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魏、蜀、吴三国在短暂的三足鼎立之后,三分归晋,三国历史的大幕,最终被司马氏家族徐徐拉上。历史不会忘记在汉末的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气风发。想当年,曹操以阉竖之后首倡义军,毅然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四处奔波;孙权据有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也是踌躇满志。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制高点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人钦慕不已。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话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骂名。而一直以兴复汉业为己任的刘备最终称帝了,却留下了仁义的美名。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三国中谁可以称得上是英
雄人物呢?
所谓的英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英雄往往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主体,事实上改变和决定着斗争的进程和结果。所以说,人民创造历史,而英雄人物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历史,而且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阶段的递进性。简而言之,英雄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历史分析法——迄今为止,比较科学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然而,我们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往往习惯于盖棺定论和先入为主。一部《三国演义》误导了多少中国人,其所采用的道德评判标准和艺术加工方法让曹操背负了千古骂名。在此,本文采用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从政治角度看,曹操虽然位极人臣,却始终没有篡位称帝,后来,以魏代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操年轻时,汝南名士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做臣子,如果那时的曹操有非分之想,面对许劭的评价,他应该是郁闷不乐了。而刘备在幼时就表现出“宏图大志”,他一天和小伙伴在桑树下玩耍时发出豪言壮语:“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可见,刘备“不臣之心”早已有之。刘备有两个儿子,名为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古时天子祭天地之礼。
在发展经济方面,曹操曾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度。他下令召回流亡人口,分给他们无主荒地,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把耕牛、农具贷给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免除屯田农民的徭役和兵役,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措施对恢复和发展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削除地方割据、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刘备和曹操相比就太缺乏经济头脑了。史载:备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虽然说鼓励属下“抢钱抢粮抢地盘”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激励士气的手段,有助于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这种手段缺少长远眼光。也正是刘备的士兵在破城后大肆的掠夺造成了当时蜀国经济的混乱。
从个人才能方面看,曹操更远在刘备之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
曾评价曹操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诗人”。作为一名军事家,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这些著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因势制胜的“诡诈论”以及注重后勤保障等远见卓识很受后世人推重。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碣石篇》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流传千古的佳句反映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毛泽东曾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魏书》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此可见,正是曹操的勤奋好学才成就了他盖世才华。而刘备未见什么军事才能,反而在夷陵之战中败亡于军事。文学方面也未见有名篇佳句流传后世。从个人魅力看,刘备更远不如曹操。从“捉刀”一词的来历可以窥见曹操的英武气概。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臣服,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朝见中原,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担心自己形象不足以震慑异邦,于是让仪表堂堂的崔瑛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
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从人格德行看,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爱才如命,又嫉妒心强;他残忍奸诈,又富有人情味;他报复心强,同时又气度恢弘,宽容待人……而刘备无论是在小说还是正史中都被描绘成一个忠厚仁义、爱民如子的正人君子形象。我个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刘氏血统出身,中国人的门第观念和尊正统的取向使得许多人倾向于“拥刘反曹”。事实上,刘备是一位虚伪的人。当曹丕称帝后,群臣进谏要他即皇帝位,他又是大惊又是大怒,几次三番的拒绝,最后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原来刘备不是不想登九五至尊,而是怕落下话柄,就再三地演戏,这就是“欲显长厚而似伪”了。刘备遗昭托孤时,哭着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兮,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兮,请辅兮;如其不才兮,君可自取。”知子莫如父,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却如此说,实为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由此可见,刘备是一位擅长笼络人心的虚伪政治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也许可以重新认识曹操和刘备,但能否说曹操是英雄而刘备非英雄呢?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英雄就是推动历
史前进的人,在东汉末年那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形势下,谁能重建秩序,一统天下,谁就是时代的英雄。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时代的英雄。总之,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可以更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三国志.蜀书》、郭沫若《替曹操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