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1.比较法的重要性比较法学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人类思想为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法律制度与法学思维尤受各国政治与社会情况的影响,并随著环境的变迁与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面貌与内容。

换言之,法律是各时期人类文化的表现,其内涵系於各该历史的具体情状。

因此,法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甚具国家关连性的学科。

法学的研究、运用往往必须切合该国的实际情形,始有意义,法制史的研究,更是在此一理念与架构之下进行。

德国历史法学派宗师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曾说,法律的本质及基础在於「民族精神」与既存的习惯,并且强调法律必须从民族历史中加以发现,便是基於上述观点而为主张。

此项见解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不表示外国法制的移植与继受,毫无可取,更不能因此而认为比较法的研究,没有必要。

相反地,从观察不同国家法制的发展与理论的演进,探索各国法律的一般原理原则、法条的规范结构、立法与法律适用的关系等基础问题,可以反思本国法制理论的利弊得失,并可从中汲取值得借镜取法之处,甚至还可以增强对本国法制的了解与信心。

运用比较方法学习历史的意义 2呵呵,你既然提这么专业的问题,什么是“以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我就不和你解释了。

不可否认,历史比较法是我们地质工研究地质问题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如果没有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说到“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我认为它的理论基础:“均变论”,正是在这个均变论的基础上,历史比较法才得以建立起来。

其实“均变论”为地质历史的发展圈定了特殊的框架,其实这个框架也是人为规定的,其理论基础还不够成熟,但人类也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下面是一段摘要,可以参考:历史比较法这是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的原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时期。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对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明确评价标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要明确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包括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贡献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掌握评价方法1.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在评价历史人物之前,需要全面了解其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贡献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史料、文献、著作等途径,了解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

只有全面了解历史人物,才能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

2.对比评价法对比评价法是将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从而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贡献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3.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将历史人物的评价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其思想、行为、贡献等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以及其行为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

三、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如: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避免使用主观臆断的语言和表述方式,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过度评价或贬低。

同时,应尊重历史事实,使用准确的语言和表述方式进行描述和评价。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曲折和反复。

历史论文:浅析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历史论文:浅析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浅析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官道中学甄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的捷径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要注意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得以不同的结果。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

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的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

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仅不抵抗,还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屡屡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一溃千里;在国共合作上明争暗斗、制造磨擦;在政治上,排斥异己,保守孤立,实行一党专制。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政策为核 b的新三 民主义作 为政 治基础 , 第二次 则以“ 联合抗 日” 为政治基础 。
通过 以上 比较分析 , 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 次国共合作的认识 和理解。
学娃 立t  ̄ / / 2 0 1 3 . 1 0
又如 , 中I 玉 I 近 代 史 上的 太 半 天 国 运 动 和 义和 团 运 动 , 都 是 近 代 两 次 农 民运
4 . 才 巴 性质相 同或相似 , 但 所起 的历 史作 用不同的历 史事件 或历 史人 物进行
比 较 如 评 述 我 J , J 殳 卜 农 起 义 对 封 建 统 治 的 史作 用 时 , 使门 1 的词讲小 同 ,
地 化稗度 ; 《 辛 殂条 约 》 的签 订, 使巾 完 全 陷 入 半 殖 民 地 化 的深 渊 . 通 过 比 较, 既 可 以 别 岜仃 J 之『 日 J 的小同点 , 又口 J ‘ 以认 以近 代 半 殖 民地 半封 建 社 会 逐 步加 深 的过 程 , 从 便 于 掌 握 干 ¨ 忆 .
不 同 的特 点 。 只要 把这 两 次 国共 合 作 从 背 景 、 对象 、 任务、 政 治 基 础 和领 导 力 量 等
方面加以 比较 , 就可以看 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 : 任务不同 : 第一次 国共合作共 同反
对北洋军 阀政府 , 第二次则共 同抗 日; 名称不 同: 第 一次叫“ 革命统一 战线 ” , 第二
生 对 历 史 规 律 的认 识 。 1 . 把 性 质 相 同而 特 点 不 同的 历 史 事件 进 行 比较 。 如: 学 习 中 国现 代 史 , 可 以把
新 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出现过的两次 共合作进行 比较。 国共两党先后两次建立统

战线 , 两次合作共 同对敌 , 其性质是 相同的。 但 由于历史条 件的不同 , 也表现 出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作者:吴志荣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7期所谓比较法,就是将相关、相近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理清线索,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历史学习方法,它是我们学习历史时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异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从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生时间、领导人物、领导阶级、参与集团、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条约或文件的异同,可以从条约或文件的签订背景、签订时间、签订国家、内容、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可以从人物生活的时期、代表的阶级、领导或参与的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功和过)等方面入手。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有: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

它们都属于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②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存在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同盟国和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③影响方面有相似之处。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战争的挑起者,且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战后德国都受到胜利者的严厉制裁。

两者不同点有:①战争目的不同。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②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③危害程度不同。

历史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历史⽐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的⼀个⽅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物的常⽤⽽⼜⾏之有效的⽅法。

但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如何运⽤,通过⽐较到底要达到什么⽬的,以及在⽐较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往往被⼈们所忽略,或将⽐较法的运⽤留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就以通过⼈教版选修⼆中国戊戌变法与⽇本明治维新的⽐较来阐述历史⽐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运⽤⽐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拈来,驾轻就熟。

运⽤⽐较法进⾏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限度地提⾼学⽣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较法主要分为:⼀、横向⽐较,即通常是对同⼀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物的⽐较:如俄国彼得⼀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命的异同。

通过⽐较,帮助学⽣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般规律,了解⼈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络结构,从⽽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纵向⽐较,即对同⼀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物的⽐较。

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较;讲美国南北战争,可与独⽴战争进⾏⽐较,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所起的作⽤;三、点⾯⽐较,即⼩环境与⼤背景⽐较。

在讲述某⼀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

,本篇⽂章,笔者将就横向⽐较进⾏具体运⽤。

⼀、横向⽐较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较,历史⼈物和⼈物⽐较。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作者:孙锋辉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4期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的历史,特别是在文明史出现以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都传承了多彩的历史文化。

从纵向上看,贯穿古今几千年,从横向上看,纵横世界五大洲;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历史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存在,她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古往今来,总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通过对过去的学习,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能力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在应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以提高和发展,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综合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就是将相似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分清区别的思维方法。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在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同类事物的比较: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得出日本的成功和中国的失败的结果;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采用不同的方式,英国的议会的作用,法国人们的力量,美国的内战使三个国家建立起不同体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对不同事件加深理解,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结果进行区分。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综合分析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间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

如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为封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变成禁锢读书人思想的工具;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将“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从其形成背景上进行比较,清政府被推翻前后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变化;讲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运用比较法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

运用比较法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

运用比较来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

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

所以,历史知识就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从而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而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

同时,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课本是相当重要的。

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

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学生对历史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

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

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

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而其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

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高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高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高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作为历史科目的一部分,高考历史考试评价历史人物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是高考历史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在下面的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关于高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原则和方法。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模式在高考历史考试中,评价历史人物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模式:1.个人画像式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是对历史人物生平、功绩、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以展现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地位。

2.比较对比式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是通过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突出历史人物的优劣或相对价值,以显示历史人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3.事例分析式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是通过历史事件或行动来评价历史人物,以揭示历史人物的思想、决策和影响等方面的特点。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历史性原则。

历史人物的取舍、评价要立足于其地位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对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客观性原则。

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要根据客观的历史材料进行评价。

3.文化价值原则。

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突出其对文化价值、思想政治和艺术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历史地位比较法。

通过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突出历史人物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更加具有历史地位。

2.历史时代对比法。

通过与相同时代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突出其在时代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

3.历史事件论证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所扮演的角色及影响的阐述,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作用。

4.历史影响力论证法。

通过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表述,反映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客观、历史性和文化价值等原则,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以达到更丰富、更准确的评价。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改教研高中数学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公式、定理和概念,且所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难度。

正因如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重视知识性教学,反倒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一直有所欠缺。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传授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其在学习中学会以数形结合思想来探究数学问题,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步骤。

一、将数形结合方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高中数学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误区,找不到突破点。

而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直观图形与实际数据结合起来思考,让其在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明确各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形象的认知,最终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解题的同时产生更多灵感形成创造性思维。

(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高中学生会对每一个数学知识点产生明确的认知,在其帮助下深入了解每一则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并联系自己以前所学的内容,通过做题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构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和效率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题目的同时得到相对比较全面的信息,使其以清晰的思路进行解题,保证解答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除此之外,数学结合的解题方法能够让学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提高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将数形结合方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一)以直观的图形辅助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图形可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编的具体化,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来解决,很多具备数学思维的学生会在脑中绘出图形,然后带入题目进行解题,但是经常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形来分析数学问题,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用画图来理解题意的能力,使其掌握以图解题的学习方法。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历史眼光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

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

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

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

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地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较。

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比较,他们必须是同类、相似或有关联,不然,就变成了牵强附会。

同时,要进行比较,还必须要经过比较而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性要明确。

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作者:孙吉涛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22期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作出了不同的反应,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

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二、对应性原则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

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

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

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浅谈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

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中掌握本质特征。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对应性原则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

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

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

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依然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发生的。

阶级: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上层为主要基础;辛亥革命则以资产阶级中下层为主要基础。

纲领:戊戌变法以变法为自强立国之策;辛亥革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发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方式:戊戌变法是保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功绩:戊戌变法唤起人们救亡图存和政治革新,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拉斯克他是西方第一个进行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出色成绩的人。

拉斯姆斯·拉斯克(R. Rask,1787-1832),丹麦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冰岛语入门》(1811)、《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4年完稿,1818年出版)以及西班牙语、弗里斯语等十六种语言的描写语法(共十六部)。

此外,他还留下了近150册笔记,几乎全是具体语言的描写语法的草稿或提纲。

拉斯克短暂的一生中所留下来的众多学术遗产中,与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一书。

在该书的序言中,拉斯克首先指出,比较语言是应特别注意语法对应关系。

他说:"......特别不要忘记语法,因为经验证明,词汇对应是极不可靠的。

在各族人民相互交际时,非常多的词会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起源性质和类型怎样。

"[1]他认为,"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更为可靠得多的标志,因为大家知道,跟其他语言相混杂的语言是极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来也不模仿那种语言的变格和变位形式的,但相反地却宁肯失去自己固有的变格和变位形式。

"[2]不过他接着指出,注意那些表示最必需的概念、事物的最原始最不可少的词的对应性,同样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他说:"一种语言,无论它怎样混杂,只要构成这种语言的基础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少和最原始的词跟其他语言的词是共同的,那它就与其他语言一起属同一个语族。

"[3]拉斯克强调语法对应和最不可少的原始词的对应这两个方面,实质上已经抓住了语言比较方法的核心,由此保证了他的比较工作的科学性。

但拉斯克的研究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联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

他确实想为语言分类,但他所想的不是语言谱系的类族,而是语言结构的类型。

从历史角度看的语言谱系观念,实际上在拉斯克的时代还不存在。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
相 关 性 原 则 相关 性 指 历 史 事 件 与 事 件 比较 , 历 史 人 物 和 人 物 比较 。 同 时 期 性 质 相 同或 不 同 的事 物 、 现 象 可 以 作 比较 。通 过 比较 , 才 能 进 一 步 认 识 这 些 事 物 或 现 象 的 共 性 或 个 性 特 征 。如 1 9 世 纪 中后 期 , 亚 洲 封 建 国家 中 国 、 日本 、 朝鲜、 印度 , 同 样 遭 受 西
式, 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 的方式或方法 。 修 辞 的作 用 有 : ( 1 ) 化 平 淡为生动 ; ( 2 ) 化 深奥 为浅显 ; ( 3 ) 化 抽 象 为 具 体 。修 辞方 法 特 别 多, 主要有 : 比喻 、 比拟 、 夸张 、 排 比等 。 这 些 修 辞 手 法 各 有 作 用 。 比 喻 能 给 人 以深 刻 鲜 明 的 形 象 , 使说理 更透彻 : 夸 张 使 表 达 的事物更 突 出、 更鲜 明 : 排 比会 增 强 说 服 力 、 感 染力 , 等 等。 巧用这些方法 , 难点很容易突破 。 在 思 想 品 德 课 中 恰 当 地 使 用 修 辞 方 法 可 以简 化 要 点 。 使 教学生 动 、 形象、 具体 。如在讲 述 【 共 产 党 为 什 么 也 要 遵 守 宪
■—
. _
马 悦
( 江 苏 省 丹 阳市 第 六 中学 , 江苏 丹 阳 2 1 2 3 0 0 )
让 学 生 在 历 史 学 习 中 学 会 运 用 比 较 法
历 史 比较 法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在 阐述 和 分 析 历 史 事 件 与 历 史 人 物 时 经 常使 用 的 方 法 。 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 历 史 比 较 法 是 从 历 史 联 系 中 考 察 历 史 现 象 的 一 种 最 好 的 方 法 。 俄 国教 育 家乌 申 斯 基 指 出 : “ 比较 是 一 切 理 解 和 思 维 的 基 地。 我 们 正 是 通 过 比较 来 了解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通 过 对 不 同 时 间 、空 间 条 件 下 的 历 史 事 件、 历 史 现 象 及 历 史 人 物 进 行 比较 , 找 出异同 , 发现本质 , 探 寻 历 史 发 展 的共 同 规 律 和 特 殊 规 律 。 这 就 是 历 史 比较 法 。 巧 妙 地 运 用 比较 法 .精 心 设 计 比 较 内容 . 是 达 到 良好 教 学 效 果 的捷 径 。在 教 学 中 , 运 用 比较 法 应 遵 循 以下 几 方 面 的 原 则 殖 民者 的 入 侵 , 这 是 共 性 。但 面 对 列 强 的侵 略 , 各国作 出了 不 同的反映 , 采 取 了 不 同 的措 施 , 相应 就 出现了不 同的结果 。 中 国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E t 本 经 过 明 治 维 新 走 上 资 本 主 义道路并成 为亚洲强 国 ; 朝 鲜 和 印度 分 别 沦 为 日本 和 英 国 的殖 民 地 。 这 是 它 们 的 个 性 特 征 , 其 结 果 是 由 各 国 的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结 构 和 国 情 决 定 的 。通 过 这 样 的 比较 , 既 汇 总 了 学 生 对 发生在 同一阶段历 史事件 的看 法 . 又 体 现 了 同 一 事 件 在 不 同历史 背景 下 的发展差 异 . 深 化学 生记 忆 , 达 到 方 便 掌 握 的 效果。 对 同一 历 史 时期 性 质 不 同 的历 史 事 件 或 历 史 人 物也 可 以 进行 比较 , 可 以从 差 异 性 人 手 掌 握 本 质 特 征 。如 中 国 “ 九・ 一 八” 事变发 生后 . 面 对 日本 对 中 国 东 北 的 侵 略 。 中 国共 产 党 立 即发 表 宣 言 , 号召 “ 发动 群众斗 争 , 反 对 日本 帝 国 主 义 ” , 坚 决 抗 击 日本 的侵 略 斗 争 。 选择 了全面抗 战的正确路线 。 团结 一 切 可 以 团结 的 力量 . 组成 了最广泛 的民族统一战线 . 得 到 了 全 国 三、 展 开 想 象 的翅 膀 。 活 化 难 点 想 象 是 人 对 头 脑 中 已 有 的 表 象 进 行 加 工 改 造 ,创 造 出新 形 象的心理过程 。 想象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 , 即 以记 忆 表象f 储 存 在 脑 中 的 已 有 的表 象1 为 原 材 料 进 行 加 工 改 造 而 形成的 。 人 的 头 脑 不 仅 能 够 产 生 过 去 感 知 过 的事 物形 象 . 而 且 能 够 产 生 过 去 从 未感 知 过 的 事 物 形 象 。想 象 过 程 所 产 生 的新 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 由于 构 成 想 象 表 象 的 加 工 、改 造 过 程 是 通 过 思 维 活 动 进 行 的, 因此 , 想 象 是思 维 的 一 种 特 殊 形 式 , 是一种形象思维 。 想象是智 慧的翅膀 , 是 思 维 的特 殊 形 式 。就 深 刻 性 而 言 , 想 象 不 满 足像 知 觉 那 样 反 映 事 物 外 部 的 和 表 面 的联 系 .也 不 满 足像 记忆 那 样 再 现 过 去 的 认 识 .而 是 人 脑 对 已有 的 感 知 材 料 经过 加 工 改 造 后 进 一 步 深 化 的 认 识 ; 就其 广阔性而言 , 想 象 不像 感 知 觉 只 限 于 个 人 狭 窄 的直 接 认 识 的 范 围 . 而 具 有 更 丰 富 的 内 容 。想 象 是 促 使 人 们 创 造 性 地 进 行 各 种 实践 活 动 的 必 要条件。 想 象 是 极 其 可 贵 的 品质 。 想 象 力 是 能 动 的知 识 , 是 创 造 力 和 智 慧 的 必 要 背 景 。想 象 是 一切 希 望 和 灵 感 的 源 泉 。 在 思 想 品德 课 中 恰 当地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想 象 力 .可 以 让 知

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运 用 比较 法 对 历 史 人 物 进 行 教 学 , 必须 注 意 两个 方面 : 1 () 是 历 史 人 物 所 发 生 和 联 系 的 历 史 事 件 的性 质 是 相 同或 相 反 的 ; () 史人 物 的 比较 不 能 离 开 特 定 的 历 史 事 件 。例 如 , 华 盛 顿 2历 对 和 林 肯 两 个 历 史 人 物 的 比较 , 因 为他 们 都 是 美 国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如 1 纪 5 代 的 中 国和 日本 同 属 封 建 社 会 , 并 且都 开 始 受 象 的理 解 , 阔 学 生 的 视 野 , 挥 历 史 古 为 今 鉴 的 作 用 。如 鸦 片 9世 0年 开 发
到西方列 强的侵略 ,但 日本通 过明治维新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一
个走 上 资本 主 义 道 路 的 国家 , 中 国在 这 期 间 , 半 殖 民地 化 的 然 的联 系 , 让 学 生 学会 将 中外 历 史联 系 起 来 复 习 。 航 路 开 辟 而 在 要 新

进 行 纵 横 对 比 , 示 事 物 的 内在 联 系 揭
总统, 都是 资产 阶级革命 中的代表人物, 对美 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
作 出 了重 要 的 贡 献 , 因此 通 过 比 较 , 以更 好 地 突 出两 个 历 史人 可
在纵的方面, 时间角度 , 从 即对 同一 民族 、 同一区域、 同一国
物的作用, 了解 美国资产 阶级革命的经过 , 正确评价两位历 史人
物。
三 、பைடு நூலகம்习时 运 用 比较 法 , 知 识 网络 化 和 深 刻 化 复 将 在 复 习 中 必 须 以 发 展 变 化 和 普 遍 联 系 的观 点 来 观 察 历 史 和 分 析 历 史 , 过 发 掘 历 史 现 象 、 史 事 件 之 间 明显 的或 不 明显 的 通 历 联 系 , 中把 握 历 史 的本 质 、 史 的阶 段 特 征 和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 从 历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模板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模板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关键词:历史学习比较法内容提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

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

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

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一把尺子认识历史用多把尺子认识现实生活的人物事例

用一把尺子认识历史用多把尺子认识现实生活的人物事例

用一把尺子认识历史用多把尺子认识现实生活的人物事例用一把尺子认识历史,指的是用单一的、片面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或事件,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偏见。

而用多把尺子认识现实生活的人物事例,则是指采用多种不同的标准来评估和理解人物或事件,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衡量。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清太宗皇太极有政治天赋,而多尔衮则兼而有之。

但是,如果仅仅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比如只看军事才能,那么就无法看到多尔衮在政治上的成就和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标准来认识人物或事件。

例如,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时,可以从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而不是仅仅看重其中一个方面。

同样,在评价一个事件的影响时,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关注一个方面。

用多把尺子认识现实生活的人物事例,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避免片面和主观的看法。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研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研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研作者:丁慧琦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20期丁慧琦(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分部,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比较法的分析与教学研究,发现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古今中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提高学生对史料阅读理解的好方法。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77-01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当今社会的历史教学日益注重学生对史料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浙江省绍兴市初中生学业评价指导用书在能力方面就提出:“要重视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熟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和应用历史比较法,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可行的方法。

一、历史比较法的定义及其特点历史比较法是指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对照,分析其异同,归纳其成因,综合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历史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把许多历史现象之间的不同属性或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属性,通过对比分析而显示出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史学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联想能力。

运用历史比较法,能促进学生建立界定清晰、概念准确、脉络分明的历史网络。

教师运用比较法,必须要抓住历史比较法的特点:第一,比较主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

只要是比较,就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否则,就会失去可比性。

第二,作为比较对象的历史现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任何历史现象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又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必须针对有相同性质的内容进行比较,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可以进行比较。

例如,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它们的性质相同,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魏、蜀、吴三国在短暂的三足鼎立之后,三分归晋,三国历史的大幕,最终被司马氏家族徐徐拉上。

历史不会忘记在汉末的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气风发。

想当年,曹操以阉竖之后首倡义军,毅然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四处奔波; 孙权据有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也是踌躇满志。

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制高点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人钦慕不已。

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话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骂名。

而一直以兴复汉业为己任的刘备最终称帝了,却留下了仁义的美名。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三国中谁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人物呢?
所谓的英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英雄往往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主体,事实上改变和决定着斗争的进程和结果。

所以说,人民创造历史,而英雄人物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历史,而且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阶段的递进性。

简而言之,英雄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历史分析法一一迄今为止,比较科学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

然而, 我们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往往习惯于盖棺定论和先入为主。

一部《三国演义》误导了多少中国人,其所采用的道德评判标准和艺术加工方法让曹操背负了千古骂名。

在此,本文采用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较法认识历史人物
魏、蜀、吴三国在短暂的三足鼎立之后,三分归晋,三国历史的大幕,最终被司马氏家族徐徐拉上。

历史不会忘记在汉末的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气风发。

想当年,曹操以阉竖之后首倡义军,毅然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四处奔波;孙权据有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也是踌躇满志。

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制高点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人钦慕不已。

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话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骂名。

而一直以兴复汉业为己任的刘备最终称帝了,却留下了仁义的美名。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三国中谁可以称得上是英
雄人物呢?
所谓的英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英雄往往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主体,事实上改变和决定着斗争的进程和结果。

所以说,人民创造历史,而英雄人物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历史,而且英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阶段的递进性。

简而言之,英雄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历史分析法——迄今为止,比较科学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

然而,我们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往往习惯于盖棺定论和先入为主。

一部《三国演义》误导了多少中国人,其所采用的道德评判标准和艺术加工方法让曹操背负了千古骂名。

在此,本文采用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从政治角度看,曹操虽然位极人臣,却始终没有篡位称帝,后来,以魏代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

曹操年轻时,汝南名士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闻言大喜”,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做臣子,如果那时的曹操有非分之想,面对许劭的评价,他应该是郁闷不乐了。

而刘备在幼时就表现出“宏图大志”,他一天和小伙伴在桑树下玩耍时发出豪言壮语:“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可见,刘备“不臣之心”早已有之。

刘备有两个儿子,名为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古时天子祭天地之礼。

在发展经济方面,曹操曾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度。

他下令召回流亡人口,分给他们无主荒地,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把耕牛、农具贷给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免除屯田农民的徭役和兵役,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些措施对恢复和发展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削除地方割据、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刘备和曹操相比就太缺乏经济头脑了。

史载:备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及拔成都,士众皆舍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虽然说鼓励属下“抢钱抢粮抢地盘”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激励士气的手段,有助于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这种手段缺少长远眼光。

也正是刘备的士兵在破城后大肆的掠夺造成了当时蜀国经济的混乱。

从个人才能方面看,曹操更远在刘备之上。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
曾评价曹操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诗人”。

作为一名军事家,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这些著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因势制胜的“诡诈论”以及注重后勤保障等远见卓识很受后世人推重。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碣石篇》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流传千古的佳句反映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

毛泽东曾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魏书》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由此可见,正是曹操的勤奋好学才成就了他盖世才华。

而刘备未见什么军事才能,反而在夷陵之战中败亡于军事。

文学方面也未见有名篇佳句流传后世。

从个人魅力看,刘备更远不如曹操。

从“捉刀”一词的来历可以窥见曹操的英武气概。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臣服,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朝见中原,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担心自己形象不足以震慑异邦,于是让仪表堂堂的崔瑛代替自己接见使者。

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

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
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从人格德行看,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爱才如命,又嫉妒心强;他残忍奸诈,又富有人情味;他报复心强,同时又气度恢弘,宽容待人……而刘备无论是在小说还是正史中都被描绘成一个忠厚仁义、爱民如子的正人君子形象。

我个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刘氏血统出身,中国人的门第观念和尊正统的取向使得许多人倾向于“拥刘反曹”。

事实上,刘备是一位虚伪的人。

当曹丕称帝后,群臣进谏要他即皇帝位,他又是大惊又是大怒,几次三番的拒绝,最后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原来刘备不是不想登九五至尊,而是怕落下话柄,就再三地演戏,这就是“欲显长厚而似伪”了。

刘备遗昭托孤时,哭着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兮,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兮,请辅兮;如其不才兮,君可自取。

”知子莫如父,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却如此说,实为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

由此可见,刘备是一位擅长笼络人心的虚伪政治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也许可以重新认识曹操和刘备,但能否说曹操是英雄而刘备非英雄呢?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英雄就是推动历
史前进的人,在东汉末年那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形势下,谁能重建秩序,一统天下,谁就是时代的英雄。

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时代的英雄。

总之,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可以更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三国志.蜀书》、郭沫若《替曹操翻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