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
总的看来,冷战之后的国际形势是: 一是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西方政治社会的安全感较之以前有所增加; 二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反美情绪高涨,由此也增加了美国的忧虑感。
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试图说明冷战结束后,文明间的对抗正是现在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在对人类文明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世界新地图; 同时,以文化为尺度,设计并构想未来的世界格局。
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冲突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但从本质上看,这一理论是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理论,只不过采取文化“包装”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在声称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同时,又陷入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对立。
一、文明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冷战结束后,东方阵营的消失使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欢欣鼓舞,因为,二战后两大阵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较量后,意识形态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对此,1989 年夏,福山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后来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在他看来,由于自由主义民主解决了人类所有真正的重大问题,“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1]( P3),历史因此到达终点。
针对福山等人提出“历史终结”的盲目乐观思潮,亨廷顿则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依然存在,“到1993 年初为止,估计全世界共发生了 48 场种族战争”[1]( P17),因此,冷战虽然结束,但世界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和平,并且“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 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1]( P12)。
而造成这些冲突和不和平因素中,文化的冲突是主要因素,是“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1]( P8)。
文明冲突论批判
文明冲突论批判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文明冲突论批判1.文明冲突论概述1.1文明冲突论的诞生和时代背景“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最早见于其在1993年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文明的冲突》。
而后,即1996年,亨廷顿正式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学说,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随后亨廷顿又撰写了一系列作品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其学说更完备成熟。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对学说本身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内背景而言,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威胁到这一移民国家自身的经济与文化。
而国际局势亦不明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中国、古巴等少数国家之外,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全员崩溃,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却激起了广大穆斯林强烈的反美情绪,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极度强势并没有带来意料之中的文化霸权,西方文明所推举的普世主义也难以像战斗机与航空母舰一样长驱直入。
这不禁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并怀疑其原本引以为豪的文明是否能得到其他文明实体的接受和认可,更担心其他文明会反过来逐渐征服西方文明。
1.2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是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文明冲突论
如何评价文明冲突论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1993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主要观点:1、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2、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3、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4、文明、文化具有"本土化"趋势,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积极:他创造了有别于"冷战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打破了过去从政治、经济、霸权的角度谈论国际文化的旧格局,而将"文明"作为自己论点的核心范畴来界定当今世界后冷战新格局,这有可能使我们摆脱一般狭隘的地区意识,以一种新的更大的跨国际语境来看当代西方和中国的问题。
消极:首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亨廷顿不从文化之外去探寻文化差异与文化矛盾的原因,仅凭现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出文明冲突的结论,自然是坚持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文化不平等与经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更不愿意让人们触动或改变制约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为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内涵着文化霸权的理论。
文明冲突论”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提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合作。
这样就将不同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推向了冲突与斗争的前沿。
再次:从亨廷顿学术思想的脉络看,“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对于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引言:文明冲突论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这一理论由塞缪尔·P·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并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有人赞同其观点,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文明之间可以和平共存。
本文将对文明冲突论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正文:一、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文明冲突论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一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历史上存在许多文明冲突的案例,如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文明冲突论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案例,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文明冲突的迹象。
全球化的进程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但同时也加剧了文明差异的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与西方世界的摩擦,涉及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核心问题,很难通过妥协和和解来解决。
这些现实情况再次验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
二、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然而,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所有的文明关系。
文明冲突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文明关系。
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等多个方面。
将不同文明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冲突,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实际上,文明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
文明冲突论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明关系的影响。
文明之间的冲突并非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还受到利益、权力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争夺往往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文明冲突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文明冲突论的启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简评亨廷顿的
简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摘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各种文明间的冲突将在后冷战时代不可避免地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而成为国际政治冲突的主要根源。
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亨氏的上述论断作出了评析。
关键词文明文明冲突塞缪尔·P·亨廷顿一、亨廷顿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文明冲突论是已故的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首先提出的。
亨氏曾任哈弗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弗国际和地区研究所所长、卡特时代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和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以阴郁低沉的笔调初次提出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冲突的核心的观点,为世人描述了一幅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政治图景。
1996年亨氏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更加系统和深入地阐述了上述观点。
二、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及内容概括说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所阐述的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历史时期,导致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
文明间的虚线与鸿沟将成为未来的战线,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的核心。
[1](一)对文明的界定。
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类文化最高层次的组合,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领域……它一方面由语言、历史、宗教、风俗、制度等共同的客观因素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有个人主观自我认同的因素。
”[2](二)文化将是截然分割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民族和集团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三)自17世纪以来的国际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都属于“西方的内战”。
非西方文明国家将不再是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对象,而是同西方一起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角。
试析文明冲突论
试析“文明冲突论”摘要:"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谐"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烈话题,有的从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国际政治关系角度进行探讨等。
本文则从价值角度对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世界"文明和谐"的可能及中国面对"文明冲突"和"文明和谐"应择之路。
关键词:文明文明冲突文明和谐"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
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
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
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
地区争端、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成了冷战后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1993年夏天,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哈佛大学着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提供了“文明冲突论”的判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沸沸扬扬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讨论热潮。
第一部分分析了文明冲突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梳理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内核:文明是文明冲突的基本单位;世界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重组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未来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文明冲突爆发的最可靠的保障。
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通过引入文明这一概念,赋予文明一种“文化实体”的角色,并将此作为国际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单位,让文明运动起来,实现了对全球政治的逻辑勾画。
因此,文明冲突论可以说是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它不仅打开了长期以来被国际政治学界所忽视的一扇重要的“研究窗口”,而且提供了透视冷战后全球政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文明冲突论存在的问题:文明能否成为国际政治分析单位?文明之间是否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应把冷战后世界文明结构作阵营化理解?世界文明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本文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或者思想上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冷战后能否发展成为现实的国际冲突,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关注文明冲突论的学术价值。
本文认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抹杀亨廷顿在理论上的贡献。
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创性思考,它提出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没有研究、事实上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战后的国际现象在文明视角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开始研究冷战结束以来众多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这对加深对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
六、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吸取亨廷顿的理论教训,更加重视预防和解决潜在的文明 冲突。我们要以“911”事件为鉴,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水平, 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也需要 通过教育和传媒等渠道,传播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理念,以减少由于文化差 异和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以及它所蕴含的警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创造一个 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参考内容
亨廷顿(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国际政治学界引 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该理论主要预测了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文明间的 冲突与紧张为主要线索。本次演示将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角度解读当今 世界的政治局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再解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尽管“911”事件强化了亨廷顿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因素。事实 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一种可能性。它的有效性取决于 多种因素,包括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同时,我 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而这种复杂性决定 了文明间的关系将是动态和复杂的。
参考内容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观点。这种理论认为,未来的 世界格局将不再是以国家或意识形态为主导,而是以文化或文明的冲突为主导。 本次演示将对这个观点进行再评析,从其背景、核心观点、影响和局限性四个 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在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提出的,当时世界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化。在冷战时期,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在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亨廷顿提出 了他的观点,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表现为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观测方式,称之为“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他认为,未来冲突不再像以往纯粹基于意识形态构诉的斗争,而是将会是基于着各种文化和宗教区别而展开的升级和升高的斗争。
该理论一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本文将结合亨廷顿的原始著作以及相应的后续评论和拓展,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解读和探讨。
文明冲突的概念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高度综合体,是共同的历史、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和制度的总和,被限定在一个明确定义的地理边界内。
”在这里,文明的定义就不再仅仅是指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而是更加广泛、复杂的一种文化整体。
文明是超越个人或民族的概念。
基于这个信仰的人们不仅在内部维护自己的文明,而且在面对其他文明时也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文明冲突的概念是指“各种文明体制之间的一种基本性的对抗。
它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或者物质需求以及各自的文明体制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
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冲突或者一种联结的过程,它并非类似单纯的战争或者和平的问题。
“文明冲突的核心假设及其争议点在亨廷顿看来,文明冲突并非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
他认为,在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要的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亨廷顿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分别为:文明间的对抗性比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对抗性要更明显;各个文明对自身的认同和维护优先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性不是表面上的政治和军事冲突至关。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反对者指出,亨廷顿错误地将各种文明视为单一、统一的整体,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没有注意到文明之间认同和交流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了对抗性;而且还有些批评者指出,亨廷顿的理论似乎是在为美国通过使用文明对抗和矛盾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寻找理论依据。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5、文明冲突范式。它的最大优越性就在 于它兼顾了简化和现实。首先,它给我们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其次,它包 含了其他范式。再次,这种范式符合当前 国际关系的现实。
三、文明分类论
1、什么是文明。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 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来的。文明 是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 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所整合了的系统。或者说,它是“世界观、 习俗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 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的总和。”(第25 页)
亨氏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就其深刻 的时代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 于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原来基于 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抗 不复存在,随之而起是不同文明之间 的对立和冲突。过去,国际范围内的 矛盾被强烈而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所 遮隐,而现在这种矛盾就以文明冲突 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二、文明范式论
2、文明的分类。 、文明的分类。 ()汤因比 汤因比( ()汤因比(1855-1979)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 个:西方基督 )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26个 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 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 、(可分为中国文明 )、古希 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古希 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认为这些 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 。 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 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 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 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 (2)斯宾格勒(1880-1936)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 种:古典文化(希 )斯宾格勒( )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8种 古典文化( 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 )、印度文化 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 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3)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 )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 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年之间。 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 年之间 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 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伊斯兰文明以伊斯兰 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 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拉丁美洲文明可以看作是欧洲文明 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 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许多 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但考虑到现在的南非有可能成为撒哈 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亨廷顿关于文明的冲冲突的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摘要: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让那些精通“预测”的现实主义大师们哑口无言,实际上,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都不能为苏联的解体自圆其说。
理论通过使现实简单化,使我们相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理论还提供了政治的理性基础,所以一旦理论失去了这些功能,当理论不能说明重大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向我们展示“当前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反思一下我们的思路和观念。
冷战的结束实际上给众多新型理论——例如两枝世界理论,软权力思路研究,地缘经济理论,世界秩序新论,文明冲突论等——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而其中,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引起人争鸣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
而在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大加挞伐的同时,许多的学者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或者诠释作者的思想,人云亦云,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
因此,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进行解读,以期能够更好的了解亨廷顿的思想脉络,以及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真实意图等。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明文化宗教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共存(I) “文本解读”简介“文本解读”——这种解读的方法更多的运用在文学或者某些哲学的对象领域中。
例如,在哲学范畴内的文本研究方法,主要有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进入”,加达默尔的“解释学语境”、巴赫金的“复调逻辑”,阿尔都塞的“症侯阅读法”以及巴特—克里斯多娃的“后现代互文性文本理论”。
【1】而所谓的“文本”,根据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理解,其就是通过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一定的文本的存在,对于读者当然是确定的,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性质,却并不是对于所有读者都是一样确定无疑的。
而作为解释学所积极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文本(text)研究所极力强调的是解读文本,努力做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读。
当然,正如聂锦芳先生所言:“……然而同时又必须保持警觉,即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其实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经完全通过文本表达净尽了。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亨廷顿亨廷顿经常是一个政治立场受争议的人物。
在美国这个政治重心偏右的国度里,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是相对靠左的民主党终身党员,但他却常被视为一个右翼思想家。
他既推崇自由主义,矢志研究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同时却又反对美国主动干预和加快这些民主进程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立刻就有人将之与文明冲突论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个不祥的预言。
亨廷顿坚持文化(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的特殊性我认为文化身份差异、文化对抗性和文化关联性会扮演主要的角色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当代的启示
“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当代的启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作用,对中国当代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中国能够吸取精华、求同存异,以和平外交政策驳斥“中国威胁论”,正确认识中国民族宗教问题,同时积极加强中国文化建设。
关键詞:“文明冲突论”;塞缪尔·亨廷顿;启示作为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亨廷顿早期为美国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既有美国称霸的野心也有对自己命运前途的一种担忧。
他站在美国的立场之上,一面宣扬“西方优越论”,一面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也使得我们更加认清了来自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使中国更加清晰自己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境况,所以说,“文明冲突论”对中国的外交方面还是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使我们在对外交往中更加清晰明确我们的外交境遇,从而采取恰当合适的外交政策彰显中国的态度以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国际地位。
中国国家领导人一直积极倡导中国要和平发展,中国不称霸也不想称霸,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更不会。
中国一直以来都采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和谐发展。
我们国家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因有: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好战民族,中华儿女都是极其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就有“和”。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外敌入侵的痛苦,这些悲惨的经历使得中华民族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远离战争,追求和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
最后,中国现在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发展自身的经济,中国积极致力于构建和谐有序的世界环境,尽自己的努力,以期帮助一切有需要的国家,促进其更好发展,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多种民族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传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的宗教,这就构成了我国现在的民族和宗教状况,多民族多宗教的现状也恰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极大的包容性。
简析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断
简析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断王萌1996年,受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用文化和文明考察人类历史的独特视角启发,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27-2008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认为冷战结束后,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再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而是源于文化差异,而当中尤以伊斯兰与非伊斯兰之争最为激烈。
“冷战”已经结束,意识形态的冲突减弱,但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各种文明间的冲突和碰撞却日益加剧,这样,意识形态的冲突让位于“文明的冲突”,一种新的“范式”出现了。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主旨是对冷战后的世界作出判断,他认为,在冷战后世界,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政治,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让位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地区政治是种族政治,全球政治则是文明政治。
但是究竟如何认识亨廷顿所列举的冷战后世界的冲突行为?这些世界政治冲突是否是文明的冲突,以及亨廷顿预言的文明冲突在两个层面发生的可能性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是亨廷顿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根据亨廷顿的判断,1990年以前的大国冲突如果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属于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
这一点是与历史不符合的。
人类社会早就存在文明之间的冲突,比如十字军东征,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甚至180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四次霸权主义战争(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和冷战),其中的每一次都卷入了两种文明以上的国家,另外,大多数其他大国卷入的战争(包括殖民战争)也是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
因此,亨廷顿声称,“在后冷战世界上,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了多极和多文明的政治”,显然与历史不符。
冷战的终结为两极对抗画上了句号。
冷战后的世界,既是一个相对平稳的间歇期,又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混乱期。
原来的由意识形态对抗为主导的国际冲突已经渐渐消退,各国都开始重新思考、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
原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变成为“我”应该怎么办。
冷战后的世界由于缺少了维持稳定的两极结构,国际政治行为体日益增多,政治分离主义崛起,国际冲突发生的面和频率都有了较大的增加。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该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
主要观点有:第一,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入文明冲突的阶段。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第二,导致文明冲突的理由有:文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人们的文明意识,加剧了文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在把人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西方处于权力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文明意识的发展;文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用妥协的方式解决。
第三,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 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第四,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文化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方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三、对“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自“文明冲突论”提出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一些西方舆论和西方政要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文明冲突论”将使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为理解21世纪全球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试析亨廷“文明冲突论” 批判 思考顿的_文明冲突论_对中国_和平崛起_的启示
一、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一)提出的背景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虽然是亨廷顿想给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创立一个欧几里德式或者爱因斯坦式的范式,但是也不能排除它所处的特定条件,即近三十年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非洲中心主义,这两种主义的兴起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国目前的主体文化,白人人口数量的下降、黑人和拉美裔人的增长、西班牙语的强势发展、伊斯兰教在美国国内的兴起等无不触动以正宗西方文化自傲的白种美国人的神经,使他们感到恐惧。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有身份的自由主义者,亨廷顿不能公开的探讨种族等诸多问题,而只是在文明的框架下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1]。
(二)主要内容首先,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再次,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
最后,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及意义(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最早见于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2]。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文明冲突论评价文明冲突论是由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的理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驱动力。
这一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对文明冲突论进行评价,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文明冲突论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释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的新视角。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文明冲突论将焦点转移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
它认为,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历史上的冲突,比如东西方之间的冲突、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冲突等。
文明冲突论还强调了文化认同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往往与自己所属的文明有关。
在全球化时代,文明冲突论提醒我们,尽管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可能成为引发冲突的根源。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价值观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前提。
然而,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文明冲突论过于简化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它将冲突的原因归结于文明差异,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资源等。
事实上,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明差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文明冲突论容易陷入文化决定论的误区。
它将文明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变化。
事实上,文明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思潮和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因此,仅仅将冲突归因于文明差异是片面和夸大其词的。
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见。
它往往将西方文明视为普世价值的代表,将非西方文明视为具有威胁性的“他者”。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其他文明的误解和偏见,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事实上,各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垄断普世价值。
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解释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
它强调了文化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醒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
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
以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观点,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向社会政治领域延伸。
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战斗圈内的竞争者只留下一个人,即自由民主--个人自由和人民主权的学说”②。
福山的诠释在向人们宣告,未来的世界将是同质的世界。
当整个西方世界还在为一个“和谐”世界的出现而欢呼时,塞缪尔·亨廷顿却为西方的衰落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提出了他的“文明的冲突”理论。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会导致战争,未来战争的根源是文明的冲突。
在他的理论中,文明是历史、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总称,文明与文化未作区别。
用他的话来说,“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③“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④二、“文明冲突”的根源分析和研究“文明冲突论”时,人们自然会问一个问题:文明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关于这个问题,亨廷顿早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就给出了他的解释。
首先,亨廷顿认为文明间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还是比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间的差异更为根本的差异。
虽然差异与冲突、冲突与暴力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但是,长久以来,文明的差异一直是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冲突的导因。
第二,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人们加强了对自身文明的认同、加深了对不同文明间差异的认识。
第三,世界性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革进程,削弱了作为人们身份来源的民族国家,而世界性的宗教则填补了文明认同的缺口。
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强化了文明的意识:一方面,西方文明处于力量的顶峰,使得非西方文明出现寻根现象;另一方面,非西方文明在西方文化流行的同时也在寻求发展自身的文化。
第五,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比政治、经济特征和差异更难协调和变更。
人们可以选择和改变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但是文明的差别、特别是宗教差别确实不能改变的。
第六,经济区域主义的成功一方面源于文明共同体的合作,另一方也加强了文明认同的意识。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亨廷顿认为在全球层面上的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在地区层面上断层线冲突发生在属于不同文明的邻国、集团之间。
由上可知,亨廷顿将文明或文化的冲突归结为不同文化、文明间的差异。
那么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文化差异一定会导致文化冲突吗?如果不是必然的,那么文化差异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文化冲突?一般说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大体上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文化之间力量相差悬殊;另一种是存在差异的文化力量相当。
前一种情况下处于弱势的文化一般不会对较强大的文化构成威胁,它只能勉强存在或者在与强势文化的抗争中逐渐消亡。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当实力相当、存在差异的文化相遇,如果都把各自的文化绝对化、神圣化,那么文化冲突不但容易发生,而且会表现为激烈对抗的形式。
当文化的差异被政治集团所利用,成为他们的统治工具,这时的文化冲突还会演变为暴力冲突。
因此,从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来看,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冲突,但差异性并不是冲突的必然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文明、文化如何对待这种差异。
如果人为地夸大自身文化的普遍性,蛮横地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或者只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而忽略甚至否定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拒绝正常的沟通、交流,就很可能导致冲突。
任何一种文化或文明,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都是共性与个性、共同与差异、同质和异质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观的思想基础。
一般来说,割裂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去理解不同的文化或者文明,最容易导致对文化作“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的评价,而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又是文化霸权的主要来源。
文化中心主义夸大了一种特殊文化的普遍性,它把自己的独特文化模式看作最好的模式,进而产生把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视为中心或标准,并以此衡量其他文化模式。
在当今世界舞台,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文化置于文明的制高点。
它们借助全球化的文化构造,借助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文化同化”倾向,利用自身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力,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政治理念、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以期从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上征服其他的民族和国家。
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不能不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强烈的文化反弹,从而导致国际间的文明冲突。
文化相对主义反对任何一种文化或民族作为中心的普遍论,它尊重社会与文化的差异,肯定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存在的权利;但它也容易夸大一种文化价值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而否定文化的普遍价值。
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会导致文化上的民族主义,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则可能导致文化专制和复古倾向,盲目自大且盲目排外,从而使自身文化发展处于停滞衰落的局面。
因此,这两种文化倾向都极易走向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导致国际社会间的文明冲突。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同文明之间放下民族偏见,相互宽容、理解就可以达到文明间的和谐相处?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
要想深刻理解文明的冲突,仅从文化这个层面来分析是不够的。
应该看到,文化霸权不仅是文化主体的主观态度和观念,更是一种现实性的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扩展到了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
与经济上由西向东的路径不同,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随着资本的扩展,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由中心地带渗透到边缘地带;二是边缘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中会努力发挥自身的影响。
由此,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全球化扩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的影响力会表现出文化的强势与弱势,这取决于文化实体的经济实力以及文化自身的优越程度,还有文化对现实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程度意味着某一文化或文明的强大与昌盛程度,而如果一种文化处于原始生活中的贫困状态,生活在这个文化下的人必须首先解决的是他们生理上的存活问题,而没有能力创造繁富的精神文化,其结果势必造成一种文化的贫困。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处于劣势。
西方文化正是凭借着庞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通过强大的媒体、互联网、各种文化电子产品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等等的渗透,对非西方国家不断侵蚀,使其文化受到威胁。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全球化给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带来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综合实力、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在全球化进程中处处占得先机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和实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劣势则决定了它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应对、被动的地位。
由此,在全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水平和能力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与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世界经济的运转在整体上更有利于经济、技术水平和能力更强的国家,特别是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不断地为发达国家的发达付出代价。
世界体系的这种不均衡性同样十分明显地表现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
因此,文化上的不平等、文化霸权的存在又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