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21e80201102de2bd970588cf.png)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脑中枢神经脊髓1.神经系统脑神经按与中枢关系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位置——椎管内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位置——颅后窝内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内侧面三面背外侧面下面外侧沟叶间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外形顶叶五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皮质灰质豆状核基底核尾状核杏仁体内部结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侧脑室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大脑镰硬脑膜小脑幕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软膜软脊膜软脑膜——脉络丛8.脑脊液循环(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2)循环途径: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9.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皮肤的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0.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温、触觉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交叉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1.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触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群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下1/3部12.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杆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13.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大部分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四肢骨骼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14.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 皮质核束内囊膝 脑干大部分终止双侧的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头、颈、咽、喉肌15.脊神经器18三、测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灰质2. 白质3. 神经核4. 神经节5. 网状结构6. 内囊7. 纹状体8. 硬膜外隙9. 蛛网膜下隙10. 大脑动脉环11. 牵涉痛12. 上运动神经元13. 下运动神经元14. 交感干(二)填空1.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单纯感.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单纯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6a516d2b160b4e767fcf53.png)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 单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单纯运动神经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 神经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还含有副 交感神经纤维。
(一)嗅神经
嗅神经传导嗅觉,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嗅觉 中枢位于大脑颞叶。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1.功能。 2.检查法。
3 .临床意义 ①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眼睑下 垂,眼球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而出现外斜视 和复视,并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② 滑车神经单独麻痹很少见,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 弱,向下看时出现复视,但患者多无斜视。③展神 经受损时眼球不能外展,出现内斜视和复视。多见 于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脑出血、脑疝等。
鼻粘膜——嗅神经————嗅球——嗅束——颞叶中枢 脑膜颅底 蝶鞍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 ①一侧嗅觉丧失,提示同侧嗅 球或嗅丝的病变,多见于创伤、蝶鞍附近的占位性 病变等。两侧嗅觉丧失多见于颅底脑膜结核、鼻粘 膜病变,如感冒、萎缩性鼻炎等。②嗅幻觉多见于 颞叶肿瘤或癫痫的先兆期。③嗅觉过敏见于癔症。
(二)视神经 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 1.视野 周边视力。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凡视觉通路的某一部位遭受损害 都可引起视野缺损。 2.眼底 (1)检查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 黄斑区、视网膜各象限是否有异常改变。 (2)正常眼底:视神经乳头为淡红色,呈圆形或 椭圆形,边界清楚。动脉较细,色鲜红,静脉较粗, 色暗红,动、静脉之比为2∶3。视网膜全部为鲜橘红 色,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偏下方,呈暗红色,在其中 央有一小反光点。
Rinne试验 气导>骨导 骨导>气导 Weber试验 居中 患侧音响强
执业药师药综讲义景晴基础班 (11)
![执业药师药综讲义景晴基础班 (11)](https://img.taocdn.com/s3/m/8c17849c7375a417866f8fd7.png)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预计分值:5~8分 ]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由于脑卒中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题目引领患者,男,59岁,高血压病史5年,因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就诊,MRI检查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防治脑血管痉挛,早期宜选用的药物是()A.尼莫地平B.硝苯地平C.氨氯地平D.缬沙坦E.氢氯噻嗪『正确答案』A下列药物中,可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风险的药物是()A.口服避孕药B.叶酸C阿司匹林D.银杏叶片E.非洛地平『正确答案』A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不太通畅》抗血小板——阿司匹林(75~150mg/d)、氯吡格雷》降纤——巴曲酶、降纤酶》赶紧做检查——寻找病灶(病变血管)(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脑血管堵死24h内:——溶栓(阿替普酶,3h内)——对症(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24h后:——防再梗:抗板(300mg)、抗凝、降纤——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神经保护剂Fast—“快”总结:阿司匹林用法用量TIA——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服用剂量75~150mg/d;脑梗死——急性期,不溶栓的话,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推荐剂量150~300mg/d;急性期后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第十一章 周围神经损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十一章 周围神经损伤--中医筋伤学(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a40d62aeaad1f347933f06.png)
第十一章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系统是分布于全身的神经和神经节的总称,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自主神经。
周围神经把全身各部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周围神经支配肢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如周围神经损伤不能恢复,可使四肢功能活动部分或完全丧失。
如没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的手,没有坐骨神经支配的足,其功能活动将完全丧失。
神经损伤后应通过采集病史、体检和作电生理检查等以判定损伤的性质及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是争取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同时,也要注意关节与肌肉的功能恢复。
四肢神经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损伤多发生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等。
上肢损伤较下肢损伤为多,约占四肢神经损伤之60%~70%,常合并骨关节、血管、肌腱等损伤。
四肢神经损伤只要早期处理得当,多数可获得较好疗效;晚期修复神经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周围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可归于“肉痿”类,又名“肢瘫”,多因外伤引起。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乌丸子》载:“打扑伤损,骨碎筋断,瘀血不散,……筋痿力乏,左瘫右痪,手足缓弱。
”指出四肢瘫痪与打扑伤损的关系。
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周围神经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这两种神经均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其中自主神经,含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出脊髓后经白交通支至交感神经节,部分节后纤维再经灰交通支至脊神经,支配汗腺分泌、血管舒缩和立毛肌收缩等;而脊神经是由躯体、自主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胞体发出。
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纤维,外面还有一层称为神经内膜的薄膜。
许多神经纤维组成一神经束,外有神经束膜。
许多神经束集合成一支周围神经,外有神经外膜。
(见图11-1)自主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随感觉支走行,故与感觉神经分布相同。
神经的血认供应较丰富,对缺血的耐受力比肌肉强,故在缺血挛缩时其比肌肉损伤程度轻。
畜禽解剖生理第11章 外周神经系统
![畜禽解剖生理第11章 外周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5e1cbd6770bf78a652954f7.png)
神经生理
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的物 质基础是反射弧。
传入神经 反射弧: 感受器 效应器 中枢
传出神经
二、神经纤维的机能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指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状态下,才 能传导冲动的特性。 (2)绝缘性:在一条神经干中各纤维传导的冲动相互不干扰的特性。 保证了混合神经中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能够同时进行传导而互不干 扰,准确地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神经纤维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性神经的结构特征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 动的结构,包括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和中枢。 (二)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趋势是动员体内贮备力量,增加 能量消耗,加强分解代谢,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适应突变 的内外环境变化,如紧张、恐惧、寒冷、剧烈运动和大量失 血等;副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效应是促进消化、吸收和排 泄,加速能量贮备,进行组织修复。
1.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它主要是进行局部的简 单反射,完成排粪、排尿、血管舒缩、以及出汗、竖毛等活动。这 些反射活动在正常时受高级中枢的调节。 2.脑干:特别是在延髓内,有许多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 着重要的生命活动,完成较复杂的调节机能。如调节呼吸运动的呼 吸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心、血管中枢等。此外,延髓内还有 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的基本中枢。 3.丘脑下部:是植物性神经的皮质下高级中枢。它控制着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且还参与调节体温、摄食和水盐代谢 等生理活动。 4.大脑皮质: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abb7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0.png)
癫痫
0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02
癫痫的症状包括抽搐、痉挛、意识丧失等,且常常反复发作。
03
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 为主,手术治疗则适用于难治性癫痫患者。
04
预防癫痫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和早期 治疗等。
脊髓承担着从身体各部位向大脑传递 感觉信号的任务,将疼痛、温度、触 觉等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解释。
脊髓包含许多反射回路,可以在不涉 及大脑的情况下快速响应某些刺激, 如突然的疼痛。
运动传导
脊髓还承担着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 到肌肉和器官的任务,控制身体的运 动。
脊髓与脑部的联系
脑干连接
脊髓通过脑干与大脑相连,脑干 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如
丘脑
感觉丘脑
感觉丘脑是丘脑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接收和传递来自全身的 感觉信息。
联络丘脑
联络丘脑是丘脑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联络和整合各种感觉信 息。
下丘脑
• 下丘脑核团:下丘脑核团是下丘脑的一部分,主要参与自 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控制以及感觉和运动的整合。
03 脊髓解剖
脊髓的形态与结构
脊髓的长度与形状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 瘤、严重颈椎病等,手术治疗是 有效的方法,能够解除压迫、恢 复功能。
康复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 碍,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 手段,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 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神经系统疾病与病变
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 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的 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4e562bc0740be1e640e9aa7.png)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本章导读神经系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
本章主要讲述机体各器官系统完成多种功能的神经调节机制、特征与规律。
本章的前三节内容可看作总论部分,后四节应为各论部分。
总论讲述神经系统完成各种功能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论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各论讲述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具体功能。
第一节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介绍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突触,按照信息传递方式突触分化学突触与电突触两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主要是化学性突触。
根据突触前成分对突触后成分的影响,化学性突触又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两种。
前者的突触前末梢兴奋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的突触前末梢的兴奋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两者都属于局部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必须经过整合才能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中枢抑制中突触后抑制的形成基础,另一种重要的抑制是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其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在突触前存在轴-轴突触。
以上突触传递过程均属于快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还存在慢突触传递过程。
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物质完成信息传递的。
神经递质包括小分子的引起快突触传递的经典递质和大分子的以引起慢突触电位为主的神经肽。
两类递质可共存于同一神经终末。
化学性突触传递具有与神经纤维传导不同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主要介绍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根据反射中枢的结构可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
反射中枢的神经元池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可使其输出信号发生辐散、会聚或延长等变化。
从而使反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四节介绍感觉(主要是躯体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神经病学(第8版)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
![神经病学(第8版)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https://img.taocdn.com/s3/m/55373378856a561252d36fa4.png)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理
大体病理 ➢ 脑的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 ➢ 脑沟加深、变宽 ➢ 脑回萎缩,颞叶特别是海马区萎缩
正常脑
AD脑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理
组织病理学改变 1. 神经炎性斑(NP) 2. 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 3. 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流行病学
➢65岁以上老年人AD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8%,我国约为3%~7%,随着 年龄的增长,AD患病率逐渐上升
➢女性高于男性
➢发病危险因素
低教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 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因素
➢2010年全世界用于AD的费用估计为6,040亿美元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辅助检查
4. 神经心理学检查
➢定向力 ➢记忆功能
➢言语功能
认知评估领域应包括 ➢应用能力 ➢注意力
➢知觉(视、听、感知)
5. 基因检查
➢执行功能
可进行APP、PS1、PS2和APOɛ4基因检测,突变的发现有助于确诊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AD发病机制,现有多种假说 1. β-淀粉样蛋白(Aβ)瀑布假说
➢Aβ的过度生成与清除失衡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起始事件 2. Tau蛋白假说
➢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破坏神经元及突触的正常功能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9fd4ea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6.png)
神经元的结构
总结词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详细描述
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包含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轴 突是神经元的输出线,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或腺体。树突是神 经元的接收器,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总结词
神经元具有电兴奋性,能够传递电信 号。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 成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 • 突触 • 神经网络 • 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定义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由神经元和神经 纤维组成的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信 息,协调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发送运动信号。
脑神经
共有12对脑神经,主要负责传递 大脑与五官、口腔、头部等器官
之间的信息。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 要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使身体各部分 协调工作。
内脏调节
植物性神经能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 血压等。
信号的处理
神经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 工处理,包括放大、整合和调 制等。
信号的传递
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轴突和突触 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信号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信号通过轴突和 其他连接方式传递给效应器, 如肌肉或腺体,从而控制生物
体的活动。
05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定义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控
临床医学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临床医学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24102833d4b14e842468a2.png)
临床医学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部检查1、Kussmaul呼吸:答案: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出处:P111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深长的呼吸2、潮式呼吸答案: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直至呼吸停止片刻(约5-30秒),再开始上述周期性呼吸,形成如潮水涨落的节律,称为潮式呼吸。
是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以及左心衰竭共同作用的结果。
出处:P111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直至呼吸停止片刻(约5-30秒),周期性呼吸3、比奥(Biot)呼吸答案:即间停呼吸。
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深度相同的呼吸,周而复始。
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临终前的危急征象。
出处:P112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呼吸,周而复始4、触觉语颤答案: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字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这时检查者的手掌所感觉到的震动,称为触觉语颤。
出处:P113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触诊触觉语颤评分要点:两手掌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字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手掌所感觉到的震动5、肺下界移动度答案:叩诊时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后,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重新叩出肺下界,用笔标示之;再嘱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出肺下界,用笔标示之。
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
正常人为6-8cm。
出处:P116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肺部定界叩诊评分要点: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线上,深吸气与深呼气肺下界之间的距离6、啰音答案:伴随呼吸音的附加音。
第十一章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变化—进化趋势
![第十一章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变化—进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066d9d15901020206409c9c.png)
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变化-进化(演化)趋势一.体制的进化趋势1.体制多样完全不对称:原生动物变形虫、有孔虫、草履虫等与扁盘动物完全对称:原生动物放射虫、太阳虫等辐射对称:原生动物钟形虫等两侧对称:原生动物四膜虫等2.辐射对称与完全不对称~多孔动物3.辐射对称~腔肠动物的水螅类、水母类4.两辐对称~腔肠动物的海葵类与栉水母动物5.两侧对称~扁形动物至棘皮动物的海参类和半索动物二.胚层与体腔的进化趋势1.无胚层~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中生动物(真正原始多细胞动物)2.两胚层~多孔动物(只不过具胚层逆转它应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中侧生动物)、扁盘动物(有学者认为它是真正两胚层动物,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腔肠动物(属多细胞动物中后生动物真后生动物)、栉水母动物3.三胚层(1)无体腔~扁形动物、纽形动物(2)假体腔~腹毛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轮虫动物、棘头虫动物(3)真体腔,端细胞法形成~环节动物、螠虫动物、星虫动物(4)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软体动物(5)真体腔与假体腔融合成混合体腔~节肢动物(6)真体腔,(肠)体(肠)腔囊法形成~腕足动物(原口形成口)、苔藓动物(原口形成什么?)、箒虫动物(原口形成什形成?)、棘皮动物、毛顎动物、半索动物三、身体的分化的进化趋势1.无分化(无头、无躯干、无尾、无足)~原生动物、中生动物、扁盘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动物2.有分化(1)头(端)、躯干~纽形动物(2)头(端)、躯干与尾~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毛顎动物(3)头、足(腕)、内脏团~软体动物(4)身体分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蚯蚓类、沙蚕类(5)身体分节,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磷沙蚕类等(6).身体分为体区:甲、头部、胸部、腹部或头胸部与腹部或头部与躯干部等~节肢动物乙、头叶、腺体部、躯干部、固着器~须腕动物丙、吻、领、躯干部~半索动物四.运动与肌肉系统的进化趋势1.纤毛、鞭毛、伪足、触毛、小膜、波动膜、肌原纤维~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多孔动物、扁盘动物2.皮肌细胞~腔肠动物3.纤毛、肌肉细胞与上皮相互紧贴组成体壁,行爬行、游泳、(扭曲)运动~扁形动物、纽虫动物4.肌肉细胞与上皮相互紧贴组成体壁,行蛇行运动~线虫动物、线形动物.5.栉板运动器官的出现~栉水母动物6.刚毛、疣足运动器官的出现、肌肉细胞与上皮相互紧贴组成体壁,肌细胞埋在结締组织中,肌肉细胞开始有成朿的趋势~环节动物7.纤毛与独立出来的肌肉朿~腹毛动物8.足与肌肉朿各自独立出来~轮虫动物、软体动物9.漏斗、鳍~软体动物10、节肢与昆虫翅的出现,其肌肉朿两端有韧带连结身体内骨骼或节肢内的内骨骼上,使动物适生X围极度扩大~节肢动物11.管足、能动的长棘出现,肌肉朿两端有韧带连结身体的内骨骼上~棘皮动物五.消化系统的进化趋势1. 食物泡~简单原生动物细胞内消化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或领细胞与变形细胞共同作用~复杂原生动物、多孔动物细胞内消化2. 腺细胞出现~扁盘动物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3. 口-(口道)-肠-(反口孔)或口-胃—辐管、环管~腔肠动物、栉水母动物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4. 口-咽-肠~扁形动物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5.口-口腔-咽-肠-直肠-肛门~毛颚动物、星虫动物基本上是细胞外消化 (消化腺)6.口-口腔-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纽形动物、线虫动物、腹毛动物咽腺7.口-口腔-食道-胃-(肠)-直肠-肛门~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箒虫动物半索动物(总担) (消化腺) 酸浆贝无肛门8.口-口腔-咽-胃(咀嚼器)-肠-直肠-肛门~轮虫动物唾液腺胃腺9.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盲肠前部-盲道部-直肠-肛门~环节动物咽腺食道腺胃腺盲肠 =“肝”10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直肠-肛门~软体动物齿舌唾液腺肝.胰11.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节肢动物各种口器肠(胃)盲囊六.呼吸系统的进化趋势1.水域:体表与体表向体外增加突出面(1).体表渗透~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动物、扁形动物、腹毛动物、纽形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轮虫动物、部分环节动物、少数节肢动物(溞.极少数螨类)(2).疣足、鳃~部分环节动物(3).鳃~大多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海胆类(4).书鳃~节肢动物肢口类(5).皮鳃~棘皮动物海星类、海百合类(6).水肺~棘皮动物海参类(7).总担(触手冠)~腕足动物、苔藓动物、箒虫(8)触手~须腕动物2.陆域: 体表与体表向体内凹陷并增加凹陷面(1).“肺”~软体动物少数腹足类(2).书肺与气管~节肢动物蜘蛛类(3).气管~节肢动物昆虫类、栉蚕类、蜈蚣类七.循环系统的进化趋势1.无,靠细胞质的流动~单体原生动物2.无,靠细胞质的流动与细胞间的渗透~原生动物的群体、中生动物、多孔动物、扁盘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动物3.无,靠组织液的被动流动~扁形动物4.无,靠体腔液的被动流动~线虫动物、线形动物、腹毛动物、棘头动物、毛颚动物5.有,血液主动流动(闭管式、不具心脏、血流无定向、有血细胞、多不具血红蛋白)~纽形动物、螠虫动物(具心脏?)6. 有,血液主动流动(闭管式、不具心脏、具血红蛋白)~菷虫动物7.有,血液主动流动(闭管式、具心脏、血流定向、有血细胞、具血红蛋白)~环节动物、须腕动物8.有,血液主动流动(开管式、具心脏(心室与心耳)或(心囊=血脉球)、血流定向、有血细胞、多具血清或血兰蛋白)~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半索动物9. 有,体腔液的被动流动(主)与血液主动流动(辅)~棘皮动物八.排泄系统的进化趋势1.体表渗透~扁盘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动物、毛颚动物2.伸缩泡~多数原生动物、多孔动物3.收集管、伸缩泡主泡、排泄管、排泄孔~极少数原生动物4.变形细胞吞噬异物~棘皮动物5.原肾:N个焰细胞-N个排泄小管-2条排泄管-(排泄囊)-1~N个排泄孔~扁形动物、纽形动物、腹毛动物(有的种类无原肾管)、轮虫动物、棘头动物(若有时,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与生殖导管相通,经生殖孔排出废物)6.原肾:原肾(腺)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线虫动物、7.后肾:肾口(具纤毛漏斗)-肾管(腺体部密布微血管、管状部部分管内具纤毛)-肾孔~环节动物、螠虫动物、星虫动物、菷虫动物、腕足动物、须腕动物(似后肾)8.颚腺、触角腺或马氏管~节肢动物9.肾脏~软体动物九.神经系统的进化趋势1.只有神经介质,少数动物有眼点~原生动物2.在中胶层(或间质层)中有芒状细胞(或星状纤维细胞)互相连结~多孔动物、扁盘动物3.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网,一部分动物有平衡囊或触手囊结构~腔肠动物4.八条辐射神经索,有平衡囊或触手囊结构(捕食)~栉水母动物5.脑-纵神经,间有横向连接,部分动物有眼点或单眼、平衡囊、纤毛沟~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有側神经索)、轮虫动物(有两条腹神经索)6.围咽神经环-纵神经索,索上分布有不规则的神经节,索间有横向连接~线虫动物、线形动物(一条腹神经索)7.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链,部分动物有眼点、平衡囊、项器、纤毛感觉器~环节动物8.脑-围食道神经环-食道下神经节-腹神经链(神经节有愈合),有单眼或复眼、平衡囊~节肢动物十.生殖系统的进化趋势1.未发现有性生殖,只见无性生殖~原生动物变形虫类等2.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兼之,靠个体来完成~原生动物鞭毛类、纤毛虫类与孢子虫类3.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兼之,无性生殖为主,有性生殖靠生殖细胞完成,发育中有两囊幼虫~多孔动物4.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兼之,雌雄同体(栉水母动物)或多雌雄异体(腔肠动物),雌雄有性生殖靠生殖腺排出的生殖细胞完成,或直接发育~栉水母动物,或经浮浪幼虫~腔肠动物。
神经病学(第8版)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
![神经病学(第8版)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https://img.taocdn.com/s3/m/63205af828ea81c758f578d7.png)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诊断
2011年AD的诊断标准 (NIA-AA)
(一) 很可能的AD痴呆 2. 排除标准(1)伴有与认知障碍发生或恶化相关的卒中史,或存在多发或广泛脑梗死,
或存在严重的白质病变;(2)有路易体痴呆的核心症状;(3)有额颞叶痴呆的显著特征; (4)有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显著性特征;(5)有其他引起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的
额颞叶痴呆
概述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是一组与额颞叶变性有关的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综合征 以明显的人格、行为改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
可合并帕金森综合征和运动神经元病
在所有痴呆患者中占6%,在70 岁以下的痴呆患者中占8%~17%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家族性AD(FA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位于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基因突变 位于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1)基因突变
(二)符合AD的病理生理过程 有纵向随访发现认知功能持续下降的证据
有与AD遗传因素相关的病因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诊断
【位置】11神经系统
![【位置】11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cb6b1d15727a5e9846a61ec.png)
【关键字】位置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1.反射与反射弧2.神经核与神经节3.灰质与白质4.神经与纤维束5.网状结构6.传导路7.双极神经元8.突触9.Rexed分层10.Renshaw细胞11.ν神经元12.机能柱13.斜方体14.内侧丘系交叉15.内髓板16.分泌神经元17.原小脑18.胼胝体19.边缘叶20.脉络丛21.血—脑屏障22.自主神经二、问答练习1.小脑脚有哪几对?它们各含哪些重要的传导束?2.试述丘脑分部及腹后核的主要纤维联系。
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及其功能关系。
4.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经行纤维束的名称。
5.纹状体位于何处?可分几部分?6.以大脑颞叶皮质为例,说明新皮质分几层?各层主要有哪些细胞?7.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8.脊神经的性质如何?说明各种神经纤维的来源。
9.面神经内含几种纤维成份?它们各与脑干内哪些核团联系?在周围分布于何处?10.试述舌的神经支配,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1.试述眼的神经分布,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2.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4.试述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并说明它们各自支配的器官。
15.试述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16.比较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的异同。
17.简述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8.某患者左侧皮质核束受损,试分析其症状。
19.脊髓第4颈节右侧半横断后出现什么症状?分析其原因。
20.左侧内囊后脚受损(如脑溢血)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三、课外操作实践1.依据所学脊髓结构知识分析下列病例:男,12岁,曾发高烧3天,尔后右下肢活动困难,并逐渐变细。
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无力,肌张力下降,膝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正常。
推测病变部位可能在:A、左侧中央前回上1/3 胸髓皮质脊髓侧束C、右腰、骶髓前角D、右坐骨神经干2.依据所学的大脑结构和传导路知识分析下列病例:女,65岁,长期患高血压。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https://img.taocdn.com/s3/m/d6d7131155270722192ef7dc.png)
(3)脊髓小脑前束: 居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基 部及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脑干及 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 的本体感觉。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纤维起于后角缘层 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 在外侧索及前索内上行,行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 分: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 侧索和前索。 发自对侧后角 细胞。 传导对 侧痛温觉和粗 触觉。 脊髓丘 脑前束传导粗 触觉 ,脊髓丘 脑侧束传导痛 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外侧索,贯 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 于脊髓上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3)三叉丘系
发自三叉神经感觉 核,在脑干各高度 上陆续交叉,止于 丘脑。 传导头面部 的浅感觉。 交叉以 下损伤,同侧感觉 障碍;交叉以上损 伤,对侧感觉障碍。
(4)外侧丘系
发自蜗背侧核、 蜗腹侧核的纤维大 部分交叉至对侧, 与对侧未交叉的少 量纤维一起上行于 脑桥和中脑的外侧, 构成外侧丘系。大 部分纤维止于下丘, 中继后投射至内侧 膝状体,少量纤维 直接投射到内侧膝 状体。一侧外侧丘 系传导来自双耳的 听觉冲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干 三、小脑 四、间脑 五、端脑
一、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和位置
外形:31节段 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六条沟 终丝 马尾 脊神经根 位置:上界在枕骨大孔,下界平第一腰椎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https://img.taocdn.com/s3/m/0cb53d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1.png)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区分脑中枢神经脊髓脑神经神经系统按部位分脊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围神经按分布分躯体神经神经系统区分神经系统虽难记区分开来就容易中枢神经脑脊髓脑脊神经记心里脑神经,十二对脊神经,三十一躯体内脏有分布感觉运动不分离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二)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
主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
2.二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三)脊髓节段1.概念每段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简称脊髓节。
2.节段分布共31节,其中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颈节1~4:与同名椎骨基本平齐。
颈节5~胸节4:与同名椎骨减去一椎后平齐。
胸节5~8:与同名椎骨减去二椎后平齐。
胸节9~12:与同名椎骨减去三椎后平齐。
腰节1~5:相当于第10~11胸椎体。
骶节1~5、尾节:相当于第1腰椎体。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三十一节椎名同位不一颈节一四还算齐颈五胸四减去一中胸减二下减三腰节平胸十十一骶尾节对一腰椎定位诊断有据依(四)内部结构1.灰质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
(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
(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
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脊髓灰质特征纵行三根柱横断似蝶舞前动后感觉中间要自主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
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前束。
(2)外侧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侧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为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合为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
(3)后索:为上行的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脊髓白质特征脊髓白质三个索下行运动上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脊髓丘脑浅感觉(五)脊髓功能1.传导2.反射二、脑干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脑干属于脑的一部分。
(一)脑干分部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
(二)脑干位置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中上部较宽大。
1.腹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
(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
主要结构有基底沟等。
(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
2.背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
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
(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
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
(四)脑干内部结构1.灰质脑干灰质不再是连续的灰质柱,而是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
(1)脑神经核分为躯体运动核、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
大多位于相关脑神经的深面。
1)躯体运动核:包括特殊内脏运动核,主要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等。
躯体运动核动眼滑车展三叉舌下面疑副运动全2) 内脏运动核:主要有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等。
内脏运动核动眼副,上下涎迷走神经副交感3)内脏感觉核:只有一个孤束核。
4)躯体感觉核:包括特殊躯体感觉核和一般躯体感觉核,前者有前庭核、蜗核,后者有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感觉核内脏感觉孤单单躯体特殊和一般前庭蜗核较特殊三叉感觉分为三注:孤—孤束核(2) 传导中继核主要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别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
2.白质由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主要包括四个丘系。
(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2)外侧丘系:由蜗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听觉。
(3)脊髓丘系:由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成。
(4)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头面部浅感觉。
脑干白质脑干白质四丘系传导感觉丘脑去内侧发自薄楔核外侧丘系蜗核起三叉丘系三叉核脊髓两束并一体(五)脑干的功能1.传导2.反射的低级中枢3.脑干网状结构有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作用。
三、小脑(一)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后方。
(二)外形主要有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扁桃体等结构。
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的下面,邻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升高时,可挤向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形成小脑扁桃体疝,而危及生命。
(三)内部结构表面为皮质,深面为髓质,髓质中含小脑核。
(四)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肌群运动小脑功能小脑本领强平衡肌紧张协调肌运动千万莫损伤(五)第四脑室1.位置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
底为菱形窝,顶伸入小脑内。
2.沟通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四、间脑(一)位置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
(二)分部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及内、外侧膝状体等。
1.背侧丘脑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分为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
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灰结节、垂体等。
重要的核团有:(1)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2)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
4.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
间脑下丘脑,在前下后上背丘是一家听视反射内外膝室旁催产视上压(三)第三脑室1.位置是位于间脑正中的矢状位的裂隙。
2.沟通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五、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1.三个面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三个叶间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4.主要沟回(1)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2)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角回、缘上回等。
(3)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等。
(4)内侧面:扣带沟、距状沟、侧副沟、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海马旁回等。
(5)下面:嗅球、嗅束等。
(二)大脑半球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机能区(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4)听区:颞横回。
(5)语言中枢1)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
2)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3)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2.基底核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底部。
主要包括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基底核基底核,埋脑底屏尾豆状杏仁体尾豆合称纹状体协调运动及张力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
(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
(3)投射纤维:主要是内囊。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由上行的感觉纤维和下行的运动纤维构成。
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状,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
1)内囊前肢:位于背侧丘脑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2)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主要有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视辐射等纤维束通过。
3)内囊膝:位于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交汇处,有皮质核束通过一侧内囊受损,可致对侧肢体深浅感觉丧失、骨骼肌瘫痪等症状。
内囊背侧丘脑豆尾间投射纤维从中穿大小符号分三部前肢后肢由膝连皮质脊髓丘辐射内囊后肢上下穿出血缺血伤内囊感觉丧失对侧瘫2.硬脑膜分两层。
内层大部分与外层连结紧密,某些部位二层分开,形成管状腔隙称硬脑膜窦。
内层某些部位折叠形成板状的大脑镰和小脑幕。
( 1)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主要有六、脑和脊髓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被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
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一)硬膜1.硬脊膜呈管状包绕脊髓和脊神经根,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周缘,下端包裹终丝。
硬膜外腔(隙):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
临床硬外麻醉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等。
( 2)大脑镰:深入大脑纵裂内。
(3)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内。
(二)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
蛛网膜下腔(隙):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是蛛网膜下腔的某些扩大部分,较大的有小脑延髓池、终池。
终池内含马尾,无脊髓,是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三)软膜薄而透明,内含丰富的血管。
1.软脑膜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室内面。
在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
2.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
脑和脊髓被膜外硬内软连蛛网手术麻醉硬外腔网膜下隙脑脊液终池腰穿髓不伤七、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脊髓的血管1.动脉来自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等的分支。
主要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
2.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二)脑的血管1.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1)颈内动脉1)行程:起自颈总动脉,向上经颈动脉管入颅腔,穿海绵窦至视交叉的外侧。
2)主要分支:①眼动脉、②大脑前动脉③大脑中动脉。
3)供应范围: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2)椎动脉1)行程:起自锁骨下动脉,穿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向上行至脑桥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2)主要分支:主要为大脑后动脉。
3)供应范围: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小脑和脑干。
(3)大脑动脉环由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借前交通支、后交通支共同围成。
(4)脑内动脉分支分类1)皮质支:较短,分布于大脑皮质。
2)中央支:细长,深入大脑髓质,分布于内囊、基底核、间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