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b1d9f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0.png)
《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桃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才能。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16〕缺乏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做客桃—→分开桃—→复寻桃。
〕三、合作学习〔一〕品桃之美桃花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助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美吗?喜欢吗?请用喜欢的感情读一读。
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的美作铺垫。
〔2〕桃人的生活美你是____出来的?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还具有神秘美。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假设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d6ef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f.png)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5b301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d.png)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1一、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
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
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
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e41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2.png)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上册语文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领悟。
2.难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美丽风光。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db04e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f.png)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d003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3.png)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8cd2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2.png)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二、诵读和复述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ee2f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0.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桃花源记》教案15篇
![《桃花源记》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d2c58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7.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4bb7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9.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4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二、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上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5)同义词1.悉如外人:悉:都并怡然自乐:并:都咸来问讯:咸:都皆叹惋:皆:都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6a36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7.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十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1f932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b.png)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十篇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十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4 通假字:“要”同“邀”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6893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c.png)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文章主题思想;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案内容请等待片刻,我将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讲解: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人物形象等。
5.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观点。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家园”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扩大阅读面。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1ac43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e.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fe87c0f61fb7360b4c656a.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8c2a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5.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bf6d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3.png)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个经典故事,了解道德与美好生活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3.学习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桃花源记》故事情节;2.分析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念;3.了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探讨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1.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听讲解和看图等方式全面理解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思考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教师讲述学生反馈,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导入,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故事的背景和大致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代表的意义及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1.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理念;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念;3.讲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不同价值观念展开讨论;2.鼓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
4. 班级分享1.挑选一两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2.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5. 总结1.教师对于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2.带领学生思考,将故事中的道德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和课上的讲解,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2.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学习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写作,谈谈自己对于《桃花源记》的感受;3.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散文,比较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桃花源记》的异同点。
六、教学媒体1.图片和视频,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2.教案、PPT或者白板,用于讲解和总结;3.论坛或社交媒体,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348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9.png)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9c3e6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4.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
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
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
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
(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
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设计”)《桃花源记》练习设计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给带点的字注音①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②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③率妻子邑人( ) 遂与外人间隔( )④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说如此(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今义 )②.妻子(古义今义 )③.绝境(古义今义 )④.如此(古义今义 )⑤.无论(古义今义 )⑥.鲜美(古义今义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 ②渔人甚异之( )③欲穷其林( ) ④便要还家(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规往(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C、见渔人,乃大惊(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寻向所志( ) 寻病终( )E、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 ) B.屋舍俨然(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欣然前往( )二、阅读课文回答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