 中来 制 造 观影 快感 ,但是 在 观 影过 程 懈 的斗争 ,一开始就带有鲜 明的政 治立 影 机 的观 看获 得 自由 ,使 之进 入 自身 中 ,女人总是作 为被看 的形象处于被动 场 。在 电影批评领域 ,许 多女性 主义者 在 时 间和 空 间 中的 物质 性 ,同时 释放 地位 ,男人 总是作 为看的主动承担者享 认为坚持 一定的政治立场是促 成电影的 观 众 的观 看 ,使 之 进入 辨 证 的矛 盾 过 受视觉快感 ,观影 过程中表现 出的主客
普遍而复 杂。 由于文化 的父权 制性质 ,
社会学方法 ,审视女性在艺术作 品中的 态的渗透 ,脱离 主流话语 的统治 ,坚定
电影生产 者的精神世界无 疑会 打上性别 性别角色 和性 别地位 ,揭示男性 主导的 地在 “ 疏离 ”的立场 上对 电影这个特殊 歧视 的烙 印 ,其性别偏见不 可避免地在 影 片对 女 性 形象 的歪 曲 ,抨击 好 莱 坞 的媒介 中意义 、生产接受 、阐释 的过程
【 关键 词 】 女性 主义电影 ; 抗拒性 解读 ; 女性主 义
性别 权 力 关 系 隐含 在 整个 社 会 文 运动 的发展 ,欧美 电影界一批女性学者 译 序的标题 ,并对其 内涵 做了清晰 的界
初识文本触摸文化———《天地人》文本解读与教学
![初识文本触摸文化———《天地人》文本解读与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4964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8.png)
初识文本触摸文化———《天地人》文本解读与教学《天地人》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于2024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明代画家僧一脉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宗教、人性的故事。
影片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部电影中,文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对于初识文本触摸文化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解读这部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天地人》的电影故事情节、角色性格、视听元素以及技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
首先,《天地人》通过描绘明代画家僧一脉的生活和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观念。
影片中展现了古代中国绘画的技艺和传统,使观众感受到中国绘画传统的博大精深。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其次,《天地人》通过塑造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探讨了艺术家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主人公僧一脉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复杂的画家,他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和困扰。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影片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体验到艺术家的激情、坚持和执着。
第三,《天地人》通过其精美的画面和视听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审美观念。
影片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音乐编排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气质。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情感和审美趣味,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最后,《天地人》通过其精湛的技术手法和艺术表现,呈现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创新和进步。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和后期制作手法,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影片中的技术手法和艺术表现,了解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领略中国电影艺术在全球舞台上的光芒耀眼。
综上所述,《天地人》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的中国电影,适合初识文本触摸文化的学生观看和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片《消失的她》的文本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片《消失的她》的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e70ac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0.png)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片《消失的她》的文本解读
朱辉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4()3
【摘要】最近上映的电影《消失的她》是一部取材于泰国孕妇坠崖案的悬疑电影。
导演崔睿在访谈中提出这部电影企图探讨两性关系中所涉及的信任、真诚和自我保护等问题,表达了肯定女性力量和女性互助的主题。
但是,“天使”“蛇蝎美人”和体现男性精神气质的“女英雄”等女性形象却鲜见女性独立自我意识的张扬,而在
两性关系中也流露出一种男性对于女性命运的可掌控感。
可见,所谓对女性的关怀
很大程度上是对“女性主义”的商业征用,它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趋向和意识形态依
旧是男权中心主义。
【总页数】4页(P144-147)
【作者】朱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视角下影片的叙事艺术——以影片《安东尼娅家族》为例
2.“囚禁与
解放”——女性主义视角下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文本解读3.《妈阁是座城》:一种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本解读4.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影片《春风秋雨》解读
5.村规民约视角下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视角下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文本解读文本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紫颜色》的叙事文本解读
![电影《紫颜色》的叙事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f13a027c1cfad6185fa70b.png)
作者: 王立国[1]
作者机构: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10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4-12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4期
主题词:�紫颜色》;叙事文本;改编;人物形象;意象
摘要: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著名影片《紫颜色》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部黑人女性题材影片,影片根据获得美国最高文学奖项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在原著对黑人女性悲惨命运与抗争描述的基础上,用电影艺术的形式将影像与声音融合于叙事文本之中,使影片的叙事文本对主题的呈现和传达更加具象化,更加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通过对影片剧本的戏剧化改编、人物形象的支撑作用和关键意象的含义等分析来对叙事文本进行解读。
电影评析:经典电影解读与分析
![电影评析:经典电影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936f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5.png)
电影评析:经典电影解读与分析1.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经典电影作为其中的精品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围绕经典电影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作品。
2. 经典电影概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经典电影。
经典电影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卓越的艺术成就、广泛的历史传承、深远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人类共同命运问题的探索等。
接着,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经典电影作品,如《公民凯恩》、《教父》、《西部往事》等,并介绍它们在当时及至今的价值和地位。
3. 经典电影解读方法了解了经典电影的背景后,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读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表达。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读方法:3.1 文本分析通过对电影故事、角色、情节、对白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象征意义、隐含主题和人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3.2 考察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思潮等,从而理解电影作品中的隐喻和所传达的信息。
3.3 寻找导演风格与主题研究导演的创作手法、拍摄风格以及经常出现在其作品中的主题,探索其对电影表达方式和意义选择的原因。
3.4 对比与对话通过将经典电影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或是与不同时代观众的反响和评价进行对照,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其内涵的理解。
4. 经典电影类型解析接下来,我们可以就几种常见的经典电影类型展开讨论,如悬疑片、战争片、爱情片等。
针对每种类型,我们可以探讨其中经典作品的代表性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5. 经典电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最后,在本部分我们将回顾经典电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艺术价值、影响力和社会影响等,并列举具体的案例。
结论通过对经典电影的解读与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还能深化我们对电影艺术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这也有助于揭示人类情感、思想及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方面。
鉴于此,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推崇经典电影的价值。
文本与电影的莎拉形象比较解读
![文本与电影的莎拉形象比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a2a558f83d049649b665840.png)
说服读者 ,抑或说服 自己? 他 “ ( ) 不仅时 不时地跃上 前台 , 向 读者直言陈告 小说 的虚构性 , 而且在具体 的故 事叙述 中想方 设法让读者明白, 此时此 刻故事 中所发 生的事件 、 事人物 故
压挤到 ‘ 边缘 ’ 地位的历史 事实 , 在历史文 本的重构 中, 往往 成 为 更 受今 人 注 意 的 焦 点 。 l 以 上 这 段 话 , 是 对 福 尔 斯 ”4 该 戏拟维多利亚时 代 的最 好注脚 了吧。但是 , 现时 的历史 , 对 他并不是确信无疑的 , 因而 , 在第三个结尾 ( 或者是第 四个结 尾 ) 他对 自由莎拉 的评判 并非全是激 赏的 , 中, 此刻 , 家 的 作
开端 , 止 和 开端 经 常 在 那儿 , 开 端 之 前 , 止 之 后 。 穿 越 终 在 终 ” 时 间迷 雾 而 来 的 莎 拉 , 身便 披遮 了时 间 的 面 纱 。 本
首先 , 是对线性 时间的怀疑。在《 的文本 中, 时代错 法》 “
误 ” 处可 见 。 比如 “ 二 十世 纪 频 频 插 入 到 十 九 世 纪 维 多 处 把
文本 与 电 影 的 莎 拉 形 象 比较 解 读
田 琳
( 南京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外语 系,江 苏 南京
摘
204 ) 10 6
要 : 福 尔斯 小说 《 国 中尉 的女 人 》 莎拉 的 文 本 形 象及 查 尔斯 的 同 名 电 影 中 莎拉 的 影 视 形 象从 艺 术表 现 的 方 对 法 中
福尔斯在《 法国中尉的女人》 以下简称《 ) ( 法》 中塑造的 莎拉 , 可看做一种神秘 的非实 体性 的存在。这种 神秘 , 几 不 仅包含 了读者对作品形 象的解读 , 也隐藏了作家本人 的矛 盾 与困惑。而 哈罗德 ・ 品特对文体 的改 编, 使得文本 中难 以把
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共3篇
![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f335f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e.png)
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共3篇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1宫崎骏是一位备受尊敬和赞誉的日本动画导演和作家,他是世界著名的商业动画电影制作人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有助于引导受众思考。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文本特征1.音乐特征宫崎骏作品的音乐常常是励志、欢快和温暖的。
通过音乐的运用,宫崎骏能让人忘记现实的烦恼和困扰,并且激发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2.动画画面特征宫崎骏作品的动画画面非常精美,色彩鲜艳、色调柔和、线条流畅、构图严谨。
画面中的细节和画面相互呼应,让受众感受到动画的美和真实感。
3.故事情节特征宫崎骏的作品总是让受众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得到启示。
他的作品,不仅在励志上给人力量,在感情上也让人难以忘怀。
同时,他也不忘探讨一些深刻的哲学思想。
二、受众解读宫崎骏的作品因其深刻的意义而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让受众产生共鸣并且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1.启迪正能量宫崎骏的作品通常能够对受众产生启发和正面的影响。
例如,电影《千与千寻》中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另一世界的经历,这部电影中所传递的信息是:勇敢面对恐惧和探求自我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宫崎骏的电影以正好心态启迪观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缓解手段。
2.追寻梦想宫崎骏的电影常常探讨的是人类的追寻梦想这一主题,这让许多年轻人在接受宫崎骏的动画时,产生了很强的共鸣。
例如,在电影《龙猫》中,两个小孩跨越阻碍,去迎接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这个主题将梦想与童话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鼓励年轻人不断前进。
3.关注自然与环境宫崎骏的作品还倡导保护和爱护大自然及环境。
在电影《风之谷》中,宫崎骏以一个外星人破坏自然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
他的动画体现了环保这一人文主义思想。
总结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广受欢迎,受众包括了各个年龄层、各个国家的人们。
他的电影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表现出深刻的思想。
他的电影告诉我们,即使被打败,也不应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努力,激励人们无所畏惧、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心中的真实宫崎骏的作品深受全世界观众喜爱,正是因为他所崇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文本解读与再现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文本解读与再现](https://img.taocdn.com/s3/m/20849c3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6.png)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文本解读与再现近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在影坛中屡屡出现,成为了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经典名著的改编,还是畅销小说的搬上银幕,这些电影都通过对原著文本的解读与再现,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本文将从文本解读和再现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改编电影的魅力所在。
首先,文学改编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原著文本的深度解读。
原著文本是电影改编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原著,才能将其精髓融入到电影中。
例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每一部电影都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元素进行了再现。
观众通过电影,不仅能够欣赏到原著中的经典场景和对话,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刻思考的呈现。
其次,文学改编电影通过再现原著文本,为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能够通过画面、音乐、表演等多种元素来再现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改编电影,在再现原著的魔法世界的同时,还通过精良的特效和视觉效果,将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的宏伟建筑、魔法师们的魔法战斗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观众们在观看这些电影时,仿佛置身于原著中的奇幻世界,感受到了原著中的魅力和魔力。
然而,文学改编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在电影中准确地再现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原著文本往往具有丰富的细节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而电影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必须对原著进行删减和改编。
这就需要电影制作团队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以便将原著中最重要的元素保留下来,并通过电影的形式进行再现。
其次,文学改编电影还面临着观众对原著的期待和评判。
原著作品往往已经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观众们对于电影的忠实度和再现效果有着较高的要求。
如果电影与原著相差太大,观众可能会对其产生失望和质疑。
因此,电影制作团队需要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意,以便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新的感受。
电影文本的名词解释
![电影文本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36d6e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6.png)
电影文本的名词解释电影文本,这是一个在电影研究领域相当关键的概念呢。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影对白或者字幕文字,而是涵盖了电影中诸多元素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电影文本包含了台词。
台词啊,那可是角色表达自我、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工具。
就像在经典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老教父的那些经典台词,“我会给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样的台词简洁而有力地塑造出了老教父的威严与智慧。
台词可以是直白的叙事,也可以是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表达。
它就像是电影这个庞大机体中的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故事发展的养分。
除了台词,电影文本还包括画面中的各种文字信息。
比如说电影中的招牌、信件上的文字、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等等。
这些文字元素虽然有时候可能很不起眼,但却在构建电影的世界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那些充满未来感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指令和信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电影中那个冰冷、高度科技化的未来世界的设定。
电影文本也涉及到叙事结构。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本呈现方式。
一部电影是按照线性叙事,像《泰坦尼克号》那样,从杰克赢得船票开始,到船难发生,再到最后的生离死别,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讲述故事;还是采用非线性叙事,就像《记忆碎片》那样,把故事碎片化,通过打乱时间顺序来让观众重新拼凑故事的全貌,这都是电影文本叙事结构的体现。
叙事结构就像是电影的骨架,支撑起整个故事的框架,决定了观众如何去理解和感受电影中的情节。
电影中的符号也是电影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一种行为或者场景。
在电影《搏击俱乐部》中,那个肥皂的意象就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它既代表着消费社会中的一种商品,又象征着男主角杰克内心对简单生活的一种渴望。
这些符号如同电影中的密码,等待着观众去解读,一旦解读成功,就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电影文本还与电影的风格息息相关。
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
![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b1ef11fe312b3169a451a4df.png)
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语言层 —— 现象层 —— 意蕴层
A 语言层 (1)语音:第一,音韵的和谐。第二,音、义的和
谐。第三,节奏性。
(2)语义:分为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如双关义、 象征义、比喻义、言外义)。与文本历史文化语 境的关系。
(3)语言层的审美功能(如传达审美信息、造型、 表现个人风格)
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三国演义文本解读只有一个地球文本解读电影文化的三个层次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解读人类社会三个基本层次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产品的三个层次
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
1、什么是文本? A 文本与作品的关系 B 文本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 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但是, 在具体运用中,它亦指一切具有释意可能的符 号链。(如电影、广告、舞蹈等) C 文本的相对独立性(与作者本意相比)。 D 运用文本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强调作品的独 立性和再创造性潜能。
B 现象层 即文本的内容,由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节
环境、景物等组成的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 (1)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故事、情节、人物、环
境、场面、细节等。 & 场面——指在一定的基本单位。
& 人物——扁平人物、圆型人物、心态型人物 (意识流小说) (2)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承载情感的、呈现为片 段性的、以蒙太奇方式出现的人事景物。如月、 思妇、爱情。 C 意蕴层:指文本的现象层——形象体系所蕴含的 审美意识,它不表现为一种纯净的思想,而是激 情与哲理的高度融合。
& 意蕴层的特点:多主题与多义性。
& 产生多义性的原因:第一,文学反映的是现象 形态的生活整体。第二,文学传达的方式是象征 与暗示。第三,读者的理解各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思想内涵
1、记忆、救赎: 苏菲的生存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疑问,生存对 她来说是一种耻辱、、精神炼狱,唯有死亡能使灵魂 安妥。 2、秘密、谎言、真相: 纳粹制造的人间悲剧却以秘密和谎言的重压加诸 善良人的身上,回忆中埋藏着可怕的秘密
10
五、摄影、美术、音乐
@集中营中的镜头以纪录片风格呈现,节奏冗长、 真实残酷、无任何剪接处理 @电影的总体色调是灰暗的冷调,郁结凝重。 回忆中的电影画面是黑白,并隐隐掺杂些紫红色;现 实生活中的色彩交织温馨梦幻的紫红、深邃神秘的深 蓝、生机舒展的鹅黄
@镜头的切换(葛奴乙在街上所嗅到的一切事务)
3
二、传奇故事
1、全知视角,倒叙结构,旁白叙述,从主人公出 生到他生命的尽头,一路絮叨而微讽地讲述
2、将葛奴乙的“天才”嗅觉和“死亡”的连锁反 应神秘地交融在一起
4
三、电影内涵:“悖论”的展示
葛奴乙追求的是“美”(处女香),但他却以“恶” 的途径(杀人)来获得。 为了寻求自我的存在,葛奴乙要制造人体香水, 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于他手上时,社会却离他 更远,当他拥有了颠倒众生的香水时,他并没有被 接纳为人,反而被奉为神。 葛奴乙最终选择让自己被拥趸吃掉,这样爱就 留存于每一个食人者(施爱者)的心中,同时也完 成了对自己罪孽的救赎。
15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原著:纳撒尼尔· 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改编:Douglas Day Stewart 导 演:罗兰· 约菲 Roland Joffé 主 演:戴米· 摩尔 Demi Moore 加里· 奥德曼 Gary Oldman 罗伯特· 杜瓦尔 Robert Duvall 类 型:剧情/爱情 出 品:美国(1995)
5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
原著:威廉· 斯泰伦William Styron
导演:艾伦· J· 帕库拉Alan J. Pakula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凯文· 克莱恩Kevin Kline 皮特· 迈克尼克尔Peter MacNicol 类型:剧情/爱情 出品:美国1982
16
一、“A”字的三个意思
Adultery :通奸 Able :能干 Angle:天使
17
二、原著分析
1、从《圣经》(宗教)出发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自我意识”即是罪 恶--自身分裂为二(灵魂/肉体、精神/本能) 2、人性总是复杂的
海斯特•白兰
↗↙ 亚瑟•丁梅斯代尔 ↓↑ 珠儿
18
↘↖ 罗杰•齐林乌斯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原名:Un homme et une femme Woman 译名:男欢女爱 A Man and a
影片类型:爱情 / 剧情
编剧、导演:克劳德· 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主演: 阿努克· 艾梅 Anouk Aimee 简-路易斯· 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上映日期:1966年5月;片长:102 min
7
二、结构
1、 追问式结构,倒叙和插叙向结合:
青年作家斯汀戈引导观众追随苏菲一生的悲剧,故事前 行、谜底揭破。故事以斯汀戈为明线展开,斯汀戈用旁白叙 述他自己的人生、苏菲和内顿的爱情,他是旁观者,也不是 旁观者。
2、片断记忆连缀的心灵史
3、《艾米莉· 迪金森诗集》:
电影中共三次展现这部诗集,草灰蛇线般串联起苏菲的 故事,并非常深刻的渲染、揭示了苏菲的内心世界,预示着 苏菲最终的生命选择和归宿。
电影文本解读
1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原著: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
导演:汤姆· 泰克维尔 Tom Tykwer
主演:本· 韦肖 Ben Whishaw 达斯汀· 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约翰· 赫特 John Hurt 阿伦· 里克曼 Alan Rickman 类型:犯罪/剧情/惊悚 出品:德国康斯坦丁影业2006
2、几个层次的“迷魂”: 加文· 艾斯特向斯考蒂所叙其妻玛伦患上了一种 “精神惶惑症”; 斯考蒂和“玛伦“彼此相爱;
斯考蒂和朱迪· 巴顿再次相爱 ;
3、两种“悬念”的使用:
一是观众和角色“都不知道”,一起进入剧情,建立起持 久的悬念。 二是让观众知道角色不知道的,形成观众替角色担心的紧 张情绪,以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4、画面、造型、音乐
片头:眼睛、螺旋线条 恐高症:采用镜头的焦距往前拉的同时摄影机向后移 Scottie噩梦:惊恐的面部特写、动画效果的花瓣碎落 细节、场景:油画、项链、形似漩涡的发髻、金门大桥、杉树 自然公园、西班牙村落和白色的房子……
颜色:倘恍迷离的绿色……
期中作业(二选一):
1、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2、电影和纪录片的关系
节奏缓慢,故事简单甚至俗套。但它具有典型地法国 电影地特点,即注重人物心理,注重细节,注重艺 术手法(摄影、声画)。
色彩:黑白和彩色并置,既是为区分现实、回忆、 不同地点间的事物,更是一种心理呈现;片中局部 采用彩色,大部分时间采用单色处理, 音乐:丝丝入扣,烘托影片的情感;
叙事:用“直切”的方式进行“闪回”。现实与倒 叙交替变化 ;在回忆与现实中徜徉
@背景音乐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莫扎特写完这 曲之后,长离人世。
11
《蓝风筝》The Blue Kite
导演:田壮壮
编剧:肖矛
主演:
吕丽萍 濮存昕 李雪健 出品: 北京电影制片厂、Longwick Film (1992) 类型:剧情
12
一、电影的叙事
1、视角:第一人称的童年视角 特点:变声期、言无忌却、冷漠、冷酷
2、结构:“丰”字型结构图式 将婚姻史、家庭史和政治史合一的叙述策略; 以“爸爸-叔叔-继父”三个片断连缀而成;透视 埋在 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13
二、电影中的隐喻
蓝风筝、 乌鸦歌、 红布、 断骆驼、 灯笼……
14
三、电影的风格
基调:淡漠、灰暗 风格:朴实 场景简单,对白简短,运用大量的中远景,保 持距离的观照、旁观的讲述
8
三、人物形象
内顿: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博学敏锐、有怪异的艺术 气质和天生的浪漫激情。带给苏菲爱的激情、 浪漫,也带给她精神折磨,与苏菲相对、相应 并相承。 斯汀戈:年轻,单纯,友善。故事的聆听者、见证者、 参与者,是苏菲爱情选择中的一个对象,将电 影推向高潮,带来亮色。 苏菲:人性复杂和尊严的展示者,集中了内心的彷徨、 犹豫、矛盾、拒绝、妥协;自责、耻辱、绝望 9 ……
三、电影与原著的差异
小说 电影 故事开始时亚瑟•丁梅斯代尔已怀孕, 电影的前半部分虚构了男女主人公的 男女主人公已经为“罪孽”煎熬 浪漫邂逅、激情相恋
情节
结尾 形象
真相揭开之后亚瑟•丁梅斯代尔很快 病逝,他死了,将“罪恶”甩给了她, 她最终成了众所周知的圣女
电影则是大团圆的结局,还含有一个 最后一分钟营救
6
一、苏菲的几次选择
1、亲情选择: 苏菲在父亲、丈夫与自己的良知中挣扎;在儿子 和女儿中,苏菲选择了将女儿投放焚尸炉 2、道义选择: 为救儿子,苏菲向德国军官献媚祈怜,甚至希望 自己的儿子作德国人。 3、爱情选择: 当斯汀戈向苏菲求婚时,苏菲选择了回到内顿 身边 4、生死选择: 苏菲一直选择“生”,最后选择了“死”,
形象皆丰满,有人性、心理的都层次 人物类型化,尤其丈夫罗杰•齐林乌斯 表现 形象被漫画化、扁平化 增加了浪漫激情戏,用红色鸟、哑奴 进行艺术化渲染 电影中加入了大量印第安生活背景, 营造一种神秘感,形成宗教/世俗、文 明/荒蛮的对比
19
Vertigo:《晕眩》又名《迷魂记》
导演: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2
一、影片重点:用影像诠释“气味”
@利用光线、照明、音乐(音效)等诸多视听元 素营造氛围,刻画、烘托不可见的“味道”(如主 人公出生及少年感知气味;初遇卖杏子的女孩;行 刑台上;一棵树;烟花……) @利用微观放大的拍摄方法(细微的、颗粒状态 的),使树木、水果、石头等平凡事物显示出陌生 化的效果;尤其是葛奴乙的鼻子、眼睛等特写镜头 @利用视象幻觉来展现(师傅闻到了葛奴乙第一 次配置出来的香水,惊闻花香鸟语美人拥吻)
主演:詹姆斯· 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金· 诺瓦克 Kim Novak 巴巴拉· 贝尔· 戈迪斯 Barbara Bel Geddes
发行公司: 环球影业 上映日期:1958年5月9日 美国
1、一部交织了悬疑、爱情、谋杀、灵异、精神疾病等 多种元素的类型片 恐高症、恋物癖、其他种种难以名状的边缘心理 疾病和仪式化的行为以及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 整合到故事情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