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崛起之奋战三部曲
纵观日本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日本发展有三个阶段性的大跨越:第一阶段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第二阶段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第三阶段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社会变革都具有其独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精神;忧患意识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孤岛意识";勤奋,严谨,和不言败不服输的民族特质等等。
第一曲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经济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
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
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
租,即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
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
调,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
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
田1町征收绢1丈、絁2丈、布4丈。
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 户赀布1丈2尺”。
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
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
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
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
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
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
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
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
特点
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
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
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影响
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
关于大化改新后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主张不一。
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改新后的律令社会是奴隶社会的继续。
因为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没有没生变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负担,其性质与部民的负担并无不同。
中国学者除少数人赞成日本学者的观点者外,大多认为大化改新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制定的。
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
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
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并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公民被束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
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有别于奴隶制的关键所在。
班田农民除了有终身使用权的口分田外,还拥有对山林池沼的使用权,每年除了交纳固定的租税和徭役外,交租后剩余的产品可以占为己有。
由此及见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化改新后,虽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
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
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
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它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很受欢迎。
后来,由于地方杂税和徭役过重,农民不堪重负,有的弃地逃亡,有的依附于豪强地主、贵族和寺院,成为依附农民。
第二曲明治维新
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
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
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
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
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
3.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4.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
实行征
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5.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
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影响和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
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
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
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
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
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消极影响: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
立宪的意义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采用君主立宪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第三曲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经济景气;但战后随着经济大衰退后,社会不安加剧。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日本开展了满州的殖民地化。
可是,引起中国,美国的反响,抗日战争,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了。
二战后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们惊讶和深思。
咱觉得在探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时应该全面而客观,最关键的是学习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所用,过分片面的强调客观原因或者主观原因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客观原因,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2)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①对待日本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
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就是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
②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的的订货需求: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刻成了美国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64到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大量军需物资。
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相应地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
③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1951年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
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护伞,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
并且使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3)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战后,世界资源,能源的新发现和大量开采以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廉价供应,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战后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许多国家铁矿的开发,以中东和非洲新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的世界石油产量激增和价格的低廉化,对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资源,能源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以上是总结的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些客观条件,还有第三次科技以革命的推动。
下面再来谈谈日本战后崛起的主观原因
(1)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
日本经济很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后,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
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
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
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
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
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首先,政府积极扶持,给予政策倾斜。
一是减免多种费税,二是重奖设计新产品开发的有功之臣。
三是扩大企业的进口权,生产权和技术开发权。
其次,优化国内企业,建立大型集团。
再次,确定主攻方向,开发自己的名牌。
(2)重视教育
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
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
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
(以上数据均有资料可查)。
196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为实现这个战略日本政府建立了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建立优秀学生跟踪档案,确保成才。
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
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
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本国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21世纪的竞争是
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各级政府都必须要向日本那样,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不能以经济困难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压缩教育经费的投入。
比如搞什么教育产业化。
(3)重视科技
二战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和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妥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据统计1956—1964年,日本经济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其中因技术而增长的部分为48.5%。
可见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4)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重视国民的社会保障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不完善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肯定是缺乏后劲的,不能充分调动国民的积极性。
日本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险,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活保护。
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卫生。
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
3、失业对策。
主要是救济失业者,实施失业对策事业,支付失业保险等。
4、社会福利。
主要是指建设有关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
5、社会保险。
是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二战前就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
与欧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尽管日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其却发展很快。
(5)国内的高储蓄率,政府合理利用资金。
二战后,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
但是,高积累的基础是什么?是雄厚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日本政府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则号召国民响应政府的政策而存钱,以确保日本工业能有充足的低息资金来源。
再加上受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国民比较勤俭,都愿意把钱存起来,家庭储蓄率很高。
正是出于日本的高储蓄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大量的资金被国家运用到了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
(6)乐于奉献,勤勉塌实的精神日本人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儿子,为了幸福的生活,自觉地加倍工作。
他们坚信勤劳就会幸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资。
日本人效忠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