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内测版)讲解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045f50e87101f69e31959c.png)
目 录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2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1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5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2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距今约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较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钺、璜、冠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琮、璧一类玉器之多,为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罕见。
出土的农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总之,良渚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证明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据。
2.武官大墓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阳殷墟中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此墓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1950年进行科学发掘。
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a3cc2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e.png)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一、概述:《考古学通论》是英国考古学家马丁·卡阿·乔恩斯(Martin Carver)所著的一本介绍考古学基本常识的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同时还探讨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二、主要内容:1.考古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学问,在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遗迹,检测、描述、分析和解释物质遗迹和其他信息,以重构历史过程和文化形态。
考古学是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是了解过去文化、制度、习俗、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2.考古学发展史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历史,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考古学的活动。
普遍认为,考古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赫罗多德和提修司。
但是,考古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问是在19世纪,此时考古学家开始将历史背景与具体遗址联系起来研究,并整理出了一套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勘探、发掘、观察和分析。
勘探和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通过勘探和发掘可以寻找和发现遗迹,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观察是对遗迹进行详细、系统、科学地描述和测量,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分析是考古学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术的理论和方法对遗迹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重构过去文化的面貌。
4.考古学的理论考古学的理论包括了很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如考古学家的墓葬理论、历史学的文化演化理论、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等。
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习俗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5.考古学和文化保护考古学不仅是了解过去的渠道,还承担着文化保护的责任。
发掘遗迹必须尊重遗址环境,确保遗址的整体性和原有格局不受到破坏。
考古学家还需要根据遗址、遗物的特征和使用情况,决定如何保护和展示。
701考古学通论
![701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3ed1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c.png)
701考古学通论一、引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发掘、研究与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
本文将对考古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其在解读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二、考古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考古学源于希腊语,意为“古代的”,它是一门通过研究古代文明遗迹来了解人类过去的学科。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遗址、文物、人类骨骸以及古代文字等。
考古学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研究与分析,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日益增加,开始进行古代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收集。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研究方法也逐渐完善,包括发掘技术、文物分类与鉴定等。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
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探、发掘、文物分析和文献研究等。
实地勘探是考古学的第一步,通过对潜在遗址的调查和勘测,确定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工作,通过对遗址的挖掘,收集文物、遗迹和人类骨骸等实物证据。
文物分析是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和研究,从中获取关于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古代文字、文献的解读和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除了以上传统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考古学还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损测试技术等,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四、考古学在解读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考古学在解读人类文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出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技术水平等信息。
首先,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等重要历史事件和进程。
其次,考古学可以还原古代文化的面貌。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e960a1258f5f61fb6366654.png)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伊 曼 努 尔 ·康 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 4月22日—1804年2月12 日)德国哲学家、天文 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 创始人,唯心主义,不 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 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 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 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 哲学家。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在埃及骚乱中毁坏的埃及研究院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十八世纪欧洲古物学的重要特点是地质学 在史前古物学上的贡献,地质学的调查证 明了人类骨骸、石器与绝灭动物的共存关 系。而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史前古物的零 星发现,但都被放在《旧约》中的“创世说” 的框架中解释,即人类和整个自然王国都 是上帝在肯定不超过公元前5000内的刻意 之作,上帝设计完美、不造恶物、万物其 用。
• 1830年,查尔斯·利尔(Charles Lyell)用地 层学成果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变化 ,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在生物学领域,拉马克(Lamarck)于1809 年 就 证 明 了 植 物 和 动 物 物 种 的 进 化 ; 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又最终确立了生 物界的总体进化论,包括人类自身的进化 思想。恩格斯称这些进化的思潮为“人类从 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fe90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f.png)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人类活动的遗迹和物质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远古时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
本文将对考古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1. 遗址: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物、墓葬、遗物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分析,可以还原出过去的人类活动情景,了解各时期人类文明的变迁。
2.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指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如陶器、青铜器、石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古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3. 碳14测年法:碳14测年法是一种常用的考古学测年方法,通过对有机样本中的碳14同位素进行测量来确定样本的年代。
由于碳14同位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左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的含量来估计样品的年龄。
4.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对地表遗迹的观察和测绘来收集信息。
考古学家将使用地质图、遥感影像等工具,以及实地考察,在特定区域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基础。
5. 考古学分类: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城市考古学等。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历史考古学则侧重于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城市考古学则关注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6. 遗传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遗传学的进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古代人类的DNA进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迁徙、亲缘关系以及遗传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这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7. 三维重建技术:最近几十年来,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数字扫描或摄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建筑或遗迹的高精度三维重建。
这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手段。
8. 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23bfc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1.png)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
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
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2、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1)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2)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3)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3、“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7635c958f5f61fb73666ae.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 书· 考古学》。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 易漫白:《考古学概论》。 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英]巴恩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 来》。
大云山二号墓木棺
西周齐王石椁
唐代石椁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 类。 • 分类的步骤程序:一,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 ,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 别;二,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 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分成器物类 型。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 文化时代和分期;
• 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 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 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化; • 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考古学文化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 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 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 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 生变化。 • 其三,史前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形成 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钻 探 、 试 掘
探沟与探方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 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 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考古学通论》考试大纲_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网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考古学通论》考试大纲_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网](https://img.taocdn.com/s3/m/b723991ccc175527072208f0.png)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考古学通论》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考古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考古学导论、考古学简史、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至元明清考古等方面。
要求考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较深入地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较清晰地把握考古学科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了解重大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意义,并能够展示出分析和解决考古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考古学导论2.考古学简史3.史前考古、4.夏商周考古、5.秦汉至元明清考古。
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8-10题)、2.简答题(4-5题)、3.论述题(2-3题)。
Ⅲ.考查范围第一部分:考古学导论【考查目标】1.具有较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知识。
2.全面把握考古学中的基本概念。
3.正确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4.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的作用及局限性(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一)考古学的学科分支(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考古时代的划分(一)石器时代(二)青铜时代(三)早期铁器时代四、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含义(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五、田野考古(一)考古调查及资料整理(二)考古发掘及资料整理六、科技考古(一)测年方法及其运用(二)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分析(三)动物考古与植物考古(四)古代人类食性分析与人骨研究(五)考古勘探技术及水下考古第二部分:考古学简史【考查目标】1.全面了解考古学产生的背景。
2.正确把握考古学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一、欧美考古学简史(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二)考古学的发展(1840——1960年)(三)新考古学及以后的考古学(1960年以后)二、中国考古学简史(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1——1949年)(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1949——1980年)(五)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1980年以后)第三部分:史前考古【考查目标】1.认识中国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基本特征。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e71a31f111f18583d05a61.png)
第一讲 考古学及其在认识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1、考古学的定名 2、考古学的定义 3、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4、考古学的宗旨与作用
1、考古学的定名
Archaeology是近代欧洲分类科学之一; Archaeology关于古代或古代事物的科学; Archaeology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与中国 传统的金石学(又名考古学、古器物学融为一 体; 传入中国的archaeology因研究对象与“考古学” 相同而同名,但理论方法、学术宗旨完全不同。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 实物资料,而不是所有古代的东西如文献 资料,正因此有广义史学和狭义史学的区 分; 考古学不能仅仅研究文物,更不能仅研究 珍贵文物即宝贝。
考古学研究的自然物
繁 昌 人 字 洞 的 剑 齿 虎 牙
河姆渡的野生稻谷、果实
遗物
地面遗迹
珙 县 崖 葬
珠海岩画
埃及神庙
课后思考题
1.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宗旨?
3、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实物资料包括两个部分,即与古 人活动有关的自然物和人的创造物; 自然物包括人类本身遗骸、与人类共存的 动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有关的无机环 境; 创造物是人类创造或加工的物质,包括遗 物和遗迹,二者又可统称为文化遗存。遗 物包括工具、武器、器具、装饰品等;遗 迹包括居所、宫殿、城堡、
武官村大墓
草鞋山稻田遗迹
反山祭坛
4、考古学的宗旨与作用
考古学的宗旨是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规律,具体实践中有三个层次的任务: 初级层次,考古学对象本身的研究,即物质 文化史重建; 中级层次,古代社会组织的研究,家庭、氏 族、部落、国家等组织形态,以及战争、贸 易、婚姻等人群关系模式,表现遗物和遗迹 的组群关系和空间结构上; 高级层次,在大量个案社会研究基础上,开 展社会文化比较研究,探索社会文化发展规 律。
考古学通论笔记讲解
![考古学通论笔记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78f8ff1aeaad1f346933f79.png)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6e3636eefdc8d376ee324b.png)
“黄肠题凑”的产生与发展摘要:“黄肠题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高规格的墓葬制度,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代最为盛行。
在1974年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发掘之前,只在文献记载中见到,其规模大、用料精、等级高,是我国古代森严等级制度的一种鲜明体现。
本文将从题凑的出现年代、发展、规格及最后衰落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黄肠题凑墓葬制度汉代“题凑”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秦相吕不韦等编著的《吕氏春秋·节葬篇》,曰:“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意为:椁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房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
据已有的汉代考古资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后汉书·礼仪天下》大丧条·刘昭注补引《汉书音义》曰:“题,头也。
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因木头的头部都向内,所以叫做“题凑”。
1978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釁墓中出土的《兆域图》,夫人堂铭文称“提(题)凑长三尺”;1950年,河南辉县发现的固围村2号战国时期魏王室墓,其椁室是用长短不等的木枋纵横交错垒筑而成,共17层,这种垒筑的木枋,应是“题凑之制”的早期形制。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
赐金线‘缯絮’绣被白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①“黄肠题凑”是霍光身后所用丧葬制度的一部分。
苏林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柏木去皮为淡黄色,此处用料制成长条形,故曰“黄肠”。
“黄肠”是就材料的颜色和形状而言,“题凑”是指材料的堆放形制。
霍光是武帝、昭帝、宣帝三朝重臣,大权在握数十年,对宣帝有拥立之功,死后得以享受皇帝特赐的高等级葬式。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9839be856a561253d36f12.png)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第二节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7f2d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0.png)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活动和文化遗产的学科。
它以考古实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记录、分析和解释遗址、遗迹、文物等,揭示并重建过去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发掘、勘测、清理、文物保存与保护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对遗址地貌、环境、地质等的认真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依据。
发掘则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将遗址或遗迹中的文化层逐层开挖,获得有关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证据。
勘测工作则是使用高科技手段,如航空遥感、地面雷达等,对地表和地下文化遗存进行非破坏性的探测与测绘。
清理工作是指对文物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清洁和保护处理,确保文物能够保存完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与修复。
文物保存与保护工作则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保护文物免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行分类和称呼遗址、文物等。
这就涉及到考古学通论中的一系列名词解释。
首先,遗址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单位。
遗址是指人类过去活动对地表留下或者隐藏在地下的文化遗存。
遗址的规模和类型千差万别,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小坑洞,也可以是一个巨大的城市遗址。
其次,文物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它包括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的实物,如陶器、青铜器、玉器、金属器、石器、贝壳器、动物骨骼、遗址建筑物等。
另外,文化层也是考古学中常用的术语。
文化层是指遗址中的一层土壤,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考古遗存。
每个文化层代表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文化层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规律。
此外,考古学中还有一些涉及时间和年代划分的专业名词。
例如,年代学是考古学中用来确定文物或遗址年代的学科。
年代学主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年代测定方法,如放射性碳、钾-氩、热释光等,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发现的相互印证。
年代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将文物和遗址进行精确的年代划分。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958fd03169a4517623a3c3.png)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2、聚落考古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学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考 古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整合性的分析古代遗存的社会 和文化意义的模式框架。
第十三页,发掘的对象而定。
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是发掘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用于对居住 遗址、墓葬的发掘。
2、资料的整理分析
就是把田野调查发掘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写成报告,予 以公布。
包括检阅核对调查发掘记录和绘图、照片,清洗出土遗物 ,修补复原、挑选典型器物和典型地层,分类排队,分析 文化性质、断代定年等。
1949年以后,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苏秉琦以
区系类型说从实践和方法上证明了类型学在中国的成功,并 以面向海洋和内陆的两大文化系统和六大文化分区演变的概
括,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在碳-14
等技术的协助下,草绘了各地文化发展的编年体系和演变谱 系。
4、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5、孢粉分析法 6、其他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人类的起源 二、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文化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旧石器考古学的概况:
旧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打 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 开始至公元前1万年结束。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的更新世, 分为早、中、晚三期。
种知识的书籍;
2、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 3、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包括阐明包含在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可编辑】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0c08db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8.png)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铜石并用时期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
又称金石并用时代。
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3.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
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
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
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
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
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5.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
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
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
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修订稿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f358e7ec3a87c24128c464.png)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1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上是以使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和的,因为其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或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和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是在(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时期,三时代系统是丹麦考古学家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的特色是青铜的广泛使用,即利用铜与锡、铅、锑或砷的合金制作工具和武器。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和等地,始于公元前3000年。
希腊和中国于公元前约2500年进入青铜时代,欧洲较晚,约在公元前1400年。
美洲并没有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2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
又称金石并用时代。
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其显着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向水域的延伸。
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零九级历史三班·李逸凡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Alpha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目录第一章概论 (5)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5)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7)第四节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9)第二章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10)第一节概论 (10)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早期 (13)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17)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18)第五节中石器时代 (20)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21)第一节概论 (21)第二节中原文化 (23)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29)第一节概论 (29)第二节二里头文化 (31)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第三节商代考古 (33)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中国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欧洲文字中考古学(Archaeology),最初是指古代史的研究。
几经变更,到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迹、古物的研究。
在我国,“考古”最早出现于《水经注·滱水》“考古知今,事义全违”。
“考古”指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出现专门研究古代“吉金”(青铜器)和石刻“金石学”,吕大临于1092年刊印《考古图》,此处“考古”指古器物研究,尽管不等于现代考古,但意义上接近。
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中国发现。
二、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充实内容、严密的方法论、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研究目标考古学: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一)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学科归属分:1.作为广义的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侠义历史学得主要区别:研究对象不同(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对象;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对象)2.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属美术史史前→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期(二)研究对象:实物资料(物质遗存)1.人工遗存:遗迹、遗物(1)遗迹:人工建造的各种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Eg:聚落(村落、城市)、建筑、墓葬、道路、人类留下的脚印(2)遗物: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Eg: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作为研究资料,它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它们对于研究和复原古代手工工艺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Eg: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骨骼以及制作陶、石器的石料、土料,冶炼金属的矿石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Eg: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一)年代范围→古代时间:人类诞生(250万年前)→明末(大百科)/元末(易漫白《考古学概论》)就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来说,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越显著(二)作用:1.补史: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2.证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3.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考古学文化与一般意义的文化不同,这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用语1.定义:用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是代表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考古学文化三要素)的一群遗存。
2.命名条件(三个特征)(1)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随出土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而这些有一定特征的器物不止一次共存出现(eg:厨房用具、学习用具)(2)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止一处(3)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了解(eg:岳石文化遗群)3.命名方法(1)以遗迹或遗物的典型特征来命名(eg: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由于某些典型特征并不为某一考古学文化所独有,因此此方法目前已基本不用(2)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通常为村镇名称(eg: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命名方法(3)在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来命名,通常是加省级行政区划名称或区域地理名称(eg:甘肃仰韶文化、浙江龙山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为避免混淆,许多此类名称已改用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eg:浙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4)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后缀来命名,通常加“期”或“层”(eg:庙底洞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岗上层/下层文化)考古学单位:考古学文化→文化区(圈)→文化类型→文化小区二、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地层学地质研究原理,在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实物资料的方法(一)考古学地层的含义和形成原理考古地层,又称文化层,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层堆积。
形成原理:(1)在古人居住的地方,由于某些特殊的人为原因,会在原来地面上形成一层含有人类遗存的土层——文化层,例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墙体等摊平后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复这一过程,于是在已形成的文化层上,又会形成新的文化层(2)另一方面,如果遇到水患、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人们还可能更换居住地,于是原居住地便成为废墟,这片废墟很可能由于自然的力量(如杂草枯竭腐烂、尘土覆盖、水淹)和人类活动(如取材、平整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翻耕)而进一步破坏和掩埋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
后代人们通常又会选择这片废墟之地作为居住地,若干年后又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甚至再次变为废墟。
在同一个地点,由于堆积的时间、条件不同,就可能形成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各不相同的若干层次(二)地层关系地层关系,又称层位关系,指遗迹、文化层之间的先后关系最基本的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1)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重叠根据文化层的形成原理,同一地点的文化层,如果未经扰乱,下层的形成年代必然早于上层的形成年代(2)打破关系:晚期形成的遗迹破坏早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晚于被打破者的形成年代(三)地层学的作用地层学是考古发掘中科学地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正确的识别和划分文化层是做好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条件三、考古年代学——“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一)相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的方法:(1)通常是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2)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还可以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来断定地质学断代首先要确定各文化层的先后次序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文化遗存来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是将同类遗存(遗迹、遗物)按其形态的差异程度不同进行排比,研究其相互关系和演变序列,从而判定相对年代。
考古类型学的原则:1.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是同一类的2.类型学必须要有“地层学”作依据,这样才能断定这个“系列”中的最前一段和最后一段的遗存(二)绝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形成时距今的具体年代,年代单位有年、百年、万年(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主要靠文献记载和碑碣、墓志、铜器铭文、甲骨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2)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自然科学的测定年代法Eg:放射性碳素断代(C14),树木年轮断代、古地磁断代、轴系法断代、热释光断代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一、考古调查(一)考古调查的含义和形式1.含义:考古调查,就是通过实地勘察,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存状况,并进行全面、科学地观察、记录。
2.作用:(1)可以使我们掌握被调查地区古代遗存的概况,为现存文物古迹的保护、研究或发掘提供科学依据(2)也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3.主要形式(1)普查:指对某个地区所有现存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遗存,不分时代、不分性质地进行普遍的调查(2)复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些文化遗存的内涵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调查,它是建立在普查工作基础之上的有重点、有深度的调查工作。
(3)专题调查:是为了解决某个学术课题或其他专门目的而进行的单一性调查Eg:“夏墟”调查(二)考古调查的实施(1)调查前查阅有关古文献和考古书刊,并摘录有关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线索,并在地图上标出记号,便于重点调查。
(2)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首先要查看当地文化馆或博物馆,询问相关遗存的出土地点和情况,其次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
在此基础上,决定调查路线,调查路线一般沿河流或大陆为主干线,划定每天的调查范围。
(3)实地勘察时,要特别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
要充分利用沟沿、路边、山崖、人工坑穴和河流等各种断面,寻找遗物和遗迹的露头,并了解文化层情况,若有必要,还要进行钻探、试掘。
(4)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二、考古发掘——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取得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一)选择发觉工地(了解即可)1.要尽量先发掘基建工程紧迫的地方和与考古学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地方2.古代名称遗址;遗物、遗存丰富且有典型代表性的遗址3.有被自然力毁灭的危险(eg:河岸坍塌的地方)(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1.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申请发掘许可证2.制定发觉计划,编制预算3.组织发掘队4.准备发掘工具5.测绘遗址或墓址的地形图(可与发掘工作同时进行)→某队第一次进入某遗址时的必要工作(三)考古发掘中地层学得作用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变化,划分文化层的遗迹范围→一般发现土质、土色的变化,只有大型地层中才会发现包含物的变化这是考古发掘的基础工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2.平剖面结合控制地层变化3.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4.按最小单位采集并存放遗物→在将来运用时可将单位合并(四)遗址的发掘居住遗址的发掘,现在一般采用探方发掘法,有时也用探沟发掘法1.探方发掘法——适合于大面积发掘把发掘区按正方向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进行发掘,这些方格叫做“探方”正方向→磁针方向每个探方的面积一般为5×5平方米,对于地层简单又以大型建筑为主,或者没有文化层的单纯墓地,可以用10×10平方米的大探方(eg: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发觉时,每个探方先要在其东、北两边各留出一米宽的隔梁,隔梁部分开始时暂不进行发掘,其目的是为控制地层剖面,也便于发掘期间的运土和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