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

发达国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其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发达国家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

西方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注重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技能。

因此,他们设立了很多包括实习、跨境实践、模拟实验等在内的实践性课程,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大量行业中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在实施职业教育时也需要弱化理论泛化,更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到相关领域中,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其次,发达国家实行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

在西方国家,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企业通过向大学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来提高其未来的雇员素质,而大学则在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中增加实际职场经验。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还能促进产业升级,使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也需要借鉴这种经验,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跟踪并适应职场需求。

再次,发达国家强调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业结束后的选择,而也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才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被视作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和国际化课程,使其能够随时适应市场和职场的变化。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有用和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方便他们在未来不同时期更好地获得更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需要在理论、实践等各个方面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强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实施力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以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断 完 善我 国高 职 教育 人才 培养 模 式具 有 良好 的借
鉴 作用 。


国外职业 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
职业 教 育作 为现 代教 育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它
的 就业 目标是 :而 向生产 、服 务 、管理 行 业第 一 线 ,培养 具 有一 定 理论 基础 和较 强产 业技 能 ,既
均采 取 了一 系 列应 对 的战 略措 施 ,来加 快 职业 教 育 的改 革 发展 ,全 面提 高 劳动 者素 质 ,提 高 国家
面对新世 纪挑 战的竞 争能力 。 19 9 9年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 织在 韩 国召 开第二 届
标 的手 段 和方 法 。当前 我 国高 职教 育人 才 培养 还
专 业课 程体 系、加强校企合 作、加强 “ 师型”教 师队伍建设 、建 设生产性 实训基地 、制 定职业资格证 书 双 培训制度 等构建和 完善高 职教 育人 才培养模 式的策略和建议 。 【 关键词 】职业教 育 【 中图分类号 】G 1 7 高职 人才培养模 式 【 文章编号 】10 — 49( 0 1 3 0 4 — 5 0 9 15 2 1 )0 — 0 5 0 【 文献标识码 】A
人 才培 训模 式研 究”阶段性成果,项 目编号:Z G 1 C4。
陈 云: 国外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 国高职教 育的启示
养模 式 强 调企 业 与职 业 学校 合 作开 展 职业 教 育 。
在校 企 合 作 中 ,企 业 占主导 和核 心 地位 ,学 校 教
参 与 职业 培训 ,他们 非 常重 视 职业 培 训 。企 业 重
陈 云
( 南京广播 电视大学 ,江苏 南京 2 0 0 10 2)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解读及经验借鉴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解读及经验借鉴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解读及经验借鉴1. 引言1.1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愈发凸显。

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是推动工程技术进步的核心。

建立先进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可以为我国工程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我国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工程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我国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环境,提升自身在国际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可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迅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有助于我国工程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向前迈进。

2. 正文2.1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 实践导向:国外工程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 跨学科教学:国外工程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3. 国际化视野:国外工程教育倡导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学生参与国际项目交流、实习或学术交流,拓展视野并提升综合素质。

4. 骨干教师团队:国外工程教育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

5. 注重学生发展:国外工程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通过辅导、导师制度等途径引导学生完善自我。

学生在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启示首先,学徒制度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教育模式。

学徒制度注重实践训练,将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学习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同时,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的理论课程,以提升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实践经验丰富、适应工作环境的人才。

学徒制度的启示是要重视实践训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培养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其次,技工学校是另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模式。

技工学校注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然后在实验室或工厂进行实践操作。

技工学校的优势在于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满足了市场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

技工学校的启示是要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技术工人。

此外,职业培训机构也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方式。

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旨在提升人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

职业培训机构通常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发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课程。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培训需求,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就业能力。

职业培训机构的启示是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职业培训课程。

这些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首先,注重实践训练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

再次,个性化培养是职业教育的趋势。

职业教育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之,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包括学徒制度、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

这些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包括注重实践训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个性化培养等。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改进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s ca e d o i ln e s,e t bls s a ihme tt a he swih pr e so a n a th e o ma i o a i na u lfc to ys e n e c r t of s i n la d p r ,r f r ton v c to lq a iia i n s t m



、 立 专 兼 结合 的 教 师 队伍 、 革 职 业 建 改
资 格 制度 及 考 核 模 式等 方 面借 鉴 德 国“ 双元 制 ” 新 加 坡 “ 学 工厂 ” 澳 大利 亚 “ F ” 模 式 的 经 验 和 思路 来 促 进 、 教 、 TA E 等 我 国高职 教 育 的发 展 关键 词 : 国外 工 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启 示
工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主 要 指 高 职 院校 与
展 。但 是受历 史 、 社会 、 济 、 经 文化 和政 治 等 因素 制 约, 职业 教育 的 质 量 还 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 , 其 是 在 尤 高 职教 育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设 计 上 , 存 在着 学 校 教 还 育 与社会 需求 脱 节 等现 象 。在 当前 国 际 、 内对 职 国 业 教育 发展 的都高 度 重 视 的情 况 下 , 有必 要 借 鉴 很 国外高 职教 育 的优 势 , 长 补 短 , 我 国 的 高 职 教 取 使 育 更好地 达成 目标 , 发挥其 应 有 的功 能 。






Ab ta t Thsp p rd su s s t e e tb ih n fa p o rae ma a e n y tm ,s tig mao r m sr c : i a e ic s e h sa l me to p r p it n g me t s se s e t j r fo nLeabharlann P o y e C

科技人才教育的国际比较有哪些启示

科技人才教育的国际比较有哪些启示

科技人才教育的国际比较有哪些启示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国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对不同国家科技人才教育的比较,我们能够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为我国的科技人才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来看美国的科技人才教育。

美国在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学实验和项目,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的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此外,美国还吸引了全球优秀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多元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了创新的火花。

从美国的经验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从事科技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对高等教育科研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再看德国的科技人才教育。

德国以其严谨的工程教育而闻名。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

这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同时,德国的高等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工业界的需求。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日本的科技人才教育也有其独特之处。

日本在科技教育中强调团队合作和精细化管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日本的科技企业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科技人才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

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是把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维持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纽带,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催化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且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我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而造就千百万技术素质优秀的劳动者,已成为政府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

新中国5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但是,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变型及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案方法都显得相对滞后,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研究探索改革之路。

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并归纳一下给我们的启示。

一、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各国都有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以下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几种职业技禾教育模式以飨读者。

(一)MES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 Skill的缩写,直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训法”等。

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它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而推出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案(培训)模式大都脱离不了普教模式的窠日,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重课堂教案轻现场训练,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员的主体作用。

而MES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解决了“三重三轻”的问题。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1、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践行精英教育观的直接体现。

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

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应用型目标的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多都是普通或自由教育。

其中小团体的实验室和研讨会里的研究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校企合作模式正给我国教育体制带来了新的启示。

本文将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产学融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四个方面探讨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给我国的启示。

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是独特的技能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国外高职院校强调将学生进行实践和实训,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环境,亲身参与实际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校企合作也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教育培养的目标对接起来,确保教育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来说非常有启示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产学融合促进双方共赢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产学融合,能够促使企业和高校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共赢。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接触到高校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校则可以借助企业的经验、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产学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知识的共享和转化,还能够构建起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渠道。

国外高职院校在产学融合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了桥梁和推动者的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国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

这一经验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人才流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校企合作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摘要:一、引言1.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简介2.我国对卓越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二、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析1.特点概述2.具体措施:2.1 跨学科培养2.2 实践能力培养2.3 创新能力培养2.4 国际化视野培养三、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意义1.我国卓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2.借鉴德国模式的启示:2.1 改革教育体制2.2 加强校企合作2.3 提升师资水平2.4 推进国际化进程四、我国卓越人才培养策略建议1.政策层面支持2.高校改革实践3.企业参与与合作4.社会氛围营造五、结论1.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2.我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发展前景正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卓越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其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一、引言1.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德国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跨学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声誉,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我国对卓越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

近年来,政府、高校和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然而,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卓越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析1.特点概述德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主要特点如下:2.具体措施:(1)跨学科培养:德国高校强调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2)实践能力培养: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4)国际化视野培养: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世界各地高校开展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本采 取 “ 拿来 主义 ” 不少 高职 院校都 在 ,
20 0 7年 5月 , 国家 教育 部 公布 的 (0 6年全 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 》 20 数 据显示 : 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 全
等学校 2 1 所 。 中, 31 其 普通高等学校 中本 科院校有 7 0所 ,高职高专院校有 14 2 17
导向, 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 职业分析 是确认 、 定义 、 描述社会职业所含 任务及 作业项 目的科 学分析过程 ,也是 利用行
为科学方法掌握 相应从业人员 的现场行
为及其行为方 式的素材搜集过程 。职业
分析通常将一个 或若干个社会职 业归结 为一个职 业群 ,一个职业群对应 一个专 业, 即德 国所 称的“ 培训职业 ” 。 加 拿 大 C E职业 教 育在 专业 设 置 B套用Biblioteka 通 高校的办学模式 ,重理 论轻技
能训练 。由于我国职业标 准在规范性 、 系 统 性和科 学性 等方面 存在 一定 的问题 ,
定 教学大纲 , 最后依此施教 。此外 , 加拿 大社 区学 院采用 与企 业 、社 区合作 教育
的方式 ,实行学 习与工作交替进行 的课 程 计划 。学生一 边学 习 , 边工作 , 一 用工 资 收入来维持 日常开销和缴纳 学费。企 业 通过合作教育对学 生雇 员进行充 分的 实 际训 练和考察 , 以便选拔合格雇员 。
澳 大 利 亚 的 T F (eh i l n A E T cnc d aA
所 ,高 职 高专 院 校 占全 国高 校 总数 的
4. 9 %。可见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 6 育规模 中已占半壁江 山。 因此对国内外高 职高专 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比较研究 , 借 鉴 国外 的经验 , 使我国的高职 高专教育迈 上一个新台阶已成为迫切需要 。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

拔尖人才培养是各国国家发展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趋势显示,拔尖人才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教育体制和学习方式,因此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的教育模式。

拔尖人才培养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

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国际趋势表明,拔尖人才培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难题和挑战也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拔尖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自由穿梭,解决复杂问题。

我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国际趋势显示,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拔尖人才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应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国际趋势还显示,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

黄百鸣曾说:“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灵魂。

”拔尖人才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应该加强实践教育和实践机会的提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培养出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对我国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具有个性化、跨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队伍,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字数已超过要求,仅供参考】。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关键词]德国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德国在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1.德国的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人才评价不唯学历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过:“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

”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视,能工巧匠颇受尊崇。

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都是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大都是从技工开始,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很好的声誉。

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

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

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从业,就业后还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

目前,德国有25%的19至65岁社会成员参与继续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成了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循环往复。

此外,德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职业课程,从而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比重的做法,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创新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差异、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产学研结合、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

1. 引言1.1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愈发凸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门人才、提升劳动者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专门的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通过提供针对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能够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潜力都是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进行深度开发,进而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学校的毕业生 。
熟练运 用基本 技能 和专 门技 能完成较为 复杂 的、非 常规性 的工作 ;掌握本职业 的关
国家职业
键操作 技能技 术 ;独立 处理和解 决技术 或工艺 问题 ;在操 作技 能技术方 面有创 新 ;
资格二级 技师 能组织 指导他 人进行 工作 ;能 培训一般操 作人员 ;具有一 定 的管 理能力 。具有 丰富
一 58 —
王 菲 :国外 高 技能人 才 培养 经验对 我 国的启 示 与借 鉴
表 1: 国家职业 资格等级
国家职业 职业技能 资格等级 等级
标 准
国家职业
熟练运 用基本 技能 和专 门技能 完成较为 复杂 的工作 ;独立 处理 工作 中出现的问题 ;
资格三级 高级技工 能指导和培训初、中级人员。具有五年生产工作经验,经高级技工培训或高级技工
技术创新能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 能人才是 产制造、加工和服务等行业 中。代表类 型有高级
要 实现这些伟大 的 “中国梦” ,必须坚定走人才 一 、 二 、三产业 中技 能含量较 高的 岗位上。2011
强 国之路 ,着重加强 产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年我国出台的 《高技能人才 队伍 建设 中长期规划
队伍建设 ,努力 培养一支规模宏 大、门类 齐全、 (2010—2020年 )》中,对 “高技能人才”进行了
素 :
对基本 的操作工作精通 的技术人才 ,他们在社会
(1)一定 的专业理论 知识 。具体指某一行业 进入到工业化社 会 以来一直伴 随着社会发展而存
或某一领域内的不可或缺 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 。 在 的人群 ,不仅 具有丰富 的经验技能 ,而且对现
(2)突出的操作技能。高技能人才特别是生 代科学技术方法也熟练掌握 。技术技能 型高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德国以其市场适应性和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而著名,其职业教育制度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下面将就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

1、注重产教融合,培养对社会需求敏感的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是大学教育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来切实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可以保证自身技术水平和营运能力的提高,还可以直接影响教育产出的质量和水平。

在德国,职业教育不是只针对学生进行,企业职工也可以在工作之余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为我国落实产教融合提供了借鉴。

我们可以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去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以此提高教育产出的质量和水平。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贯穿了多种实习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在实践中。

在德国,大学和中级职业学校并行,中级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大学教育则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

这种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

3、注重实践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4、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德国职业教育部门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量化与共享,力求打破区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搭建相关平台,职业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办学成本也可以被降低。

这种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为我国提高职业教育教育质量和降低生均成本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产教融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和资源共享,从而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启示。

首先,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系统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课程来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实际工作项目,通过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

其次,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德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也使企业能够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毕业生。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实践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使教育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再次,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德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并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深造。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具发展潜力的人才。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最后,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总之,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在教育方面给予了我国一定的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 0 %。
发展 中国家 人们 的受 教育 程度 往 往与 就业 机 会成 正 比 ,具有 学 历证 和职 业资 格证 的 “ 双 证 书” 职业 教育 日 益 受到 广泛 的欢 迎 ,因而 努力 将 职业 教育 和 普通 教育 相 互 渗透 ,以达到 普职 教育 的横 向沟通 和纵 向衔接 。我 国 台湾就 建 立 了一 个 与普 通教 育体 系完 全等 价 而又 能 与之
总 结 德 国 、美 国 、英 国 、法 国 、 日本 、澳 大 利 亚 、
新 家坡 、韩 国等 国家 的职 业教 育 办学 模式 可 以看 出 .这 些 国家的 职业教 育 都与企 业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政 府高 度 重 视职 业教 育 。通过 调控 干预 或立 法 保 障职业 教 育 的健 康 发展 。
N e w C u r d e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 >2 2 I 理 论 新 航 道
国夕 I 职 业 教 富 I 字 模 式 对 国 的 启 示
◇湖 北省 职 业 技 术教 育研 究 中 心 徐 敏
摘要 :职业教 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 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 才。通过 对国外职业教 育办
教育 和到 企业 进行 技 能培 训 的计 划 。 2 . 发展 中国家 职 业教 育 的 特点 。作 为 经 济起 步 较 晚 的发 展 中 国家 ,对 人力 资 源 的开发 更 加迫 切 ,行 业教 育
西 方经 济 的兴起 而 兴起 ,随着 当今 高 技术 信 息时 代 的发
展 而 发展 的 。德美 英法 日这几 个 发达 国家 均 把教 育发 展 的战 略重 点放 在职 业教 育上 。德 国的 “ 双元 制 ”被誉 为 战后 创 造 经济 奇迹 的 “ 秘密武器” ,他 们 良性 循 环 的培 训 市 场和 劳动 力市 场机 制 ,使 得 是否 接受 职业 教 育对 人 们 就业 的 影 响很 大 ,因 而 吸 引 了广 大 民众 的 参 与 。2 0 世纪 9 0年 代后 ,美 国在失 业 率 不 断 增加 的形 势 下 ,通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作者:程晓红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10期国外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有很好的启示。

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简称BTEC)非常重视职业院校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跨专业、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TAFE(也叫“技术与职业教育”)着重对学员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

CBE注重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都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教育形成以后,实施教育活动的场所通常是学校,然而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依靠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一些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现场的环境才能掌握。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简称BTEC)非常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其课程活动中经常有演讲案例、讨论、归纳、问答等。

其教学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而且还要去工作场所参加实践参观,到工作一线去进行采访、调查研究。

BTEC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是其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澳大利亚的TAFE(也叫“技术与职业教育”)具有完备的校内实习、训练基地,其教学工厂拥有与实际环境相差无几的模拟空间,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随时到模拟现场进行操作训练。

美国和加拿大的CBE(也称“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上完成的,其实训课堂就相当于实习车间,其实际技能的培养,并非排斥理论知识,而是删除陈旧的理论内容与课程增加实际技能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严重现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迫切任务。

文章对英、美、日、德为代表的不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间的共同点做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一、英、美、日、德等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经验分析综观国外技能人才培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千差万别。

但总的来看,可以归纳为四类:学校本位模式(以法国为代表)、企业本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双元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和社会本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

虽然这四种模式各具千秋,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共同或类似之处,这些经验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1.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美国的各类教育能够互相沟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及有条件沟通的制度,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了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广泛沟通,实行不同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机构间学分互认;英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的等值等效制度。

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的关系。

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NVQ3级的青年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课程,反之亦可。

具体等值对应关系如下表:法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较低,为扭转这一局面,法国作了不懈的努力:1971年的《技术教育方向法》及1975年的“阿比”改革,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理顺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间的等值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高职教育方面,法国也规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凭与高等普通教育文凭相对应。

对入学进行严格筛选的大学技术学院(IUT)因其良好的高等专业技术培训而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保险,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

2.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法律保障德国1969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适用范围、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等;其余的配合性法律如《企业组织法》、《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明确了企业职工委员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上的义务,并对企业实训师的基本条件、职责范围等作了相应规范;日本建立了一套职业训练法规体系。

该体系包括三部分:《职业训练基本法》、职业训练单向法和规章、对职业训练产生影响的其它有关法律;美国在职业教育法律内容修订上是应对时代变迁反应最快的国家。

针对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的主要法规有:《国防教育法》、《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法》、《综合就业培训法》、《就业培训合作法》等,满足了不同时期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法国1919年颁布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阿斯杰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此外,法国通过立法强制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既促进了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又保证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育经费方面,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一是按本企业上一年职工工资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二是按上一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英国政府大力提倡教育与工商企业间的有效联系,要求教师到工商企业中进行工作体验。

国家行会组织决定所属部门就业培训需求,参与相关课程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目前已有70多个行业组织覆盖90%以上的工种。

另外,英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培养过程、资格证书的考核、认证过程等都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导作用。

法国虽然实行学校本位式的职业教育,但其职业教育文凭的设置由各行业专家构成的职业咨询委员会与教育部门共同确定,使培训内容与实际要求相适应。

学徒培训中心的教学方式实施半工半读的职业培训,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学员必须与雇主签订学徒培训合同,结业时通过国家和行业联合组织的考试后获得职业能力证书(CAP)。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其专业和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特别关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中。

另外,有70%以上的社区学院在企业所在地开设课程,学院与企业开设联合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增加就业机会。

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企业教育更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培养技术工人,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受到产业界的普遍认可。

二、我国技能人才的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培训基地等,使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4年末全国有技工学校2884所,在校学生234万人。

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2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

我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323所,社会培训机构21425所。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规模近年来增长也相当快。

就广东省来讲,从2004年~2006年,技工需求量已翻了两倍多。

课题组2006年底针对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7045个企业中,共有职工2086176人,其中技工缺口占员工总数的9.23%。

另一方面,我国技能人才结构不协调,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企业对技能工人的总需求比例占31.9%。

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4、2.1、1.8、1.5、1.51(罗永泰,2005年)。

而据有关统计,2005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8720万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43∶36∶17∶4。

本课题组抽样调查的7045家企业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为7.19万人,其中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4.81%,高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1.51%,从该结果看,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要差于我国整体状况。

而目前,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和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在35%~40%左右,是我国的10倍以上。

可见,我国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如何借鉴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国外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作用对以上四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或类似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有效借鉴国外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对大力培养我国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1.更新人才观念,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沟通体系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广大青年学生择业时的行为准则。

知识型人才属于干部,技能型人才属于职工,分属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管理,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灰领”与“白领”的二元分割,也促成了社会片面的人才观。

对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树立重能力而不惟学历的多元化人才观念。

使全民认识到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呼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建立一种“职教和普教”同等重要的观念和“等值机制”。

我们要在实践中处理好普高和各类职高的关系,建立起职高和普高的“等值机制”,坚决改变当前“重普轻职”的倾向。

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沟通,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的比例。

另外,我们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和沟通,在我国形成终身教育的思想。

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克服世俗鄙薄的职业教育思想,真正树立职教和普教同等重要的观念,两条腿走路。

2.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法规体系国外在立法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具体的配套措施,在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方面,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立法,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有关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仍较缺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另外,由于缺乏配套措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措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因此,我们应该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为主导,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框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严重滞后,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上职业岗位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主导作用,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快更好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经济结构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类别不同,这都要求不同地方的职业学院、技校、培训基地等根据当地经济特色,以及经济结构转变情况对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作及时调整,开设对应的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

因此,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类型既考虑到专业设置的成本运作,又注意到特色专业人才的重点投入,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用武之地,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

然而企业投资职工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

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发现,广东省企业员工人均年培训费用仅为272元,95%的企业人均培训费用不足1000元。

7045家企业,仅有10.4%的企业选择内部培养初、中级工。

广东省企业的这种做法阻碍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

对此,我国可借鉴英国和法国的部分经验,建立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措施,保证企业按要求提取培训经费,降低企业间的恶性“人才”竞争,鼓励企业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认证、考核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我国培训资金来源,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的技能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校企联合培养应贯穿于学历教育和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应存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存在于企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

校企合作方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习、就业资源,贴近了市场的需求,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开发相结合。

主要做法有:一是学校在企业中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将学员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地实习加以巩固,解决学校设备、资金等问题;二是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形成“社会-企业-学校”良性互动,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人才,实现定向输送、定向委培,提高职业培训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三是校办企业,以自营和租赁的形式,使企业的生产基地设在学校或请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条件,达到学校企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四是校企共同建立技术孵化基地,使学校研究课题和毕业生设计题目更加符合企业需求,使课题成果直接服务市场,让学员学用结合,学习到完整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在企业中增强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