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赏共成长(课外阅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届

主题研讨交流材料

共读共赏共成长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孙丽华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提倡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目前大部分老师能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但在阅读指导方面还缺少相应的策略、评价和激励机制。本文以指导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师生共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质态。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整本书师生共读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这一要求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兴趣为先,增量扩面,读整本书。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阅读量,要求学生把书读全。二是精心指导,组织活动,交流展示。在学生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开展各种能提升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质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读书收获的同时又获得读书动力和兴趣,保证读书活动的长效性,进而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

目前大多数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做到以上的第一点要求,即:提倡学生多读书,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读书兴趣。但是课外阅读还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外阅读评价的缺失。多数的课外阅读只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评价、检查,缺乏对应的激励监控机制。

二、教师自己不读书,导致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三、读书计划只重量,不重质。不少教师能把这学期要读哪几本书,每天读多少页都规定好,但是达成目标、实施方式没有具体规划,导致学生读书不投入,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下面我就以指导四年级学生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各种评价机制,通过师生共读,有计划有成效地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一、好书推介:总结读法,从课内到课外

如何导读?我认为要切合每本书的特点。赏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我迅速被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有点贪财爱耍小聪明的塔克,才华横溢而又时刻想念家乡的柴斯特,心地善良的玛利欧……这些形象立体丰满,活灵活现,在他们身上,我们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能看到孩子们的影子。这种心领神会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最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小说最令学生着迷的特点。如何让他们的阅读之苗开出更绚烂的花朵?那就得引领他们感受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独特与精彩。——提前自读,为我开展导读找明了方向。

接下来就是明确导读方法。此时,一篇课文进入了我的视野,它就是《蕃茄太阳》。这是一篇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文章,通过文中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善良的盲童形象。同样是读人物,何不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来个以小见大、从细节到整体的读书历程呢?由此,我蕴酿了一节“好书推介”课。

学完《蕃茄太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主人公“明明”的印象,并且去文中找一找,文中哪个地方体现出了他的这个特点。学生划出了很多处对“明明”的描写,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明明”的性格特点,从而确立一个观点:读人物不能只读一处,要留心文中所有关于人物的描写。在读完全文的基础上,把描写人物的句段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更能读懂人物,全面了解人物的特点。读一篇课文如此,读整本书也是如此。

这时,我向学生们展示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推荐:这本书中有不少值得我们结识的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读着读着就会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些朋友。希望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读,在脑海中勾勒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这样的推介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买来这本书,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由于在课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引——读人物不能只读一处,要上下文联系起来读,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就有了关注点和方向感,感受就更加实在、具体。上下文联系的阅读方法让他们拥有了全盘视角,更有利于实现对一本书的整体把握,阅读质态从而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过程管理:全程参与,循序渐进,从形式到内容

1.定好计划,循序渐进地读

上好阅读推介第一课后,学生便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我安排专人在黑板固定位置写上每天的阅读要求:读多少页,思考什么问题。关于这个做法,不少老师存有疑议,他们认为学生读书就应随意一些,规定得太死会扼杀孩子读书的热情。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的体验是:如果不规定一个目标,那些本来就只想着玩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读书的。目标的存在,就是读书意识的提醒。长期看到读书要求,学生会逐渐形成读书意识。所谓习惯成自然,读着读着,他就找到门道了;读着读着,他就沉入其中了。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习惯是需要用规定来强化的。

2.家校结合,保证读书时间

在校时,我用心给学生打造适宜的读书空间,午读时让学生静静地读,与作者、书中主人公对话,徜徉在书海中。每天会把读书要求通过校信通平台发给家长,让他们在家和孩子一起读,使得那些只注重让孩子做题却忽视读书的家长转变做法。

3.课间交谈,点燃思维火花

四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喜好各不相

同。于是课间我问学生:你读了多少页了?你觉得谁最有趣?哪些地方最好玩?他们往往说着说着就大声起来,互相争着说,有时还展开了辩论。这时,我就打开书,向他们展示自己读书时写的批注,跟他们展开交流。这样一来,本来就爱看书的学生读得更认真了,而不太爱看书的同学为了在这样的讨论中拥有话语权,会强制自己认真去读书。

4.精彩片断,五分钟小组讨论。

语文课的时间很宝贵,但我总会省下五分钟,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我会选取一个精彩片断,让他们共同阅读,展开讨论。有时我会自己提出讨论的主题,如: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或者: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感想?有时我会让他们自由讨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随时让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5.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阅读指导课往往花样百出,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我认为,如何指导,指导什么,必须要贴合文本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读了一部分书的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这节课呼应了新书推介时的课文《蕃茄太阳》,以讨论人物形象为主题。

我以“你记住了谁?对他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选取塔克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展开了深入地研读与讨论。先是自己找出相关片断,阅读体验,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体验。实实在在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了一次书,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

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写写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印象。根据这篇文章的质量和内容,我评选出了“塔克知音”,“柴斯特知音”,“玛利欧知音”……把他们的文章贴在读书角中供大家阅读、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