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东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东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毕有余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潘菽《教育心理学》)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

(D.P.奥苏伯尔)5.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我们的看法: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1.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2.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物因素(组块);社会因素(旁观者效应)(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学生学习与动物学习有何异同?怎样解释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行为的作用?2.应用任务(1)指导教学实践奥苏伯尔1957: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有积极的作用(2)解决课堂问题提问;“国”字;一、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用?(一)目的: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形成某些原则和理论。

教育规律很多不是想当然的。

按能力分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批评错误行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二)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挑战”曹冲)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逃学厌学问题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和事实(二)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考察(整体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法:有意控制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或适当地改变条件,以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研重点笔记(各校通用版)

《教育心理学》考研重点笔记(各校通用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汇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范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例如,作为科学学科,应当有自己的核心概念体系或范畴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及一系列反映自己学科特性的概念和范畴,使其作为独立科学学科成为可能。

又如,具有科学的方法也是对科学学科的要求。

科学的方法论要求研究者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事物的规律,并据此提出假说或推出一般原则,并能从这些假说或推论出发,演绎出某些结论,这些结论可通过观察被证实,从而导致假说的成立和理论的建立。

显然,学校教育心理的研究方法合乎上述原则。

第二,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这正是它的一般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区别点。

因此,将其称为“教育心理学”,较之也想突出该特点而命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或“教与育的心理学”来说,更为贴切和明确。

第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第四,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正因为具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其核心理论,教育心理学才可能同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普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

该定义包含如下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育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促进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二是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层面:(1)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架构;(2)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与学情境条件下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3)研究在教与学情境中如何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4)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与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总:教育心理学上面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是围绕教与学展开的,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并重,包括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的深入研究;教育学的策略的研究;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教与学评价研究②认知领域与非认知领域研究并举③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互补,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一)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教育心理学》北大串讲笔记与历年试题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北大串讲笔记与历年试题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北大串讲笔记与历年试题整理版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有时又叫做“祖母效应”。

8.泛化与辨别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叫泛化;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称之为辨别。

泛化和辨别构成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所谓的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意味着学习者的行为处于某些前因的控制之下。

9.塑造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一点的行为,最后逐步引向目标行为。

为了运用塑造,必须把最后要掌握的复杂行为分解成许多小的步子。

①链式塑造——程序教学②逆向链式塑造10.强化程式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分为连续性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式。

11.认知结构又叫知识结构、认知图式、图式、完形,是人们对于大脑内部表征和储存知识的一种假设,指个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即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12.潜伏学习--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2 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认知性3 学习=S-O-R 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有个中间变量4.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动作或行为的获得,结果是形成认知地图。

13.顿悟学习--格式塔学习理论(1) 学习的结果是知觉的重组、构造一种完形(2)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认知因素(完形的组织)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

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14.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非人为(理解之后建立)的和实质性(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概念)的联系,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心理意义的过程。

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1)类属学习(下位关系):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2)总括学习(上位关系)3)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关系)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的15.发现学习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由学生主动地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理论的一种方法。

特点:发现法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

费时较多,不利于按课时计划进行。

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16.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和需要掌握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上位组织者——采用“渐进分化”策略下位组织者——采用“逐级归纳”的策略并列组织者——采用“整合协调”策略17.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帮助我们描述或识别客体和事件。

基本单元是组块,包括言语表征和表象表征。

程序性知识: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帮助我们实际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

基本单元是产生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IF-THEN),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信息,行动部分则储存了指导心智或身体行动的信息。

18.工作记忆使用信息时对其做短暂维持的记忆储存,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特点:①信息在工作记忆中持续的时间长短是可变的。

②工作记忆在某一时段能够维持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为7±2个组块,③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19.认知负荷理论学习就是运用工作记忆积极地理解和处理材料并对即将习得的信息进行编码以储存到长时记忆的过程,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 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 就会引起资源分配的不足, 学习将变得无效。

(1)内在认知负荷: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如难度和复杂度)、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决定,需要控制;(2)外在认知负荷:来源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能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设计进行调整;(3)相关认知负荷:学习者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意欲投入的认知资源的数量。

20.三元交互理论学习是由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个体在行为之前已存在的那些影响力)、学习者的行为及其结果(既可以是来自外部即环境,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由自我引发)和学习的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交互或相互影响所决定,即各个因素既影响别的因素,也受别的因素的影响。

21.榜样学习(替代学习)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这种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

22.自我效能感1.强化使人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后,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

因此,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是对主观能力的信念。

2.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 影响行为选择2) 影响努力的程度(3) 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 (4) 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

2.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以往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言语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23.组织组织:个体统合运用其身心机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

24.适应适应:个体的图式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同化:以现有的图式来理解环境事件的过程。

S→R S→AR→R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形成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25.认知图式表征从不同但相关经验的共同元素中抽取出来的行为结构,是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又称认知图式、认知结构)26.平衡与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特点①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具有普通性。

②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④两个发展阶段之间会出现“水平滞差”。

27.最近发展区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或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在外界(老师或同伴)帮助下可能实现的发展水平二者间的差距。

28.内化说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29.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表征系统是信息在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时不同的呈现方式或编码方式,是人们借以知觉和认识、保持、再现外界事物的不同的认知方式。

动作性表征(0-3岁),即通过运动反应对知识进行的表征形象表征(3-10岁) ,即以心理表象来表征知识符号表征(10岁-) ,指用语词或其他符号来表征实际事物或情况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形式或规则,它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就是以适合儿童所具有的表征系统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30.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知识观解释主义:知识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

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过程: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互动过程。

(2)学习结果:应该建构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知识是开放性的,层次结构的知识是封闭的,反对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

(3)学习条件:“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创设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景,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即“抛锚”),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又叫做“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